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大角怎么抓:“人文、科学、教育”杂谈(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15:38
关于[“人文、科学、教育”杂谈(一)]的字幕:
  •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第1500期即将开讲。今天晚上,我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就是我们的校长李培根院士。今天我们也在同时进行着全校的网络直播,而且超星图书馆
  • 今天也第一次走进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他们将帮助我们记录下我们学者们的风采,我们要把这样一些必要的信息流向社会。
  • 非常荣幸并且紧张地站在这个讲台上面,我事先跟有关的同事再三地讲过,我说我不适合于做人文讲座,因为,我认为我的素养,人文素养没有好到可以做人文讲座的地步,但是,同志们讲,就说这是1500期,有一个纪念意义,
  • 表示学校对人文讲座非常重视,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最终答应了,所以但是还是有一些紧张,的确我的人文素养不够。我记得有一次我在那个BBS上面看到,我们一个同学发帖子,就讲李校长的人文素养可不敢恭维啊,
  • 我认为他说得是对的。所以我也希望,衷心地希望,咱们学校未来的校长要有更高的人文素养,这是我衷心希望的。先借这个《清平乐》这一首(词牌名),平仄我就不去太考究了,“诸子竞讲,人文添学养。西五陋室人熙攘,
  • 阅尽千家登场。阐释儒道东方,指点哲人西洋。十五百花争艳,喻园桂香名扬。”
  • 稍微说一点,“十五”咱们正好是十五年,十五年,百花争艳,“十五百”就是fifteen hundred,right?1500期,就是“十五百花争艳,”“喻园桂香名扬。”我想,咱们的人文素质讲座
  • 就像喻园的桂香一样名扬中国,是不是这样的?而且,这个“扬”,是“杨柳”的“杨”的谐音,也寓意这个事情是我们杨先生发起的,就是他在做校长的时候,发起了人文讲座,就是“喻园桂香名扬”。90年代中期的时候,
  • 我们杨先生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就(自)垮。”这个是,也作为我们人文素质讲座,素质教育是作为我们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当时是以校长为组长。看一看我们十多年的辉煌历程,到今天是一共是1500期。
  • 应该说人文素质讲座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我希望同学们以后你们毕业了,都要记住这个(人文讲座),都要关心华中大的人文讲座,我们的《大学人文启思录》这个丛书被许多学者誉为“重塑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我先说一下,梁思成,1948年的时候,就是梁启超的儿子,1948年的时候
  • 在清华大学一个演讲叫做是《半个人的时代》,那个时候他就批评文理分家,就讲两种人,一种是边缘人,一种是空心人。总而言之,就是批评,或者是只懂人文不懂科学,只懂科技不晓人文的。我们中国现在正在向工业化迈进,
  • 中华正在崛起,在咱们国家,在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间,我们需要什么,大家可以讲,我们需要什么经济快速发展,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国防等等,不错,但是文化是少不了的。余秋雨讲,经济能够给一个民族带来富裕,
  • 但只有文化才能给一个民族带来尊严。我想,因为我实在是没有,不能够跟大家去(讲),讲人文我也讲不了,讲科学我也不好讲。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思考的,你譬如说,人文中间科学精神,科学中间的人文精神,
  • 教育中间的人文和科学精神,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我先说一下这个人文吧,这个《周易》,这是《周易》里头的一段话,大概我们很多同学都,都知道这个,我们有“化成天下”一个什么?“化成天下网站”的由来。我想肯定是这个,因为我看到“化成天下”嘛,我想肯定是来源于这个。
  • 宋朝的大学者程颐,他讲过“人文”,“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等等,这个我就不去细(讲)。《辞海》里头讲,“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清朝的时候,这个彭申甫,就跟曾国藩他们那个时候一个时期的,他讲“大而言之,
  • 则国家之礼乐制度;小而言之,则一身之车服,一家之宫室。”总之,我们中国古籍讲的这个“文化”,包括了诗书礼乐、政治制度、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甚至习俗的一切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
  • 西方讲Humanism,这个我们翻译是“人文”,西方讲“人文”,就是主要是欧洲文艺复兴那个时期,从意大利开始,就是在那个时期,就是反对宗教超越传统宗教的一些过程中间,他们把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作为一种依归,这是讲人文。所以根基讲,人文思考是对存在的
  • 抽象的这种玄思。这个 Humanity,是也有翻译“人性,人类”,本质上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思考人的存在的根基。这个人文里头讲的这些,一些超越性的问题,比如说人的本性,人的本原,
  • 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等等,大家别看有些东西好像,这些东西没什么,但是你真正地深入地去思考的时候,可以讲,并不是一件很容易说得清楚的事情。这是我们很多哲学家、思想家们他们都大量思考的。这里讲的告诉我们人文是发源于意大利。尤其是,首先是在,
  • 当时在佛罗伦萨共和国,14世纪后半期,就是反正一直到16世纪后面,就是什么德国、法国、英国、西欧就普及开来。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的教条,他们认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一切世俗文化的精华,但是人文主义并不反对宗教,它只是(冲破了教会的束缚),
  • 应该说它是冲破了教会的束缚,可以讲,欧洲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人文主义,人本思想对后来整个欧洲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它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和人文研究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伟大的历史运动,一个宗教改革,一个自然科学的兴起,实际上,就是说都是由
  • 人文主义奠定的基础。可以讲,我们再说得大一点,整个后来西方世界的发达也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我也常常问自己,就是说从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间,我们可以悟到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 中国传统文化中间,那么大家自然会联想到,就是我刚才讲,比如说人文主义尤其是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这个,那么中国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人本思想怎么样?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间,有没有科学精神?中外这些经典文化的当代意义又在什么地方?
  • 礼文化在今天还有没有积极意义?为什么特别地提“礼文化”呢?因为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实际上是“礼文化”,等一会儿我还会提到。那么我想,中国传统文化肯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看到,这是不是有,有那个什么pointer,没有是吧?
  • 在异族侵略征服的情况下,依然显示出我们这个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这至少它能够并且学者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是唯一的,就是没有纵荡过的文化。比如说像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什么的,实际上它都有过纵荡。
  • 我们是一直延续到现在,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强大生命力本身就说明它什么?它一定有它非常优秀的一面。所以,应该说今天,到今天,中华文化的作用依然很明显,这也说明它的不朽。那么我还是要先说一下它这个不足。
  • 我想首先就是中华古文明中间,不乏惟我独尊的例子,比如说,这是孟子这个“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我们还是一个,就是中华文化是优势于其他的文化的这么一个(观点)。当然在那个时候,那坦率地讲,
  • 就是中国的文化似乎的确和世界上面其他的文化在当时来讲,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那不光是在孔孟那个时代,而且,我们想一想,就是中华文明的这种优越感,实际上一直到后来,我们看这个,我们由“哥德堡”号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启示。1739年的时候
  • “哥德堡”号就抵达广州,就通商,那个时候乾隆皇帝讲“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个乾隆,大家一听这个话,乾隆显然就是以我们为中心的世界,好像就是。当年是这船从瑞典就是开到中国的时候后来沉没了,2006年的时候,
  • 瑞典他们重新造了一个“哥德堡”号这么一艘船,前三年,瑞典这个仿古的“哥德堡”号重新又访问广州。我讲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历史上,我们还是一个就是唯我独尊这么一个(观点)就是首先从文化上面,我们有这么一个(观点)。
  • 余秋雨他谈到中华文化不足的时候,我想讲得还是有些道理,一个就是什么,对人的关注不够,他说我们关注天、地、君,我后面可能还要说,尽管《孟子》里头,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孟子是有深刻的民本思想,但尽管如此,
  • 我们整个长时期历史几千年来,我们整个的还是对普通人的,就是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这样的人本思想的确是不足的,就是我们对人的关注不够。再一个,咱们就是说不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尽管我们大家读孔孟,
  • 读他们的东西,那里头有很多很多的什么伦理道德,那按照孔子,像《论语》里头讲的这些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要去做的话,按照做的话,你要都做到的话就是圣人,那是很不容易的。但尽管如此,我们社会公德的建立是欠缺的。咱们缺少一些制度化的东西,
  • 完全靠这些修身养性,靠德行的那个(约束),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从人类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我想咱们需要进一步地文化批判与自省,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建立文化自信,
  • 就中华崛起,我认为,中华崛起不能够缺少文化的崛起。咱们完全盲目地夜郎自大,不行,完全地丧失了自信也,不行,文化崛起的希望当然寄托在咱们党和未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也寄托在你们这些人身上。
  • 日本有些东西是值得咱们学习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国家。从还在唐朝时期的时候,应该说是六世纪、七世纪那个时候,就是日本“大化革新”,后来,他们那个时期
  • 是有很多很多的所谓“遣唐使”到中国来,多次派使团到中国,形成后来的“飞鸟文化”。奈良时期,日本全面地向唐朝学习,但是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是比较清醒的,他们很快地发现西方的一些先进的东西,
  • 所以后来他们“脱亚入欧”,向西方学习。那我有时候也很感慨,日本人学习外来文化,这个是做得非常好,但是,他从来没有,他不忘记保持自己的传统。我们今天到日本看一看,日本人在保持他们传统的地方,
  • 也比我们做得好,就是他在两者之间都比我们做得好,就是学习外来的,以及保持传统这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