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排骨菜单:异性关注,并非“早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22:36

异性关注,并非“早恋”

——农村教师对待小学生异性关注的误区及策略浅谈

【内容摘要】 小学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所谓“早恋”,其实是青春期的一种特殊友谊的具体表现,是男女同学对异性同学的一种欣赏,是属于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需要的范畴,我将它定性为异性关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情感教育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搞班主任工作,必须细加思辨,对症下药,给予学生应有的帮助。

【关键词】早恋  认识误区  异性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异性关注现象的表现及类型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所谓早恋现象,属于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需要的范畴。小学生异性关注形成原因主要表现为:

1、社会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媒体宣传内容、影视主题内容中,背离传统的内容增多,情爱内容比重增大)。

2、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和孤僻性格(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往往从异性交往中寻求慰藉和自我满足)。

3、学生生理发育有明显变化,异性在自己眼中变得愈加神秘(如较快的身体发育、情感逐渐丰富、“异性”这一概念的逐渐明确等)。

4、家长随心所欲的言谈举止(如当着孩子的面说脏话、换内衣内裤、看色情影片等)对异性关注的催化作用。

小学生异性关注事例很多,在此作简单分类:

1、心有所系:感觉跟对方特别合得来,要么写“情书”, 要么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爱意,要么想着赠礼品,要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2、一饱眼福:也许是人性使然,有一部分成年男士喜欢逛大街,目的很清楚——看美女,小男生看到哪个小姑娘长得漂亮,也会时不时地多看几眼……

3、肌肤接触:如手拉手、学大人样亲吻对方,玩过家家等游戏,当然还有更甚者……

有如此鲜活的例子,我们着慌也是事出有因,也许认识就偏一些,这也毋庸置疑。

二.对小学生异性关注现象的认识误区

我在察觉和了解到所谓学生“早恋”现象之初,着实进行了一番思索,甚至于变得近乎不知所措。但时间能证明一切,它让我们知道了自身存在的缺点乃至发生的错误。下面节录了一位六年级学生的日记,我们仔细一读,才知道班主任工作的千头万绪,才知道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堂庑之大、气象之宽,才意识到心理品质教育的探究势在必行,才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德育教育素质低下,在鲜活的教育案例面前真可谓黔驴技穷。

学生日记节录(老师开了关于早恋的专题班会之后):

……对老师讲的某些内容我不赞同,而且不止我一个人不赞同,这是我在和我们同学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发现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过于早熟,刚这么大的一丁点儿人就开始谈对象,写那个什么书的,一天偷偷摸摸的给这位同学塞一颗糖,给那一位同学送一件礼品……竟想着谈对象,表现最普遍的是六年级几个班,你再给我谈对象什么的,我让你谈个够!”

……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家长和老师们都说我们早熟,这个理由也许是成立的。但我却并不认为男孩女孩很要好就说是谈对象。……一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十三四岁,正是一个从心理上背离父母的年龄。处在这一时期,人特别的敏感,极易对异性产生好感。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好感定性为早恋,那就像对一个溺水的人又狠狠推了一把。本来人家奋力挣扎还有可能自救生还,你这一推,简直就是置人于死地。”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交朋友使集体更和谐,有错吗?就算同学之间的爱慕,那也是对于对方的一种好感和信任,是纯洁的,何必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想得那样深呢?

……  也许我还小,想法太单纯一点吧!……

阅读完学生的日记我感触良多。从反思中认识到了我们自身存在的认识误区:

1、夸大其词,拿小学生当中学生对待。将自己对学生“早恋”的错误认识奉为经典,教师无风起浪,对事态的恶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孤注一掷,不能灵活处理。我们在处理该类问题时,往往显得过于自信、草率,效果欠佳。往往不加思辨,犯原则性的错误——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品质教育来抓。

3、谈虎色变,行动无目的、无计划。对该类问题,我们不安地观察着、揣测着,唯恐孩子不小心摘到那枚又酸又甜却又青涩的果子。[1]只有盲目的行动、表层的讨论,未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4、闭门造车,多方面的关系协调不够。我们跟学生、家长、教师的协调交流不够,做不到齐抓心理品质教育,教育合力相当薄弱。

其实,该类问题并不属于早恋现象,而属于正常的异性关注的开始。现象的存在是正常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学生认识偏执,说三道四,故意制造舆论;教师妄下定论,说三到十,故论玄虚;家长们不加思考,甚至对孩子们缺少一些友善,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这样将正常的交往错误理解为不良行为。再加上大家不联系实际的信口分析和妄加断言,这样一炒作,一场轰轰烈烈的消除“早恋”现象的运动旋即就搞起来了,好似一场教育大革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犹如隔靴搔痒。同时教师的成长也严重受挫。教育行为转变缓慢,教育思想单纯化、偏执化,教育方法不到位,德育教育在这方面将要陷入泥沼。

三.对小学生异性关注现象的措施与方法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那幼小的心灵[2]。爱需要疏导,教育要有艺术性,要有正确的方向。情感有时像奔腾的潮水,我们要使之在未萌发之前化为涓涓细流,作到“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以上谈到的异性关注现象,属于小学高年级段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本着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分为二的原则对其进行处理。措施与方法如下:

1、关注心理品质教育,拟订教育方案。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容易将心理问题当品质问题对待,会将男女同学的交往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有说法认为:青少年异性情感之间的禁区主要是师长造成的,老师将它视做洪水猛兽,就像“一切法律与宪法抵触者无效”似的,我们现在是“一切事情与学习抵触者不行” [3]。这句话不但道出了学生的心声,而且包蕴着教师的困惑。关键是我们把心理问题当品质教育抓了,这种盲目的教育行为导致我们“谈虎色变”,实施教育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我们只要拿该类问题当做心理问题对待,拟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才算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2、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至于引起惶恐,凭感性下结论。心理学告诉我们:现在的孩子早熟年龄提前,男女生的异性关注是青少年的正常心理需要,他们之间的互相爱慕大多是纯洁的。对于他们的相互关注,教师既不能扼杀,也不能放任,而是要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要沉着思考,耐心疏导,掌握心理教育的“火候”和方法。要善待学生的心灵。

3、开展交流活动﹙个别谈话、书信往来、日记指导……﹚,洞察其心理动向。要对“异性关注”现象开展正确的疏导工作,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是必要的。心理专家指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并积极引导和鼓励男女同学共同参与。可以促进异性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学会如何尊重异性,学会和异性相处的基本礼节和能力,使过剩的精力借助健康文明的多方面活动冲淡、升华。(如:集体交流、辩论、座谈、个别交流、设立班主任信箱、搭建心理咨询平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活动的举行应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造势利导,要讲求艺术性和高效性。

4、重视校本教研,尝试有效方法。一直以来,校本教研只注重教育教学的研究,兼顾品德教育的研究,对心理教育的研究却是有疏忽的。其实,校本教研亟待纵向延伸,学校应制定可行的心理教研计划,指导教师行动起来,形成心理教育的教研氛围,根据儿童需求施教,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心理教育素质迅速提高,便会更好地落实“以人格育人格,以素质育素质” [4]的教育要求。

5、采纳学生较成熟的看法,作为学生成长的导向。有时我们很保守,善于留恋“师道尊严”,放不下架子,总以自己主观的判断为准绳,往往使自己的做法有失偏颇。其实我们很清楚独角戏难唱,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学生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只要善于采纳学生成熟的观点和看法,将会使我们的教育如虎添翼。

6、抓住契机,运用德慧智[1]理念[5],联系当前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现在社会整个娱乐及影视方面无厘头现象,破除传统规矩、道德规范的搞笑、搞怪节目、人物,对青少年的成长极其有害。加之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打工族子弟、个体经菅者的子女——留守儿童,在家里缺乏父母的教育监督,急需给他们培养良好的品格,通过经典诵读、书写活动的德能滋养学生积极上进的自我。目前正在进行的诵读、书写道德经典教育,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既可以学习继承民族文化,又可以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树立孩子心中的正气,还可以开启智慧,对已经有关注异性心理倾向的学生是一个矫正,对没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也是一个预防。“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大学》里这样论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书写的理念进行学生教育管理,这与古代道德根文化是一脉相承,严丝合缝的,这一有力的载体,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在无形中是一个强有力的指导。

7、遵循教育的延伸规律,推动品质教育纵向延伸。众所周知,在我们地区的有些幼儿园开设珠心算这门课程,这令一些热心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趋之若鹜。可幼儿园上完了,学生一进小学,有谁还会分析自己的孩子不会数指头进行十以内的加法运算的原因在哪里。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珠心算教学原理在部分学校小学教学中运用欠理想的缘故。同样的道理,渴望关注异性、想和异性交往的孩子一旦进入了中学,个别接班的老师有时也会忘了看看孩子的“病历”,教育的延续规律就会得不到很好的遵循,教师的“临床经验”从何而来,恐怕任何理念、经验在此时也犹如空穴来风,对不上症去盲目下药,恐怕药到病却不能除。小学高年级孩子表现出来的异性关注,是中学生早恋现象的瓶颈问题。不妨斗胆建议部分中学教师以学生小学的品质发展为起点,抓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须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8、扩大宣传力度,发挥教育群体的力量。教育学倡导班主任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我们期待社会有识之士、家长和教师能联袂行动,抵制社会负面影响,群策群力,同抓心理品质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孩子自有自己的成长需要,自有自己的心理需求,自有自己的思想发展……如果教师一味追求一个“全”字,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实施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这就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抽刀断水水更流,欲速则不达。我们与其这样一味“委曲求全”,还不如观其发展,共同研究,扩大宣传力度,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发挥教育群体的力量,面对异性关注问题。我们不光是学生知识海洋的领航者,更是学生人生旅途的指路人,心灵的呵护人。

 

 

 

 

 

 

 

注释:

[1] 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详见附录)

参考文献:

   [1] 杨莎.怎样面对孩子早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1-1

[2]李玉萍.一份特别教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1.

 [3]李玉萍.一份特别教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5.

 [4]安文、黄翰林.用人格魅力育优秀品质.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09(05).

 [5]熊春锦.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别把孩子教笨了.团结出版社.2009.10.

 

 

 

 

 

 

 

附录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熊春锦):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修德,以德养慧;慧智双运,培贤育圣。教中寓学,以理自修;学中寓教,道传中华。

我们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是:德慧智三个字。经典诵读教材以两经一书为主,这就是《老子?德道经》、《易经》、《大学》,在此基础上配以辅助教材和其它具有上善属性的经典。

我们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口号是: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起心动念时刻相应,不离道德!

 “德慧智三个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德,是指道德品格与道德能量,是超越宗教观念的全民道德信仰和道德信念。我们通过回顾历史,分析中外,结合科研成果,已经不难十分清晰地明白:生命双重结构的精神系统,最好的精神食粮就是道德;上善治水,唯有道德才是真正的上善能量。上善的道德能量,既是科学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又是生命慧识和智识的最佳营养。只有道德才是高质量培育、滋养慧识生成和迸发科学创造力的上善能量。德的品格性形成和德性能量的充分获得,是精神系统获得圆满发育成长的基础,是慧识与智识同步开发提升的前提和根本,是科学创造力产生的源泉。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理念,始终运用旋极图的、老子三生万物和老子中气以为和”“执一以为天下牧,运用双经一书中丰富的能量(气),组成完美的象、数、理、气四元素,在《老子?德道經》一元的统领之下,作为理论和方法的总纲。

用这个一元四素方法论,整体把握教学和进行教育运作,指导教育实施的全过程。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具有丰富科学创造力的道德栋梁之材,为在中国本土培养世界级科学名流奠基,为迎接中国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出现而努力。

我们将运用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理念,结合中国古老的生命科学理论,进行全面深刻的德慧智培养,使参与经典诵读者的慧与智获得同步开发、提升和形成。使每位参与者成为既具有道德心灵,又具备慧智双运的头脑富含科学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为道德复兴、振兴民族,兴旺国家而共同奋斗。

祝福每一个参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学生,在道德光芒的照耀下,在道光德能的哺育中慧智开发成功,科学创造的潜能充沛,终生幸福顺遂,并且福泽家庭,利益民族和社会!

后记

《异性关注,并非“早恋”》终于写完了,但自己心里还是感触良多,面对该类问题,总觉得有说不完的情结,道不尽的话题。也许这为自己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开了个好头,还是满怀欣喜。

总想着用自己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中流行的早恋这一心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异性关注这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类型和表现等,以抛砖引玉,和同事一道反思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的不足,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异性关注心理问题的实质。进一步寻求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正确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一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成长中正确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从而纠正自己,让自己正确地、有分寸地关注异性,同时健康地和异性交往,和同伴共同成长、进步。

一直以来,在处理很多人高度关注的问题上,认识的肤浅总归是一个会给我们带来难度的制约因素。对于异性关注这一问题,起初我发现自己存在着疏导方法上的盲目和行动上的草率,所以总是没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到了后来,有三方面的因素改变了我的看法,加深了我的认识:其一,学生日记中对“好感”和“早恋”的区别性阐述(引用哲人的话“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好感定性为早恋,那就像对一个溺水的人又狠狠推了一把。本来人家奋力挣扎还有可能自救生还,你这一推,简直就是置人于死地。”);其二,同事建议详细分析异性关注这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类型和表现等细节,在思路上给我以梳理;其三,我的论文导师郭老师建议运用新的理念——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让我知道用一些具体可行的活动,给孩子以规、以距,在具体的精细活动实施上给予帮助。基于这三方面的因素,才使得这篇论文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此,我深深地感谢郭老师具体的精细化的指导,也要感谢同事们热情的建议与帮助,更值得一谢的就是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老师无私的指引,同事的热情帮助,以及孩子们提供的鲜活素材,对我在今后工作中开展班主任工作,更好地从事汉语言的基础教育,更好地为落后山村的孩子们服务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增强了意识,也为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了一条途径。但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缺乏,诸如文章深度、所引用的论据缺乏理据等纰漏在所难免,在本人深表歉意的同时,还希望各位老师、同仁能给予帮助,我在潜心为孩子们服务的同时深深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