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团再临金币怎么买:苏州人的评弹心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1:30:24

记者  陶瑾

 

琵琶与三弦交汇出的熟悉曲调响起,“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她是落花无主随风舞,飞絮飘零泪数行”,蒋月泉弹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许多老听客最爱点唱的曲目,一曲蒋调使他名望鹊起。评弹界出现的马调、俞调、陈调、徐调、邢调等多种曲调,基本都以姓命名,让人叫着亲切。

享誉“中国最美的声音”之称的评弹,是苏州的一块无价珍宝,现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评弹的魅力是难以言喻的,它给人以清新淡雅、韵味绵长之感,一直在苏城百姓的心中静默地流淌着,甚至与血脉连成一体。然而,现代生活的节奏在日益加快,新奇事物的诱惑的确防不胜防,再加上评弹被赋予了些许的现代元素,而今听评弹,似乎不那么耐人寻味、料味十足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对于评弹,苏州人有太多想说的,却不知怎么表达此刻的心情,说到底,这门曲艺的未来发展始终牵系着我们,这个心结由谁来打开呢?

 

心结一:高雅 VS “庸俗”

妇孺皆知,雅俗共赏是评弹最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它在老百姓心中是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它能很自然地贴近人的心灵深处。如果说昆曲是一部分文人雅士的至上艺术,评弹可谓深透至社会各阶层、领域,覆盖面、穿透力叫人不可小觑。

评弹有评话与弹词之分,评话俗称大书,只说不唱,专说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之事;弹词俗称小书,既说又唱,专唱才子佳人、历史传奇故事。艺人在说噱弹唱上卯足了劲,自有一番惊人的表现,他们在用生命刻画评弹的本质形态。“评弹的雅主要体现在艺术文学性上,是吴文化滋润中的典型之雅,同一部书历经几代艺人不断加工,反复修改、润饰,精益求精,才能成为书坛精品。其实每一部长篇弹词、评话,都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它的文学成就表现在曲词特点、悬念设置、人物塑造、心理刻画等方面,这正是评弹精妙的语言艺术魅力。”14岁进入评弹团的孙惕,从1980年离开到评弹研究室做资料收集和艺术研究,25年后,他回评弹团担任团长,“在研究室的那段安静日子,我阅读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掌握了许多评弹艺术精华。”

孙惕认为,艺人自身的文学根基对评弹的创作和演绎非常重要,比如辞官后的马如飞从事苏州评弹的说唱,以擅唱《珍珠塔》闻名,他开创了“马调”,唱词的文学性是能看也能听。“从书目的题材与结构来看,如《西厢记》、《红楼梦》是相当高雅的,情节婉转动人,借助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将故事娓娓道来,评弹的文学价值便能够完美呈现。”此外,音乐的感染力也是其高雅之处。

评弹之雅的确名副其实,但“俗”也或多或少存在。评弹中很多内容来源于世俗生活,描述了市井百姓最真实的一面。尽管这份“庸俗”带来了趣味和消遣,可“俗”并未真正意义上的“俗”,俗中见雅才是它最大的文化品格,也是造就这门民间艺术的法宝。

 

心结二:传承 VS 创新

传承与保护非遗是当前社会一直引以重视的,因此以地方戏曲“特产”现身的苏州评弹,更应完整地将其传承与发展下去。传承是对艺术特性、手段、经验的守护和发扬,老一辈艺人在书坛纵横数年,积淀的传统经验和艺术底蕴是高深莫测的,对新生代演员的成才之路大有帮助。如今的青年演员身上,很少再看到过去说书人独到的闪光点,让人有些遗憾。

其实,艺人真正的表演艺术和说唱内容能够相互渗透至人物的角色中,让听客难以分辨台上的是演员还是书中人。跳进跳出、活灵活现的表演风格让世人捉摸不透,广为赞赏。说实话,评弹表演依托的道具很简单,先生穿一件普通的长衫,仅靠袖子和扇子去演绎人物的不同心态,女先生则穿旗袍,借助手帕将人物刻画地传神、逼真,这就是说书常见的“手面”。从另一角度思考,老艺人也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弟子,培养下一代人才,看到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他们仿佛是遇见了评弹艺术的美好未来。

走传承之路,通往世界舞台,必定能交汇出创新思想。传统书目的改编和加工,舞台布景的改变和优化,演员文化素养的提炼等等,都是评弹生命力的一种革新。孙惕向记者透露,现在的书场基本以中短篇书目为主,很少再听到长篇,这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生活脚步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无法静下心去聆听艺术了,因此原本要花半年说完的长篇,现在只要半个月就搞的定。

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评弹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传承史,也是一部创新史。然而创新,可不能丢失本质元素,陈云说过,“评弹要像评弹”,进步得太快,就会让人不好亲近了。所以,传承中有“创新”,要求评弹“常说常新”。

 

心结三:公益 VS 市场

在退休老人宋平的生活里,无聊、单调这样的词从不出现,老人爱下棋、听书、种花、养鸟、练字,隔三岔五还约朋友出门喝茶、爬山,小日子过得别样精彩。“下午听场书最是享受,以前在单位上班,可没功夫专注于这事,现在空闲时间多得很,听一场书才花两块钱,既便宜又极大丰富了文化生活,何乐而不为呢?”宋平也体会到,近年来,评弹文化发展的大环境改善了,领导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加上政府的财政扶持和投入,是评弹得以延续下去的支柱。公益性的书场是很难衡量市场杠杆的。

换位再思考,包场性质的书场增多了,演员面对的听众越来越多,更无力专注于精心、投入地表演,而且,无论说书水平有多高,演出费用相差无几,演员之间的竞争就越发削弱了。试想,没有了竞争,何以有前进的动力呢?

“如果评弹能更稳步、顺利地走下去,从深层次角度看,评弹文化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尊重评弹的艺术规律,坚持以长篇为主,中篇为精;另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其实票房机制的演绎市场是评弹生存的一道福音。”孙惕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