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黄鳝泡酒:蓝守正 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42:58

 

 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我国的拳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虽门派繁多,皆以健身养生为主。而太极拳系内家拳,尤称上乘。其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圆转应合,隐寓有太极之义,其技诚近乎道矣。练此拳者,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由内形于外,是神态和内气的动态表现,由脚而腿而腰,行乎手指,由下而上,节节贯串,则气可通。气通不独有裨于体用,而发劲提放,尤赖节节贯串,方能发挥力学杠杆之作用。欲知其精髓奥义,不能仅在外形拳架上追求之,必须彻悟哲学深奥之原理,合乎现代科学之应用,潜心研几,庶可融会贯通,循行不辍,日积月累,则受益无穷

笔者服务台湾省政府,任专门委员、参议、图书馆馆长等职,并兼台湾电力公司董事,因工作繁重,身心过劳,曾患病经年,由于学习郑子太极拳三十七式而愈。故对其特别嗜爱,数十年来乐此不疲,于理论亦稍有心得,习之愈久,兴趣益浓。现年愈八旬,神旺体健,行动敏捷,受益匪浅。为弘扬斯道,不揣浅薄,介述习拳要领。虽部份已散见于拳论拳经、或诸家著作中,并无玄异,但有重点性、一贯性,尚可供学者研究参考。

(一)、演练功架,要平正均匀,头部不宜偏侧与俯仰,或左右摆动,如有摆动,秘传所谓学习三十年不得成功也。身体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开合变化,要涵胸垂肘,方能转腰活用。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要松腰落胯,分清虚实,下盘稳实,则周身轻灵,运用自如。其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未断,似停而实未停,一线串成,绵绵不绝,有若行云流水,迈步如虎行,落步如猫姿,运劲如抽,虽轻而不浮,虽缓而不滞,一开一合皆是意。至斯境者,才能显其理,明斯理者,始悟太极拳之奥妙也。

(二)、练拳全在用意,以意行气,气动拳动,气静拳静。以意气鼓荡丹田,导引肢体伸缩,为运而后动,手足不可自动,必须涌泉腰胯连成一气,顺势带动腰胯旋转,则手脚方可随腰而动,脚停手停,手不自动,是谓不动手。如按式为﹁不动手﹂挤式是﹁不动手,手随腰而动﹂,且足亦不能自动,故其动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凡有举动,两手必分阴阳,阴阳便是虚实,两脚亦然。如左手必与右脚相配合,右手必与左脚相配合,均为一贯之劲,分清虚实。其换形移位之时,要尾闾夹脊对直得中,则不失中定。多加领悟,自有所得。

(三)、太极拳功夫,其根在脚。一般习拳者,多未分清虚实,力困于大腿上,成为局部拙力,无法往下生根,与拳理相违。所谓﹁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如练得正确,步??步有根,式式有主。是利用人体重量,借周身的放松,不着毫拙力,由内气松沉于实脚上,尚须以意念钻入地下深处,令涌泉逐渐贴地,而气有根。有如乘电梯将停之时,脚底有压力的感觉,根力入地愈深,感觉更为明显。故练拳要一足着地支撑全身,使其足心与地心相吸,发生磁铁作用,是谓落地生根(相接之力)。脚如能生根,全身之力归于脚,则肢体轻灵,而后劲由脚生,此为其根在脚,即使遇大力的敌人,亦不易拨倒。诚如郑曼青先生所云﹁风吹荷叶不倒翁﹂,皆由此而得之。

(四)、太极拳阴阳相对变化,既以中和为归趋,而太极拳法十三势中,含有中定一式,合乎中和的原理。中定难求,又无定式,要使重心稳实,不失平衡,为习拳之要件。盖拳势是圆象、是立体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走弧形,运转自如。对人体而言,从顶心至足心,是一个圆球的轴心,身体是这条轴心,做定点的旋转,若离开这根轴心,其漩涡就涣散消失。所以这条垂直线,要保持上顶天、下立地,人体轴心可以如圆规般左右旋转,其圆球也可以前后左右移动,但不可任意滚转;故行架要保持正直,不可俯、仰、偏、倚,其主要在使重心稳固,支撑八面,方不失有倾倒之虞。尤须注意丹田外围上下、左右、正反不停的旋转,始能达到内外动荡的效果。按人体重心在于丹田,如有松沉及气沉功夫、其重心更会降低稳固,则屹然不动,不易撼倒。笔者屡试不爽,已获得显著的功效。

(五)、呼吸与运动,宛如唇齿相依,关系密切。尤其是太极拳动作,更与之息息相关。惟初学者配合呼吸不易,除拳架中﹁起式﹂一式,手腕六变,在乎松腕开关达节功夫,要注意呼吸,开合收放,曲中求直,直中求曲外,其余各式,呼吸可任其自然,毫不加做作,只求动作和缓、姿势正确、去除拙力、全身放松,待动作熟练后,达到中正安舒之境界,呼吸自然深长,则动作会与呼吸不谋而合,成为一体;切勿牵强,以免发生反效果。

(六)、太极拳与其他运动不同,就是要做到气沉丹田,若不学会这一点,则其拳势动作,只等于健身体操,而不算是太极拳。惟初学者沉气亦属不易,首先要收尾闾,臀部向内微收,松肩垂肘,则气可引至胸腹之间。其次涵胸,则气可缓缓沉入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不可太骤,太骤则气易浮起。其诀为细、长、静、慢,日久渐成习惯,可随时随地与心相守于丹田,勿忘勿助。勿忘者,呼吸之时,以意念引导气沉入丹田,不用意则无气存在,勿助者,不可用力助气沉,若用力则气上浮而消失。气乃无形之物。由无生有,久练便有感觉,不可毫勉强,待熟练后,丹田之气,自然越过尾闾,经夹脊,上玉枕,达泥丸,是谓河车倒运,气通三关,从此可逐渐进入堂奥,却病延年犹末事耳,正如郑子所云:其效益胜于食补针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