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弃你的坟墓电影3迅雷: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6:15
[ ] 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主著
彌勒慈尊總教核、勇筆奉旨扶鸞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 目錄 <恭接著書玉旨 >
<牟尼文佛 序 >
<釋迦牟尼佛 序 >
<大日如來 序 >
<大妙相菩薩 序 >
<大迦葉尊者 序 >
<一、概論 >
<二、如何進入彌勒顯法 >
<三、念佛 >
<四、拜佛 >
<五、功課 >
<六、共修 >
<七、共修儀軌 >
<八、志趣 >
<九、一心不亂 >
<十、慈心 >
<十一、護生 >
<十二、放生 >
<十三、供佛 >
<十四、深入經藏 >
<十五、具足福慧資糧 >
<十六、定見 >
<十七、心相 >
<十八、彌勒法之信願行 >
<十九、彌勒法教 >
<廿、三佈施與四無量 >
<廿一、二執 >
<廿二、三毒 >
<廿三、五蘊 >
<廿四、三性 >
<廿五、轉識成智 >
<廿六、唯心宗三法 >
<廿七、不涉旁騖 >
<廿八、愩 >
<廿九、求靜去執生智慧 >
<三十、發露初行 >
<三十一、顯修之次第 >
<三十二、再論:顯修之次第 >
未完?待續...
註:本書由拱衡堂扶鸞著作 歡迎翻印 廣種福田

本堂主席 關登台  99?11?6
聖示:今夜恭接著書 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
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太白金星 降
詩曰:龍藏寶典喜頒傳。彌勒華筵遍大千。
殊勝唯心宗法本。當然妙諦備完全。
聖示:吾今夜賚詔來降,為頒著書玉旨,玉詔開宣,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凌霄寶殿,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無時不以蒼生為念!際值末
法時中,佛未住世,然,正法傳承,不因此而斷絕。未來慈氏佛之法教,
乃係佛門正法,雖因時運未得遍傳閻浮提地,然則南瞻部洲之台疆一地,
爾《唯心宗道場》,領命宏揚彌勒勝法,法種籽傳繼膺承,其來有自。十
數年間,彌勒法教之弘傳有目共睹,且興建彌勒道場已在進行,不日完
成,可謂教脈之必要因素悉皆完善。唯,尚有宗脈法本尚未降傳,乃予敕
旨一道,命為著書,題其顏曰:《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並將聘
由彌勒三聖之彌勒菩薩為總校核,聘由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為主著仙
師,派命爾正鸞勇筆王生奇謀為主著正鸞,即日起鸞期著書,不限時日。
(准由總校核彌勒菩薩,全權訂定繳呈時日,可先分三部發行,再合訂三
部為一部之鎮宗寶典。)今爾《唯心宗彌勒道場》,不論主客觀形成宗脈
之因素,大致俱備,僅以密行之上師,暨法本尚未有之;但領命創建宗脈
之際,已得彌勒慈氏佛之印可,准由創宗宗長暫攝金剛;故,若此二項完
成,則可以使宗脈更加大備,則有望真除暫攝,晉升上師,當為弘傳此一
殊勝妙義,添加許多得機之英才,同為宗脈盡心盡力,故為殷盼爾道場神
人同心協力,完此一天命之殊機。
欽哉  勿忽   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一日

為序
三教同源,道道傳繼,佛門正法乃為繼往開來之殊勝妙諦。
雖然 世尊已未住世,但說法啟筵傳承至此,雖曰末法,但仍是正信、
正行之正法。為應運傳世廣渡有緣之殊機,故鸞門《懿敕拱衡堂》,乃得恭
領 天命創建《唯心宗彌勒道場》,藉以彌勒法教之弘傳,得以更加弘興廣
佈。
今日《唯心宗道場》之建設,不論早前經、品、論、遊記、儀軌之著作
,今日道場之興建,歷歷在目,實為 上天殊眷再頒寶典之用意。《彌勒法
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顧名思義,將是彌勒法門之顯教、密法及戒律,悉
皆涵蓋在內,雖不能斷言是後無來者,但卻已是前無古人,以此殊機,將更
為貴道場往後弘法利生、弘興彌勒法教之絕大動力。
喜哉! 玉旨已頒,從茲寶典開著,天人震動,吾亦法喜心悅!乃來抒
文,不敢謂之光讚篇幅,實為閻浮提地有情眾生之喜悅利樂!謹以為序。
南無牟尼文佛 降於南瞻部洲新社唯心宗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一日


我佛慈悲, 南無阿彌佛陀, 南無無量壽佛!今日貴道場法喜充滿,
法雨利樂,且將法筵永傳。未來佛之慈氏佛彌勒法教,在正法時期,已是閻
浮提地之佛門正法,在廣大中國之西域一帶,早前眾生口稱佛祖、膜拜佛祖
,即是 彌勒菩薩。
今日彌勒法教,雖未如佛教其它宗脈之深入廣佈,但卻傳承不息,尤其
台疆新社之《唯心宗彌勒道場》,不但將彌勒法教之顯密圓融,更將佛道同
源之至理緊密結合,以此使佛道善眾,可以各以因緣聯結,而同為此一殊勝
法筵,護法護持、弘法利生,實為可喜可賀!
今日著書, 上天更將彌勒法教之顯、密、戒分類規劃,集結成書,不
但是廣納佛門教法之正趣,更要提升道場,形成宗脈之必要因素。雖然教法
寶典,可以預見其如教條式之說法,必要有善慧根器,始能深入研閱,不若
遊記之活潑生動,寓教於樂,但是,修行者此時縱未得機深入,但書之存在
,即是要待機而引,且可流傳不斷,隨時給予有情指引之機。
甚幸!甚慰!以鸞門道場,著造佛門正法,將可以使閻浮提地未來,均
能可以隨機顯緣,深入正受。甚願諸眾有情善體此一緣機,不負吾佛為此寶
典書寫前文,以利契機,是為序。
南無釋迦牟尼佛 降於新社唯心宗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一日

為《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 》作序
佛法之教化,乃以應機開示說法普化,可謂觀機逗教,以為各根器有緣
之深入契機。
彌勒菩薩是為 釋尊滅度之後,付囑遺眾之未來佛,雖曰尚未住世,然
則以菩薩本願之弘慈,乃為眾生所樂於親近;況且彌勒法教,更是直承 釋
尊總說大小乘之論,而為眾生所皈依之大菩薩摩訶薩。
自佛滅度之後,佛法在東傳以迄中國之古西域,再由西域往西南各地傳
遞佛法,乃為大興,是為閻浮提地之五大正教。其中彌勒法教之法相及淨土
二支,正是顯、密教法之根本,雖然佛門淨土宗,是以彌陀淨土為當下眾生
所皈依之主流,但並非彌勒淨土之不應時運,反之,彌勒法教猶然偃而不息
。細數法教之簡易—不急斷業、不深入定,更有殊勝—可以帶業往生,乃為
時下眾生之方便法門。故傳承下來,教法種籽代代不綴。今時貴唯心宗道場
,更是領命創宗接續經、品、論、遊記、儀軌,道場建設悉皆完備,可謂近
代以來,最具完備之宗脈,此為彌勒法本之大部《顯密戒寶典》頒著之由來

際值寶典初著,吾來誌序,實為眾生賀喜,且為教法弘興而誌敬意,以
為眾生共享。
南無大日如來 降於唯心宗彌勒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八日

彌勒法本顯部自序
佛法為何分判顯、密?乃緣於 釋尊說法,不論大小乘法教,悉皆我佛
住世為各根器有緣開示,因此佛弟子一體皈依行持,謂之「顯教」。何謂「
密教」?即乃大日如來所說金剛、胎藏二部教法是為密教。
今日唯心宗彌勒道場興建已將完成,數台疆一地以迄海內外,非佛門禪
剎寶地,而宏揚彌勒法教;且更能完備經教、道場等,非貴宗莫屬。
此亦可印證,我佛親示金口咐囑未渡遺眾悉,皆由 慈氏未來佛所引渡
,故有唯心宗之領命,以迄今日《彌勒法本顯密戒三部寶典》之頒著。
吾忝為受命主著仙師,將負責《顯部》之著造。唯我佛之教法,因應各
有情緣眾,以今時時運變遷法亦遷,深願我佛正信弟子,切勿以教法大本,
由鸞門道場著造,而有心生譭詆之意,更勿言行而謗,切宜一如佛之教示,
依法而修行,正信、正受而正行,是為深所殷盼,而謹誌於書前,不敢謂序
,實為共勉。
南無大妙相 降於唯心宗彌勒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八日

敬為《彌勒法本顯密戒三部寶典 》為序
喜矣哉!我佛正法之彌勒法本,業已頒敕著造。
溯往以來,前有彌勒追隨者無著菩薩,蒙受慈尊慈悲攝令,拜詣彌勒內
院,親為說法,乃有菩薩摩訶薩之鉅著《瑜伽師地論》及之後《解深密經》
之問世。今有鸞門道場以正鸞領命著造彌勒法本,而為宗脈寶典,今古輝映
,將為未來廣傳之佳話。
今日法教大本,猶要因應秉承 釋尊囑咐引渡遺眾,更要因應各家及各
種根器之善眾有情,細分教法為三部,以利眾生可以因應自身根器,而先契
入所需教法而深進,當可免除許多不便或不適(緣於可由顯修、密行,更甚
者可專於戒行),以此不使善根而延宕,更可提升慧器,直接契引教法。
法之大本已頒命著造,諸佛如來菩薩摩訶薩,悉皆法喜悅樂,讚歎有加
!吾不揣冒昧,謹抒一愚之得敬贊篇前,恭敬為序,以為眾生接續引緣之契
機!
南無大迦葉 謹誌於唯心宗彌勒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八日

一、概論
彌勒法教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讓皈依修學之人,可以因此而生入此土;
不論其修學顯、密教法,最終歸宿即是此一生補佛處之彌勒淨土。
顯教,是以傳法有其殊勝,及眾生根器悉皆合適之教法;亦可簡言之,
即是眾生悉皆可以用此教法,作日常修學之功課。
際值目下處在末法時期,眾生根器隱而不顯,深入勝義理諦教法,較有
難以適應;並且時代潮流且在功利抬頭之際,眾生絕大部份心思、時間、精
力用在汲汲鑽營,因而使慧心大幅減退;然則又欲親近修學、行道領域,因
而彌勒法教之殊勝與簡易,正是目下閻浮提地眾生最合適之教法。其間顯法
更是普遍適應四眾之法門,故本書之著即緣在此中。

二、如何進入彌勒顯法
顯教通常是以念佛(聖)名、拜佛。當然如何念佛與拜佛自然有其儀軌
,但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動力,卻是「趣心」。
此一「趣心」,即是你要有志求生彌勒淨土,積極想要去到彌勒淨土,
見佛、授記,完整此一趣心,進入彌勒法教才有意義。
一旦已具備趣心(當然各宗脈都有具體呈現修子求生此土的表徵,如貴
唯心宗道場,是以呈註籍牒文,為修子趣心之現象與驗證),才能選擇自己
所欲修學如顯、密教法之一種(當然不是說不可直接選修密法,或者二法兼
修,但是修密法若無顯法之奠基,恐怕事倍功半,所以應由顯法入門)。第
二個步驟即是投入彌勒經教,舉凡彌勒三經,或者法相諸經,以及唯心宗經
、品、論、儀軌等俱是。
為何要深入經教?因為修子一旦趣心無礙,當然必要熟知將來歸宿教法
之經論,才能從經論之間,知道教法之殊勝與可貴。當然最具體的作法,即
是擇訂定時作為功課,如此不但可以鞏固自身之趣心,又可以從中得到智慧
,這是顯法中誦經之殊益。

三、念佛
這個法門可謂佛徒的既定修行功課,甚至淨土宗的念佛要到一心不亂。
(是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名之誦唸,保持一心不亂,萬念不起,藉此專精
意念,契引 阿彌陀佛之本願,而上生彌陀淨土。而又緣於彼土距此閻浮提
地之遠,已非恒河沙數所可形容,因此關鍵即在一心不亂。)
彌勒淨土則因距此閻浮提地甚近,故上生此土之修者,其動能無需似求
生彌陀淨土者,需心念精純,而可啟發最佳動能。故上生彌勒淨土之行者,
可以帶業上生,但是念佛雖不必到一心不亂,萬念不起,卻要恒不間斷,以
此串聯趣心,契引 慈尊願海攝納接引。

四、拜佛
佛家顯修,禮拜諸佛菩薩是為一大事,不但要沐浴、潔淨、薰香、整衣
,猶要心誠意正,按儀行禮。
唯心宗諸修子之禮佛,當然是專注於禮拜 彌勒慈尊;不過,卻不是只
能禮拜慈尊,而疏誤於禮拜諸佛菩薩。唯既是彌勒法本,故當以針對此一法
教,而側重於教脈主法菩薩。(當然若在密修中,尚有教脈法祖,以及緣佛
之禮拜,是不可或缺。)
首先,細分禮拜慈尊之儀禮,一般佛之弟子禮佛有分:一日一禮、一日
二禮、一日三禮、一日四禮,但禮愈繁重,當視其客觀環境因素。(譬如緇
眾至少也有一日四禮,在家居士則一日一禮,以迄一日四禮均有之。)再次
,如何禮拜慈尊?有佛門弟子虔心行禮,是以大禮拜而行。(所謂大禮拜,
即為五體投地之禮。)至少亦需整潔衣履而行,若是行課之禮,猶要潔淨、
薰香以示隆重;復次一般在家居士或修子,雖然無法比照緇眾如此隆重行儀
,但是誠心正意之具體表現,仍然必需注意及此。
總結而言,禮佛之儀規,不但具體呈現修子對本宗法脈依止之堅誠,更
對佛菩薩之皈依親近,以期契入佛菩薩的本願,是一大動能之關鍵。(禮佛
之儀行無礙,心誠意正專注而行,與淨土法門之唸佛達到一心不亂,而上生
蓮邦佛國,其意義殊無二致。)深願我宗修子體會及此。

五、功課
功課之對於修子,當然是不可須臾離。但是有許多修子將功課曲解(或
誤解),於僅限在禮佛、唸經而已;實則功課是廣泛包含任一在道場的修持
(如言行),與付出(如掃灑塗抹)。
彌勒法教之上生資糧,最重要之六事行法(非六度波羅蜜),其間所涵
蓋即是每一求生之修子,在在均要注意及此。當然,唸佛、禮佛、誦經,是
最主要的功課(所以緇眾有早午晚等課)。一般在家修子,當然不能一如緇
眾全心於修行,但至少早課(或自訂於可以抽出時間作早、午、晚課之中任
一課)。
為何要有自訂功課?其一、當然是怕修子偷懶,會退卻精進心,但是最
重要的關鍵,是要修子藉既訂之功課束縛自心,免於觸戒犯律;緣於時時面
對諸佛菩薩,修子會自內心生起不敢犯錯,以致無顏面對諸佛菩薩。復次,
功課之踐行,正是具體呈現修子趣心,求生彌勒淨土。再復次,功課是何項
目:顯修修子大抵上當以慈尊經典為主課(諸佛菩薩之經為輔),有者修子
尚有以靜坐為功課(在彌勒法教中,只有密行才需要靜坐,不似佛家他宗如
禪宗,以禪坐為主)。並且依自身之客觀因素,除唸佛、禮佛、誦經之外,
一定要加上付出(如在道場中即是六事之一:掃灑塗抹,如是在家亦然,總
不能讓自家佛堂髒亂不堪。)
為何要在功課之內,加上付出?這是緣於人之惰性,若不強加束縛,一定會自找藉口而延宕主要功課。所以我宗修子對於功課的認知,不要僅昧於只是侷限於法教經本,實則其深層意涵,是要將你的趣心藉此而鞏固。

六、共修
在佛門顯教科儀中,共修是僅次於無遮大法會之最重要科儀,分大共修
與小共修,今乃分類闡述。
小共修—往昔我佛初始涅槃,僧團有為弘佛法志,小部僧團定期聚會,
商研以及議定課程,於焉後世衍伸成為小共修;最主要功能,乃在僧團核心
行者各自精進,不足之間,乃集聚各僧心得分享,以助各得法益,提升深入
法要精髓,因此定期共修。(後世各家宗脈亦廣為引用,形成共修風潮。)
大共修—緣於僧團各自精進,為承襲我佛法志,擴大引渡有情緣眾,因
此僧團分首座、下座等,僧團修行有得之人,暫攝佛位登壇說法,弘法利生
,一時蔚為風氣。佛雖遠去,法未斷熄,因此,雖然各僧團有各自成立宗脈
,但大共修卻已是各宗脈最重要,而密集舉行之科儀。
時至今日,佛教各宗共修仍是主流,近代以來,雖然時運變遷法亦遷;
然則共修,不但是各自精進的科儀、功課,更是廣泛凝聚各自上、中、下不
等根器緣眾,共善共願一大動能。

七、共修儀軌
不論大小共修,緣於佛家重三寶—佛、法、僧。
故共修之始,必要禮佛、唸佛—亦即尊佛。再次,繞壇—緣於壇城有佛
(佛去有法本、有僧寶﹝即為攝佛,謂之首座﹞故要行繞壇)。複次,尚要
恭誦法要初旨(即本科法會儀軌主要經典),一切完備再作叩謝佛恩(或首
座主法高僧),如此始能完備一次共修科儀。
但是佛去後,僧團各自立宗成脈,故共修法壇衍伸許多大同小異之法壇
,但最為殊勝是有其二:第一是「金剛大壇」(即為本師世尊所直系大法,
所用金剛般若密),其特色重點,即是點燈供僧之科儀,後世所衍生之光明
燈即本乎於此。第二是「三壇大壇」—此為未來佛 彌勒慈尊所用,主要重
點除點燈不缺外,仍有幡壇以及戒壇,其用意:「幡壇」在契引 慈尊本願
之接引,「戒壇」在契入慈尊本願之護生。
時至今日,佛家大壇均是金剛壇,彌勒法教三壇共修,因法教有所偃滯
,仍待大力推行。

八、志趣
何謂志趣?簡言之,即志業與趣心。
修行者對於修行道程,也必需抱有如創業般堅恒意志,才能精進於所皈
依之宗脈,及深入法義。接續而來,既已立志於此法脈,當然是要成就於此
法脈之領域,所以要有如創業之志、恒持不退之心。
彌勒法教在我佛遺教中,當屬淨土法脈之一支。目下閻浮提地之淨土宗
,是針對求生彌陀淨土而言;彌勒淨土則因應 世尊涅槃所付囑,引渡佛住
世而未盡渡之遺眾。因此不分根器,只要有其志趣,悉皆為 慈尊攝納接引
之有情。
故本宗法脈,亦僅要有情緣眾肯立志發心,彌勒法門之親近、恒持不斷
,必定可蒙 慈尊接引上生彌勒淨土。

九、一心不亂
乍看之下,此一功行是為求生彌陀淨土之主要動能及關鍵;此緣於彌陀
淨土距此閻浮提地,是不可以恒河沙數所計之遠,故其上生動力必要福慧具
足、精修不怠,僅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可讓願生佛土之眾生上升。
但,關鍵就在一心不亂。
本宗法門,緣於淨土所在,是距此閻浮提地甚近之兜率天,因此是不必
有此巨大動能始克上生;但是任一宗脈之修子,卻必需在修行中(不論是任
何法要、功課)均需如此,此乃緣於一心不亂有其客觀之必要。
綜合各方面利益,可以總結出必要之三大利益。
其一、一心不亂,是提升自身志趣之必要約制。眾生在修行間,很容易
為自己找藉口、偷懶、散慢,甚至在做功課時容易分心遐想,以致「小和尚
唸經,有口無心」。
其二、具足福慧資糧。我人在唸佛時(不論任一佛名、菩薩名),主要
即是要契引此位佛菩薩之本願,以期得渡,若不一心不亂,怎有其念力可以
直達佛菩薩蓮前?
其三、以此加強防護善能。我人在凝神專注之際,全身能量即會層層凝
聚,形成一個有效防護光罩。眾生試看許多動物,都有此本能;遇上危急之
際,全神貫注,其能量可以使毛髮聳立,即可見之一斑。因此修子在提升防
護能量(尤其在做功課之時,或有魔擾、或有業障,甚至自身心念紛歧所引
起之心魔等等),更應該在修行中學習如何一心不亂,使此一意念乍起,即
可身動;身心進入慣性之一心不亂,等同佛菩薩之化身,那麼成就無礙。
本宗法脈雖未強調必要一心不亂,始能上生彌勒淨土。但修子切不可因
此疏忽,緣於此一境界是修子甚難達到,但卻獲益無窮的境界。

十、慈心
我佛教法中,有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此為佛弟子必要具備之根
器與認知。
唯我宗「慈尊」,有此聖名,當可知為何重此慈;此為 彌勒慈尊自無
數阿僧祇劫以來,下世輪迴悉皆本願不昧,以慈為行,故在古天竺即有聖名
「阿逸多」,漢譯即曰「慈」。所以本宗修子,如要契入慈尊願海,則此本
願之修行不可不具備。
慈者,心之所在,可分內、外,不只起心動念而已。分之內、外;內者
,即要刻刻存慈,外在時時慈行,其具體方式,當以專章於後列述,今日僅
先概論慈心之由來。

十一、護生
儒聖有云:見其哀,不忍見其死;又云:君子遠庖廚。此均具體表達仁
者之悲心。我宗 慈尊,以「慈」為名,鑑之本願,恒遠不昧,正是儒聖所
云之精髓。
「護生」是內在心念,我宗行者若能知其要義,則深入我識,不但起心
動念之間護生、惜生,甚至尚可行之於外(下章再為詳述)。所以在入門進
入我宗修行之初,對此護生不可不知。在修行人眼中,生命不但可貴,更是
存續慧命的重要根源,雖然眾生形象有異,有者是人身,有者是獸身,甚至
小若蜉蝣微生物等(雖然係屬殘靈,根本上仍是一靈打散,具備永生之靈命
),故護生、惜生,即為不忍因我致其死。
但是,話又回頭,我人修行中,如果碰上有害生物對我構成威脅,是護
生為先?還是護我為先?此一問題見仁見智,所以必要在此釐清。首先,我
是自私的出發點,所以一切眾生都會以自我為優先,不算犯錯造業;當一個
生物威脅你時,下意識反擊、保護自己不算錯。易言之,有此行為,雖然不
算造罪業,但實質上造成殺業的因端,是不容抹殺(僅是他可以因動機的客
觀因素,降低到千分之一,或至萬分之一的業緣而已)。復次,同為生命,
我人為修行人,具慧命,欲使此一慧命延續,而在萬不得已情形(注意,是
萬不得已),則此行為亦是萬次不成業。
但是,不論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總是親手擊殺生命,不容諉過,所以
這就是修行者層次的提升。古有捨身餵虎(雖是愚例,但可見其慈),在修
行者境界提升中,雖不必捨身餵虎,但非必要,可以不要殺生,因此才要說
護生,是內在時時刻刻存著慈心,也就可以避免殺生,而直契慈尊本願。

十二、放生
放生即為護生,慈心之衍伸;外在之慈行,具體行踐,我宗之「慈」義

雖然目下對於放生,持正反兩面的看法,贊同者當然是以佛教的慈悲,
為具體表現;反對者也不能說他沒悲心,而是認為「你不放生,牠們就不會
遭殃」(雖然是以偏概全,但總也是一個正當理由)。不過,真佈施不怕假
和尚,我人具慈悲心,願選擇放生,那麼就可以堅持行踐(不過要注意,不
要破壞客觀的生態)。
為何要放生?首先,所有眾生都有可能是我之父母親眷(我人累世輪迴
不知凡幾,動物間,誰能斷言牠非我累世眷屬?故放其生路)。復次,放生
得生;自古以來,不論佛道各宗脈悉皆有此善舉,甚至古代子女為親長求壽
,都會大量買物放生,即是緣於你既然可以給其他生物生路,以此而感格
上天添延你(或親長)的壽元。再復次,放生的行踐,是契入本宗慈尊的本
願。修行者當知,你不能只口頭說:我有慈心,我很護生,但卻不去實踐;
就像眾生都會說:我很孝順父母,誰會說自己是不孝子?但關鍵在於你做得
到晨昏定省、和顏悅色的孝養及順親嗎?
所以,具體表達修者有慈心,內在要有護生之念,外在要有放生之行。


十三、供佛
所謂修行,如求學,總在老師教導之中進步,修行者之師,即為諸佛菩
薩。眾生自然知道在求學之初,首要學習即是禮貌,見到老師要問好;那麼
修行之過程,又怎能不知道要如何供佛?
諸家宗脈供佛禮儀,容或小有差異,但大原則不變,首要心誠意正—此
乃內心真正尊師重道;然則具體實踐的行為,就必要應用在日常間的禮儀。
除了做功課既定儀軌之外,見佛、禮佛、供品、上祭等都是落實供佛的作為
。原本此一項目即已列在功課以及禮儀之內,唯眾修子們卻常易疏忽,因此
特別列述一章,以為強調。
我宗修子在供佛禮儀及功課,當然與其餘宗脈並無二致,但卻更要有深
入及繁複。(尤其密行有七支與八支大供養,在密行篇中會有闡述。)
今顯修道子,應在日常功課(意指並無特別既定之功課),除有上供品
(本宗仍有上香)、行禮拜,這些既定禮規之外,猶要強調供佛,是培養每
一位修子與本尊緣佛的契引動能。

十四、深入經藏
此一課目的具體做法,是誦經;唯,僅是初步的做法。意即誦經是深入
經藏的做法,但卻不是一定可以達到深入經藏所要突顯的目的。
修行者要有智慧,智慧從何而來?當然就是諸佛菩薩的經教。尤其本宗
法義,多有側重於執心等八識之衍繹,更是可以增益修子的智慧。雖曰誦經
不一定可以深入經藏,但卻是可以深入諸佛菩薩法義的領域,因為每位修子
若能勤誦經典,對於經文一定可以留下印象,甚至有人可以滾瓜爛熟,倒背
如流,雖不甚了經意,只要有人稍微闡解,則一點就透,更勝於疏於誦經之
人。
所以誦經是深入經藏的第一步,然後再求了知經意,甚至涵蘊日久,可
以從經意中開啟我人智慧。是以故,自古以來佛家修子都會有誦經的功課,
其深層意涵即是在此,我宗自是不例外。

十五、具足福慧資糧
所謂資糧,可曰福德,可曰動能,可曰修行。正如你要出外遊玩,必要
有金錢、食物等始能成行,到達目的地。修行亦如是,你要去到佛菩薩的淨
土,你的資糧要具足,具足什麼呢?就是福慧。
我宗首重護生之慈,當然就是最為關鍵的福慧;但總不能天天放生,因
而就落實在日常間修行中。所謂「福」,即是福德,此一福德從哪裡來?有
人說行善即福德,沒錯,但可以更深入一些善行,譬如說廣結善緣。在道場
中提供一個比較溫馨舒適的環境,讓道場中人人覺得樂於親近此一道場,就
是很典型的造福德,所以才有諸功德中,助建道場是最大、最殊勝。
復次,何曰「慧」?當然就是慧根、慧命。佛曰:「眾生皆具佛根」,
意即眾生悉皆有慧根器、慧命,只是歷經輪迴,早受蔽障而已,所以就要使
慧根顯現。如何使慧根顯現?那就是親近道場,因為道場中早有許多善知識
,可以令你精進發心,更可以見賢思齊,一步步藉著在道場中學習,而去除
所蔽障慧命、慧根的惡能;進而可以提升發露的動能,也能因此而具足資糧
,達到上升佛菩薩的淨土。

十六、定見
所謂「定見」,是邪見;乃以自我為主觀認定,故曰邪見。我人以無數
染著薰習而所知,是不真,以此不真之認知而成心識之認定,當然容易有所
偏頗;然則,在修行過程亦有之。
我人在修行領域之間,縱然皈依在大道場、知名宗脈之內,仍然容易受
到自我之影響,乃入歧途。因此定見又是執見,以執於自我之所知而不去,
乃愈陷愈深,終至塵境蔽障,清淨我心而不得。
我宗修子在此領域之中,應該有所認知,舉凡《去執經》、《大成就品
》、《萬心自在論》,悉皆闡述心性之變化,去蕪存菁,提升教義法要,契
入勝義理諦;切勿以在修行之前,有錯誤之定見,乃至法義無由融匯。
目下許多修子,即是緣於所接觸、聽聞之宗脈繁雜,乃致莫衷一是,無
從判斷,因此修行過程中每一進階即感扞格,形成瓶頸,大為阻障修程。

十七、心相
心為真;相為假,故心、相是真假之對照。
有者會說心不真,緣於受染著,乃致誤判、誤執,故心亦為假。話是不
錯,然則萬法唯心,此心即真,因此在修子而言,此心是可由假成真。相者
是假,但亦有人說相是成為真實形像,怎會是假?話也沒錯,然則色、受、
想、行、識五蘊,悉皆可以改換,其相怎會是真?
職是故,我人在修行之中,如何將假心提升成為真心?如何將假相提升
為實相?這就是我宗修行法要中最精妙的理諦。我宗法義闡述八識,此即為
「轉識成智」,復我真如不二妙法。但是每一位我宗修子,對於此真假轉變
之關鍵不易深入而明瞭,故吾特別摘錄此章闡述主題,簡要為我宗修子作說
明:
其一、心既為八識之王,故曰「心王」,乃在一切我執假相中產生作用
;最簡單的判定,就是使心清淨。在法義甚至日常處世悉皆合用,緣於心清
則可明鑑,可以不受所知誤導。(當然這要有許多明理生慧的功夫)
其二、相者,既為假,卻又有真實形像;所以修子最簡易的判別,即是
所謂「眼前形像」,僅是眼根所產生之認知而已。簡單譬喻:瞎子摸象,各為不同,以此可以勘透眼前形像仍是假。
綜合上述,我宗修子在修行領悟上,必需判明心、相之意義。

十八、彌勒法之信願行
彌勒慈尊以接受 釋尊付囑,于末法時期引渡遺眾,故際此末法之間,
唯有契引眾生之普遍根器,及客觀因素,才能使眾生樂於發心親近,進而恆
持不斷,融入慈尊願海,而得放光接引上生彌勒淨土。
緣何可以得 釋尊之付囑?除了 慈尊乃係未來下生之住世佛以外,關鍵
在於 慈尊之以慈為本誓,進而生生世世不論涅盤或輪迴下世,悉皆以阿逸
多為名(譯即為慈),可見慈尊之護生本誓,廣澤一切有緣眾生。
職是故,欲求上生彌勒淨土,當要修持彌勒法。彌勒行最簡易即是一個
「慈」字而已,故彌勒法之信、願、行,即在此範圍之內;先由自我之發露
,再行踐於外,廣澤於有緣眾生,直入慈尊願海,則上生無礙。
今仍將信願行分類闡述:
信—必要深信彌勒正法是釋尊所說、所囑,更是末法之間最為簡易可修之正
法(只要唸佛、拜佛—彌勒慈尊),永不間斷,往生日必蒙 慈尊眉間
放大白光接引上升此土。
願—即慈行之願,以慈尊本誓世世護生,則修行此法之道子、欲求此土之有
緣,又豈可不護生?故彌勒法修子之本願,亦應發露慈行。
行—此一「行」字之義,泛解為修行,故當指於彌勒法教之修行,然則彌勒
法教又甚廣義,故留待下回專章闡述。
今我宗修子在親近、樂生彌勒淨土之際,當要勵行彌勒法之信、願、行


十九、彌勒法教
所謂彌勒正法,乃係 釋尊住世所說大成佛經、上生、下生等三部佛說
寶經,以此詳載彌勒慈尊之受囑引渡遺眾,及如何成佛上生兜率建立彌勒淨
土,再下閻浮與一切有情緣眾共成正覺之龍華三會。故末法中眾生根器,有
因歷經輪迴而蔽障慧根器(亦即有心修行卻無力,或欠缺恒心毅志持行),
乃有簡易方便之正法,提供眾生先行發露親近、樂生之趣心。
只要時時心中唸佛(彌勒慈尊),不論坐、臥、吃、行等,均可默念彌
勒慈名;拜佛(彌勒慈尊),一日中早、午、晚,刻刻分分均可踐行,不一
定要潔淨齋浴,只要得便即行。此為方便法,利益眾生隨處、隨時悉皆可行
,並以此得以凝聚求生淨土之趣心,並契入慈尊願海。職是故,上至政要達
官,下至販夫走卒,及至法界諸眾,悉皆可行。當然每一法教悉皆有初行及
至深行,若僅願生彌勒淨土,則唸佛、拜佛已足上生;但若要深行進入彌勒
內院,則六事行法(一、精勤修諸功德。二、威儀不缺。三、掃塔塗地。四
、以眾名香、妙華供養。五、行眾三昧、深入正受。六、讀誦經典。)當要
勤行(緣於上生內院乃以六事多修多分,而分上、中、下等品往生此土)。
然則末法之中,不單眾生根器之蔽障,且以各大正教亦廣渡有緣;負面
則有人心沈淪,功利抬頭,修行之心大減,動輒藉詞先求凡業平順,再求修
行;故彌勒正法更有殊勝簡易可行之法—即不急斷業,不入深定,使眾生在
修行彌勒正法,未有時間及嚴規所限,可以想到即行,使眾生方便修行。當
然最關鍵的動力是在各自之趣心(即信、願之所在,才能持行)。
任何珍貴或殊勝之事物,均需要你有深入的認識,才會有珍惜之心,故
彌勒法因應末法引渡眾生之契機,乃要使眾生體認此法之殊勝;亦為本書著
作之要旨。

廿、三佈施與四無量
所謂「三佈施」,早在任一宗脈修子均是耳熟能詳;但愈是老生常談,
卻愈容易讓人疏忽,甚至輕忽而誤解其深層意涵。
就「三施」而言,財施、法施、無畏施,許多人常會以為平常都有在行
善,所以都有捐輸財物即算財施。吾簡舉一個對照例而言:往昔有一位貴為
皇帝,梁簡文帝好禮佛,舉國上下大興土木、蓋佛寺、裝金身,乃請問其國
師謂功德有多大?孰料其國師告之無功德。再例:往昔 世尊住世大開法筵
,有點燈供佛者,貧婦無財,乃剪髮得財,購油點燈,大風吹起,全數燈滅
,僅其一燈不熄。
若以財物之佈施耗費,二者有天壤之別,但為何財小微如一油燈卻可長
明不滅,蓋其心誠也!帝王家富甲而權傾天下,故縱然花費龐大,仍無功德
。因此三施之真義,乃係誠心行造,盡自身最大能力而行,則其功德無量。
今眾家修子三施可以朗朗上口,但實踐其行卻非丹誠至信,僅是為財施而財
施,亦即有所求而行。再論無畏施,此施是付出勞力,因此必要捨棄一些自
身所擁有之自由時間(緣於無畏施在道場上行踐可能要一天、三天、五天,
甚至更長時間),若無法放下則無由付出;因此三佈施正好對照四無量心。
所謂「慈悲喜捨」,當然是每一位修子所必要了知之意義,慈即為具備
仁善心,悲即廣澤於眾(意如耶家之博愛),喜即時時具備法喜,願意付出
則是為捨。故道子在修行過程中,除要了知殊勝意涵之外,還要能培養出行
踐之真誠及恒久不斷。我宗修子對於顯修入門,當然亦熟知佈施與喜捨,但
要如何確切了知勝義,進而應用於修行以迄日常生活間,則有賴於多親近道
場,見賢思齊。

廿一、二執
所謂「二執」,即為我執、法執。此二執是為阻障修子生起智慧最大阻
力。
人有通病,以自我為中心,習以為常,故執我為真(實則此我是假)。
常習於經藏論典,自以為有所得,故執其為妙諦真理,此即法執。若有誤謬
而偏歧,將更是使修子無智慧之最大魔障。
「我」是施設之名相,藉予眾生之認識區別而已。禪云:「我是誰!誰
是我?」法教在各宗意旨權宜說教,以利進入深層教法之開悟—智慧圓明。
正如眾生在人生過程中,必要先有啟蒙之教育,使之認識文字而能應用,才
能在以後人生中探索更深層的奧秘。所以在此啟蒙之中,若執於其時所知,
必將障礙未來更大發展。
我宗教法雖曰名相繁多,但萬法唯識,因此破執生慧,是為我宗修子必
修之課程,切莫以為文字述論去執而已,易如反掌,但執在心中,不但自己
不知,縱然旁人勸勉點化,還可能嗤之以鼻。故修子此執識切要謹慎(此乃
唯心宗之所以要著作《去執經》之緣故)。

貪、嗔、痴,我佛戒為三毒,乃以其可比擬為毒藥戕害人命(慧命),
此三毒早已老生常談,因此吾主旨不在闡述其意,而在闡論其來源及如何戒
勉。
人染著於五蘊(即累劫輪迴所遺之業力),因此眾生常比喻其人前世之
性,今世不改謂之「天性」。所以貪者一旦被識破,動輒藉口我有此一衝動
,不攫取、心不寧。亦如人有火氣,不能深思熟慮而抑阻無名火,則歸咎其
生來如此。痴也者,並非今時所云之白痴,而是痴情於某一事物,終至走入
歧途。(或曰入魔)
許多人常將三毒謂為人之天性,實則也不能算錯,因為它們是我人累世
輪迴中所積聚重濁不善之動能,故我宗修子在面對此貪嗔痴之際如何克服?
實則最簡易的辦法即是立時唸佛(彌勒佛名),緣於 彌勒慈尊受 世尊付
囑,居於距此閻浮提地最近之兜率天,因而在修子持續契入彌勒願海的過程
中,是最易得到相應。再者,誦佛名可以持續契入慈尊願海之功課。復次,
消弭佛魔之爭(亦即天人交戰)。
以三毒之荼毒有情緣眾,實非有絕大願力之未來佛難以克制(及提升我
人之自主能量),故深願我宗修子在無以克制三毒之前(或以正在受害之中
),下定決心多稱念彌勒聖名。

廿三、五蘊
所謂「五蘊」,乃色、受、想、行、識作用之進程。簡而言之,即是我
人有五根:眼、耳、鼻、舌、身,此五根緣於六塵,乃執為了別分判之識,
故根障與六塵相互成為我人所執。然則,我人若無此五蘊,又無從了別;卻
成一切萬法之源頭而致誤執。因此五蘊是根障,亦是慧根之起始。修行之人
,在五蘊染著之下,必要破除此色、受、想、行、識之進階,而至破除根障
,圓明自我真如。
我宗修子在唯識修學中,破我、法二執,實要明知身有根障;但萬法唯
識—亦即心王之所在,必要以六識作用中擷取空寂了義,始能在法性圓覺之
前,先斷此根障,始能圓明智慧。
吾闡述五蘊,不以其表象字義作註解,即是要使修子能知其作用(蓋唯
識法義中體用之間,需明其癥結所在),阿難尊者在早前所著作《萬心自在
論》中已闡述詳盡,故吾從內在闡述,以利修子相互印証援引。

在唯識學中,「三性」有二義,其一乃為善、惡、無善惡(亦曰無記性
),但此義著重我人之賦性;第二義所闡述則可使修子明瞭我人所具之心性
,且三性每一進階,則代表修子圓慧修行之進階,故吾以第二義為闡述重點

所謂「三性」,即乃徧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所謂「徧計所執
」,乃我人喜將一切因緣而假合之物象,妄情忖度而執為真,此性是在一切
眾生以迄初行者皆是。及至「依他起性」,已有破除妄情忖度之執,進階至
以因緣而生我之萬法,亦即進入有為法之中(雖屬仍在迷境,但已是破執去
迷,漸入修持精進之領域)。在此性中,修子會去探究為何我人會執我、執
法、執相,甚至會探究修行究竟之圓覺是什麼?
及至「圓成實性」境界,是修子在等覺之領域,但此時實性要圓成必要
轉識成智。(此題甚為繁複,故再專章闡述。)要在圓成實性中,必要在我
宗各部經典中深入探討。緣於我人所具賦性各自不同(亦即各人累世因緣、
業障、福慧種種悉皆不同所致),因此對於法義之了知亦有參差,更甚者會
從不同角度切入,因此產生不同覺知(如我宗之別於空觀等論各宗)。所以
我宗修子對於唯識法各名相之了知,要有基本體認。

廿五、轉識成智
首先,「識」者,有執也;「智」者,無礙也。復次,何謂「轉、成」
?即在修行之次第。
我人在修行過程中,絕多知道要開悟、要成就,甚至要無漏;但是窮盡
一生之修行,到頭來絕大多數仍然落入六道輪迴之中。其中癥結即在不知如
何轉識,進而成智。
我佛 釋尊住世,常開演六識,以此妙諦闡述我人六根作用。簡而言之
,此識在於我人,可謂與體、性相融;淺白而言,即是已具此一通相。蓋以
人初落地,六根所緣即起作用,既經成長(亦即染著愈深),沿習成慣,此
識即成我執。泛言之,即是我人緣此而執,認一切所知是真,所以無法轉識

我宗以唯識為宗論寶典,即在闡述如何破除此一執為真像之識。但是如
此亦不具足,縱然去除執識,仍難開悟,究其境,只緣身在此閻浮提中。故
要「成智」;但是此智並非僅僅表面之智慧而已,此一智所代表之意義是「
實相」,亦即一切本來之所在;才能藉此實相之認知達到無礙無漏。
淺舉一例而言,縱然修子已到破除六根所緣而產生之執識,但在此閻浮
提地,仍然時時刻刻都在假像的侵擾之中,猶如海波浪濤層層進逼,使個人
之執識終究再起新緣;故要提升成智之動能。而此一動能,卻是要依仗深入
經藏之明理,始有復我真如的境界。簡言之,轉識是一種恒修實行地克服我
人與生俱來的認知;但在轉識之間,卻要開始潛心於靜態之探究性理,才能
在未被執識侵擾之際,得以提升體性之絕佳質量,而恢復去假存真之實智。


廿六、唯心宗三法
唯心宗之所以立宗,乃係 彌勒慈尊應緣,將以引渡 世尊遺眾;並以
鸞門道場之普化,乃為佛道雙修、顯密圓融,故由 昊天玉皇頒敕成立。
早於佛諭、法旨同頒之際,立有註籍牒文,其中要旨即有「戒、度、行
」,此即為唯心宗三法,今乃分類闡述:
何謂「戒」?彌勒法教雖曰不急斷業、不入深定;然則 彌勒本願俱大
慈心,故戒在護生。此一戒律當然涵蓋我佛五戒、十惡等在內,故求生彌勒
淨土之行者皈依於唯心宗,則此一慈戒不可不知。
何謂「度」?顧名思義,即為廣引有緣善眾親近 彌勒慈尊,求生彌勒
淨土。緣於慈尊係為 世尊所付囑引渡遺眾之未來下生佛,故唯心宗行者自
應體此宏旨力行,引渡有緣。
何謂「行」?此一行持廣泛涵蓋於彌勒顯、密教法,以利上生淨土。
當然法教中密法之行持另有專書闡述;而僅以求生淨土為職志之行者,
可以依一般教法修行。但若立志求生彌勒內院之行者,則六事之多修多分,
以利上品上生內院;則要深入彌勒法教之要義,亦即六事之行必要時時刻刻
俱在行持,且要不間斷。深願我宗行者有所體悟而行。

廿七、不涉旁騖
際值末法之期,雖曰各大宗脈力行引度有緣,雖然確實各大宗脈賢才輩
出;更是歷代衍繹各宗教法,精闢立論,啟發甚多慧根修行之人,更能深入
教法妙諦,進而弘法利生。
然則此一大循環正是環環相扣,產生相對立的負面現象。各大宗脈既然
大力引度有緣,弘法教義,所契入修行教法之行者自難免良莠不齊。有精進
於本宗教法之行者,不敢有絲毫踰越;但亦有甚多藉此末法之期,親近道場
容易、聽聞教法隨處可得,因此容易產生以下二個現象:正面之修子,有不
能專精於本宗教法,又廣泛接受到他宗教法,容易產生混淆,若再有負面之
煽惑,則容易步入歧途,或者退卻道心。負面在教法的衍繹上,原本就有各
自的切入點,以及見解,若有誤解,再經傳佈,則使許多精進修子產生疑惑
及徬徨;況且既在三期末法,則諸魔考道,更是容易將似是而非之見解或法
義傳佈,使正信修子受此魔考。再則,有許多人介於人魔之間,以一知半解
之法義,卻大放厥詞,自稱開悟,乃誤導眾生。諸此現象,均因修子旁騖他
法而產生扞格或衝突,進而昧於自身所屬宗脈之教法。
旁騖與博覽是有差別,修子若是在修行之中研閱任一宗脈之經典,是可
喜現象。因為各大宗脈教法均係上聖佛菩薩之教法,悉皆可以啟發修子智慧
;但若旁騖,意即進入修行他宗教法,則必定引起衝突。這在教法律戒中,
會因各地風俗民情,以及特殊情境中,頒訂律戒會有不同;更何況同一教門
不同法脈,對教法之衍繹都有極端對立的闡述,因此修子必要戒慎於修行之
旁騖。尤其我宗修子之彌勒法義,因應末法殊勝擅巧之方便,更容易因他宗
教法之涉獵,而對本宗教法有所疏誤,反而成了求生淨土之一大阻障!

際此末法時期,諸大正教、千宗萬脈符合天運,大開普度之門,乃同心
齊力弘法利生,因而引渡許多賢達之士,投入弘傳教法行列。易言之,即是
目下閻浮提地之眾生,隨時隨地均可接受、親近道場。
正面上,是福音廣佈;負面上,卻容易因接受教法,卻斷章取義,或自
以為圓融、通匯他宗教義,另闢蹊徑,獨創所謂「新宗法教」,實則卻又似
是而非。綜合上述情形,乃又產生修子之中,自詡本宗教法最為殊勝,有者
不願認同他宗(尚屬可以接受);但卻有過於偏激者,乃貶斥他宗,以致形
成愩高我慢之心。
修行之人在於心之精純,向上提升,非止於佛道而已,任一正教宗脈,
無不注重我人之心行。蓋「心」為我人之王,主宰一切意識言行,若出現愩
高我慢之心,隨之衍生心魔(此處心魔意指為「障」,並非外來之修羅魔考
)。當一位修子心識進入此一情境,則教法、戒律,甚至智慧均受蒙蔽;若
再加上其人賦性剛愎、自專自用,則將導致更嚴重謗譭其他正教宗脈之言行
,大幅破壞修行者之風範。
我宗教法雖以 世尊金口付囑 慈尊引度遺眾,故有擅巧方便法門,但
我宗修子應從闡述殊勝意義之修法,來引度有緣,而不是自我愩高貶斥他宗
,至希修子明悟而勉!

廿九、求靜去執生智慧
我宗修行者主要歸宿,在於彌勒淨土,而修行法要,即是彌勒法教,所
以一切修行功課,當是依止於彌勒道場。今閻浮提地『唯心宗』,即乃慈尊
頒敕,所創建、弘傳彌勒法教之道場。
所謂修行彌勒法教,實則簡易方便,因此在末法時期允稱殊勝;以不入
深定、不急斷業,可以帶業上生淨土。然則方便法,並非就是可以一切方便
,修子仍需有再上生淨土、斷除輪迴、正信永生之信念;亦即修行者要有修
行者之功課。
既曰「不入深定」,則如何使此凡心清淨而生道心?如何使此凡心不入
執識?如何使此凡心生出智慧之明心見性?總在修行課目之內。故此章訂為
此題,即在明示我宗修子如何達到此一境界。
金剛經有云:「三心不可得,四相不可計。」經中闡述三心與四相,正
是此題之功課,吾乃闡述之:何謂「三心」?即過去心、現世心、未來心。
為何此三心不可得?因為使你不清淨;要放下此入於凡濁之三心。何謂「四
相」?金剛經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謂「我相」——計
我為實相。何謂「人相」——計有六道輪迴。何謂「眾生相」——計有假合
之實體。何謂「壽者相」——計有成就壽命之期。(此四相之「計」,意乃
揣度、罣念)。
職是之故,此四相均源於五蘊法中之「依附」,意即攀緣、引業,是為
假象;意即我人易落於此執之中。一旦可以掃去三心、飛去四相,則可望我
心清淨不執,則智慧自然圓明而見性。

三十、發露初行
所謂發露與初行,原本是有各別意義,但是修行者要將其合併為一個實
踐之動能。
發露——是行者發起進入殊妙教法之領域,可以由最基本之親近道場、
仙佛,以迄到想要成就,去到佛聖身邊長侍;易言之,即是最基本之修行概
念。
初行——最淺顯的說明,就是啟蒙時期,如稚童之幼教,使稚童開始最
基本之學習。
所以二者各有意涵。為何將其合併為章目?用意就是要修子不但要生起
親近彌勒道場,更要從最基本的教法修起。
我宗教法之初行,最簡易不過,只要時時存有 彌勒慈尊,只要得暇便
稱念 彌勒慈尊,只要實行不斷,便是彌勒眷屬。但是要有情緣眾時時存念
彌勒慈尊,當然就要發露,就要生信,就要在起心動念中,可以如臂使指,
自然而習慣;那麼對彌勒教法之始末,就要有正確認知。(彌勒教法之所以
此際未能大興,未能使閻浮提地眾生,甚至弘法之祖師大德,普遍存在不願
弘傳彌勒教法之心。那是緣於中國歷朝以來,多有冒藉彌勒聖名,假稱彌勒
下世,造成大不諱,不受當局所允可,因此造成眾生誤解。)
實則彌勒教法,乃係 世尊住世臨涅槃前,金口付囑引渡未盡遺眾之正
法。良可嘆者,應運偃而不息,乃至彌勒教法之種子仍在傳沿,以待有朝一
日弘法利生,應命世尊所囑。
今日唯心宗道場應運創設,著造《顯密戒三部寶典》,正是要啟迪有情
緣眾之正信認知,進而發露持行;但萬丈高樓平地起,初行是為奠基,修子
勉之哉!

三十一、顯修之次第
進入修行次第,有個先決條件,即是前面三十章均已了然,或曰實踐;
易言之,即是前面闡述理論,後半部闡述實踐力行。我宗修子既曰志趣成為
彌勒眷屬,當要彌勒教義隨時存在起心動念之中,而彌勒法教之行持,卻又
不入深定,也不急斷業,那麼修行課目又是何在?
首先,對於持誦 彌勒聖名以及彌勒寶經等,當然是要時時持行,但是
修子卻也不可僅僅止於初行階段(因為初行,就只到彌勒淨土甚至只在外緣
境而已);欲求隨侍慈尊長住淨土,在世修行資糧當要越豐富,即越具足。
所以持誦聖名、寶經之後,當要深入法教勝義、理諦之中,從經教之間得取
智慧。
彌勒教義往昔曰「法相」,曰「唯識」,在佛教中其深奧及雋永可謂僅
次於《金剛》大經而已,其中所涵蘊我人之空色、行、想等,均有精譬闡述
。所以我宗修子不能不深入唯識教義;雖然唯識頗為深澀,且又名相繁多,
但「唯」即「唯心」識,即「識像」,因此唯識所云,即是我人身處閻浮提
地所染著之心王,及累業所牽引之識像而已。修子在持聖名、誦寶經之餘,
深入教義,當可從中吸取慈尊所蘊涵之教法及勝義。
如何從唯識入門?首先,了然心王及六識之互動(或曰關聯),即可有
基本概念。為何我佛 世尊住世不輕易開演八識?(多演法六識與六根之關
聯,及意涵;及至七識「末那」、八識「阿賴耶」,若非夙具慧根之智者,
不為開演)及至末法之此時,『唯心宗』應運創建,乃弘傳彌勒法教;故要
有唯心宗寶典,故有彌勒三經之《去執》、《大成就品》,及《萬心自在論
》,即為引領我宗修子進入彌勒法教之堂奧。

既曰:「不入深定」,則我宗修子是否可以靜坐(有別於密行之觀想)
?答案是:可以。
坐工會因各教、各宗之教法不同而有迥異,但大同小異。所坐者,即在
靜中生慧。(譬如禪宗行者入定,得開禪淨,而入悟;譬如道家定中,得通
玄而乃進入神通,或者神遊太虛之境界。)
我宗修子之靜坐,即單純靜坐,既不入定,也不通玄,只是藉坐而靜,
澄淨煩慮,使心神專注,深入經教所欲啟發之智慧。許多修子將靜坐玄虛化
,以為靜坐即可深入修道之堂奧;不能算謬誤,但過於誇大。(若是藉嚴謹
訂定時間加以約束、強制自己做功課,倒是甚好。)
在靜坐的初行者而言,一定煩慮及凡欲沓至,萬緣齊發,猶如萬蟻鑽動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所以靜坐的最基本功能,至少可以使修子做最基本
之澄慮滌俗,進而使心神及個性等攝斂,對於修子而言,好處多多。所以克
服初行之靜坐,對於修子往後進階,是一大動能。(但修子必要嚴守我宗靜
坐之定義,不能涉入求定、求通等。)若果靜坐之工夫已有基礎,意即修子
靜坐已不受外在及內在(即塵慮及心識等干礙),當然靜中生慧,對於繁雜
及深澀之法教可以輕易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