小林飒个人资料: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情况的调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34:00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势必成为现代物理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为了了解我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现状,我们在江苏省部分地区进行了一次相关的调查。

1   调查简介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情况的调查是利用徐州师范大学物理系2001级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期间进行的。选择教育实习期间进行调查,主要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教育实习期间,实习生和带队教师可以随意听实习学校教师的讲课,而且讲课教师一般不会特意准备,我们完全可以得到自然状况下的“真实”信息,可以提高调查的信度;第二,实习生分布在各地的多所学校,使我们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进行较多课时的听课调查。

1.1  调查时间

调查的时间安排是2004年10月到11月。

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江苏省苏北地区X市的6所中学和苏中地区T市的4所中学。X市6所中学中有高中3所,初中2所,完全中学1所;其中,市区中学3所,县镇中学3所。T市4所中学中有高中2所,初中2所;其中,市区中学2所,县镇中学2所。两市的被调查中学中,各有1所国家级示范高中。这些被调查学校是根据是否有实习生以及是否能够自由听课来确定的,并非随机抽取的.在我们调查的10所学校中,所有的初中起始年级都从2003年起进行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调查时,初二的物理课已经开始了一个月的新课程改革,而其他年级的物理课完全是按照传统方式上的。我们在每所学校一般听3~4位物理教师的课,调查所涉及的教师总共有36位,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9位,占25%;中学一级教师17位,占47%;中学二级教师10位,占28%.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26岁,大多数在30~50岁之间.由于高三已经进入了总复习,所以我们没有调查高三的课,调查听课只涉及初二、初三和高一、高二年级,每个年级调查听课的课时数基本相同。

1.3  调查方法调查采用随堂听课、纸笔记录的方式,把每节课45分钟分为45个单元,把每个单元的第一秒时的教学活动作为这个单元的活动安排记录下来。比如,第一分钟的第一秒,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那么就把第一分钟记录为“教师板书”。这样做具有统计学上的合理性,对于大样本来说,某种教学活动的时间越长,在每分钟的第一秒出现的概率就越大,某种教学活动的时间越短,在每分钟的第一秒出现的概率就越小。那么,通过记录下每种教学活动在每个单元第一秒出现的次数就可以确定它所分配到的时间量。

2  调查结果

我们调查所听的课型包括讲新课、习题课、复习课,没有听学生的实验课(实际上一些县镇中学很少开设学生实验课)。在X市和T市的中学各调查80课时,初中、高中各为40课时,其中一半是市区中学,另一半为县镇中学.我们一共调查的160课时,初、高中各3600个单元,总计7200个单元。

开始时,调查小组进行了5课时的预调查,确定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有13种:教师口头讲课、教师板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实验演示、小实验、教师解题、学生做题、学生板书、学生看书、布置作业、其他。

为了避免13种教学活动出现重复交叉,我们对它们进行了如下界定。教师口头讲课是指教师用语言讲新的物理知识内容、小结、复习课,不包括讲习题。教师板书是指用板书的形式讲新的物理知识内容、上复习课,不包括讲习题。教师提问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是指学生口头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补充等。实验演示是指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活动。小实验是指上课时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教师解题是指教师用口头和板书等形式给学生讲解练习题。学生做题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在作业本上做练习题。学生板书是指学生在黑板上解教师给出的练习题。学生看书是指学生进行预习!复习教科书或教辅材料。布置作业是指教师布置学生课外作业!报告或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等。其他是指与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占用了教学时间的活动,比如,教师管理课堂纪律、通知、突发事件等。

13种教学活动的具体时间分配详见表1

如果我们把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三大类: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那么13种活动中,属于“教师活动”的有教师口头讲课、教师板书、教师提问、教师反馈、实验演示、教师解题、布置作业8种;属于“学生活动”的有学生回答、小实验、学生做题、学生板书、学生看书5种;属于“师生互动”的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学生板书4种,之所以把学生板书归于此大类,是因为学生板书可以相当于书面回答教师的问题(练习题)。我们按照初、高中把三大类教学活动的比例情况分别列出,见表2。

[1] [2] 下一页

 

3  结果分析

通过对表1和表2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有这样几个特点:

3.1 学生的“受控学习”时间偏多体现不出“主体性”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师活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比为3.1:1,高中两者之比高达4.8:1。有学者曾对前西德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进行过调查,发现教师活动时间(包括讲解、演示实验、评估)为41%,学生活动时间(包括学生实验、课堂讨论、课堂学习)占58%。数据显示出两国物理教学的巨大差别。

教师活动时间代表着在课堂上教师“教”的时间是学生“受控学习”的时间,而学生活动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学生“自控学习”的时间。我国的教师活动时间远多于学生活动时间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明显是不对等的,教师基本上“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教师控制,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主动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常常被忽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基本上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状况与我们一直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及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理念严重地背离。

3.2 师生缺乏互动使多数学生被忽视

在我国的初中物理课堂上,师生实际互动时间约为总时间的1/6,高中居然降低到1/10。师生互动的时间比例多少为佳呢?美国学者汉耐尔经过研究后认为为了使课堂提问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将1/4的教学时间用于课堂提问。也就是说,师生互动中的部分时间(包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和教师反馈应该占总时间的1/4,整个师生互动的时间比例应该超过1/4。根据此观点,我国物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严重地不足。

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少量有限的互动机会往往是给少数优秀学生,多数学生难以获得宝贵的互动机会逐渐地被“边缘化”,沦为少数学生的“陪衬者”。可以说,师生互动不足是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一个重要的学校原因。

3.3 实验时间太少使学生缺乏过程经历

我们可以把科学看作是研究自然界的过程和结果,那么,物理课堂上的实验就是学生直接经历科学研究过程的机会。从表1看出,初中的实验时间(包括演示实验和小实验)为11.9%,高中则大幅度下降为4.3%,如此低的时间比例反映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科学的过程与结果的严重不对等,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对科学过程的经历。什么叫经历?一个人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意义事件的一部分,才算是亲历了某种经历。发现意义、领会意义是经历的结果,经历可以说是发现意义的中心环节。在没有经历的情况下,学习者难以产生有意义的物理学习。

3.4 习题时间越来越多制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用于练习题的时间也从初中的14.8%上升到高中的19.6%,递增近1/3.在高一、高二有大量新课的情况下,就已经将1/5的教学时间用于练习题,到了高三全面展开复习的时候,练习题所占的比例不知要高多少呢?就这样,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大量“去情境化的”练习题,培养的主要是“套公式”的应用能力、解习题的迁移能力,高中物理教学已经异化为“解题教学”。练习题虽然也属于应用性问题,但是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学生机械地、“程式化”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非常缺乏对学生高端(high-or2der)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能够指望我们的学生运用批评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合格的社会公民呢?虽然我们的调查样本属于大样本,但是调查对象只是选取江苏省的两个市,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分层随机抽取的,这就使调查的结果恐怕不能与全国的情况完全相同。可是,由于江苏省在全国属于教育较发达地区,那么其他省份的调查结果可能比我们的调查更为糟糕。完全可以说,我们的调查能够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使人们对传统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现状有一个较真实的了解。我们冀望即将全面展开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和部分省份展开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能够根本性地改变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存在严重问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母小勇.德国物理教学的启示.中学物理,1995,(3).

2 伊凡·汉耐尔著.高效提问——建构批评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黄洁华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