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活动舞蹈视频大全:晚清--大善士唐桐卿先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31:10

清代晚期,江苏省无锡出了一位大善士唐桐卿,他的赈灾恤难的义举,震动了朝野。

  一函两册的《无锡唐桐卿先生专祠文录》记载了民国初年社会对这位清代大善士进行的一次大褒奖。突出表现在唐桐卿于壬子年秋逝世后,至专祠(类似今之纪念馆)建成期间,在民国前期曾担任国家元首的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及段祺瑞,分别为之撰写了祭文、墓碑铭或赠送了匾兀、挽联,表示了他们的哀悼和赞扬之情。

 

 

 唐桐卿,名锡晋,号潜雯,江苏无锡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治四年(1865年)入学为诸生,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恩贡授安东县教谕,后又改授长洲县教谕。卒于民国元年(1912年)10月30日,享年66岁。民国二年葬于无锡孔山之阳。

  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晋豫地区大旱成灾,唐桐卿捐出私俸并倡导捐助,以诚信从苏沪常捐得5万金救济灾民。次年(1876年)安东又遭涝灾,他积极募得10万巨金全用于赈灾。同年冬,山东有莒沂、蒙阴、日照等地有蛮,他努力筹集棉衣数万件,顶风破浪涉海乘船二十多天,把棉衣送到灾民手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关中闹饥荒,唐氏与同人等集资40万,分辇冒雨入秦,赈两州八县之灾民。因灾款不够使用,他又请求西安的大学士王文韶发币20万,使灾民得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南发蛟,淮水复溢,唐桐卿资产劝输,躬襄沾恤,购米运往灾区赈灾。宣统二年(1910年)与宣统三年(1911年)之交,江皖告灾,已在重病中的他闻讯,命子宗愈筹款购买面粉、棉衣等大批物资,急运灾区救济黎民百姓。

    唐桐卿大行善事赈灾恤难长达37年之久,受赈范围达9省(吉林、山东、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湖南、江苏、安徽)51个州县。“救活黎民,不可胜数”,而“唯先生一学官耳,非有权位之足以动人也,非有资产之足以赈民也。”“实乃一国之善士、无思不服,有口皆碑”,为“有清一代吾乡以文人入专祠者,先生一人而已。”

  民国三年(1914年)时任宣武上将军的冯国璋、江苏巡抚齐耀琳,向中央呈文请为故绅唐锡晋功德事、恳宣付清史馆立传、建专祠、颁赐祭文。同年11月4日大总统袁世凯批令“内务部转行知照”,并为之撰写了祭文。

  民国八年(1919年)无锡唐桐卿专祠建成,并拟于清明节举行祭典。冯国璋、齐耀琳、王达、刘春霖等一百位知名人士联合向社会发出了《征文启》,征集祭祀文联。民国十二年(1923年)3月,《无锡唐桐卿先生专祠文录》刊行,唐公功德得以流传后世。

  《文录》为仿宋聚珍版式精印,属家印本。书幅为25.80×15.00厘米,版框15.80×11.00厘米。黑口、单鱼尾记号、四周单线。全集分两册装为一函,外用蓝布硬壳纸函套包装。全集共164页,每半页13行,每行21个字,整体美观、素雅、庄重、大方。

  《文录》封面书名,由清末曾任安徽巡抚、时任督办江淮赈务的冯煦题签。

  扉页为曾任民国元年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江苏代表、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的陈陶遗老先生以楷书题写的书名。

  题名后是该书的总目录。接着,是由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所撰写的序文。


  序后是唐桐卿先生遗像和唐公手书的《潜雯自挽》的局部文字照片;《征文启》;冯国璋、齐耀琳的呈文及袁世凯的批令原文;江苏涟水县公民为涟水唐公专祠(为无锡分祠)落成、向内务部备案的呈文和内务部民国八年1月28日的照准批复原文。

  接下来是冯煦撰写的《唐桐卿先生传》;由清末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民国参政院参政、安徽桐城人马其昶撰写的《长洲教谕唐君传》;由曾任袁世凯的内阁国务卿、后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撰写的《清故长洲教谕唐君墓碑铭》;由清末民初的大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福建人林纾〈林琴南〉撰写的《清善士唐先生庙碑》;由曾任国史馆总纂的江苏武进人屠寄撰写的介绍专祠风貌的《梁溪唐桐卿先生祠堂记》。

  这之后就是各界赠匾、赠联、赠文的全部内容,包括祭文、匾兀、挽联、诗、词、歌、曲、颂、赞、记等11个部分,作者有近400人。

  《文录》中的祭文有6种,其中有袁世凯的祭文,有齐耀琳的祭文,有唐公长子唐宗愈的祭文。

  赠送匾兀的有21位要人,其中有曾任大总统的黎元洪的《民不能忘》匾;曾任副总统代总统的冯国璋的《西铭胞与》匾;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的《古之遗爱》匾;大总统曹锟的《博济灾黎》匾。

  《文录》收入挽联文字共246副。其中有黎元洪、冯国璋和徐世昌的挽联,还有曾任国家临时执政的段祺瑞的挽联。送挽联的共有346人。

 

    《文录》中收入所赠诗20首、词1首、歌2首、曲8首、颂4篇、赞5篇、记3篇、书后11篇。

  《文录》的全部作者中,除已列出的姓名外,据笔者所知的军政要员、各界知名人士还有:曹汝霖、阎锡山、熊希龄、陆宗舆、齐燮元、倪嗣冲、赵尔巽、赵倜、张敬尧、卢永祥、钮家建、张作相、李纯、王宠惠、陈耀先、王辑唐、朱庆澜、尤桐、周树模、樊增祥、蔡元培、黄节、芦康、傅增湘、周学熙、张文藻等。

 

,他的赈灾恤难的义举,震动了朝野。

  一函两册的《无锡唐桐卿先生专祠文录》记载了民国初年社会对这位清代大善士进行的一次大褒奖。突出表现在唐桐卿于壬子年秋逝世后,至专祠(类似今之纪念馆)建成期间,在民国前期曾担任国家元首的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及段祺瑞,分别为之撰写了祭文、墓碑铭或赠送了匾兀、挽联,表示了他们的哀悼和赞扬之情。

  唐桐卿,名锡晋,号潜雯,江苏无锡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治四年(1865年)入学为诸生,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恩贡授安东县教谕,后又改授长洲县教谕。卒于民国元年(1912年)10月30日,享年66岁。民国二年葬于无锡孔山之阳。

  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晋豫地区大旱成灾,唐桐卿捐出私俸并倡导捐助,以诚信从苏沪常捐得5万金救济灾民。次年(1876年)安东又遭涝灾,他积极募得10万巨金全用于赈灾。同年冬,山东有莒沂、蒙阴、日照等地有蛮,他努力筹集棉衣数万件,顶风破浪涉海乘船二十多天,把棉衣送到灾民手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关中闹饥荒,唐氏与同人等集资40万,分辇冒雨入秦,赈两州八县之灾民。因灾款不够使用,他又请求西安的大学士王文韶发币20万,使灾民得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南发蛟,淮水复溢,唐桐卿资产劝输,躬襄沾恤,购米运往灾区赈灾。宣统二年(1910年)与宣统三年(1911年)之交,江皖告灾,已在重病中的他闻讯,命子宗愈筹款购买面粉、棉衣等大批物资,急运灾区救济黎民百姓。

    唐桐卿大行善事赈灾恤难长达37年之久,受赈范围达9省(吉林、山东、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湖南、江苏、安徽)51个州县。“救活黎民,不可胜数”,而“唯先生一学官耳,非有权位之足以动人也,非有资产之足以赈民也。”“实乃一国之善士、无思不服,有口皆碑”,为“有清一代吾乡以文人入专祠者,先生一人而已。”

  民国三年(1914年)时任宣武上将军的冯国璋、江苏巡抚齐耀琳,向中央呈文请为故绅唐锡晋功德事、恳宣付清史馆立传、建专祠、颁赐祭文。同年11月4日大总统袁世凯批令“内务部转行知照”,并为之撰写了祭文。

  民国八年(1919年)无锡唐桐卿专祠建成,并拟于清明节举行祭典。冯国璋、齐耀琳、王达、刘春霖等一百位知名人士联合向社会发出了《征文启》,征集祭祀文联。民国十二年(1923年)3月,《无锡唐桐卿先生专祠文录》刊行,唐公功德得以流传后世。

  《文录》为仿宋聚珍版式精印,属家印本。书幅为25.80×15.00厘米,版框15.80×11.00厘米。黑口、单鱼尾记号、四周单线。全集分两册装为一函,外用蓝布硬壳纸函套包装。全集共164页,每半页13行,每行21个字,整体美观、素雅、庄重、大方。

  《文录》封面书名,由清末曾任安徽巡抚、时任督办江淮赈务的冯煦题签。

  扉页为曾任民国元年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江苏代表、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的陈陶遗老先生以楷书题写的书名。

  题名后是该书的总目录。接着,是由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所撰写的序文。


  序后是唐桐卿先生遗像和唐公手书的《潜雯自挽》的局部文字照片;《征文启》;冯国璋、齐耀琳的呈文及袁世凯的批令原文;江苏涟水县公民为涟水唐公专祠(为无锡分祠)落成、向内务部备案的呈文和内务部民国八年1月28日的照准批复原文。

  接下来是冯煦撰写的《唐桐卿先生传》;由清末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民国参政院参政、安徽桐城人马其昶撰写的《长洲教谕唐君传》;由曾任袁世凯的内阁国务卿、后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撰写的《清故长洲教谕唐君墓碑铭》;由清末民初的大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福建人林纾〈林琴南〉撰写的《清善士唐先生庙碑》;由曾任国史馆总纂的江苏武进人屠寄撰写的介绍专祠风貌的《梁溪唐桐卿先生祠堂记》。

  这之后就是各界赠匾、赠联、赠文的全部内容,包括祭文、匾兀、挽联、诗、词、歌、曲、颂、赞、记等11个部分,作者有近400人。

  《文录》中的祭文有6种,其中有袁世凯的祭文,有齐耀琳的祭文,有唐公长子唐宗愈的祭文。

  赠送匾兀的有21位要人,其中有曾任大总统的黎元洪的《民不能忘》匾;曾任副总统代总统的冯国璋的《西铭胞与》匾;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的《古之遗爱》匾;大总统曹锟的《博济灾黎》匾。

  《文录》收入挽联文字共246副。其中有黎元洪、冯国璋和徐世昌的挽联,还有曾任国家临时执政的段祺瑞的挽联。送挽联的共有346人。

 

    《文录》中收入所赠诗20首、词1首、歌2首、曲8首、颂4篇、赞5篇、记3篇、书后11篇。

  《文录》的全部作者中,除已列出的姓名外,据笔者所知的军政要员、各界知名人士还有:曹汝霖、阎锡山、熊希龄、陆宗舆、齐燮元、倪嗣冲、赵尔巽、赵倜、张敬尧、卢永祥、钮家建、张作相、李纯、王宠惠、陈耀先、王辑唐、朱庆澜、尤桐、周树模、樊增祥、蔡元培、黄节、芦康、傅增湘、周学熙、张文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