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单刷凤凰攻略:教授“叫穷”为哪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25:29
教授“叫穷”为哪般?
2006年09月25日 14:42
9月15日,北大副教授、电视节目兼职主持人阿忆在其博客中向网民“汇报”个人收入情况,说像他那样的年轻大学教师,生活并不宽裕,甚至时感入不敷出。“北大无小事”,阿忆话音刚落,网络舆论已一片哗然。
没有人相信,北大教授会像阿忆说的那么穷;事实上,北大教授如果说穷的话,那最多也是相对于高收入者的“贫困”。不过,外界对北大教授收入的“知识”,确实也存在些许想象因素。一位评论者在网上评论说,自己在某个IT企业碰见过几位从事“学术走穴活动”的北大教师,经过了解,知道他们在该企业得到不少“外快”,这些“外快”比起他们作为北大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来说,高得太多。
该帖说的是目睹之事,不可能有错,不过,其所针对的,本应只是北大的部分人、部分学科,如果用这个观点来指涉整个北大教师群体,那就不一定公平了。
于我看,阿忆与“网民”之间之所以会存在“隔阂”,乃是因为他看的是北大大部分收入较低的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情况,而忽视了北大存在的少数“富人阶层”,而痛贬他的网民,则将“北大教师”等同于“北大教授”,没有意识到,并非所有北大教师都是正教授,并非北大所有院系的教师都有条件“走穴”;双方都没有注意到,国内高校时下存在教师收入“阶层化”的现象。
高等学府有等级之分,形成与收入水平挂钩的职称之别,那是正常的。然而,这些年来,国内高等学府出现了“过度阶层化”现象,实非正常。现象的出现,与工资基础上的所谓“岗位津贴制度”有关。“岗位津贴制度”设计的本意为:激励教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给那些工作效率高、工作量大、贡献突出的教师高人一等的待遇。这一政策,对于克服高校教师过去存在的“人浮于事”问题,无疑有益处。不过,如任何制度一样,它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如今,高校教师的“岗津”已导致广为人知的矛盾,特别是与大学效率提高无关的地位与收入竞争。值得关注的是,“岗津”导致的问题时常还与大学内部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变得“雪上加霜”。我们有一种实用主义倾向,于是,我们提供给某些被认为(包括被误认为)“有用”的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已比其他学科(如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学科)更多的资源。这就使从事所谓“有用学科”之教研的教师,在校内外获得更多利益。而作为大学的领导,又急于“提高效率”,于是,他们通常会将并非是依据知识积累、而仅仅是凭借其高度实际“效率”而获得“名望”和“影响力”的院系树为“典型”,从中提拔“管理人才”。如此循环往复,“岗位”与实用主义的“学科建设”策略相互结合,形成动力,导致高校教师收入“过度阶层化”问题。
时下一些大学管理者以为“岗津”是“灵丹妙药”,并以为大学承担的不过是对“脑力劳动者”进行“剥削”的使命,每年评定“岗津”,寻找机会以降低“岗津”以至“开除”等来威慑教师(特别是教师中的弱势群体)。结果,闹得教师人心惶惶,“同而不和”,使一些本来有高度学术素养、组织经验和历史贡献的老教授过早“退出历史舞台”,使不少勤奋青年教师又在这场“改革”中成为“弱势群体”,失去发挥学术能力的机会;中国学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严重问题。
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大学管理者亟须进行系统分析;若是等到问题进一步恶化后再让人“抱怨”,让人打口水战,就为时太晚了。【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