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干怎么做:[原创]关于建筑、建筑专业和建筑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9:28


        国内常说的“建筑学”其实往往也只用来描述“建筑学”专业,这个专业其实是培养建筑设计师的,所以“建筑学”这个名目就更显得不恰当。既然是培养建筑师的专业,那么就先谈谈我对建筑师这个职业的一点了解吧。如果对这个职业不感兴趣,那么也没必要太关注这个专业了。

建筑师

        建筑师的职业就是设计建筑。“Architect”在古希腊的词源中意为“master builder”,这反映了建筑师身上同时具有的艺术家的一面和工匠的一面。上面已经说过,“建筑师设计外观,工程师设计结构”的观念是不对的。建筑的结构、功能、形式和外观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无法割裂开来设计。否则的话,赫佐格和德梅隆在“鸟巢”的设计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鸟巢”的编织状钢结构同时也是它的外观,并且对应它的功能,如果建筑师不设计这些,那么赫佐格和德梅隆的工作恐怕就剩下码座位了。从理论上讲建筑师应该设计一座建筑的一切:大到基本结构和布局,小到装修的方式和门窗的样式,甚至包括地砖的种类,油漆的品牌和颜色,栏杆、扶手、门把手的造型和材质,乃至固定每块幕墙玻璃的每一颗螺丝钉。但实际上建筑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专业化已经成为潮流,建筑师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擅长,所以会与专门的团队或者其他公司一起合作。比如灯光照明会咨询照明设计师,景观设计会交给景观设计事务所,室内设计会与室内设计的专家或公司合作,结构设计会与结构工程师合作,并且由结构工程师计算和论证建筑师的方案或提出修改意见,但是建筑师要统筹所有项目,尤其不能认为结构就是丢给结构工程师设计的。这样专业而详细的分工方式国内往往只是在大规模的工程上才会采用,但是国外已经非常流行,库哈斯的OMA事务所的运营成本中有四分之一是交给了除了甲方(业主)乙方(建筑师)外的第三方设计机构的。

        我希望将来自己还是可以回到中国工作。中国现在每年的建设用钢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水泥更是占到了一半,过去十年上海新建的摩天楼总量比美国整个西海岸还要多,看到中国城市遍地施工的壮观景象,我们无法不相信这里才是21世纪建筑师的大舞台。而且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已经不再是简单追求发展速度,而是正在进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期。建筑业更是如此。随着招投标制度的逐渐成熟和完善,以及大众需求和品味的形成,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建筑一定会迈进黄金时代。

        中国目前的从业状况的确是有不少困境和压力的。一方面招投标拿方案背后有很多潜规则,一方面长官意志不好处理,而且行业本身的竞争也很激烈。我看到国内有人这样写:“大多数人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将来必然是以做方案设计为主。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毕业5年后大多数建筑学专业的人在画施工图,只有少数人还在做方案设计;毕业10年后则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做方案设计。方案设计的淘汰率一般高达90%。” 所以国内毕业生其实将来绝大多数是在画图或者转行,但我相信有才能的人还是会有施展的天地的。建筑师也是个非常辛苦的职业。美国事务所的团队分工较为合理,时间分配较为科学,所以加班比较少见,工作不算太辛苦。但是中国的事务所工作量往往远大于美国事务所,加班加点甚至连夜赶图就是家常便饭了。

        那么建筑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资质呢?网上有人列出了“一个设计师应具备20个基本知识、修养与技能”:
1.懂制图(土建制图、机械制图),能熟练地画出符合国家规范的设计图纸和施工图。
2.能看懂各种土建施工图纸,除了结构施工图纸外,对给排水(上下水)工程图、采暖工程图、通风工程图、电气照明与消防工程图等,也都非常熟练。这对搞好室内装修设计十分重要:可以避免装修设计与土建设施发生冲突,能更周到的进行装修设计、恰当的进行装修设计。
3.懂透视学,能快速地画出室内透视骨架线图,做到透视准确无误:会画轴测图(定轴测轴和轴间角度)。这是画好效果图的基础。
4.会画彩色效果图,能把房间的空间感、质感、色彩变化、家具设备的主体感、光环境效果等正确地表现出来。
5、熟悉各种土建材料和建筑装修材料(材料的性能、特点、尺寸规格、色泽、装饰效果和价格等),才能正确地选用材料和恰当地搭配材料。
6.懂得建筑的基本构造类型,特别是对每种构造的优缺点、常用的结构方式等要熟悉。
7.具备建筑风格、室内和家具风格方面的知识与修养,能熟悉各种的基本特征与变体。还了解各种陈设品的历史发展。
8.具备测绘的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做好现场实测记录,为设计搜集资料。
9.对装修施工工艺要熟悉,以确保装饰装修的质量。
10.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修养,这对提高室内设计水平有利。
11.会并善于做设计资料的搜集与积累工作,列如,通过画速写、测绘、拍照、复印和记录等手段,不断积累有用的各种设计资料。
12.掌握专业调查的技巧,不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调查,都能抓住要点,得到设计师应掌握的情况与信息,以利于室内设计工作。
13.会独立制作高质量的模型,这就要求设计师懂材料、工艺做法,并会使用必要的工具和设备。这是设计师应具备的动手能力。
14.会摄影,懂暗房技术,还会摄像。这些技能设计师也能掌握。
15.室内设计师还会电脑辅助设计(CAD),掌握用电脑绘制设计图、施工图和效果图的技巧。
16.要具备园林艺术、盆景与插花艺术方面的知识与修养,懂得绿化树种、花草的特性与功能。
17.对人体工程学要做深入地研究和了解。
18.加强对电光源、光源产品和照明技术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搞好室内照明设计。
19.室内设计师要研究社会学,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群与阶层、阶级、生活方式和需求,这对搞好设计有帮助。
20.室内设计师还应对环境科学有深入的了解,并及时掌握新的发展趋势。另加两条:了解物理动力学、化学生物学。
这些要求是非常现实的,但是对于心存鸿鹄之志的同志们来说未免有些迷失在了细节之中。我觉得建筑师应该具备的主要有以下七点:
1. Space: 设计和塑造特定的空间和实施,用以满足特定需求的能力。也就是空间、功能和布局。
2. Structure: 结构设计的能力
3. Material and Tectonics: 掌握材料的性能和表现力,熟悉建造的工艺
4. Medium and Tools: 掌握草图、各种常用的图纸以及软件等表现、表达和构思方式
5. Taste: 艺术修养、品味和天赋,合理运用比例的能力
6. Leadership: 能够合理领导和组织自己的团队,使团队发挥最大效力的能力
7. Communication: 与他人尤其是业主沟通的能力,影响他人的人格魅力

    上面的“20条”中大多都是关于我所列出的第四种的,这是建筑师的工具、手段和媒介,但决不是全部,就好像作家的第一要务并不是练习打字一样。前面已经说过,无论是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平立剖、透视图、效果图、施工图还是模型,都跟建筑作品本身有相当的距离和差距,建筑师本人并不亲手参与作品的完成,这又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一方面。可以预见设计工具和方式一定会变得原来越先进,而它的先进性应该体现在尽可能地缩小设计表达与成品的差异上——因为对于建筑来说取消这个差异是不可能的。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出现“虚拟建造”的设计方式,也就是在某种仿真三维界面上(比如戴在眼睛上的屏幕)进行设计,电脑在这个界面上即时展示出“效果建筑”,尺度、光线、空间、质感全部仿真,建筑师所“看到”的与最后建成的建筑几乎无二。这样的工具可以使建筑师的创作更加直观,几乎在视觉上取消了媒介和成果的差异。

    最后一点(Communication)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建筑师与业主的关系一直是个很不好解决的矛盾。一方面业主给了建筑师创作的机会和空间,一方面却又会影响甚至阻碍建筑师。如果是一位建筑大师来做设计,那么业主往往会因为他的声望而对他充分信赖,而且无形中也会害怕自己的指手画脚会贻笑大方。所以才会有贝聿铭设计北京中国银行和苏州博物馆时领导前呼后拥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的情况,仿佛上帝不是业主(顾客)而是贝聿铭。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业主的爱好、口味和要求对建筑师的影响和限制非常之大,有时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甚至不够合理,或者不符合恰当的艺术品位,比如一定要有“民族形式”、外观一定要对称、入口一定要有气派的台阶等等。如果这个业主是个当官的,我们就把这种影响叫作“长官意志”。但实际上所有的业主都会有自己的意志,只是中国目前的私人业主太少,长官业主居多而已。任何业主都有权利要求建筑师做出自己满意的工程,私人业主也许会比长官还要苛刻或者不近情理。所以舆论批评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长官”,而是现在中国全体业主的素质,业主来自于大众,我们需要提高的实际上是全体大众的美学素养和对建筑的认识。就算掌权的不是陈希同,北京的长安街建筑上没有出现“希同帽”,那么另一个在位的人也还会搞出“张三拱”、“王二顶”来。改变这个状况一方面需要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告诉大家什么才是好的建筑,一方面也需要审美教育的补充。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很难马上有所改观,所以就需要建筑师现在通过灵活巧妙的沟通能力来积极地影响甚至说服业主,纠正或者至少是缓和他们的偏激、固执或不当之处,业主自身的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改善,那么自己的意图和好的方案也就更容易实现。当前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刘家琨就很富于人格魅力,十分善于与人交流,事务所内部的团队非常和谐融洽,在与业主交涉的过程中也能够避免矛盾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把业主引到自己的轨道上来。尽管这和他的声望不无关系,但是这样的能力比徒劳地抱怨业主更值得学习。

建筑专业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体会到建筑师的教育应该包括学校的准备和实践的磨练两部分。在美国要成为一个建筑师需要四年本科+三年建筑硕士研究生+三年事务所实习+九门业务考试,或者五年建筑专业本科+一年建筑硕士+三年实习+业务考试,是一个比较漫长但又必要的过程,相信中国也是类似的制度。
建筑专业恐怕是对学生生活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一旦选择并投入,生活的大部分就会被它所占据和改变。中国的大学往往比较“混”,但是中国的建筑系学生依然还是最辛苦的学生。下面是转载一个中国建筑系学生的“25种死法”:
   1. 学费比别人高一截,气死
   2. 学制比别人长一年,累死
   3. 学了五年却只是个本科生,郁闷死
   4. 专教没空调,热死或冷死
   5. 针管笔摔断个尖,修一下等于重买只笔,心疼死
   6. 一盒破铅笔要好几十,一盒马克笔要好几百,贵死
   7. 针管笔两天不用写不出,堵死
   8. 国产笔价格是进口笔的十分之一,质量也是十分之一,无语死
   9. 背上画板工具箱出去写生,不是被压死就是被晒死
   10. 做模型割破手,流血致死
   11. 冬天裱纸,冻死
   12. 板不平尺不直,怒死
   13. 画板割坏,哭死
   14. 设计了一个月,老师一眼就说”CANCEL掉”吧,羞愤致死
   15. 做了半学期的模型,由于学校无力保存,只能从高处摔烂当垃圾扔掉,摔死
   16. 无论多长时间做一个设计,最后永远以连续通宵结束,纳闷死
   17. 无论多少钱的电脑,速度永远嫌慢,等死
   18. 渲一晚上的图,早上起来发现死机了,跳楼死
   19. 画了两小时CAD,没有设自动保存也没人工保存,头脑一热按了重启,吐血死
   20. 赶图赶出病了没时间看,病死
   21. 赶完图去校医院看病,误诊致死
   22. 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辐射致死
   23. 长时间弯腰画图,脊椎病致死
   24. 晚上2点前没人睡觉,熬死
   25. 不论男女,画熬了3天夜后,青面百唇,照镜子,吓死
美国学校的环境和设施比较好,工具和设备也比较优良(当然有很多是自己掏钱买的),老师也不会“枪毙”学生的方案, 而是会引导学生向更适当的方向发展,所以以上的一些死法可以幸免(不过电脑有时也会不够用,这是没办法的),但是辛苦却是一样的。建筑系的辛苦不是纸老虎,上星期刚刚有一位华南理工的学生在连夜画图时不幸晕倒猝死。我这届的工作室每次临近期末,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任何时间都会有一大半人在里面工作,红牛代水度日也是家常便饭,会评结束以后所有人的第一件事都是回去睡觉。

        中国大部分本科建筑专业都是5年制,毕业时是建筑学士。我从朋友那里了解到课程设置大概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理论、中外建筑史、基本的数学和物理、基本的美术,还有写生、实地测量以及各种实习等等,是相当全面的。美国有些学校提供5年制的建筑学士学位,但是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建筑专业是4年的,而且是以博雅教育为基础的Bachelor of Arts,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四年中其实从第二年开始才需要学专业课,而且除此以外还要学习至少十几门其它不同领域的课程,所以知识的基础和广度比较扎实。建筑专业的课包括三方面:六学期的设计课,四门艺术史(其中两门必须是建筑史),以及两门理论课,整体上非常循序渐近。

        我参观过清华和同济的建筑系,感觉中国更注重实践性和可行性以及设计的结果,而美国更多的是研究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设计的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而且尺度的扩大非常谨慎。美国老师对学生的方案的限制很少,有时甚至少到几乎没有——当然主题和要求还是有的,因此学生的成果也更多样化一些。一些中国的老师不支持学生做曲面或不规则空间,我觉得似乎没有必要。这样的顾虑往往是由于更加现实的基于经济和施工的背景假设,但是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建筑师,理所应当鼓励学生稍微超前。而且流线型的造型和空间在国际市场和学校中都已经蔚然成风,学校不必迎合,但是也不能排斥。本科是学生刚刚开始理解借助的阶段,这个时候也应该保护和刺激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过早地把现实的障碍转化到虚拟的课堂来。


        要想更加了解建筑,多看建筑是最好的途径,我第一学期的建筑史老师说“If you see one, you’ll see none. If you see a thousand, you’ll see one.”尽可能多地旅行是最好的了解和学习建筑的方式。另外看一些理论的探讨也是很有帮助的。
        建筑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事业,在不同的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但是这个追求必定是艰辛的,需要真正的热爱、决心和毅力。安藤忠雄曾对东京大学的学生激励道:“我以我的方式,坚持与建筑进行着战斗。此后希望进入到社会的学生能意识到:作为一名建筑师非常不容易的,他的生活会非常艰苦,几乎不能按照自己想象前景发展前进。每天都是在战斗中度过的。但是建筑是非常有魅力的,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且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去生存、战斗。这是因为除此以外没有如此信赖自我而生存的工作。”

[ 本帖最后由 徐小萌 于 2008-4-11 12:5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