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须海龟:生命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5:06:16

《生命的智慧》

Wisdom Of The Ages─ 60 Days to Enlightenment

──看大师如何将永恒的真理带入生活

Dr. Wayne W. Dyer 着
Shane M. Hartley 译

死时
找个安身之处
不在尘土里
而在人们的心中

─鲁米 (Rumi)─

伟人们的一生都提醒我们
可以让生命崇高
并且,离去时
身后留下足迹
在时光的沙土上

─朗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感谢

我要感谢六十位导师中的每一位,为了我们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利益,他们觉得必须把智慧分享出来。

也非常感谢我的好友,也是我过去近二十五年来的出版经纪人,阿瑟?潘恩(Arthur Pine);还有我的编辑、校稿、打字者,以及好友乔安娜?派尔(Joanna Pyle),承蒙他们的大力付出,使本书得以完成。

谢谢你们,谢谢!

在我心中,能想象这世界在其它时代的样子,并着迷于先人们的心中所可能有的感受。想到毕德哥拉斯、佛陀、耶稣、米开朗基罗、雪莱、莎士比亚、埃默森,以及许多我们尊为导师和灵性领袖的人,曾经和我们走在同一块土地上,喝同样的水,看过同一个月亮,和今日同一个太阳所温暖,这大大感动了我。触动我更深的是,这各时代的伟大心灵们所欲让我们明白的事。

我的结论是,为了让世界产生内在灵性的深层改变,我们必须知道过去这些杰出的导师们所留下来的智慧,并从个人的生活中去活出它。许多这些境界难测的导师们曾被视为麻烦制造者,有些甚至因他们的信念而断送了性命;但是他们的教导永远不可能沉默,本书中所看到各个不同时代的种种主题就是明证,他们的话语继续存活下来。那些能使人获得更深、更丰富的生命经验之忠告,也在此供你阅读和应用。本书所收集的是各时代这些主题的智能概观,以及我觉得这些有智慧又有创意的思想家们正向我们诉说的─有关如何产生深层的内在灵性改变。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现今活在地球上的人,在很多方面都与曾经住过此地的先人们有所联系。或许我们拥有崭新的科技和现代的便利,但是我们仍然和先人们共享着同样的心灵空间;曾经流动在先人体内的同一个能量或生命力,现在则流布在我们的身上。本书即是献给这个心像(mind picture)和共能(shared energy)。这些我们视为最具智慧和高度灵性进化的先贤们,想在今天告诉我们些什么呢?他们把生命中最重要课题的观察留在散文、诗歌和演说之中,以供我们阅读和倾听。虽然活在不同的时代,生活条件也很不一样,但他们仍然在对你我诉说着。本质上,过去这些绝顶聪明的心智,仍然藉由他们的话语而与我们同在。

我特别挑选了前贤中的六十位,每位都赢得我的仰慕和崇敬。他们都是从世界各地而来的不同族群,分别代表着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和现代。有些活到九十多岁,有些则二十几岁就英年早逝了。有男的,有女的;有黑人,有白人;有美洲原住民,远东、中东人;也有学者、战士、科学家、哲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们在这里有话要对你说。

我选了这六十位,决不是说其它没在本书出现的人其重要性就较小;选择这些「献稿者」只是为了让主题明了易懂,事情就这么简单。如果要把过去所有的伟大导师全包含进来的话,那可能要租辆拖车和起重机来吊起这本书;前人所献给我们的实在太庞大了!

我的每一篇都是以解释这些高贵的大师作品如何在此时此地直接利益我们的方式来写成的,每篇文稿都被安排来对你做一场个人的对谈。在每一篇的尾声,会有解说如何在生活里实行这些教导的特别建议。我想提供你活用这些最受尊崇的大师们的洞见,而不是让你学了他们的诗和文章,然后消极地说:「对啦,在文学或人文课程里这些都是很棒的东西;但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我建议用开放性的态度,来阅读这些和你具有同样神性和生命力的杰出心灵所要带给你的想法,以及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对你直接的讲述,并且今天就开始运用他们的智慧到你的生活之中!

在写这每一篇文章时,我会看着该篇登场亮相的导师肖像或照片,认真地问他们每一个人:「你到底想要让我们今天的人知道些什么呢?」然后我会倾听和接受,让自己顺从他们的指引,于是我的写作几乎是自发性的。听起来或许很奇怪,但在写这六十篇时,真实地感受到这些作家和诗人是和我在一起的。

本书中所挑选的有许多是诗词。我把诗当作心灵的语言看待─而不只是一种娱艺的形式,或是学校考试的学科,而是藉由彼此智慧的交流而改变生命的一种方法。这里有三个生活中,藉由诗─心灵的语言─如何感动我的实例。

多年前拿到博士的时候,我在一个收到好多礼物的庆祝会上;而感动我最深的礼物是─快过三十年了,还仍挂在我办公室里头的─母亲所写的一首诗。在这里我要把它拿出来说明,诗─不一定要出于名家之手─如何在生活中感动我们。

母亲只能带路
然后到一旁让开
 我知道我不能说:
 「这才是你该走的路。」
因为我无法预见
哪些路会向你招手
带你到我所无法想象的高度

但,在我心中
我总知道
你会碰触到星星的
我不会惊讶!

我大女儿崔西还在不太会走路的五、六岁时,送给我一幅她在学校画的图,里头还附上一首诗,表达她那柔嫩的心灵所感受到的。她母亲和我分居,她明白我没能每天和她生活在一起的痛苦。这诗也被我裱框起来,就挂在书桌旁的墙上。

就算太阳不亮了
就算天空不蓝了
没关系
因为我会永远爱你

读着女儿用诗表达的这些想法,每次都彻入我的心肺,并流下感激的眼泪。最后,我们的女儿莎梅尔写了这首诗,送给她妈妈当作圣诞节礼物。它被裱框起来,放在她床边,好让她每个晚上读。

《妳的爱对我的意义》
 
知道妳在门口对我问候的微笑
还有妳慈爱的言语
我感到无忧无虑

每次我滑了一跤
妳都帮我
而妳和我一起笑时
我就感到完美

妳对我们的爱
照透了每个阴天
不论怎么样
妳都不会离弃我们

像妳这样的母亲不可思议
是你们从没看过的那种
这就是为什么我爱妳
这就是妳的爱对我的意义

如同我说的,诗是心灵的语言,而你将与六十位从其它时空来的伟大灵魂,让他们直接写给你、感动你的心。虽然这些伟大灵魂在身体的形式上已经离开了我们物质世界,但在灵性上仍和我们在一起;如果能把本书当作是与这些伟大灵魂们的再度联系,将能带给你最大的帮助。

我鼓励将这本书当成为期二个月的灵魂改造计划,每天只读一篇,并在当日用有意识的努力来应用书中的忠告。二个月完成时,就把它当作一本参考书;看看目录中的六十个主题,如果有需要加强耐心、或仁慈、亲切、静心、宽恕、谦卑、领导、祈祷,或前辈大师们有包含进来的其它主题,那么就读读这些篇章温习一下,并付诸应用这些特别的建议。让你的生命由伟大来带领吧!

对我来说,这是教导诗、散文和文学的方式。让它活起来,让它在心中闪耀,然后把内在的觉醒变成可运用的。我们都深深感谢能使生命脉动更加振奋的人,而过去的这些大师已让我如此。我鼓励你在生活中,去运用这些从历代智慧而来的心灵语言。

愿神祝福你,

维恩 W. 戴尔

§ 静心 §

学习静下来

让你宁静的心

倾听和吸收。

─毕达哥拉斯(580 B.C.~ 500 B.C.)─

※Pythagoras, 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数学与度量衡及音乐理论关系的研究有特别的兴趣。

人类所有的不幸
来自于不能在房间里
单独安静的坐着。

─帕斯卡尔(1623 ~ 1662)─

※Blaise Pascal, 法国哲学家、科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并在水力学和纯粹几何学有专门论着。

本篇是在这次伟大的选集里头,同一主题一次出现两位作家。我选了两位相隔有二千年之久,但却都在他们的时代里,同被视为在数学和科学理性领域里最有学识的人。

毕达哥拉斯,其写作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数学和西方理性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比毕达哥拉斯晚了二十二个世纪的帕斯卡尔,则是著名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宗教哲学家,且被视为科学心智的先驱之一;有了他,才有注射器、液压机和第一个数字计算器的发明。直到今日,全世界的科学教育都还在教导帕斯卡尔的压力定律。

注意这二位科学家虽有科学的左脑倾向,但请重读一下他们的引述。帕斯卡尔:「人类所有的不幸来自于不能在房间里单独安静的坐着。」毕达哥拉斯:「学习静下来,让你宁静的心倾听和吸收。」他们二位都谈到静下来的重要,和在生活中静心的价值,而不管你是个会计师还是个阿梵达(avatar)。他们捎给我们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讯息,而这种生存方式在我们的文化中尚未普遍受到鼓励─创造一个你生活中独处的宁静时光将有莫大的价值;如果想摆脱你的不幸,就学着在房里单独安静地坐着和静心。

曾经有人估算过,平常的人每天约有六千个不同的念头生起。问题是,我们今天的六千个念头和昨天的一样,而明天也会重复着同样的念头。我们朝夕都充斥着同样的心理噪音,而学着安静和静心则是要想办法进入念头之间的空间─我称它为「空隙」。在这念头之间空然而宁静的空隙中,你可以发现非平常所知范畴内的一种平静感;在此,所有的分别妄想都粉碎了。不过,如果你一天有六千个念头的话,那就真的没有进入念头空隙的时间了─因为都被塞满了嘛!

我们大部份人的心都在日夜奔驰,我们的念头像个大杂烩,喋喋不休地谈论着行程、金钱的忧虑、性幻想、杂货清单、窗帘的问题、担心孩子们、假期的规划等等……没完没了,像个永不停止的旋转木马。这六千个念头通常都跟日常琐事有关,并形成无法留有宁静空间的心智习性(mental pattern)。

这样的习性增强了我们所被培育出来的一种信念─在谈话中的空隙(宁静)需要赶快填补起来才行。对很多人来说,安静无语代表着尴尬和社交上的缺陷;因此我们学着赶快跳进去填补这些空隙,而不管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话要说。在车上或餐宴时的沉默,被感知成尴尬的时刻;而健谈的人则懂得用些声音来填补这些空隙。

我们自身的情形也是如此。我们没有训练过,所以视宁静为既呆滞又令人迷惑,也因此让内心像外在的对话一样,让它不断持续的进行。但古代的毕达哥拉斯大师所谓「让我们安静的心倾听和吸收」的地方,正是在那使迷惑消失、让开悟指引到来的宁静。静心也影响着我们非宁静时的行为质量;每日的静心是生命中唯一能让我感受到更大的幸福、能量增加、在更觉知的层次上有更高的创造力、更满意的关系,以及让与神的联系感觉更加贴近的事。

心就像一池水,水面上你看到所有的扰动,但水面只是池水的一部分。在水面下不动的深处,才得以知晓水池和你心智的真实本质。从表面下深入,你就到达进入念头空隙的空间。这空隙是完全的空然和宁静,而且无法切割;不论你将它对切多少次,它还是宁静。这就是「当下」一词的意义,也许这正是神的本质,无法从同一性中分开来。

这二位现今大学里都还被提起的先驱科学家,都在研究宇宙的本性,他们致力于研究能量、压力、数学、空间、时间,以及普遍真理的神秘中。他们给我们在此的人一个相当简单的讯息─如果你想了解宇宙或你自身的宇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那么静下来,面对坐在房里独处的恐惧,并深入你自己的心灵层。

造就音乐的,是两个音符之间的空白空间。少了这份空白和宁静,就无法形成音乐,只有噪音。在你的中心处,也只是被形相包裹起来的宁静空白空间。为了打破形相,并发现在你中心处的创造本性,你必须每天找个时间静下来,进入那念头之间的空间─而这空间能令人获得至乐。任何我所写的有关每日静心的价值都无法说服你,你永远无法知道这项练习的价值,除非你下定决心去做。

我写这篇静心价值的短文,目的不是要告诉你怎么静心,好的静心的课程、手册、有声指导书其实已有很多。我的目的是在强调,静心的练习不是只有那些不管世事、消磨生命和时间在沉思默想的灵性追求者才做的事;嚼数字的人、科学定理提出者、帕斯卡尔定律的崇信者等,这些依着理性信念而生活的人也都提倡静心。你或许也能同样感受到帕斯卡尔写下这段话时的感觉:「这无尽空间的永恒宁静使我敬畏。」

以下是克服你的害怕,学着单独在房里能静下心来的一些建议:

◎练习留意你呼吸的出入息,把它当作你向内走入宁静自我时的进展方式。你可以在会议、谈话,甚至是在派对的中途做这样的练习。要留意并跟随你的呼吸一段时间,在一天中练习多次。

◎就在今天给自己一点时间,只要单独地在房间里坐着就好;观察你的心,留意念头的来跟去,以及它接到下一个念头的轨迹。你对自心狂躁行为的觉知,将能助你超越念头的狂乱。

◎读一本有关静心的书,学习静心应该如何起步,或加入静心团体,许多老师和当地的组织都能帮你走到这条道路上。我的同侪兼好友迪帕克?乔波拉(Deepak Chopra)在加州拉贺亚所负责的乔波拉学院(The Chopra Center for Well-Being)就把静心的教学作为众多的服务项目之一。

◎有许多CD和录音带可以在静心上指导你,找一个吸引你的来使用。我有出版「彰显静心法」(Meditation for Manifesting),里头教导称为「佳帕」(JAPA)的特殊静心,早上和晚间用我的声音引导你,帮你重复着神圣的声音。该版税所得悉数捐给慈善。

§ 知道 §

不要相信你所听到的事
不要因为是许多世代的传袭就轻信传统
不要因为被多次诉说而相信
不要因为是古圣先贤所写就相信
不要相信推测的结果
不要相信权威、老师和长者
要在细心的观察和分析之后
若符合理性,且有益于自己和他人
那么就接受它,并依之生活。

─佛陀(563 B.C. ~ 483 B.C.)─

※佛陀,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者,在接近尼泊尔的印度东北部出生为瞿昙悉达多太子。当他观见生命中最富裕和最有权势的,也都不能免于生、老、病、死之苦,于是在二十九岁那年,摒弃了王子的生活,追寻更高的真理。

「佛陀」这个名称,其实译成「觉者」或「开悟者」。这是给瞿昙悉达多的称呼,他在二十九岁那年抛下王子的生活,开始寻觅宗教的理解和寻求人类解脱之道的一生。据说,他舍弃了同他那个时代的教诲,并藉由静心达到开悟,或所谓「终极的了解」。从那时候开始,他成了导师的角色,教导其追随者「法」,或真理。

他的教导成了佛教修习的基础,并在东西方的灵性、文化、社会生活里,扮演了主要角色。本篇我刻意不谈佛教教义的要旨,而只讨论佛陀这位开悟者在离开我们二十五个世纪后,他这段最常被引用的话语在今日对你我的重要性。

这段话的关键词是「相信」,而真正的关键语是「不要相信」。你的「相信」全都变成你自己的,只因为那是别人的经验和证词。然而不管情况多么具有说服力,或是与你相似的人说服了你相信这些真相,但只要这来源是从自身之外来的,你的接受实际上就意味着还有一些疑问和怀疑。

假如我要说服你,有一种鱼的味道有多鲜美,你或许会听听看,但还是会有怀疑。如果我拿鱼的图片给你看,并请数百人为我的陈述作见证,那就更能说服你了;不过,少量的怀疑还是会有,因为你从没尝过。你或许会因为我而相信它的鲜美,但除非你的味蕾真的尝过,否则你的相信只是建立在我的经验上。所有你社群中那些好心的前人们─包括他们的先人─也是同样的情形。

不能只因为你听说过、传袭了好几世纪的悠久传统、有世界最伟大导师们的背书,就构成你接受的里由。记住佛陀所教导的:「不要相信它。」

与其使用「相信」,不如将它转成「知道」。有直接尝过那种鱼的经验,你就会「知道」─也就是说,你是有意的接触,确立你的真理是奠基在自己的经验上。你知道怎么游泳和骑脚踏车是因为有了直接的经验,而不是因为你的相信。

二千五百年前的「悟道者」直接提醒你,将这份了解应用到灵性上的修习。「知道」某事和「知道关于」某事是有着重大差异的。「知道关于」是「相信」的代名词;而「知道」则仅指那些没有怀疑存在的直接经验。我想起一位有名的巫医(Kahuna healer)回答我有关巫师如何治病的问题,他说:「在疾病的过程中,若『知道』和『相信』卯上了,『知道』总是会赢,」他对我解释,「巫医被养成摒弃所有的怀疑,而成为『知道』。」

想到耶稣帮人治病的寓言,我不起一丝怀疑。当基督走近痲疯病患时,他不会说:「近来我们还没有很多成功治疗痲疯病的案例,但如果你遵照我的建议,那么还有三成的机会可以再活五年。」你可以在这样的态度中看到它的怀疑性;而耶稣会说:「你被治好了。」这是和圣方济(St. Francis)在施展他治病的奇迹时,所触及到「知道」的同一个意识状态。事实上所有的奇迹,都是从走出怀疑进入「知道」而发生的。

然而这些社群的影响力(tribal influences),其说服性至今仍极为强大有力;你不断地被提醒什么是该信或不该信,还有他们所一直深信不疑的信念,以及忽视了这些信念你将会怎样,于是你的相信就伴随了恐惧。既使内心仍感怀疑,但在你寻找─在你之前的相信者几世代以来小心翼翼铺设好的─陷阱的出口而蹒跚地渡日时,你还是会接受这些信念,并且把它当成拐杖一辈子。

佛陀给了你一些很好的忠告,你可以看得出来,其中没有「相信」的字眼。他说若符合理性─亦即你所知道的真实是奠基在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上─而且是有益于自己和他人,那么就接受它,并依之生活!

在这整本书里,我集合了各时代最著名和最具创造力的天才心智,他们从别的时代来给你忠告,我鼓励你将这些跨越现今世界而来的话语付诸行动,同样这些话已被传承好多世代了。首先试着照书中的建议做,问自己它是否符合理性和常识,若有益于自己和他人,那么就接受它,并依之生活。亦即,让它成为你的「知道」。

抗拒社群的影响常常被认为是对别人─特别是那些关心你的人─的经验和教诲的冷淡或漠视,若你的结论也是如此,那么我建议你多读几次佛陀所说的话。他不是要你去排拒他人,而是要你成长、成熟到自己能做主,并依自己的所知来生活,而非经由他人的经验和说词。

你无法藉由别人的努力而学到任何事情。除非你愿意把教导放在知的基础上来应用,否则就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导师们也绝对无法教给你任何事。这些伟大的导师们只能提供你生命菜单中的选择,他们可以把菜单弄得很吸引人,最后还可以帮你尝试这些选项,甚至还可以写菜单。但,菜单永远不是餐食。

为了让这个智能起作用,我提供我菜单上的这些开胃菜:

◎列张清单,把你的信念尽可能的都整理出来,包括你对宗教、死刑、弱势族群权益、轮回转世、年轻人、老年人、非传统医疗、死亡的情形、文化偏见、展现奇迹异能等的态度。

◎诚实地从这张清单中分出,有多少信念是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得来,又有哪些是来自于他人。在你宣称这些信念是真的并要依之生活前,先努力开放自己的心量,直接去体验它们。

◎对和你所熟悉刚好相反的信念系统坦白,并体验看看和你不同立场的人感觉是怎样。越是能让自己体验这些相反的经验,你就越能知道自己的真理。

◎不要卷入那些好意的人所要强加于你的思想争论中,换句话说,停止把能量给在你不相信或你知道与你不合的事物上。

§ 领导 §

真正的领导者让人感觉不到其存在

其次是人们所认识及爱戴的领导者

再其次是他们所敬畏的

再次之是他们所鄙视的。

给的是不信任,就得到不信任。

当事情完成

没有吹嘘、没有抱怨

平庸的人说:「我们完成了它。」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哲学家老子所写代表「道」的《道德经》是道教修道的根本典籍。

我常惊讶多少近来的政治人物,只因他们握有公职权力就自称为领导人;历史上很明显看得出来,公家机关的掌权者本来就很少是引发改革的真正领导者。举例来说,谁是文艺复兴的带头者?是公家机构的掌权者吗?是欧洲首府里头的市长、官员和总统吗?当然不是。

带头的是那些倾听内心和灵魂的声音,并表达出来以引领他人获致同样共鸣的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们,整个世界用新的觉知来倾听─最后引发了人性尊严对抗专制强权的胜利。真正的领导者很少是有头衔称谓的官员。

想想看你有哪些为人所知的头衔,以及你怎么企图去符合这些头衔来过活。你或许带着父亲或母亲这样责任重大的头衔,但当孩子视你为家中领导者而向你寻求指导时,务必要记得─你真正要的是让孩子们能说「我做到了」,而不是将功劳归给自己。你要保持着「头衔会让你误以为你就是领导者」的警觉心,并藉此来寻求增进你的领导质量。真正的领导者不是用头衔来认识的,只有「自我」才喜欢头衔!

实行真正的领导质量,同时帮助他人成为领导者,意味着你得努力中止「自我」的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乐于信任他人,那是和「自我」所坚执─享受利益、谄媚和权力才是领导者的表征─非常不一样的。你必需对别人信任,如此才能获得信任。

留意那些当你坚持别人「非要照你的方法行事否则就滚蛋」的时刻。老子告诉我们,抱持这种态度的领导人,其效率最低,也最受鄙视。你的领导风格可能说出「若不照我说的去做就处罚!」这样的话来制造恐惧;老子告诉我们,这种以恐吓为基础的领导人,远难符合真正领导的条件。依老子的说法,以享受爱戴为动机的领导人,还算不上是领导中的大师;这种风格或许会说「若照我的意思去做,我会给你奖赏!」真正的领导者是在整个过程中,以几乎不被发觉的方式来做行动;这样的领导人会在他人找到他们的方法时,给出了信任、鼓励和祝贺。

当立法者告诉我们需要什么、用吓人的策略预言可怕的后果,或是让我们出于仰戴其领导而行动时,他们就不是真正的领导者。想要当真正的领导者,必须能在听到众人说─「对啊,是我们自己做出这个漂亮的成果(we created this great economy ourselves.)」时,默不作声。

你自身的情形也一样。要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就得学习抗拒被认可的需要。领导时不要引人注目;只要可能,就给出信任。对「自我」想邀功的欲望一笑置之;当听到他们说「对啊,那是我们自己做的!」的时候,默默地肯定自己真实的领导才能。

这儿有几点运用老子智慧的建议:

◎在行动之前先停下来问问自己,你所要说的话是否会造成怨恨、恐惧、钦羡或自知之明。要选择能培养自知之明者。

◎用想要成为真正的领导者的欲望来行动,并尽可能地低调而有效率。用个能做对事的人!

◎要警觉:是「自我」的那一部份在暗示你是挫败的。与其在没将功劳算在你头上时自视为挫败者,还不如提醒自己是个成功的领导者,好好地让你的「自我」明白这是通往成功领导的道路。

§ 耐心 §

不要有急着把事情完成的欲望

不要着眼在小利益上头

想急着把它做完的欲望阻止了事情的圆满达成

着眼于小利益上则完成不了伟大的事业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551 B.C. ~ 479 B.C.)─

※ 孔子,中国教师和哲学家,其哲学强烈地影响了二千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

    古代的中国教师兼哲学家孔子的这段话,我贴在打字机的上方作为每天贴心的提醒,以免自己会做出无法成就大事的举止。关于自己怎么阻挠自己的丰功伟业,我们还有很多要学的。常常忽略心中的声音乃是我们的本性──其实心中所告诉我们的才是事情真正该是的样子。

在大自然和个人世界的各种过程中,耐心都是很关键的要素。比如说,我的手擦伤或跌断了骨头,其疗愈的过程是很精确的,不管我们对它的想法是怎样,它还是有它的步调;这就是自然界的运作方式,想要快点搞定它的欲望是绝对无效的。若把那种不耐放到我个人的世界里面来,如二十五世纪前的孔子说的,只会使我的伤无法完全愈合。莎士比亚写下的一段话符合了这位古中国的前辈所说:「没耐性的人多么可怜!伤口除了让它渐渐好之外还能怎样呢?」

记得小时候在春天撒了萝卜的种子,发现到了夏初地上就冒出绿色的芽叶来,每天看它们慢慢长大。后来,我再也等不及了;我去拉那些萝卜苗,希望帮它们长得快些,我还没学会大自然会依着它自己的时间表来展现它的神奇。当我拉起那些小叶子,它们从土里出来却没有结萝卜。我这种稚气地想要它们快点长大的不耐,反使得事情无法发生。

现在,因我有本书没像之前的书一样进入畅销排行,当被问到是否会感到失望时,我就想到中国这位有智慧的圣人所说的:「伟大的事不怕时间。」在离开二千五百多年后,孔子的话语和智识仍然被引用着,这是对他巨大的影响力多棒的肯定呀!我的书也是为了那些尚未出世的灵魂而写,纵使要牺牲掉现今某畅销排行地位得来的小小好处;虽然我那没耐性的「自我」或许会疑惑,但我却是满足的!

被「自我」套牢的人常会被《奇迹课程》(A Course in Miracles)中的一段话弄胡涂了,因为它听起来很矛盾:「无尽的耐心产生立即的结果。」这正与刚刚书中所提到二千五百年前的话语相呼应着。无尽的耐心是在形容信心的状况或绝对的「知」。假如你毫无疑问地知道,你现在所做和你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是在完成一件伟大的事,那么你就会很平静,也能与你英雄般的任务处于和谐;这平静感就是那立即的结果和开悟的喜乐状态。无尽的耐心就这样把你带到信心的层次─在那儿,把事情赶着完成是没有好处的。你要转变马上就想看到成果的需求性,正如你知道伤口、擦伤或伤害必须本着自然来痊愈,不要让没耐性的自我在那儿发号施令。

这种了解在我的写作和一生的工作上帮助很大。和孩子们,我很少过度操心他们现在的成绩或其低于标准的表现,因为我可以看到他们生命中更大的景象。如东方一则或许是受孔子所启发的谚语所说的:「藉由时间和耐心,桑叶成了丝绸。」同样的,我把孩子们看作正在形成中的丝绸。当然,我们会欣赏当下他们拥有的小优点;然而我也知道,眼前任何的挫折只会增强他们的伟大,而不是降低其光彩。

缺乏耐性会产生恐惧、压力和沮丧;耐心则会彰显出信心、果决和平静的满足感。当你观察你的生命,检视一下你有多么常要求自己和他人要有立即的成功指标。该做的,应该是企图想看到更大的景象才对。当你有了目的,并看到了更大的景象,你就会停止追求功勋奖章和当下掌声之认可形式的倾向。

我克服上瘾的经验可能与你的生活会有同样类似的状况。当还在沉迷时,我会想戒掉上瘾的东西,比如说咖啡因或酒精。然后我会找看看小进步─比如说有一天不喝酒─当我做到了,我就会停止防备心,回过头去喝杯可乐或啤酒来庆祝一番。若只看到小小的胜利,我就是在阻断任务完全的达成。当我发展出无尽的耐心,我把整件事交给上帝,并忆念上帝有多完美地一直与我同在,甚至是在我最低潮的时候。藉由无尽的耐心,我能看见这些毒害如何干扰我的最高目标和生命任务,于是我抛离了这些沉瘾的生活方式。

我很确定,有关戒瘾的想法、我的尝试和失败等─孔子把它们称做「小利」─都是净化过程的一部份。藉由对自己的耐性,我甚至也能对这些小小胜利保持耐心,如此一来,它们也就不会阻断我去完成更大的事,我让过程依着它自己的步调流动。今天我很清楚地了解,当我还一直在庆祝小胜利然后又回到失败时,脱离不耐给了我想象不到的力量。若能体会出这种情况的矛盾性,你会喜欢这二个似非而是的隽语:「无尽的耐心产生立即的结果」、「一天一天的累积,结果就是永恒。」

生命中这种没有耐心的荒谬性,只要把表拨快几小时和撕掉几个月的日历纸就可明白,看看你是否真的能使时间快一些。伴随立即的成功而来的失败和挫折,也是其整体完美的一部份。藉由观察你自身和周遭外界的自然,你会明白你必须让伤口依它的步调来愈合;要吃无花果,必须先等它开花、结果、成熟。信任自然,并放掉要让事情快点完成的欲望。

要达成这个,你得:

◎放弃你那用立即性的指标来作为评价自己成功与否的方式,那是被制约了的想法。如果你深知你有更高的任务,而不是这些眼前出现的,你将可免除于当前结果的蒙昧。在游戏中一开始就领先,若因此看不到全局,这样反而大不利。

◎对你做的事要用五百年的考虑来思维,而不是五分钟。想为五百年后的人做点什么,你强调的点将会从「做出立即的成果」转变为「做更伟大的事」。

◎在所有的成功与沮丧中,对自己要有耐心,就好比感觉到上帝一直在你身旁般。当你可以把难题交付和你联系着的那位更高权能者,你会马上转变到极大耐心的觉知状态,停止追求单单眼前渺小的成功指标。

§ 启发 §

当你受到伟大和不寻常的目标所启发
思想的连结就断除了
你的心超越了限制
意识向四方伸展
发现自己在一个又新又伟大的神妙世界
休眠中的力量、才能和天份全都醒活了
发觉自己成了从未梦想到过的
  一个更伟大的人。

─帕坦加利(公元前一 ~ 三世纪)─

※《瑜伽经》(Yoga Sutras)的作者。帕坦加利(Patanjali)可能在耶稣之前的一到三世纪时居住在印度,被认为是静心传统的创立者。他也被形容成神秘主义的数学家、佛陀世界中的爱因斯坦。

在耶稣之前约二个世纪的时候,一位被视为圣者的人,用「帕坦加利」这个笔名写下了《瑜伽经》这部印度古典著作。书中,他把瑜伽思想分类成四部:三摩地(Samadhi, 超越)、瑜伽的修习、心灵力量和开瓦亚(Kaivalya, 解脱)。

许多人认为这位神秘家的话语─提出如何认识上帝及达到高层次觉知的经典和方法─乃是建立灵性根基及从身体与自我限制中解脱的最初基础。

    我选择了帕坦加利的这段话,是因为我相信它表达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普遍性真理;我极力鼓励你同我一步一步走过帕坦加利的话语。这样做的同时要记得─从古至今,已有千万人研究这位导师的话语,他被视为教导我们神圣智慧的化身者。他解释道,当受到我们认为不寻常的事物所启发的时候,不寻常的事真的就会开始发生,特别是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不知怎的,当变得更投入于我们真正喜爱做的事情时,我们的思维会开始改变,各种感到受限制的特性也会消失。

从个人的经验,在对听众说话和写作时,我最能感受到我生命中的目标。在这些时刻,深深感受到我被以某种方式使用了,彷佛好像不是这个叫维恩?戴尔的肉身在做这些演讲和写作。这时候,我的心不会老是想到限制的概念。我明白我并不孤单,神圣的指引与我同在,我毫不费力地演说和写作。对我来说,这些时刻身和心是处在和谐一致的状态。有人称这种状态为「流」(flow),有人叫它「高峰经验」,帕坦加利这么形容它─「你的意识向四方伸展,发现自己在一个又新又伟大的神妙世界。」

读这些文字时,要记住这教言的不朽性。甚至连早前(pre-pre-premodern)的人也都知道走在生命目标上的重要性。在高峰经验以及感受到与神及整个宇宙合为一体的启发时刻,你会体验到生命真的很神妙─能涉入到启发的层次这就会发生。你的注意力不会放在做错或丢失了什么,而是放在与灵魂在一起的平衡感上;你和灵魂一起共同创造,换句话说,你是在有灵感的时刻中。

帕坦加利接着谈到我认为是启发的恩典状态中最表象的层面,他告诉我们:「休眠中的力量、才能和天份全都醒活了。」这意味着许多我们以前认为是自身彰显力量外的事物在我们里头觉醒了。我发觉在一些神奇的计划中真的来了灵感时,尽管没睡,也不会疲劳;发觉我不会想到饥饿,实际上身体好像停止了所有不断的需求,而转变到毫不费力地在工作中推进的状态;当聚焦在我的活动中,即使在一天内飞过八、九个时区,也不会有时差的问题。

如果你没有踏出步伐来让你的生命受到启发,那么帕坦加利所形容的才能和天份只会停留在休眠状态。我认为「休眠中的力量」是个很关键的词汇。当你处在生命目标的中心状态,你启动了在宇宙中原先不存在你范围之内的力量;你所需的一切都会出现,适当的人也会适时出现。电话会来,缺落的拼块会被带回来给你。当你受了启发加入灵魂的行列里,你会处理到生活中似乎矛盾的巧合;古代禅宗谚语这么说道─「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

当我怀着「该怎样服务他人」的心态来演说或写作时,「自我」就在这过程中消失了;像「卡住了」这样的字眼,从未能进到我的觉知里来。只要我的「自我」完全不涉入,我似乎就能知道指引就在那里。当焦点被放在参与灵魂目标的计划上时,帕坦加利所提到的「休眠中的力量」就会因为有了神圣的连结而被启动;只要没有「自我」的干扰,这会成为聚引各种外在力量的启发性计划。然后会如帕坦加利所形容的─「发觉自己成了从未想象过的一个更伟大的人。」不可思议!哥德曾写过─「人并非生来解决宇宙的问题,而是找出他该做的事。」我或许可以加上一句,「并且用灵感启发来寻找。」

如果你怀疑自己超越局限和开启长期休眠力量的能力,那么就用开放的心,仔细想想来自世界最伟大的灵性大师之一所说的睿智话语,要如同他直接在对你讲述般地阅读每个见解。在你的里面,有个你从没梦想到更棒的人─帕坦加利暗示说,只要被那不寻常的所启发,那个人就会出现。你进一步的问题可能是─「但是如果我不知道那个计划是什么怎么办?要如何着手寻找我的目标?」

记住,在此你的工作不是去问如何,而是去说「好!」让自己对这段古老的《瑜伽经》所提出的思想开放,并相信「如何做」自然会被提供。问问自己:「什么时候我觉得最满足?什么时候我觉得不平凡并且像个伟大的人?」不管你的回答是什么,你会发现它都与服务你的同胞、服务这个星球与宇宙、或服侍上帝有关。当你让「自我」消失并且愿意接受启发,以及投入不只利益你的「自我」的神奇计划中时,你将会知道该做什么。

要让帕坦加利有力的思想对你产生效果,试试这些建议:

◎记下你生活中有哪些是你觉得最受鼓舞(启发)的活动形式,不要把它们评判成很重要或毫无价值,不论是和小婴孩玩、整理花园、装修你的车、唱歌或是静坐,你只要把它们记在记录本上。

◎利用这清单,找看看在这世界上有哪些人是真的每天靠做这些事来谋生的,不管你喜欢什么都可以转变成使你的意识向四方伸展的神奇计划。让新的力量和自己的天份─这给了你是比想象中更伟大的人的讯息─动员起来。

◎只倾听那召唤你走向神奇活动的内在声音,把那些别人认为你生命中该做什么的杂音过滤出来。重点是从内在受到启发(inspired),而非外在;否则这个字就要变成「外发」(outspired)了!

◎当你打断了有关你自己和生命目标的制约式思维的束缚,记住埃默森的话─「处处去发现到美好的性格,是测量精神健康的尺度。」试一下,看看才能和天份如何变得醒活过来。

§ 胜利 §

人类的六个错谬:

1.以为压榨别人才能获得个人所得。
2.有担忧无法改变或无法修正的事物之倾向。
3.只因为我们做不到就认为不可能。
4.拒绝放下无关紧要的偏好。
5.忽视心智的发展与精进,不养成阅读和研究的习惯。
6.企图强迫他人的信念和生活要和我们的一样。

─西塞罗( 106 B.C. ~ 43 B.C.)─

※Marcus Tullius Cicero, 罗马政治家和学者。西塞罗是罗马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最善于表达的哲学家。罗马共和国的末期就常被称为「西塞罗时代」。

想到超过二千年前我们既出色又具说服力的前贤们,曾经和我们走在同一块土地上,呼吸同样的空气,晚上看着同样的星星,被现在每天都看得见的同一个太阳所震慑,谈论和写着共同关切的话题……这真让我觉得好神奇啊!当我读着他们想告诉同胞的话语─当然也包括我,一个在几千年后出现在同一个星球的同胞─我感觉到,我与这些让我激动和感到神秘的人们,有种深层的奇妙连结。

西赛罗曾被人们称为该国之父。他是在耶稣出生之前的那一世纪里,一位出色的演说家、律师、政治家、作家、诗人、评论家和哲学家;并和许多形成古罗马历史的人物和事件有重大的关系─如庞培、西泽、布鲁特斯等人的斗争。他有着杰出又长久的政治生涯,而且被立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但是当时对于异议者的处置是很残酷的。他在公元前四十三年被处死,头和手被砍下来放在罗马广场的演说台上示众。

他从古罗马人身上证验了人类有六种错谬,并在他的一本论着中描述了梗概。二十个世纪后,我在这儿用简要的评论把它们再重说一遍。我们仍然可以跟随古代的前辈们学习;而且我相信,再度地证实西塞罗所说的人类六个错谬,不至于导致我的头和手被展示在我们的国家演说广场上。

错谬一:
以为压榨别人才能获得个人所得。

很不幸的,我们今天仍然有这个问题。许多人觉得批评别人,自己就能提升。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国际级的激励性演说家接受访谈,他用的方法是─「我比每一个人都好;没人能比我生活得更美好;不要去听那些只给人励志的演说,他们都是较差的。」这使我不得不想起西塞罗所说的第一项错谬。

要成为镇上最高的建筑有二种方法。一是去到处破坏别人的建筑;但这效果不长久,因为这些被夷平的人,会回来纠缠破坏者。另一个是改造自己的建筑,看着它变高。这在政治、商业和我们个人的生活中,也都是如此的。

错谬二:
有担忧无法改变或无法修正的事物的倾向。

显然古代的人把能量耗在担忧他们所无法掌控的事物上,他们从来就很少能改变些什么。我的一位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我:「首先,去担忧无法掌控的事根本没道理。因为事情若是你无法掌控的,那担忧有什么用?再者,担忧你能掌控的事也没有道理。因为事情若是你可以掌控的,那何必担忧呢?」不管你能不能掌控,都有太多的事可以让你担忧。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去担忧那些事都是个大错谬。

错谬三:
只因为我们做不到就认为不可能。

我们许多人仍然受到这种悲观倾向的困扰。我们常常只因为无法看到解决方法,就跳到一个结论认为那不可能。常听到人们跟我说,天使、转世、灵魂之旅、牵亡、外星旅行、基因手术、时光机器、光速旅行、立即的神疗等等都是不可能的事─只因为他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概念。

我怀疑有多少西塞罗时代的人能预想到电话、传真机、计算机、汽车、飞机、飞弹、电力、自来水、遥控器、登陆月球,以及许多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很棒的座右铭─「人类所知的,还不到足以成为一个悲观的人!」今天我们还无法测知的事,对未来二千年后的人来说,将会被接受为事实。

错谬四:
拒绝放下无关紧要的偏好。

我们有好多人的生活方式,是把次要的事物当成主要的。我们把宝贵的生命能量耗费在别人对我们的观感、容貌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或是我们所挂的名号上。我们把生命消耗在和家人或同事为了琐事而争吵的怒气中,以及对话中充满无关痛痒的谈话。由于「自我的重要感」坚持要站在主要舞台,于是「自我」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驱动力。

我们看得到这地球上的饥饿和饥荒,但对于在餐厅里头要多等个五分钟上菜却感到不耐烦─而且有一半的食物还会被当成垃圾丢掉。我们得知成千上万的小孩因枪枝和持枪者而残废或死去,我们却仍接受这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在个人的生活里,有太多人相信我们无法在更大的问题上做改变,因此我们把自己沉浸在自我所提供的琐碎追逐游戏中。

错谬五:
忽视心智的发展与精进,不养成阅读和研究的习惯。

我们好像以为受完正规教育,就完成了心智的发展。我们接受了这信条─读书用功只是为了考试,并以文凭或进阶的学位的形式来赢得我们的奖勋;一旦证书拿到手,心智上的学习与精进的需要也就终止了。西塞罗一定有注意到,他那些罗马公民的同胞之中也有同样的倾向,于是警告他们这是帝国要崩毁的前兆。然后,它果然发生了。

沉浸在文学作品和灵性著作中,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并不是因为有人要考我们,单纯的只是要丰富个人的生命。你会发觉每日的阅读和研究在各方面都能给你更深、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当明白做这件事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指派的工作,就特别让人欢喜满足。

错谬六:
企图强迫他人的信念和生活要和我们的一样。

很明显地,我们仍然犯了这第六项罪恶。常常我们会被这些人─要我们怎么做、怎么生活的人─强加他们的看法在我们身上而搞得很痛苦,其结果是造成高度的紧张和怨愤。没有人喜欢被指使该怎么活、怎么做。高度能力发挥者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控制别人的欲望,或藉以谋利的想法。我们需要提醒自己这个真理,并采用伏尔泰(Voltaire)在他的小说《憨第德》(Candide)最后一行所写的忠告─「学会耕耘你的农园。」

如果别人想种甘蓝菜,而你选择种玉蜀黍,那么就各行所好吧。然而人就是会有这么个倾向─想看着别人的生活,并坚持别人要和我们一样地相信和在乎某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家里的其它成员身上,这是家庭中常犯的错误;对于决策什么才是对人民最好的政府官员,也常犯这样的错误。如果西塞罗所指的六个错谬,是在你的生命中不愿让它发生的部份,那么仔细想想下列六项建议: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和怎样改进它上头。当在言辞上已经在压榨别人时就要马上觉醒,并立即制止自己。你越能觉知到你在拆别人的房子,你就越快能转向建造自己的高楼。

◎当经验到忧虑时,问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吗?」如果事情是你无法掌控的,那么就让它去吧。若你可以做点什么,那么就换档去进行那个策略。这二个质问自己的方法,可以让你脱离忧虑的习惯。

◎遇到任何你觉得是不可能的问题,提醒一下自己─解决的方法不过是在等待正确的回应罢了。如果找不到方法,那么就开始查查看谁可以呢?从「可能性」来说─而不从「不可能」的观点来看─总会有人看得见方法的。把「不可能」从你的字典中完全拿走吧!

◎把你认为是所有人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当成自己的任务来进行。为完成这些更伟大的工作,放弃你一些放纵性的活动。提醒自己:你对解决社会主要问题的付出,还是有小规模的影响力。

◎每天给自己阅读灵性书籍的时间,或有空档时─也许是在开车的时候─听听录音带。养成参加小区内各种讲授心智提升主题的自我改进课程或演讲的习惯。

◎耕植你自己的农园,放掉检验和评判他人怎么耕植他们农园的习惯。在闲谈关于他人该怎么生活才对的时候,自己要觉知到。远离关于他们应该这样做、他们无权这样活或这样想的想法。保持忙碌,投入到自己的生活计划和追求上,你会忙到无法在乎、也更不会去强迫他人要和你有一样的信念及生活。

古罗马的西塞罗─伟大的政治家、演说家、作家和哲学家─给了我们大家一堂生命的课程。不要犯这许多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犯的同一个错谬;相反地,每天发一次誓,要把它们从生命中消除。

§ 童真 §

除非变成像小孩子一样,

否则你无法进入天上的国度。

─耶稣( 6 B.C. ~ A.D. 30)─

※耶稣基督,世界主要宗教人物之一,被基督徒视为《旧约圣经》中所预言的先知弥赛亚。

最近,为了准备一场离家较远的演讲时,我坐在书桌前直接看着墙上的镜子,有种很奇怪的体验。整面墙是个巨大的镜子,当我在笔记本上写东西,每次抬头望都看到这个身体在反看着我。最后我停了下来,反瞪回去。我实在无法理解这真的就是投影在镜子上的我。记得我对自己说:「这是一个租用我脸庞的老男人。」

当我瞪回去的时候,我想到活在每个人里头那看不到的存在体(being);这个存在体没有边际、也没有形相(form),因此也就没有开始和结束可言。这就是那无形、不老、不变的宁静观照者(witness);这就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里头的永恒的小孩。就如不老的小孩子般,我们成了天堂的同义词─代表形相和边际、开始和结束、高上和低下都完全不再有意义的永恒。

天堂不是个有边界、周围、外缘、界域的地方;更确切地说,它代表着超越划分。这和耶稣在这个有力的观察中所讲的那个小孩是相同的。在那儿,它永远与我们在一起,永远不会老;然而它在观看着,永远地看着。注意看那下垂的眼皮、皮肤的皱纹、银白的头发;真的,那是一个这些日子以来,租用着我的脸庞的老男人!

在我里头这个不老的小孩─永恒不变的观看者─没有评判与仇恨。没有可评判的事,没有可仇恨的人。为什么?因为它不看表面,它只知道用爱来看待每件事、每个人。这就是我称之为绝对的「容许者」(allower)。它容许任何事物成为现在的样子;它只注意所遇见的每个人里头那未被开显的神性。由于没有形状、颜色、大小、颜色或性格,内在这个不老的小孩无法去注意那样琐碎的分别。由于不活在任何人为界线的一边,它不会沉迷在种族或文化的认同;如此一来,要在人为假造的目的点上有所纷争是不可能的;因此那不老的小孩总是处于平静,只是看着、观察着─但最重要的,它容许一切。

近来有一天大早起来跑步的经验。我太兴奋了,于是在结束跑步回到旅馆时,我跳越过三呎半高的围栏。我老婆─她刚刚在观察我─发出了尖叫,对我说:「你不可以那样做!五十六岁的人了不要跳围栏,会把自己搞死的!」我立即的响应是:「喔,我忘了。」那不可见、不老的我─永恒的观察者─ 一时忘了它是住在一个超过半世纪的身体里头!

对我来说,耶稣在新约圣经中的这段话,是在提及关于忘掉「把身体当作是主要本体」的一个过程─忘掉我们的种族认同、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卷标、眼睛的形状、在哪个国界出生;然后做个转变,成为对所有的分别都不为所动的小孩。耶稣不是说我们该成为幼稚、不成熟、不守规矩、没教养;他是说要像小孩子般─没有评断、有爱的、接受一切、不把标签贴在任何人或任何事。

当我们能够像小孩子一样,我们就了解在每个大人里头,都有个拼命想要让人来认识的小孩。小孩子是充盈的,大人则通常是空虚的。小孩子的充盈是显示在平静、爱、不评判和容许;大人的空虚则显露在恐惧、焦虑、成见和争斗。开悟可以看成是记得「小孩子心中的纯洁」的过程;这纯洁神圣的爱和接受性,正是通往天国的入场券。让它成为你的生命目标之一吧─做每件事情时,都变得更像小孩。

好奇心是我们从天才和小孩之中看到的共同质量。天才和小孩都同样地有探索的意愿,而没有失败的想法或受到批评的忧虑。我认为耶稣在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是「转变」;他教导我们要成为完美、仁慈、有爱的,以及最重要的─要成为永恒。它就存在于我们里头,不会老也不会死。这温柔宁静的观照者,正是我们想转变成的对象。那天真无邪又具有想象力的神秘者─它天生就是灵性的─正是我们所要转变成的小孩。这么做时,我们变成了小孩子般而脱离大人幼稚的生活方式─是这种方式阻挡了我们进入永恒的天国。

地球上的此时此地就有天国,如同天上的一样;你所该做的只是「转变」。要达成这个的话:

◎尽可能用能挪得出的时间观察小孩子。当你这么做时,唤起你内在那个也想跟他们一起玩的小孩。古代思想家赫拉克利图斯(Heraclitus)曾经说过:「当人能达到像小孩子玩耍时那样认真的时候,才最接近他自己。」当自己转向天国迈进时,让自己更像小孩、更爱玩、更有爱、更有好奇心吧。

◎当发现自己的举止出现严肃和无趣,记得你那内在无形的观察者,它在注意看着你的阴暗面。那个观察者也一样严肃吗?很快你就会发现,你那孩子般的观看者,完全不会像那被观看的一样。接着,立誓要做立即的改变。

◎下定决心─「我决不让一个老头子住在我的身体。」你的身体或许真的是被一个陈年的存在体租用着,但那个注视着一切、永恒无形的观察者将保持像小孩和天真的,并用这样坚决的正确态度,在约定好的时间,准备进入天上的国度。

§ 神性 §

你是你内在神的本质中被分化出来的一部份。
为什么你不晓得自己高贵的出身?
为什么你都不想想你是从哪里来的?
吃东西的时候,为什么你不记得正在吃东西的你是谁?
你又在喂着谁呢?
难道你不知道──你喂的、用的就是那「神圣的」。
你带了个神在身边。

人不是被发生的事物所困扰;
 而是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爱比克泰德( 55 ~ 135)─

※Epictetus, 一名被解放的奴隶,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没有作品存留下来,但他的学生亚利安(Arrian)在其手册中保存了他主要的教诲。

多年前在谘商心理学领域做训练时,爱比克泰德一直是我灵感的来源。在做心智如何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相关研究时,他的名字一再地浮现,并在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的文献中一直被提及。他的智慧仍然深感我心──这位在耶稣遇难时那一世纪里出身为奴隶,在公元九十年时成为自由身,并被他所批评为暴虐统治的罗马暴君逐出该国。几年后,我深入这位斯多噶派哲学家的主要作品,读了他的《谈话集》(Discourses)后,对他的哲学有更多的了解。

我在本篇所引用的两段几乎有二千年历史的话语,是灵性与哲学上很有价值的洞见。我把它们收录在这本书,因为我相信它们可以丰富你的生命,就像它们丰富了我一样。

在一开头「你是你内在神的本质中被分化出来的一部份」的谈话中,爱比克泰德提醒我们,我们常常忘记自己包含有神性的火花──那是神的一部份。这个有力的观念很不容易理解,但连有过奴隶背景经验的爱比克泰德,他都坚持这完全是真的。想象一下全然觉知到「带了个神在身边」的情境吧。

若神无处不在,那么就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神的──包括你在内。一旦与这份了解连接上了,你就重新获得你最初根源的力量。与其把自己看成是与神的神奇力量分开,不如去认取自己的神性,索回神该有的力量。吃东西的时候,你是在吃下神以补充神;睡觉的时候你吸入神,并让神休息;运动时你在神上走动,同时也强壮了神。

现在你读这些文字时或许会觉得有道理,但你可能会像我们其它非此种观念长大的人一样,认为神是一个戴王冠、白胡子男人的形式出现在天上的「自动贩卖机」──这是更普遍的想象。以祈祷作为代币投下后,神有时会吐出东西,有时则否;这就是以为神与我们分离和分别化的那种观念。爱比克泰德建议我们从宇宙是个君王统治的观念,转变到你就是主角、是神祂自己的一部份。

赛巴巴(Sai Baba)是近代印度一位了解并修习成为神的神圣火花的化身者(avatar),他与神性互相交融着。他用很多方式公开展现了他的神力,其中一个是用神力变现出鱼和面包。一位西方的记者问赛巴巴:「你是神吗?」他温和地回答:「对的,我是。而你也一样。我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我知道它,而你不知道。」当你知道你是神的神圣显现,你就和神达成有意识的接触,并视自己和他人犹如是神性的显现般对待。在罗马和希腊,这正是二千年前爱比克泰德告诉我们的─信任你的神性,绝不质疑「真正的自己」的高贵,用你对神同样尊敬的态度对待你自己。

爱比克泰德的第二项观察,它听起来如此简单,却或许是我一生中所处理到最有用的信息──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而不是事物的本身造成我们生活中的困扰。这是多么伟大的解放之源啊──明白无人能烦扰我们,也没有什么能造成我们悲惨的事;是我们掌控了自己的感受,只端看我们如何决定处理事物、事件、他人和他们的意见。

多年前担任校园谘商员时,我常常想起这项观察的智慧。当学生被某人说了或做了什么而苦恼时,我会问:「想想如果你没听到他们的话,你会那么苦恼吗?」学生会类似这样回答:「当然不会,我怎么可能为我不知道的事苦恼?」我会温和地建议:「所以不是他们说了或做了些什么。这些事虽然发生,但你并不会苦恼;直到你知道了这件事,然后开始决定用苦恼来反应。」这项了解开始成为学生的觉知──没有我们的同意,无人能使我们苦恼。

来自爱比克泰德的这两样珍宝,影响了我的生命和写作;我每天都乐于提醒自己记得它们的价值。我把它们分享给你,就是因为它们一直对我有很深的价值。爱比克泰德的这个灵性洞见,和这句古梵文格言相合──「神在矿物中沉睡,在植物中醒来,在动物中行走,在你里头思考。」换句话说,没有一处是神不在沉睡、醒来或到处走动的地方。神是所有生命的普遍性根源,是比人还大的存在,而它就在你里头思考。

你该怎么思考呢?以这个神的存在来了解你思想能力的巨大。会让你觉得焦虑和心神不定的,不是那些事物、事件、环境和别人的想法;而是你怎样使用你内在的神──那看不见的泉源──来处理这些决定你幸福与否的恶劣状况。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要了解:神在你里头、跟着你一起,在你背后、在你前头,在你四周围、处处可以感觉得到它─特别是在你对所遭遇之事的想法中。为了让这两个古老但却非常新颖的观察对你产生效果,那么就开始:

◎每天提醒自己──你是个神圣的创造,并理应获得自己和他人慈爱的对待。把自己视为是和神有所连结,会比视为和神分离的你,更加地对自己有敬重感。

◎练习这种固定的习惯──肯定在你里头的神的存在和你所做的
任何事。圣化你的食物并且感恩,同时提醒自己你是在供养那神
圣的。同样地,当你做运动时,观想你每个细胞里神的能量。

◎不管神对你显现什么,都对所接收到的每件事表示感激,包括
雨、空气、太阳和暴风雨。感恩是在一切事物里头认出神的一种
方式。

◎放掉把你的不幸福都怪罪在外在环境的倾向。觉得困扰时,问
问自己:「我该怎样改变我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以去除我的困苦?」
然后努力去做,直到不再归咎于任何事。若你愿意改变──关掉
归咎,打开对神的了解,就如二千年前爱比克泰德鼓励我们的
──那么这会很容易做到的。

§ 开悟 §

开悟前

砍柴、挑水;

悟后

砍柴、挑水。

─禅门谚语─

※禅宗,公元六世纪时在中国奠下基础,十二世纪时广传至日本。

(佛教禅宗强调用最直接的方法达到开悟)

当我在研究更高觉知状态和一般所谓的开悟现象时,这段简单的禅宗谚语常是我很大乐趣的来源。当我们想到「开悟」这样难以捉摸的事,通常我们是指某种意识状态──只要采用正确的灵性修习和勤奋下功夫来朝向开悟,总有一天就会达到。而一般的期待是,一旦我们完全觉醒时,我们所有的问题都会消失,并过着纯然喜乐的生活。

但这则有名的谚语所带来的讯息是,开悟不是一种「达成」,而是一种「了解」。一旦达到这种了解,每件事看起来都变了,然而并没有变化发生。这就好比你一生都闭着眼睛过活,而突然间你张开了眼睛一样;现在你可以看见了,但这个世界并没有改变;你只是用新的眼睛看。这则有关砍柴挑水的谚语告诉了我,开悟不是盘着腿在喜玛拉雅山上的一个洞穴里头开始;它不是你从一位上师、一本书或一个研习课程所能得到的东西。开悟是对所做的每件事你所抱持的态度。

对我来说,开悟的状态涉及一个非常基本的观念──在我生命中的一切时刻,都沉浸和包围在平静中。如果我焦虑、紧张、害怕或神经紧绷,就是我在这些时刻中不了解我有开悟的潜能。我相信对这些不平静的时刻变得觉知,是成为开悟者的方法之一。我曾听说过一个开悟者和一个无知者的差别:一个了解到他是无知的,而另一个则没有觉知到他的无知。

近年来,我有一种很深的平静和开悟感,但我仍然同我少年时一样「砍柴挑水」。虽然工作变了,但我每天仍然做着维持生活所需的工作。每天,我运动保持健康,适当的吃,刷我的牙,擦我的屁股。从过去三十年前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直到现在有七个孩子要养,我仍然挂念着同样的事情:要怎样保护、养育、劝诫和应付他们。我一如那些关心生活的家庭成员一样,继续砍柴挑水。开悟不是一种消除生活日常工作的手段。如果它并不消除你的生活琐事,也不引导你到沉思冥想、毫无麻烦的生活,那么开悟的生活观点能为你做什么呢?

大体来说,开悟不会改变你的外在世界,但会改变你处理世界的方式。举例来说,当我在做育儿工作时,看到我的小孩没有了占有和执着;而在这之前,他们的行为能主宰我的情绪生活。现在我视我那个八岁的孩子的怒气,只不过是她想获得注意而已;我不觉得我被迫加入了她那情绪化的孩子气行为。从这个更不执着的观点,我也看见我所有的孩子们所经验到的成功。

我对开悟的了解是,它不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知道在所有的时刻我都有为自己选择平静的力量。我每天仍然有着同样的活动、困难和突然冒出的事件;只要还有肉身,我就有砍柴和挑水之类的工作。但造成开悟的,正是你着手应付它的方式。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不得不去换那恶心得吓人的尿布时的恐怖,或是──老天啊,叫我去清理被其中一个孩子用呕吐物装饰了的地板。我会说:「我就是没办法做这些事,我会火冒三丈!」要嘛我就阻止它,否则没办法的话,我就只好让自己恶心地接受嗅觉的蹂躏。这真是神奇──这样的态度竟然影响你的身体反应,并且使负荷更重的育儿工作变得不愉快。

现今我可以用全然不同的态度处理脏尿布或一坨难闻的呕吐物了。最神奇的是,我不再有像以前那样的身体反应,这完全是因为我改变了想法的缘故。不管开悟前或开悟后,尿布和呕吐物一样都在;但在开悟后,你能在工作中带进一种不执着的气氛,结果是你得到了平静。我喜爱《奇迹课程》中这段肯定的话语──「何必如此,其实我可以选择平静!」对我来说,这一段话总括了开悟所有的事情──在挑水、砍柴、清洗、送货、搥打或做其它数不清的事情,都能够选择平静。

开悟不是给你自由的东西,而是你变成了自由本身;你不是变成空中翱翔的老鹰,而是变成天空本身。你不再以身体的界限定义自己,宇宙本身变成你的身体。你的所看所做,都以深具灵性的方式连接着。你把所有的差事──甚至是最世俗的──都看成是去认识神的机会。你把平静带进每件事物,因为在你心中,你就是每件事、每个人。你变得更不会先入为主地为花和树贴上标签,而是更深入地去体验它们。

这段简单小巧的禅门谚语──被流传给开悟的追求者几千年了──是一份伟大的礼物。不管内在或外在,你都不必去改变你所看到的,只需要去改变看的方式就好。这就是开悟!

为了让这简单的禅门谚语能在你的生活中起作用,以下是一些简单练习:

◎对你的「无知」要警觉──当你让自己从平静中溜走,就是它每天显露的时候。注意当你沮丧的时候,你所怪罪的人和情况,以及自己多常掉入这个陷阱。认出你没开悟的时刻,正就是把事情反转过来的方法。要记得,无知的人大多是对自己的无知没有觉知。小心!

◎放掉这样的想法──以为开悟就是未来你达到的生活环境都变的更好的时候。你还是会有「砍柴挑水」形式之类的工作要做的,你的选择只是在你怎么去看待它。

◎练习在把你带离平静的事物上个人的处理态度做一些特别的改变。比如,你发现自己在塞车、或大排长龙时过度地不耐烦,那么就用这些现代生活司空见惯的情况来转变你的内在世界。在你惯常地要选择苦恼之时,在你里头保留给「开悟」一个空间吧。

◎最后,永远不要宣称自己开悟了。说「我开悟了」的人,绝对是还没开悟的。谈话中,不要选择去谈论你开悟的话题。禅宗的一项教导说,只有一位真诚的求道者询问超过三次后,你才可以响应。圣者对自己在神性了解程度上的话题,总是保持沉默的。

§ 伤痛的祝福 §

我看见伤痛正饮着一杯悲哀,
我喊道:「喝起来很甜,不是吗?」
「被你发现了」伤痛回答说,
「你破坏了我的好事。当你知道那是一种祝福,那叫我怎么把悲哀卖给你呢?」

─贾拉鲁丁?鲁米( 1207 ~ 1273 )─

※Jalaluddin Rumi, 波斯神秘诗人和苏菲圣者,其所写都是有关我们所能达到纯粹的爱、超越自我、灵魂的神圣渴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喜。

噢,我们多么爱伤痛。我们甚至读到书中说,伤痛的过程对我们的复元有多重要,于是我们越扯越远,竟把伤痛认同为经验悲哀的一个必要舞台,藉以克服失神状态和重新获得我们的清醒。但是贾拉鲁丁?鲁米──当时在现今的阿富汗地区写作的十三世纪神秘诗人──从中世纪捎给我们信息,他暗示说伤痛是一项祝福,而不是在复元的道路上,一个非得忍受不可的恶魔。它一点都不悲哀,相反的,它是在生命中的黑暗时刻,提供了饮用甜美甘露的机会。

对我们大多人来说,伤痛是我们对损失和悲剧事件的反应,而且经验到生活中的苦痛有所反应似乎是很自然的方式。但如果我们知道鲁米话语中的智慧,可能在伤痛过程的中途,我们就把悲哀转变为甜美的东西了。

我生命中所得到的伟大教诲之一,来自于我发现了犹太教的神秘文稿「卡巴拉」(Kabbalah)──和鲁米的教诲一样,都是来自好几个世纪前──它给我的简单训示是:「生命的陷落给了我们驱策自己走向更高层次的能量。」我一读再读这古老的智慧,让它安慰生命中尖锐的痛苦时刻,在悲伤和伤痛的时候开始加入这个智慧。我发现这观念的真实性──每个陷落都让我们产生达到更高意识所需能量的机会。每个绝望之中的沉陷,在里头都有提升我们达到更高之处的能量。

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黑暗的绝望时刻──比如某种意外、疾病、财务危机、分手、火灾或水灾、财产损失或死亡──把你逼进苦痛、忿怒、否定的舞台上伤痛着。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你沉入在悲哀中,并感到需要告诉每一个人你的不幸。终究,经过一段长时间,你才会开始从那儿站起来,达到接受的状态。

现在假如你知道过去曾发生在你生命中,那些被你称之为「失意」或「陷落」的事,正就是本来就该发生的呢?假如你立即知道,你不得不经验这个引发你伤痛和悲哀的事件呢?然后,假如你可以选择按照这新的觉知来行动呢?无疑的,这种「假如」与你惯常被教导的面临大灾难和死亡时该有的反应相冲突。我不是在建议你不要尊重自己真实的情感;而是鲁米他观察的事实所提供的──你对这些各种情况,可以有其它的响应方式。我鼓励你去打开那也存在于悲哀里头的「礼物」或「甜美」。

这宇宙是个有智慧的体系──我们都是这体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份──没有任何事是意外的。在悲哀中的此时此地就有可学习的事。你可以接受这项教示,品尝那在神秘中甜美的确定性。你不必假装喜欢悲剧,你只需立誓要把它用来产生能量以让你达到生命更高的地方。你可以像八百年前的鲁米那样对着悲哀喊,跟自己说:「喝起来很甜,不是吗?」也就是说,在悲哀的中途,此时此地就有可学习的东西。我要以这种方式喝下它,把那伤痛小贩的生意摧毁。

在我们所谓的原始社会,死亡是庆祝的场合。甚至在伤痛和哀悼的时刻,仍然存在着一种毫无质疑的了解── 一个人来到世上是神圣的时刻,一个人离开人世时也是神圣的时刻。一切都在规律中!或许那安慰是来自一种甜美的了解── 一切都是宇宙中完美的一部份,在每个创造物的细胞中,都流动着无形而有组织的智能,包括生命中的痛苦经验──然后庆祝一切。

高中当学生的时候,我是径赛团队中的跳高选手;我不讨论我跳的高度──但我们从电影中知道,白人不会跳!不过,我习惯把跳杆放在支架上后,退到三十或五十呎远的地方,然后飞快的向跳杆冲刺,身体并尽可能地压低以产生增加把整个人越过跳杆的能量。压低身子,我可以跳得更高。高中在径赛团队的日子,给了我和鲁米讯息相模拟的图像。这是卡巴拉的讯息,也是我给你的讯息。伤痛,当它只是一个内在的悲伤与悲哀的经验,那它将继续把你留在陷落本身的深处,并用罪恶感和苦痛使你停滞不动、感到颓丧。但是如果你知道,在这样的绝望里头有某种甜蜜的祝福,你就瓦解了伤痛和悲哀的伙伴关系;陷落帮助了你重新获得立足点,在尘世的生命毁灭性坑洞之上高高耸立。

在伤痛与悲哀的困境中,其实还有一些其它的选择:

◎在悲伤的中途停下来,并且非常刻意地跟自己说:「现在,从里到外,我有必要为这个终极来说可视为一项祝福的失意受苦吗?」倾听并跟随你的回答。不论如何,你都向自己引介了对绝望一种更佳响应的可能性。

◎练习能诚实地表达你失意的感觉,同时也不要相信你非得充满悲哀不可。感到失意是可能的,把它表达出来;但在这一切中也要知晓里头隐藏的祝福。不要求立即的改变,让一切一如它原有的样子,同时允许不同作为的可能性。

◎你或许已接受伤痛和悲哀是不可分的,因为你被教导说,若不如此则是冷酷无情。当你知道所有的陷落都是祝福,所有的失意都在神圣的秩序之中,你就渐渐地能甜化悲哀,你就会在生命中的每个领域,获得能在更高的海拔上耸立的能量。

§ 希望 §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更大的危险
不是我们的目标太高而错过了它
而是目标太低而成就了它

─米开朗基罗( 1475 ~ 1564 )─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意大利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是在视觉艺术的历史上一位出色的人物。

大约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我定期会出现在广播和电视的谈话节目中,和打电话进来加入谈话的听众对谈。我最常从这些节目主持人接收到的批评之一是,我给了这些在紧迫环境中的人过多的希望,而这可能是件危险的事。仅管被挑这种毛病,我还是搞不懂为何有太多希望会是件危险的事。

当人们告诉我医学诊断显示他们毫无治愈可能性的时候,我鼓励他们把目标转向完全相反的结果。我经常谈到有关自古以来让奇迹发生的定律,我解释说,那定律从没被撤除,而且仍记载在书上。我引用了一些例子──他们有些人被告知回家等死,有些只有六个月可活,有些则从他们的疾病和诊断中解放。我每天都接收到信件,这些人都拒绝聆听别人所给他们的低目标和低希望,信中描述着他们有多么感激在那艰难时刻所捎来的希望讯息。

我相信米开朗基罗──比正常岁数预想超过六十年的近九十岁高龄,只差几天就八十九岁了,但他还在雕刻、作画、写作和设计──想在他这段著名的话语中述说一个观念:人要有非常高的希望和目标。危险的不是抱有错误的希望,而是在于没有希望或希望太低,结果我们的目标和目的在被着手实现之前,就先被我们的信念削弱光了。

不只有关克服肉体上的疾病是如此,差不多我们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包含在里面。这世界充满了目标低浅、思想窄小的人,并想把这渺小的想法强加在听他说话的人身上。真正危险的举动是放弃,或用低微的期望把自己设定在渺小的标准上。仔细地听听米开朗基罗这位被许多人公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怎么说吧。

我回想起站在佛罗伦萨的戴维像前被吓呆了。那种尺寸、那种雄伟、那种彷佛要从大理石中跳出来的灵魂,正是米开朗基罗要告诉我们所有人的──「目标要崇高!」当他被问及是怎么创造出这样的杰作时,他回答说戴维像早就存在于大理石里,他只需要把多余的部份凿掉好让它浮现出来。目标要崇高,真的。谈到崇高,将来有机会的话去看看西斯汀教堂──这是米开朗基罗从一五○八年到一五一二年的四年间,每天用背躺着对天花板所作的画;那是次级艺术家所认为不可能的计划,但是米开朗基罗接受了它,并在一生中聚集了更多高的能量、高的天份,是的,还有崇高的目标。

可以说米开朗基罗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在表现一个概念──爱帮助了人类朝向神性的努力。在他所写三百多首十四行诗中的一些作品就真的是这样,本身就显露出他在画作、雕刻和建筑中所描绘的灵性主题。从一开始只是个银行家的儿子的平凡出身,但因为有了崇高的希望、大的梦想和无法忍受低浅的期许,在人类所有的历史上,出现了在文艺复兴时代中最受尊敬的领袖之一。

几年前,当我和妻子走经巴里岛上一个乡下村庄,有人告诉我们站在大门入口处的老人,他的工作是制造云的人。当我被告知,村里头的人有多么地相信他,我就很专注地听──他能单单凭着自己的意识,在干旱的时候制造出云朵来降雨。但我得承认我还是有点怀疑,因为我的族群制约(tribal conditioning)说──像形成云朵这样的事,是超越人类意识能力之外的。今天,虽然我只知道一个有关制约的真理:人类的所知还没大到足以成为悲观者。

我偶尔会和自己的小孩们躺在草地上「制造」云朵。当我听到孩子中有人喊:「看,老爸,我用想的就把我的云撞上你的了!」虽然邻居们嘴里咕哝着戴尔这些疯了的孩子们竟然认为他们可以制造云朵,我也只是不理会他们的悲观主义。在这种想法里头我看不到危险。真的,我同意米开朗基罗。那更大的危险是我们达成了自己所执持的低浅期许。

米开朗基罗的忠告,至今对你的生活仍和他五百多年前的生活一样有用。绝不要听那些试着要用他们的悲观主义影响你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完全的信心,去感受一下在西斯汀教堂天花板上的戴维、玛利亚与圣婴,和天堂般的壁画中所发出的爱。这个爱就是你和这位艺术家有意识的接触─他和你,也和其它存在过的人类,分享了「宇宙一体」的精神(the same universal spirit of oneness)。

他的成就来自他给我们的话语中开头的讯息。目标要崇高,拒绝选择狭小的思维与低浅的期许;最重要的,不要被荒谬的想法所引诱──认为拥有太多希望是危险的!事实上,抱持崇高的希望会引领你治愈你的生命,并创造出你自己的杰作,不管它们是壁画还是水果篮。

要让米开朗基罗的忠告在你的生活中起作用,可遵循以下简单的指导:

◎拒绝去听、或内化那些指出你的局限的人的话语。你必须时时记住──「当你主张你
的局限,你所得到的只有局限。」

◎最重要的,绝不要设低浅的目标或狭小的思维。你是神的神圣显现,从这件事上来
说,你和引发及创造奇迹的根源相连结着。

◎用爱因斯坦著名的一段话来让自己的希望活起来──「伟大的心灵总是遭受平庸的心
智激烈的反对。」

◎当你在想生命中所想要去完成的事时,但觉得准备还不足以实现它,想象一下五世纪
前八十九岁的米开朗基罗在作画、雕刻和写作。想象他在告诉你──你可以创造出任何
你想要的东西。危险的不是你存有太多希望,而是你无希望感变成事实。

§ 工作 §

当你工作的时候

你是一把笛子

经由它的心

把时光的呢喃变成音乐

藉由劳动来爱生命

是与生命最内在的秘密进行亲昵

所有的工作都是空洞的

除非有爱

因为工作就是

把爱变成看得见

─纪伯伦( 1883 ~ 1931 )─

※Kahlil Gibran, 黎巴嫩神秘家、诗人、剧作家和艺术家,一九一○年后居于美国。

如果被迫要写下「看得见的我」和「看不见的我」的百分比,我会把自己这样分:百分之一看得见,百分之九十九看不见。这是我依据古代的圣经警言下的结论──「因为你想,所以你是。」我们的思想──人类中那看不见的部份──决定了我们的肉体(我们尘世存在的主体中那看得见的自己)的每一件事。在这看不见的领域,也存在着我们真实的一部份──我们所想的灵魂面、或不变的永恒自我、自己能抵抗死亡的那一面。现在就用一点时间用这种方式来想想你的自己。把自己冥想成百分之一的物质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灵性。

现在,用当前这个意象,提醒自己:我们所有的工作只代表那百分之一的一小部份。我们整个人投注在称之为「工作」的真正肉体活动,或许还用不到那百分之一的四分之一。但是我们对于工作的想法却代表了我们人的更大部份。我们从那百分之九十九而来的思想──灵魂──一直是和我们在一起的。我们把生命能量耗在所选择的工作上、把灵魂沉浸在不快乐中、存在的物质领域里的忿怒和挫折,这是把我们的优先级完全弄颠倒了。如果我们是那看不见的百分之九十九,那么这个区域应是由爱来当最高主宰。

你对目前从事工作的想法,正是那真实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你。当你讨厌你的工作时,是你整个人百分之九十九的本质迁就于那百分之一。这些想法乃是由内在宁静感居住的领域所产生,卡里?纪伯伦称它为「生命最深的秘密」。如果你不是做你所爱的、也不爱你所做,那你就是不去选音乐而选择了大噪音。

如果你是在非做你所爱、也不爱你所做的状态,你绝对没有借口继续这样下去。你有两个简单选择:(一)改变你现在做的工作,去拥抱你所喜爱的;或者(二)改变你对现在从事的工作的感觉,以反映出你想主宰自己生命的那份爱。如果都不做这些选择而让它继续下去,你就是在牺牲生命的主要部份,只为了去满足那不到百分之一的你。

当你来到这个人世的时候,你的工作也跟随着你而来。你来是有特定的工作要做的;而对那工作的渴望,当你在这儿出现的那一刻就已放在你心中。如果你无法感受到和那个目的的连结──因为你选择了你不爱的工作──不管当初是怎么开始的,还是今天有什么把你留在那儿,聆听伟大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如诗般的忠告,将能带给你莫大的帮助。不管涉及怎样的风险,赌注就是你的人和你的灵魂。

我知道要排斥这个忠告有多容易,我们都可以找到很多实际和具体的理由,为我们不能做自己爱做的工作辩解;但那诗人的讯息永远都不会沉默──「所有的工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爱。」如果你想要感觉空洞,用「为了实际」的理由,每天在没有爱之中牺牲掉灵魂的乐声,那么你就是做了放弃你此生特定目的的选择。

但如果你想要感受到,在工作中你是一把「经由它的心,时光的呢喃就变成音乐」的笛子,那我得先请你转变你内在有关为什么工作的看法。你首先最可能的回答是为了赚钱;认为必须做和训练相符的事、或你惯常做的事,以保持金钱的流动。我要你挑战这个结论,认出它只不过是你的文化制约在发号施令。

我建议你首先要转变,做你所爱做的、做你灵魂所怂恿你去做的,看看是否金钱没有流动。在古老的印度圣书《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克里希那神(Krishna)对他的学生阿朱那(Arjuna)说:「智者用他们的整个行为供养我,而愚者只用他们行为的结果供养我。」这个讯息是──在工作中,做你乐在其中的事,做你爱的事,其它的细节就交给宇宙去看顾。在你的心中要明了,「做你所爱、爱你所做」远胜于爱你所产生的东西或你收到的劳动补偿。

读读纪伯伦的忠告,并冥想他所给出来的愉悦和嬉戏感。你是一把笛子,而你的工作是看得见的爱。你越是模糊掉工作和游戏的界线,你就越遵从了这位诗人的忠告。我个人是不去区分工作和游戏的,我几乎不知道哪个是哪个。我做任何事都是在追求我的愿景,所以我是在工作还是游戏就留给别人去决定。当我写作的时候,我感受到做自己喜爱的事的快乐;我就是无法决定它到底是工作还是游戏。同样的,我谈话、打网球或和孩子嬉闹时也是这样。我总是彷佛两者都有做,工作和游戏。

真的,工作就是「把爱变成看得见」;我无法给出比纪伯伦更有力量的忠告了。做你所爱,爱你所做;这是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选择。

要能这么做,试试下列的建议:

◎做个有意识的决定──停止寻找你日常工作活动的缺点,练习去感激你能拥有工作的机会。把爱带给你遇见的每个人,在你这边要让快乐成为有意的行动,而不必管别人怎么接受它。

◎接受大改变的风险,不要去考虑你的年龄或资历。决定出什么才是你生命中最能享乐其中的事,不管它是跳舞、种花草、写作还是搞猜字游戏;然后弄出一个能让件事成为你的「工作游戏」的计划,为期一或二个星期。不久,你就能摆脱「工作就是不得不去做的事」的文化制约;若只为了付账单而工作,那会是很吃力又乏味的活动。换成纪伯伦所写给你的教导吧──「工作是把爱变成看得见」。

◎一旦你决定做你所爱、爱你所做,就放掉预想会失败的诱惑。保持焦点在你的目标和其中的乐趣上,拒绝让其它的思想扰乱你的愿景。记住,你所感觉到对所做事的爱就是一个思想。

◎当在工作方面得到了灵感启发,每件事看起来就都清楚了。你不会聚焦在缺钱、疲累或饥渴上;只有你的灵感,彷佛依着时间表把所需的每件事按时让它出现,好似神就在这儿引导着你。「赋与灵感」(inspire)这个字,源自于「在灵魂里」(in-spirit)。真的,当你被赋与了灵感,你就处在至乐之中──就如同你和灵魂一起工作,以及为灵魂工作一般。

◎工作可以被认为像是你生命中日常的琐事。练习去喜爱这你所谓日子中的琐事的贴心之处。要注意着灵性、生命和灵魂─在扫地、迭被子、购物、选铅笔…等那百分之九十九看不见的你。朝向你每个身体动作上的爱的专注力,是藉由你的劳动来爱你的生活一个美丽又实际的方法。

• It is natural for my body to be well. 

健康,是身体的本然状态。 

  

• Even if I don’t know what to do in order to get better, my body does. 

我虽不知怎么做才会更健康,但我的身体知道。 

  

• I have trillions of cells with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they know how to achieve their individual balance. 

我身内有数兆个具有个别意识的细胞,而且它们都知道如何达成各自的平衡。 

  

• When this condition began, I didn’t know what I know now. 

我因不知道这些,所以我生病了。 

  

• If I had known then what I know now, this condition couldn’t have gotten started. 

如果我早知道这些,我就不会病了。 

  

• I don’t need to understand the cause of this illness. 

我不需去了解这个病的起因。 

  

• I don’t need to explain how it is that I’m experiencing this illness. 

我无需说明这场病是怎么回事。 

  

• I have only to gently, eventually, release this illness. 

我只须温和、渐渐地释放掉这个病。 

  

• It doesn’t matter that it got started, because it’s reversing its course right now. 

虽然病已发生,不过没关系,它现在要逆转回去了。 

  

• It’s natural that it would take some time for my body to begin to align to my improved thoughts of Well-Being. 

让身体与「我本是健康的」的新进想法一致,本来就需要一点时间。 

  

• There’s no hurry about any of this. 

这当中无需躁进。 

  

• Well-Being is natural to me. 

健康是我本然的状态。 

  

• My Inner Being is intricately aware of my physical body. 

我内在的「精神存有」精细地觉察我的肉身。 

  

• My cells are asking for what they need in order to thrive, and Source Energy is answering those requests. 

我的细胞会自动呼求维持健康成长所需的一切,「本源能量」会响应它们的请求。 

  

• I will relax now, to allow communication between my body and my Source. 

现在我会放松,让身体与我的「本源」互相沟通。 

  

• My only work is to relax and breathe. 

我只需放松和呼吸。 

  

• I can do that. 

我能做得到。 

  

• I can do that easily. 

我能轻易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