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宿舍1高清无删在线:阅读与思维的提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41:17

阅读与思维的提升

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体育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强度递增,练长跑的不可能老是只跑 400米,他必须不断加大训练的强度。这个法则迁移到阅读上也一样。 在体育训练中,强度的增加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那就是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你要承受更多痛苦,训练之后人更痿了。对阅读和学习来说,强度增加意味着你要多 费脑筋才能把作者的思想弄个通透。

我们总是说要用阅读来“提升”自己,这很抽象,以上所说为这个原则作了可被验证的推论。那就是如果你的阅读都不用费脑筋,你肯定没多少提升。费脑筋是什么 感觉?就是一般人学数学的感觉。当然我不是说一定要靠数学来提升自己,但不管你阅读的领域是什么,只有费脑筋才意味着头脑训练强度的提升。

昨天刚和王铮聊天,他参加了一个研讨会,里面老师的一个说法我特别同意。他说要有效地看书,你要在书中寻找两类信息,一类是你问题的答案,另一类是和你看 法相反的信息。不过我觉得这样说还不够具体,在我看来,应该是寻找费脑筋的信息和让你内心有抗拒的信息。

前者之前已经说明,适合思维的提升。后者适合于心灵的提升。从认知角度讲,进入每个人头脑的信息都是被过滤或删减过的,因此假如你看待事物的事角不变,你 永远只能得到某一类信息,换句话说,其他的很多信息你永远看不到。比如说某人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每当看到一些教人要如何和别人交往的信息时他不但没兴趣, 而且心理上有抗拒,这样的信息就永远无法进入他的世界(reality)。

拿上面的例子说,相信大家都同意,这样的人如果愿意放开心灵多和别人打交道,对他是利大于弊的。又比如我之前根本不关注Linux,但当我开始尝试使用 Linux之后,发现它很适合我,对我做研究的效率提升很有帮助。很多时候,我们之前看不到的阴影是我们最大的宝藏。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时间 都有限,也都有个性,对事物有所选择是很正常的,怎么可能对每样事物都有相同的关注度?我认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业余时间或是空闲时间去尝试一些新事 物,或起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增加你思维的广度。而如果是心理上对一些事情有抗拒,要仔细去检阅抗拒的心理原因,如果是毫无道理的,就更应该去尝试。

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接触的学说多了,仿佛每门说得都有道理,都能把人弄晕。我觉得解决方法和前面那篇文章提到的一样,就是你要有一些基本的框架和抽象的 判断原则,说得学术化一点就是世界观。比如某个搞瑜伽的告诉你瑜伽练到最高境界能飞,我是不信的。因为我的基本判断原则是,一个说法越是夸张,越是超越正 常经验,那么就越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证明它。因此除非他提供给我第三方的录像,或是科学研究者监督之下的实验数据,否则我是不会相信的。因此,对于超心理 学和外星人,除非有真正有力的证据或是第三方的科学检验,我依然认为这些都是扯淡。但我的这种排斥,不是那种不知道它为何物就排斥的态度。

尝试新事物或更高强度的训练都是对头脑的刺激,相比之下,让头脑接受更高强度的训练更为重要。比如你如果在学经济学,根本不用看那么多的学说或是看一大堆 的趣味经济学读物,而是首先扎扎实实地把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给读通了,读一堆的趣味经济学读物当然能带来新的刺激,但是你的头脑不能受到更高强度的训练,换 句话说,你阅读时费的脑筋不多。

中国的古人很可怜,读来读去都是那几本书。奇怪的是现在还有些人想复古,觉得在社会科学方面,我们只需要读读论语就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了。这些人是思 维上的倦怠者。依我的经验,读论语时你无论再怎么仔细,也不需要费什么脑筋,无非就是些内省的思维,和真正费脑筋的读物比起来差远了,当然你如果不懂文言 文,那是费脑筋,不过这是另一回事。每天抱着本论语,你的头脑既没有接触到新事物,也没有受到更高强度的训练。这种书在上厕所时或是睡前读读,找找灵感或 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当然可以,但每天就抱着这本书读,就好像每天对着你家的黄脸婆,头脑根本得不到刺激。至于古人能从论语之类的书来了解宇宙物理,那本人 只能是佩服之了。

这也是为什么整天读畅销书成不了有知识的人,大部分畅销书,无非就是把你想听的话包装一下,再说给你听。让你看了连连点头:这位作者真是高明,居然想得和我一模一样,把我想说的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