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咒怨3资源:禅者三关与承皓一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0:16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轼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 

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 

才初见面,苏东坡说:“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佛教讲三十二相,广长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伸出来脸盖住了,大家没有话说了,佛的语诚实,绝对没有妄语;妄语,绝对不会有这个相。 清净身是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之清净光明身、新华严经卷四十二所说之清净法身即是。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大三五·二七五下):'净德内充,名清净身。’ 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举似:指点,告诉 以下为摘抄他人的理解: 1.佛陀的声音遍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 佛性乃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在自然草木身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不可尽数了。我们在万物之间悠游,就如同掉进了佛法的宝藏中,身边充满了无价之宝,简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呢,无论拿到哪样,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那些入宝山去空手回的人,不说自己看不到身边的宝藏,却只会抱怨自己命苦,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们难道不可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