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壁纸高清好看图片:佛法实证的妙用(开示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5:48:09
佛法实证的妙用(一)                             ------------2009年印如居士法会专集山东网络弥勒净土学会)                                                                                                         印如居士,佛法的躬行者、实证者,皈依于九华山地藏菩萨肉身殿,意在秉承地藏王菩萨宏愿,“众生无尽愿无尽,自觉觉他利众行”。
        本书成集缘起,为印如师多年来所渡化之学生发愿而成。十数年来,印如师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为弘法渡人殚精竭虑。十数年来,印如师随缘渡人无数,开示说法无数。可惜的是,大多开示都未被记录,学生手头随机记录之资料,于师之行迹万分不及其一。
        今蒙诸佛菩萨天龙护法加持护佑,机缘成熟,此书乃得以成集。本书执笔者及参与者皆为受到印如师渡化加持而得佛法裨益者,内容皆为学生随机所记或当事人之亲身经历,真实所感。其中体验受用,各个不同,真心所发,真实道来,无偏执之念,无虚妄之词。
        全书包含四部分内容:《开示篇》,《心得篇》,《因果篇》,《神迹篇》。
       《开示篇》内容为学生们记录、收集印如师日常开示而得;《心得篇》内容为学生们学佛之心得体会;《因果篇》以因果实例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佛法三世因果、自作自受之理;《神迹篇》内容为学生们随机所记自己亲身经历的印如师行迹中之种种玄妙事例,有与诸佛菩萨、天地万物感应道交之 瑞象显现,也有自性流露之种种神通妙用。
    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而时下说理者多,实证者少。加之讲法者层次参差,理多难辨,学人若想获得真实受用,谈何容易。能为有情众生、有缘之众佛友,提供一聆听佛法、亲近善知识的良好机缘,彰显并追随佛法慈悲之精神,亦不枉吾等受法益、饮法乳多年。此为本书缘起之主因所在,亦为主旨所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是真正能让人离苦得乐,真正能让人获得大自在的妙法。然佛法不单是知识,更需要实证。古大德言,若无实证,纵使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于生死解脱也无多大助益。理明之后必须真修实证才得受用,明心见性才能起妙用,才能真正获得智慧圆满的人生。
        本书通过印如师之行迹点滴,印证佛法之真实不虚,令已发心者信心坚定,未发心者开启智慧。师常言,广结善缘,自渡渡他,自觉觉他,普渡众生是佛法之精神,师愿效地藏菩萨“众生渡尽,方证菩提”之宏愿,以自身之修证所得,为有缘学佛者作一增上缘,尽一己之力于法界,以期共同进步,共扬佛法!愿你我同蒙法益,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再版说明
            本书初版流通后,深受各地同修昀欢喜和赞叹,电话信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很多同修读过本书后发生不可思议的感应,很多同修庆幸遇到了正法,很多学人于迷茫徘徊中找到了方向,于暗夜中看到了光明。有缘者与印如师结缘后,皆坚定了修学佛法的信心,得到了佛法真实的受用。种种反馈,令人深感欣慰。
        本书再版,内容基本未作变动,除《心得篇》增加了《与恩师的前世因缘》一文,其他仅修正了一些诸如标点符号、用词不当等纰漏。
        吾等学人尚未踏入佛法之门槛,书中难免仍有错误和纰漏之处,敬请诸位同修斧正。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居心向恶,谁为你救苦救难。
    回头向善,何须我大慈大悲。

开示篇
        本篇内容为记录、收集印如师日常开示而得,乃随缘应时之法语,不拘法门,不论次第,如是我闻,如是记之,不假修辞,不作诠释。
    开示者,谓揭示真谛,直指人心者是,亦无欲无求,就道论道者是,仁者得见其仁,智者得见其智。
       师常谨而自谦,言自己一介凡夫,一不通宗二不通教,只是随顺方便谈了点自己多年来依止佛法修证的真实体会。师一再强调,修学佛法一定要依法不依人。然师之开示常令闻者豁然有悟,如饮甘露,深得法昧。
       但以恭敬心体悟,字里行间处处藏宝,实谓字字珠矶;若以虔诚心行持,禅乐法喜必将纷至沓来,句句不虚。
       但有所闻,不敢独享,故飨有缘,惟愿同道皆受益,随喜沐法雨。法雨普降,愿遇者皆受洗涤;法语恢弘,希闻者各有所得。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又如善导,导人向善,行与不行,非导过也。 修学杂谈一(2004~2006)
佛法
        学佛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解决生死问题。怎样才能了生脱死呢?作为渐修者来讲,首先要深信因果,而后要以佛法为准绳,破除我执。也就是说,要破除对自身的身体的执著和对意识的执著。就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所说,要破除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真要想修有成就,就要破至五蕴皆空,才能起到度身心两方面的一切苦厄。
        修学佛法一定要以释迦佛祖之经教为指引,切不可以俗情为指导来诠释佛法。虽然说真俗不二,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那是了悟者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初学者所能引用的。作为一个初学者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佛法,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奔上解脱之路。否则,一旦路选错了,指导方法错了,那就会与解脱的目的背道而驰。
        浅显地讲,学佛要从改变或消除历世以来的习气入手,这习气就是贪嗔痴慢疑等。除掉这些习性,佛性就自然显现出来。佛性本来是然,人人都有,只是被历世以来的习性所掩盖,佛性是不增不减的。真正的学佛,是去除历世以来的习气,而不是增加;是舍,不是求;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平时要多看多读一些古往今来了证的大德的言教,从最基本的内容看起,而后才能分别哪些是真正的佛法,哪些不是。我们现在是知识积累酌阶段,从量变到质变,从知道到认识,是逐渐了解的阶段,如果不接触大德的说法,就不能生起正知正见。看同一本书,自己实践一段时间再翻一遍看看,收获肯定不一样。
         要弄懂大小乘佛法的根本教义,小乘的根本教义在业力,它的修证是在业力上起修四谛;大乘的根本教义在般若,它的修证是在般若上起修六度。而四谛六度又都可以统摄在三学中。三学即是戒学、定学、慧学,亦叫做三无漏学。
         只有把佛法所讲的道理真正弄清楚后,个人的体会到了,才可能谈“入”字。在此之前,闻、思、修,都是在打基础,而后要戒、定、慧。无戒,难以起恭敬心,无法清净。戒是保持身心清净的一种方式。每个人应当划定持戒的区域,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没有禁忌的话,人容易犯混。如初学者可以先持五戒十善,摄受身口意。修学佛法不是玩游戏,不是应景,更不能叶公好龙。如果说是这种态度的话,将一事无成。只有保持清净的戒心,才台皂生定,而后发慧,才能使自己的身心真正得到受益。
         佛法真正要告诉人的就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别人向你讨命,还他就是。得了重病,遭遇横祸,受了便是。欠人家的,现在还给人家。真明白了,投生恶道,做畜生也全都认了,欠别人的就得还。不真正明白佛法真谛的凡夫却是东求西求,求消灾求发财,殊不知躲过了一时躲不过一世。
        菩萨畏因,凡夫怕果。真明白了因果,做人一定是夹起尾巴,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只有凡夫才是什么都敢试,什么都敢做。等到偿还的时候,却又惊惶失措,追悔莫及。真正的学佛,一切以生死为前提,在生活中要修行六波萝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无论出家在家,若能修行六波萝蜜,才是真正的修学佛法。
        下地狱的未必是大恶人,一件事就足以让人下地狱。举例而言,一个人开车撞了人,但不知是否把人撞死了。因为担心支付昂贵的医药费,故而再倒回车去将人压死。这样的人,一定是下地狱。即使此人一辈子做好人,仅此一件事足以得地狱果报。一念之差,果报如此,不明因果,岂不可怕?
        如何理解因果?有人不信因果,而有人在学佛之后又将一切遭遇都归之于因果,从而逆来顺受,一切不管。这两种态度都有偏差,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遇事要用智慧去指导。遇到恶人恶事,如果不惩恶扬善,而将一切归于因果逆来顺受,则整个环境风气都会受到影响。对于做恶者,如果不惩罚他,他认为杀人无所谓,形成坏风气,会使整个环境都变坏。这样对做恶者本人亦没有好处,果报反而更大。所以遇事耍正确处理,不仅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虑到周边环境。
福报
        现在所谓的在家学佛人,多数以追求福报为学佛之目的,认为只有大福报、大财富才能学好,实则不然。真正的大福报是智慧,是能获得大彻大悟的智慧。翻阅一下古时之大德的经历,大家就会明白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得遇佛法之前家徒四壁,靠卖柴糊口,初见五祖时身体干瘦、矮小。若以现在那些求福报的论点来看,他怎么会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呢?马祖道一,出身也是极为贫寒,他的生地四川成都,家人以编卖簸箕为生。这两位禅门大德,出身都极其贫寒,却做出了无人能替代的弘扬佛法的丰功伟业。
        钱财,人活在世,衣食住行,办道弘法虽则离不了它,但是认为一味追求有大钱财的福报就能学好佛,这就有点偏执了。试看当今社会,那些有钱财大福报的,哪个是真正修学佛法的人?有,也是凤毛麟角。甚者不大富还好,富了反而堕落得更快。人对欲望的追逐,很难有节制。人往往都是被迫改变自己,很难有主动改变自己的。主动选择改变自己的,往往才是具有真智慧的人。
        福报好,根基好的,未必成器,未必能有所作为。俗语讲,家贫出志儿,富家多败子。玉不雕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果人富而好德,则会增福添寿。反之,则损福短寿。裉基好者若能把握自己,奋发进取,则能大成。若自觉聪明沾沾自喜,则会空过一生。
修行/法门
       天生欲望少,清净的人学佛受益快。有三类人学佛容易受益。一类是本来清净的人,第二类是做事身心投入的人,第三类是有智慧的人。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因为人是复杂的。修行最根本的是要破我执。不破我执,难以入法。欲求开悟也是一种执著,但在未开悟之前,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法门。开始可从自身的喜好、感受出发,选择适宜的法门,一旦选定了就要坚定地修行下去,直至见果,切忌朝三暮四,否则永无收获。修行本来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没有关系。出家,在家都一样,修了是自己的。真想明白了,咬着牙主动去做。不能坚持,只因为还不是真明白。
        学禅者,狂。没有大无畏的精神,不适合学禅,还是学其他的法门更好。学禅者本身有那种灵性在,禅不住相,不立文字,必须大根器之人才能学禅。此种人不是轻狂,外表气宇轩昂,辩才无碍,有胆有识,拿得起放得下,真正是大丈夫所为。普通人,一般十七八岁到30岁这个年纪,都比较狂,有的可能狂到35岁左右。如果过了45岁仍然很狂,那就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精神有问题,另一种大概是大根器之人。只有禅学,才真正能在当下用智慧指导人生,指导生活中一切事情的处理法则,能让人随遇而安,
       学密者,颠。疯颠的颠,但是颠不是疯。因为当他修炼的时候,打开脉轮,打开三脉,体内那个气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体内的气冲着他,无法控制,故而表现出疯癫的表象。  《般若心经》里讲五蕴照空,在这个照空的过程中,就像虫扒皮一样,就像蝉要从壳里出来一样,要经过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过去的出家人修行,单是定念头就要修几年。念头的确不容易定,念头太多不容易静下来的时候,那就采取动的方式。用绕佛行禅的方式,将身口意统一。边念佛号边走,一走几天,走不动就爬。很多人曾经采取这种方式,后来感动佛菩萨亲自说法而得成就。现代人极适合这种修行的方式,因为没有静的基础。首先,现代人各种欲望太强,控制不住自己的念头,说是谁静下来了,真说起来谁也静不下来。一念带万念的作用,反正静不下来,那就动吧,动也行。
       也可以采用肉体惩罚的办法,少吃饭,少睡觉。物极必反,肉体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念头自然就少了。佛制过午不食,真正原因是减少人肉体的欲望。生理上达不到,心理的欲望也就少了,也就容易静下来了。酒足饭饱了,自然就容易出问题。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习惯使然,少吃少睡养成了习惯,久而久之生物钟也就改变了。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切非要按照所谓的科学指导来做。人活世间,本没有什么常规,  “百里不同俗”,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习惯而已。比如,现今社会以男人为主。但在上古社会,曾有女人为主的时代。在当时,谁也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世间法没有绝对的真理,一切都是观念和习惯。人的意识就像一张白纸,怎么写都行,写成善的,利己利他;写成恶的,害己又害他。所谓学什么有什么,练什么有什么。所以,修行要打破正常人的行为模式,不拘泥于常规,不为习惯所束缚。
        要把握生死,必须要有定力。如果醒着时候不能做主,梦中就不能做主,生病的时候更不能做得了主。凡夫没有定力,临终时根本不可能想到佛菩萨,必定随着冤亲债主去了。检测是否有定力,看睡梦之中如何。若梦中尚能忆起佛法,能记起师父和佛菩萨,这还有点定力。如果梦中想不起来,那是一点定力都没有。修行,梦中能主宰,临终才能主宰。想主宰自己,必须舍弃贪嗔痴慢疑,想得必要有舍。
  坐禅
        对普通人而言,坐禅是培养定力的有效方法,必须要通过坐禅得到定力。
        害困,腿痛,都是修学坐禅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只能咬着牙坚持,别无他法。坐禅时害困,是因为身体阴阳不平衡所致。常人阴阳不平衡者居多,故而真氙在体内启动时就会害困。日久阴阳平衡了,情况自然会改善。腿痛则是因为体内经络不通畅,通则不痛,等脉络畅通了,自然就不痛了。
        困的时候,可以下坐活动一下再继续。实在害困,就坐着睡。困的时候,身体的感受会减轻,疼痛的感受反而不明显,这时反而容易熬过腿痛。腿再痛,不去注意它,肉体是肉体,精神是精神,两者互不相干,你痛你的,我念我的,要能从心里做到这一点,肉体的感受就不会明显了。只有减轻了对肉体的执著,才能有更深层次的进步。没有这样的精进心,总是自己原谅自己,得过且过,永远不会有进步。
        一句话道破天机,无论如何,都要克服一个痛苦的过程。不管怎么做,都会有这个痛苦的过程。一定记住,别换来换去,别觉得痛了就歇了,自己原谅自己,那样永远没有任何成就。今天原谅了,前一小时原谅了以后就会原谅,必须达到极限,跨过去才行。现在很多人都跨不过去,因为世人挂的就是这个肉体,放不开这个肉体。只有放开了这个肉体,才能别出洞天。如果挂着,就不会出别的洞天。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坐禅时,可念佛号或咒语。因为念咒本身能增长功德、消业,而且,持咒可以在坐禅的过程中随时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所以念咒可以一举两得。念咒要从心里念,将意念集中到体内某个部位,以咒来摄住六根。最终的结果,还是归于心。因为心中有佛,才能修佛。久了,身体上行动上,由不得自己想别的。西藏人口里念着,身体还做着动作,身口意统一。如果单是坐着,坐不下来,坐在那里也是走念头。意识到了,动作到了,念什么都会起作用。不用说学气功起作用,就是做广播体操也会起作用。
       念咒时随念头跑了,主要是因为没有恭敬心。恭敬心生起之后,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没有恭敬心,念咒无法得到佛菩萨和护法的加持。恭敬心就是一个调频道的过程,也是一个否定自我的过程。不否定自我,就难以使外在的信息在自身上起作用。因为凡事都是内因起作用,外因为辅。念佛的人都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如果他不懂否定自我、接受佛菩萨的信息,也就起不到助缘的作用,也就达不成往生的效果。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写得很清楚,修学净土念佛法门犹如母忆子,子忆母,不相间断。什么意思?意识相互的作用。可以在打
坐时双掌合十持咒,想像菩萨就在前上方,护法就在旁边看着自己。但真要能观想起来,要气住了才行。
        修行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努力克服自己,要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冲过一关又一关。坐禅只是开始,根本逐谈不上什么关,随着修行的深入会越来越艰难。任何一个法门,要学,就不要带试的含义,做就要豁出去,要有舍命的精神。现代人很多不好办就在这里,只是试,试着玩玩就无所谓了。真要学东西,就不能爱惜这个肉体,只有达到极限,才能翻身。现代人往往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意识
       很多人坐禅时,身体出现一些感觉,就认为是经络通了。这点感觉,离打通经络还早着呢,真正的通不得了。腿不痛,并不是经络畅通了,只是个人的意识而已。真要通了,骨骼、肌肉各方面都会发生变化,本来驼背的就能不驼了。真要通,经过的过程不仅是痛,不明白道理的人还会害怕。
        入魔相的人是把妄想当成真的,不明佛理,不明白修行之真谛,不明了自己的这颗意识心的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人,往往是不具备修行智慧的人。话又讲回来了,入魔境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入的。关键的是,坐禅是为了学佛还是玩感觉、玩好奇,这是根本的。如果是修佛,就要按照佛理佛法去做,去实践,去修证,将世俗的观念与挂碍彻底放下。
        坐禅见到各种景象,都是妄心产生的。如果跟着妄念产生的景象走,将是没完没了。打坐出现景象,是因为其本人在追念头,在闹着玩。想出现什么好玩的境界,意识在前面领道。就像梦中做梦一样,你说他,他还不承认,一切的一切都是意识造作出来的,他自己潜意识里想出来的,自己感觉不到。有的人意识里一想就能出来,这连现象也还算不上,现象是别人也能看到才叫现象。这只能算是个人的感觉。何以有人则造不出来呢?那是个人的条件不同。为什么艺术家能画出画来?没画之前,心中已经有那个画了,自然就能画出来。所以说,
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都是心造作出来的。
        所谓的梦,都是自己想的。还有些人说话,说出前半句,别人就能知道后半句。你说他,他还不承认。其实他的意识已经表达出来了。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是意识中产生出来的,他自身没意识到,但这个表情是从他意识中流露出来的,烦啊喜啊,他觉得自己不知道,实际上他是知道的。
        很多人年少时经常看到一些图像,这没什么奇怪的。人在年纪小的时候,心地单纯,身体状况好,故而容易出现一些现象。即使是特异功能,那也只是修行过程中的副产品,不是修学的目的,不必在意。而所谓的图像,是否是真的图像还很难说,也许只是幻象罢了。在达到一定的禅定功夫之前,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怎么可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自己没有定力,这颗妄心受干扰,图像只是个人意识造作出来的,并非真实的反映。平静的水面可以映出形象,波浪翻涌的水面怎可能映出形象?先观白心,而后才能知道别人的想法。连自己的想法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别人的想法!那样的知道,无非个人的妄自揣测罢了。
       有些人说自己见到佛了,这纯是个人意识里造作出来的,个人自导自演出来的,神经有问题。这种人太多了,稍稍有个小神通,自认为不得了,久之则成神经。至于神通,是性中本具,能放下我执自然就有,只是显其本来面目,没有什么奇怪的。
       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要合弃一切贪嗔痴慢疑,以成佛为目的,其他都是旁枝末叶。这点要弄清楚。
  生死
        女子怀孕时念佛号、诵大悲咒绝对有好处,但普通人不懂。佛家的心经、大悲咒等等,都有好处。怀孕时经常想着佛菩萨等等一些美好的境界,对孩子会有好的影响。
        谁来投胎,本来都是业力感召。但是对彻悟者而言,他可由自己的愿力选择投胎的人家。
        缘分虽是果,但更是因。把握住缘,可以不断地修因,使缘分更深。反之,尽管有缘,不加珍惜却又破坏,缘很快也就尽了。
        按自然法则的规则,投胎就是业力的感召。父母两个人,要么是跟母亲来的,要么是跟父亲来的。总而言之,要是顺其自然的话,都是善恶之业力所致。一般情况下孩子是来报恩的或是讨债的,其性格要么随父母,要么与父母截然相反。人,有一部分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另一部分足自己天生带来的。如果个人定力强的话,能显现自己的品行和性格,如果定力不强的话,显现的就不是自己了,而是随着环境的熏陶感染,再加上父母的遗传,主要是显现这两方面的。历代的这些伟人都是个人定性强,不被别人左右,显示的是个人,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无论怎么吃亏,都是显示自己的本然。
        人,本身心地比较好的,对佛法也比较容易接受。一般情况下,对清净的人,对善良的人讲佛法,他都能听进去,但欲望强的人不容易听进去。实际上,真要做成事的人,必须是遵循一种规则,要么是世间的规则,要么是大道的规则。任何事物都有个规则,通常情况下都会遵循一种规则。精进
        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这一辈子有幸遇到了佛法和善知识,如果不努力精进,修有所成,来世要再等到哪一世才能再遇到指导的善知识呢!碰到一起不容易,一定要珍惜时间,生命和智慧。即使从现在开始修,再怎么抓紧努力,又能修多少年?不也就是30年吗?30年很短暂,眨眼就过去了。这一世得遇正法,就是拼了性命也不能放弃啊。
        人活一世,得为自己的解脱着想,别的都是不实在的。临终之时,身外之物没有意义了,吃喝拉撤也全要靠别人,样样都不能自主,而且对死有极度的恐惧。我们此时不修,等到身体不舒服了,想修也来不及了,临终就是如此凄惨啊!到那时,后悔也晚了。这样想想,还能不精进吗?主动与被动,趁着身体好,能修的时候不修,等到身体不舒服了,想修也修不成了,力不从心啊。
        人的根基不同,这辈子能修到什么层次也不一样。但是,如果在山脚不往上爬,就永远只能待在山脚下。佛法不是讲的,真正还是要实践,要努力去做。
  持戒/办道
        一切行持都是为了让人舍弃贪嗔痴慢疑,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为了促使开悟、见性。辟如出家人的化缘,在化缘行乞中,可以行六波萝蜜。只有在行持中,才能亲身体会主动与被迫,放弃我执。作为一个常人,行持是必须要经过的环节。没有这么一种环境和行持的方式,对一个常人来说,永远都不会有收获的。这就是外在的一切戒律行持的根本原因,是为换取本来面目。
        对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来讲,外界似乎看不出他有什么行持来,因为他自性是戒,无戒而戒,随意洒脱。世人的表现都是发自内心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莫不是心态的表现。但对悟了的人,一切外在的行为都不伤其禀性,只是用,与常人是不同的。就如同面对婴儿,呵斥愤怒都不是内心的真正想法,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彻悟者亦是如此,有时候看起来急躁、愤怒,其实都只是一种用。常人张牙舞爪时,你不怒他就会没完没了。道可悟不可说,十人看一人做事,会有十种感觉。
    一般的人修行,到了庙宇里知道要磕头,跪拜,恭敬。出了寺庙,恭敬礼拜心即无,佛已荡然无存了。真悟了的人,佛在心中,自身即是。即使在庙宇中不磕头,不做仪式,而随时随刻都与佛相应。这样的人不烧香,不磕头,一样可以修成。心净则有净土,心中有净土则可以往生净土。心中没有净土,就不能往生净土。心中无佛,何来感应?
    出家并不难,放下很难,见性更难。嘴上放下与行动放下都不难,心里放下很难。战胜外界容易,战胜自己很难。若能爬过自己心中的沟沟坎坎,就会再生一个自我。故老子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是有力而已,真能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在家修行更难。躲到庙里,往生到净土修行,都不是最终的方法。能在红尘里定住,才是真正有本事。
    在家办道,都是与世俗人打交道。世间入学佛,多数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现世利益,这与修证佛法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对世人来说,对佛法仅仅是感兴趣或是为了活得更好。他不懂得,这世间最大的利益就是修学佛法。所以,在家办道要想办法怎样让人更好,利己又利他。面耐他们的欲望,要想尽一切办法调节他们的心态。实在说,在家办道百分之九十的事都不是自己愿干的,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世间人只允许你说他的长处,不允许说他的短处。他表面向你恭敬请教,你说出来他却未必能接受。弄不好他还觉得你当众不给他面子,他会怀恨在心,诽谤、造你的谣、猜忌、误会、辱骂都是常有的事。在家办道若要坚持正法,就会时时刻刻与周围环境发生矛盾,为了能真正让人受益,既要满足世人的愿望又要让其接受佛法。这需要有悲心和智慧。
    修学杂谈二(2006~2007)
        ●学佛,大家要明白一点,佛法不是悲观消极的,不是无奈的选择。很多人把佛法都扭曲了,都曲解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最初讲小乘法,讲苦集灭道?因为人只有知道苦、无常,才会去追求甜、乐、有常。所以说,对真正学佛者来说,要有出离心,这才是真正学佛的开始。也就是说,有心想出离这个五浊恶世,向往着佛菩萨的净土,这才真正是学佛者的正确心态。只有正确的心态,才能有正言、正思、正行、正精进、正业。佛法是教育,非宗教非哲学,它是智慧者的选择,觉悟者的选择。
       ●在死生之中,佛性是不增不减的,人人具有佛性。十法界只有一心,成、住、坏、空是自然法则。人,从生的那一天注定就要死,这就是自然法则。世间一年四季在运转,这是自然法则,不因为你的执著,你的爱好,你的痛苦,使自然发生变化,不可能!花草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自然法则。这样想想,不就把自己解脱出来了吗?那么你心不就自然静下来了吗?那你再用方法去做,那不自然就受益了吗?人,不行,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之中,他想让世间停顿下来,他想违反自然法则,是不对的。也不是不对,是没明白道理,没醒悟。我这样
讲,能听懂吗?
       ●所以说,学佛者呢,你要真想学呢,就要用智慧来表达你的心迹,切不可张嘴就是鬼神之说,要给人健康的感觉。以安心自在的心态,显现于世人。所以,咱们都知道佛菩萨,相貌庄严,端庄,威严,相好,慈眉善目。咱们为什么去学佛、敬佛、供佛呢?无非一件事,哪件事呢?首先确立一点就是,你心中要有佛。因为你想学佛,你想把你自己变成那样的智慧者,有无穷的力量,去泽被苍生。这个力量就来源于你的正知正见。今天我把这些给大家讲一句,意思就是说,真正学佛是求得智慧圆满,是求得脱离这六道。要把目标定得远一些,然
后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一日做不到,二日做不到,总有一天会傲到的,只要你坚持努力。
       ●所以你们呢,要仔细观观佛、菩萨的相貌。看他眉宇之间,看他眼睛,仔细观一观,你就会有心得。要用心去观,不用心,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让你去观呢?因为观佛就是观你自己,久而久之,你的相会发生变化,身心都会发生变化。心理会影响生理,生理会导致影响心理,二者是相互的作用。虽然这个色身,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是有漏的,但是它能体现觉悟者的精神面貌。因此我说,你们坐禅时,一定要身心放松,要安心,眉心舒展,面带微笑。一定要这样努力去做,切不要皱着眉头苦着脸,咱们人本来已经够苦的了,咱是为了求解脱的。
这些小环节,别看小,你做到一丁点,心情都会愉悦的,都会有收获的。
       ●真心学佛,不是闹着玩的,只有愿力才能成就。平时作的,七情六欲造出来的,那叫因果、业力。好的呢?愿帮助他人,愿帮助众生,那叫愿力。愿力与业力不一样,虽然都是因果,但是不一样。所以说,有的人,尤其是修菩萨道的,乘愿而来,天生就乐意助人,前世发愿救渡众生,到这世成为本能的一种反应,忘我,这种人在世间应该是不少的。我们既然学了,平时多注意一点,留心一点,如果遇到这种人,要体贴一点,给予照顾。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会把自己的生死置乏度外。这就是说,学了东西以后,自己就要多想一想,多琢磨。佛经讲,供养佛,供养罗汉,不如供养一僧。什么意思呢?原因就是,修成了与没修成的。没修成的,光顾了修行,全心在修炼上,帮助他,他能够成功得方便一些。所有修行的人,都有愿力在支持着他,支撑着他的心理。成佛的人,他不需要咱们人间这些,咱们供佛,上香也好,那是咱们的心愿,诚意,发自内心的一种敬意。所以,我说句俗话,吃人饭啊,还得说人话。虽是俗语,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
    ●学佛第一步,礼你都不懂,你还学什么?你放不下你的架子,你觉着你行礼不行礼都一样么?你觉着你心里有,你心里有是在你心里的,别人谁看到了?所以说,别自己糊弄自己。因为在凡夫这个境界,你得有表象才行。也就是说,身口意表达你的心态,看你的行为,看你的结果。为什么不看你的心,不看你的起心动念处呢?因为你不能定住,不能长久,前念未灭后念又生,你自己都不知道稀里糊涂在想什么。很多人说,做事不必拘泥于形式,此言并不正确。对普通人而言,形式表达了心态。跪拜磕头虽为形式,但表达了恭敬心。形式做久了
就会形成习惯,也就不是形式了,假的也就变成真的了。
    ●“凡夫与佛,本体无二。只是不明因果,故觉在后,觉在果后,并有始终不觉者。只要一党,即是彼岸。”凡夫与佛,本体无二。这个本体,是指的众生,皆有的佛性。无二,是指众生这个佛性与释迦佛的佛性是一样的.无二分别。为何觉在果后呢?只因看不清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故只能在事物结束后才能看清结果,明白结果。但如果有人在结果后明白道理,当下省悟即是后觉。也有始终浑浑噩噩不觉不醒者。若能总结规律,觉因识果,觉即是彼岸,一党即得菩提法味。
    而禅宗讲的顿悟呢,是一见就知。觉在后呢,是渐悟,是渐修渐悟。从下往上去,要一步一步走。走到那个位置了,从一楼走到三楼了,才知三楼有多高,才知怎么上去的。就如那句话了,摸石头过河。你摸过去了,达到目的了,总结一下,你才知道,哪条路对了,哪个方法是对的。而在这之前你不知道什么方法是对的,因为你迷。你不知什么方法是对的,所以说,我们就躁动不安,这颗心安不下来。为什么安不下来?因为凡夫之心,六根不清净,七情六欲迷失了你的心。所以说,只要一觉,即是彼岸。这一党什么意思啊?只是一觉,说得这么轻描淡写,实际说的是大彻大悟。语言简洁,轻描淡写,但它的含义太深了,也许你要为这一句话,付出一生的代价,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代价。
   ●禅境界是知行,即知道了来指导行动。了解到事物本质,了解水波不二。在意识与心中很清楚。例如,看透了一个人的本质,与其相处时就知哪些事他能做出来,哪些不会做出来,比人的习性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尽管念头在流动,每时每刻在变化,但习性是不会变的。而了解了习性,也能推理出可能发生的变化。
   ●修行是否定之否定。如果哪一天,自己不能否定自己了,你就不能进步了。自己具备否定自己的智慧,你才能进步。像我昨天所讲,船只是渡河之用,你要过去河了,再背着船还有什么意义呢?你就徒添烦恼,徒增累赘了。过去河了,就把它放下,过去了再有更大的目标。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也就没有佛菩萨了;没有这五浊恶世,也就没有净土了;没有污泥,哪儿来莲花?把污泥抛弃,莲花就没有生存之地了。莲花之所以是莲花,正因为它生在污泥之中。修行人应该明白这相对之中的道理。
   ●常人做事,任性而为。就是昨天讲的,他的做事是体,任着自己的性子,任着自己的七情六欲:我爱别人就是爱,我喜欢就是喜欢,我恨就是恨,但是都长不了。喜欢一个人就有烦这个人的时候,这就是凡人。所以有句俗话叫:喜新厌旧,这就是凡人的特点。常人不愿克制自己适应别人,不愿去做不弃不离,最不愿做的就是改正自己,张嘴就是别人的错,永远都是自己对。
   ●顺者为人,逆者仙。怎么叫“逆者仙”,怎么叫超凡入圣啊?作为正常人,咱们正常新陈代谢,一天三顿饭,工作之余睡觉,顺应自己的七情六欲(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者,(生、死、耳、目、口、鼻),陋顺财色名食睡。当你修到一定层次,它这些东西都发生变化。什么叫“修”啊?你的行为规范与常人不同,心理生理都不同,你能与常人说的话不一样啊,做事行事不一样啊,久而久之,身心都会发生变化。气足不饿,神足不困,你气足了自然不害饿,神足了你就不害困,这不就是逆吗?放下财色名食睡,与原本自己
执著的七情六欲逆着来,就能超凡入圣了,所以说逆者为仙。
   ●越真正有修为的人越朴素越质朴,外形几乎看不出什么与众人不同之处。有与众不同之处的,那证明他还没修到家,他还没开悟。因为他还在提升之中,他还认为莲花是圣洁的,污泥是污浊的。那么你想一下,如果没有了污泥,那还有莲花的生存之地吗?在你修的时候,什么都爱惜是对的,因为要有个过程,爱惜自己的名节啊、荣誉啊、身体啊等等,是对的。但是你要是悟了修菩萨道的法,开悟的话,你就明白了:成、住、坏、空是自然法则,你是留不住的,都是有漏的,有成就必然有坏。
   ●修行修到看似一杯白水,清澈透明,无味无华。注入几种颜料,它会变成几种色彩。注入酸甜苦辣味,它就变得酸甜苦辣昧。这些所变只是表象,它的性质从未改变——水。再如一杯淡水,三人饮之,味道也不同。有人会觉甜,有人会觉成,有人会觉涩。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觉不一样。这就犹如《般若心经》,十人读之,十人感受不同。但真理只有一个。这犹如佛佛相通,然而众生则是不相通的。佛性是不变的——真如,而众生的习性是变化无常的,是不定的。修行就是止息这不定的习气,修得返归本然,表象无色无味,随缘即生妙有,万变不离其宗。
    ●在常态生活中看似最平凡的人,是最不平凡的人。他在生活中不“标”,不“立”,随遇而安。不遇大事而不显,显后即隐去,无华无彩。这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这种人的表象往往是敦厚善良,朴实无华,人缘好,不彰不显。
    ●人的意识是很复杂的,潜意识的念头,非到一定的智慧层次,真实用功修行时才能发现。所以有句话说:醒着能做主,梦里能做得主,生病能做得主,死时才真能做得了主。三千大干世界,无非一心所现;十法界无非一心。成佛成魔,皆由心造。
    ●学佛必须发愿,必须忏悔。不发愿,不忏悔,绝对没法修法。因为有历世的因果,有魔障,必须把业障忏悔干净了,修法才能有效果。否则修法会出魔障,容易出现所谓的走火入魔。三业不清净,身口意不清净,智力就达不到,会产生魔障。修强身健体可以,修法想有结果很难。如果心里不是真正认识到修行,光靠嘴上说说,根本没用。
    ●不管你生前是什么身份,死也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一闭眼一把灰,只有业随身,什么也带不走。现在说,一个骨灰盒,两尺大,两尺这么大的一个骨灰盒,你是谁也白搭,你都得装里头去。以前还占得多点儿,一个棺材,能占上几分地,你现在呢,一冒烟,还有什么呀?剩下一把骨灰。现在老百姓不理解,一谈宗教就认为是迷信。实则不然。为什么自古以来帝王将相、士大夫,他们虔诚地信宗教,为什么呀?人们不理解。因为他们的智力达到那个境界了,知道宗教里头有真理,有真智慧。咱们常人啊,智力和福报都不够啊,不知道宗教里头探讨
的是人生的真谛,解除苦厄人生的药方。常人为了吃喝穿啊,为了养家糊口啊奔波,顾不得这个了,也就是说肉体的欲望妨碍了智慧的提高。
        而历来越是大智慧的人越学各种宗教,因为当他满足了这个肉体的欲望需要时,他也需要精神的依托。他得寻求精神的依托。当满足了精神的时候,他还要问个真理。
        话又说回来了,古时候那些帝王将相、士大夫,他为什么能当上帝王、士大夫呢?如孟子说“人生来不一样”,为什么呢?前世修来的。如果这世明白了这个道理接着修,来世还会更好。如果这世受苦的老百姓,明白了这个道理,放下俗事修一修,来世也会变好。关键看你有没有这个智力,有这个智力,你就能放下俗事,就能有所收获。
    ●人,既不能参透自己,也不能知道身外的真目,更无法知道宇宙的真相,却想自由,却想洒脱,却想自在,却想自己把握自己,怎么可能?根本不成立。所以说,要想获得自由的话,就中国文化而言,只有遵循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先圣大德和古之圣贤的言教,你才能活得自由、洒脱,才能明白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相。要不然,可以说,连自己一厢情愿都谈不上。为什么这么说呢?人都说一厢情愿,我为什么说连自己一厢情愿都谈不上呢?因为你不知道哪是你。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流逝的太快了,前一个念头想为己,后一个念头就不想为
己了。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啊?前一个念头想为自己努力,想为自己独立、自由,怎么怎么样,后一个念头就完啦。所以说,还是求实的好,实实在在的好,别玩教条主义,别玩应景,别玩叶公好龙。
    ●古时候中国文化讲究一个涵养,不争,老子《道德经》上讲的很清楚。现在的文化,讲究的是争,表现。那竞争就必然存在着斗争,看谁把谁征服了。任何事物存在的前提是,以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消灭了矛盾了,你觉得战胜了,实际上你已经开始衰了。当王冠戴在头上,荣耀就已经失去了,物极就必反了。所以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是什么?就是一个对立统一啊。以前是斗,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斗来斗去,把自己毁了,疯了。表面看,人是为自身,结果最终大自然惩罚的是人。宇宙万物是相互依赖的,对立统一的,明阳平衡的。所以古之圣贤,求缺不求全。而凡夫,求全不求缺。
    ●任何事物只要讲出来都是对立统一的,在娑婆世界几乎没有两全其美的。所以中国古书上一句话,圣人求缺,凡人求全。你从心里面离佛菩萨净土近,你就离世俗远;反之,你就离佛菩萨远,离世俗近。人呢,却往往想画个圆,得两全其美;或者是挣扎在这个线上,这边也不想丢,那边也想得,整天没完没了。总而言之,人的动力就是,未有想有,未得想得。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因此才求全责备,才求圆、求全。还有的,想求空的这面是为了实的那面,什么意思呢?比如说,烧香拜佛求荣华富贵啊。我以前说过,如果你求佛菩萨灵验的话,要从中去思索。思索什么呢?为什么灵验,灵验之后该怎么办?佛经上常有这样的故事,佛成全众生的一念。所以,灵验是为了给你提个醒:佛菩萨真实存在,法界真实不虚。佛菩萨应了你的愿,你也要应佛菩萨的愿,佛菩萨要的是你发心修行,满你的愿是鼓励你修行。因为你求的世俗那些东西不是真对自己好,发心修行才是真正为自己好。而你如果老是这样重复在这个国内,求完这个求那个,佛菩萨虽然不烦,以慈悲的心看着你像个蚂蚁似的爬来爬去,老是爬不出去,但是周围的护法,可能就没这么有耐心了,可能下次就不灵验了。
    ●这个化解因果,必须双方达成谅解。他不讨,不是你有本事就可以不还给他,他就对你没招,他就没本事讨了,不是这个概念。牢牢记住啊——因果,来世你有再大的本事,你使不出来,这就是大势至的意思,那个势很大,它在无意识间,嬉笑之间,玩弄之间,它就要了你的命,这就是因果。因果是极其公平的,不公平是你自己对自己不公平,没有真正善待自己。什么叫善待自己啊?都为我,都想执著于我,到底怎么是为我啊?都想要获得自由和解放,怎么个自由法?难道没人管束你?现代人认为的无人管束,吃喝嫖赌吹,坑蒙拐骗偷,那才叫自由?错了,大错特错,都被世俗的假象所蒙蔽了。
    ●所以说,纵观历史来看,很多大人物都死在小人物手里,注意,小人物,不是小人,是死在小人物手里,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什么?大家看书,看历史,一定要动脑子思索,要从字缝里去看字,这是鲁迅先生说的话。所以,对我来说,我的感受是:越明白了,越夹着尾巴做人,越诚惶诚恐。到你哪天悟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说这些话。并不是得了本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我没钱花了去银行里拿一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为所欲为。不是这么个概念。你只要取,就必会有失。
    ●密啊,就这么巧妙,就这么美妙。你看到这个咒了,你也背过了,但它不起作用。如果有师父传给你,也许师父念错了,你也发音错了,它都起作用。什么原因呢?
        也就是说,实际上师父扮滨一个什么角色?师父相当于一个什么人来?就相当于那电线啊,你断了路了,师父就是能把线给你接上的那个人。就相当于你在水中,师父是那条船,师父可以把你渡过去,渡到彼岸。就这个意思。那个电本来是用线传递的,这根线断路了,师父给你接上,它就通了。你自己呢,你没这种能力把它接上,所以它不起作用。所以传咒子很多都有地方方言,念错了、读错了很常见,但是它照样起效应,当然读对了更好。有的读对了,它未必有效果。所以很多事让一般人不可理解。
    ●这个肉体啊,既是你,又非你。你要说完全是你吧,你长相可能不是前世那个样了,有可能男的变成女的了,也有可能女的变成男的了。在这个宇宙之间,三界之中六道轮回,人这个肉体啊,就像四季换衣服一样。至于这个衣服怎么换的,那是受你自身的因果所报,漂亮啊,丑啊,富态啊,贫寒啊,都是你个人的因果所致。所以佛法啊,皆归于因果这一事。在道教里,讲不通的东西,就说大道自然,实际这是不了道。为什么呢?任何事物,你只要穷追下去,它都有一个因。一个因套一个果,一个果套一个因,它是无穷无尽的。就是咱今天在
座的所有人,你要穷追下去,必有一个因。也许曾经在一块儿待过,也许不定哪一世一起听闻过佛法,这就木好说了。学佛,一定要明白因果的道理,别出去讲的时候,张开嘴就鬼啊神的,叫人觉得你神神道道的,神经不正常,引起人家反感来,那就不好了。
    ●有人说,跟人讲公平,跟动物也能讲公平吗?事实是如此,佛说三界众生皆平等啊。你杀了它,将来你要被它杀。你觉得不好接受,是因为你不懂,你不会看。如果你会观察的话,你就能看出来:很多人都留着前世的习气,甚至是带着曾经是动物的习气。更不用说人长的千姿百态,从相面角度讲,你像什么就有什么特点,就有它那个同种属性的特点。
    ●身口意三业,最易造的是口业,最难断、最 难清理的,是意业。口业最易造,人们骂人也好,说长道短,赞颂佛陀等等,都是从口出。最不易清理的,不易断除的,是意业。当你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你的意识可以完全控制这个肉体。身体的需求是意识在作怪,身业是完全可以控制住的。
    ●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已经开悟了,还在乎生死呢?因为有情众生很在意,很怕死,都对死表以哀。了悟者与天地万物相融,同体大悲。了悟者的动容,天地万物都有感应。而天地万物的情状,了悟者也都能感应到。古语说,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
        其实,乃至一个常人,至诚到极点,真性情流露,也能与天地万物感应。当一个俗人真性情流露的时候,他也是真俗不二的。如果是真性情,不是造作的,与天地万物也会有感应,只是感应的程度不同。就害怕不是真,世人往往都不是真。
    关于“自主”(2006.5.2)
        这些年来我看所熟悉的这些人,虽然口头上说是学佛了,却并不以佛法的理念、规则来衡量自己,实际仍然是按世人、俗人的理念来行事。他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没用佛法的理论作指导,都是按自己的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来想像。咱们今天讲些实惠的、实用的东西。
        很多人跟我学了一段时间以后说自己有特异功能了,有的说能入定了,有的人则执着在梦上,以为佛、菩萨给他托的梦,因此信以为真。那么,什“么叫定态?梦是怎么回事?
        按佛法来讲,梦都是生理的摩擦所产生的。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你七情六欲、起心动念处摩擦所产生的。没证到空性之前,你对自己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特别是思维,你还不清楚。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都是游戏。你只有按佛法去对照,去印证,才能知道自己是对是错,要不没有办法能知道。所以说人做梦,大多是不准的。
        修定的前提,必须断淫欲。不断淫欲无法入定,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是个难以跨越的门槛。怎样判断是否入定呢?气住脉停是衡量入定的标准。
        初禅的概念是什么呢?是念住,首先第一关你要跨过去,你得把自己的念头定住。比如说,我现在拿起这支笔来,你能把念头就定在这支笔上,你的意识当中就这么一个念头:这支笔。谈何容易!1 0年,20年,30年,有人这一步就做不到,就这一念就定不住。入定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异想天开的。所以以前说,三年能学一种绝技,而三年出家未必能修到初禅,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二禅、三禅、四禅就更不必说了。
        有人现在动不动就想出家,出家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呢?是出“生死之家”。什么叫“生死之家”呢?你要跳出六道。你要跳出六道,才为“出家”。要么即便你出了家,也就是换了一身衣着,换了一种生存方式。这跟你不出家,我认为,没有根本的区别。
        一般人要是想达到空,是很不容易的。谈空容易,但是达到空,的确不是件容易事。除非他不是一个真修行人,真修行人就知道了,要想达到空不是件容易事。你没有多少劫的修行,你达不到那个境界。只有你修证达到了空的境界,你才能知道空的真实含义。因此要修行。怎么修行呢?要有正知,正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熏陶自己,不断地改正自己,而旦要有毅力,你才能有所收获。没有毅力,没什么收获。一切的言论最终落在实践上,做不到,等于什么都没学,没用。
        很多人谈学佛,我就直截了当地说,你能做到三句话就行。哪三句话呢?醒着的时候你能够把握自己的意识状态;梦中你能把握你的意识状态;病中你能把握你的意识状态,你才敢说,死时我能到佛、菩萨净土上去了。但是说好说啊,你看我说多容易啊,你要做可就难了。为什么呢?这个梦,怎么能不做梦了?怎么能把握住梦啊?咱们醒着的状态都无法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意识流非常快,像瀑布一样,咱都定不住它,怎么能在梦里把梦抓住呢?怎么能知道是在做梦呢?你想想,谈何容易啊。但是你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你才能说自己有所把握,有所成就。醒着的时候你无法把握自己的心理意识状态,那么在梦里你就无法把握。这没什么高谈阔论,也没有什么宗教色彩,这是最实际的。所以我就说,无论说什么都是空口说教,就看行动。
        但是看行动呢,扯得远点,有人也看不懂。人的这双肉眼有的时候是看不懂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你无法辨别真伪,所以一开始我就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人,有些外表的东西就看不懂,有的是真道德,有的是假道德。我成天说一句·话,如果某个人给另外一介人发坏的话,他要坑害这个人,他要是知道最终他是害他自己的话,他真正明白或者信了的话,他绝对不干。我不知道你们怎么认为,我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呢?就和划的这个“O”似的,就这么个圈,人就在这个圈之中,你跑不了。
        就这一点,我观察了十几年了。特别是我接触的人里面,来求财、求富贵、求升官的,他认为那是真实的。说实话那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到你死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走,能带走什么呢?用佛教的词,叫业,也叫因。怎么带走的?带在你的第八识上走的。一个人临去世的时候,他一生所做的事,像放电影一样,都过一遍,都会显现出来,甚至是再往前推很多世的事都会出现。很多人讲中道,不苦不乐,不善不恶。那么你再仔细剖析一下,怎样才能明白中道啊?不知道苦,你能知道乐吗?人世间乐是短暂的,什么叫常乐啊?什么叫真正的安啊?要想探讨这些词的意义,你只有跑到佛学里面去探讨去。
    谈儒道之学(2006.5.2)
    ●儒,这个字从表面来看,它的含义就是:人之所需。应该这么理解,作为人,人之所需。儒强调的是人伦日用,它的核心理念“仁”,它的理想境界是“社会和谐”、  “共产大同”。就因为有这些理念做基础,才使得中华大地呈现大乘气象,为后世佛法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根源,夫子的思想形成来源于他对上古圣者三皇五帝以及周公的追思。研古喻今,他希望能有圣王再现,能使春秋时代的中华大地成大一统,达到社会和谐,万物同乐,有序共存。
       儒教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强调“中”,讲“中庸之道”。这个“中庸之道”,  虽非夫子之论,是其嫡孙子思所著,但阐发的却是夫子处世之思想。
        巧妙的是,无独有偶,原在古印度曾经有一位龙树菩萨也造了一部《中论》。可见智慧是相通的,圣者的心是相同的。夫子阐发的“克己复礼,灭人欲,存天理”的道理,是成就一个君子贤达的修行方法。夫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与释迦佛祖所讲“众生平等”是相似的。他推行“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是希望社会人人都能成为志士贤达。
    ●在儒教里,人格的完善可以看出这么一个发展脉络:君子、贤人、圣人。也就是说,人要学儒的话,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君子、贤人、圣人。
    ●大家不是专业学儒的,不去研究这些。你们要是仔细研读,就能读出这个意味来:咱们现在接触的儒学经典,很大意义上是后人加工过了的。特别是汉朝时候的一位董仲舒大人,他把五行啊,阴阳啊,等等等等,都加入到儒学里来了。为什么呢?这样能包容万家,能与其他宗派抗衡。但是这一加工就坏了,失去了原来很多的真知灼见。比如咱们后人很熟悉的一句话,  “唯有读书高”,这的确是当时孔夫子教学的一种理念,因为只有读书明理,才能修身,才能把人做好,才能为社会所用。它和今天大家理解的不是一个意思。后人加工之后变成
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意思是说只有读了书,才能在世俗中获得财色名利权。
        刚才讲了,儒是讲人道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入伦日用,把人做好。所以当年,有人向老夫子请教关于鬼神的事,夫子避而不谈。为什么?老夫子的意思是,人你还没做好呢!你还问什么鬼的事啊?也就是说,当下你首先第一步要做好的是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圣人当年感到高兴的三件事:对老一辈的人,要使他们生活安逸;对朋友,要使他们信任我;对年轻人,则要关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怀念我。这三件是他高兴的,也是乐意做的。现在我们遇到很多词,读起来咱们都觉得像是神话一样,随着你们自身的境界不断变化,你们会知道,古来圣者没有一句话在骗我们,如果你能抓住几句话去做,做到了你就不得了。
        比如说,咱们皈依的时候讲五戒十善。这五戒十善,你要这一生做好的话,能保佳人身,还有可能成为天人。不要小看了这个人身啊,咱们这个肉身来之不易。因为它也是属于果报而来,极其不易。佛形容得到这个人身的困难,就像大海之中漂着一块木头,上面有一个小洞,一个瞎眼的龟,碰到这块木头,再钻钻钻,碰巧了,钻进这个木头上的洞里。
        为什么我讲这个呢,如果你真去修的话,你就会有这种体会;如果你仅仅是看看,就不会有这种体会。如果你真去修的话,每句话你都会有身心的受益。举个例子,孔夫子所讲的一句话: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句话,我跟大家说,你如果真能坚持做的话,是会非常受益的。我自己深有体会,身心都有体会。所以说很多人贪多,这也想学,那也想学,其实不用贪多,几句话你要真能受用了,就不得了;一句话受用,就不得了。怕就怕你坚持不了。你想想,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也就是说,自己觉得不好的事儿,你不能反过来再推别人
做去。咱现在的理解可不是这样。举个例子,我被人坑了,我觉得冤得慌,得找回来,我得坑别人去,这样才能从心理上找回来。要么,就不够本了。
        很多人觉得我们自己的文化不好,看人家西方的文化好。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你掐头去尾了,就觉得自己的文化不好。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你要是真正了解,就不是这个感觉了。
    ●佛家画一个圆圈,叫空门;阴阳图,则是道家所讲。儒教,人之所需。他崇尚的是“仁”,做事要仁,行仁政,再就是中庸之道。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儒家是治世,道家是遁世,佛家是出世。
    ●佛,这个方块字是很有讲头的,要否定自我,要否定人。为什么呢?因为人有七情六欲,你如果认为自己是个人的话,也就是你认可你的七情六欲是对的话,那么你就执着于这个肉体上了。执着于肉体上你就不会产生智慧或者知见,你也无法了脱生死,成佛那是望尘莫及,不可能的。你要想成佛,就要否定自我。佛是否定了人成就的。
    ●怎么能让佛性显示出来?那就要看你个人的智慧了。你要是往前走,盯着前面一个东西去抓这个东西,你抓不住它;你必须往后退,退到无,才能显出“有”来。所以佛经里有“真空妙有”这么个词。所以,每句话原本都是来自于修证,不是仅仅谈文字游戏,不是当知识了解。
    ●从道教上讲,大道生一,这个“一”是什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个“道”字里就可以表达出来,在阴阳图里就表达出来了。道学的理念,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举个好理解的例子,用传统的道学理念,人有三魂七魄。咱们活着的时候是阳中有阴,这一点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阴阳图中的这个鱼眼上。人去世了,表现为阴中有阳,这个阳表现在哪里呢?在这个阴阳图上,也表现在鱼眼。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它仍然有个影子,有个虚体,右个物体,那是阳,阴中之阳。咱们肉体是阳中有阴。
    ●中庸之道,怎么能把握“中”呢?所谓“中”,在阴阳图中表现为S线。这个阴阳图代表的东西太多了,它里面含有道学七大规律。要是用道学的理论来理解的话,它和佛学不一样啊,大家要听懂,儒学和道学有区别,道学和佛学又有区别。所以,刚才一开始讲,释道儒,本一家,因为佛经是参照中国的儒学上的一些词汇来翻译的。
    ●刚才咱们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条,作为一般人,都很难很难做到。也就是说,如果儒,你学好了的话,你再来学佛啊,或者学道啊,都会进步很快。进步慢的原因,就是第一步“礼”你都没懂。不知道大家读过《道德经》没有,  “礼”这个字,被老子他老人家骂的是一分钱不值。老子说它华而不实,是最后一层薄纸了。为什么他这么说呢?这是一步一步递减出来的。也就是说,到了最后,人没德了,都失掉了,仅仅能要求一个礼了。  “礼”再没有了,就彻底完蛋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人,最低最低,是礼。但是你要是讲“道”,礼又发生变化。什么道啊?是天道,是人道,还是菩萨道、佛道,还是鬼道啊?那又不一样了。一个人做事,和他的境界有关系。
    ●儒学讲的“仁、义、礼、智、信”,阐明了修德的垂要性。孑L子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也就是说,不修道德:学了不能讲,讲了又不学;闻之不能从,光空听,不去认真做去;不善不能改。当时孔老夫子说,他“忧”,用这么一个字代替。也就是,忧愁,担忧。为什么担忧呢?人光会耍耍嘴,光是听听而已。人人都会讲仁义道德,但是光讲不去做,孔夫子对这个担忧。
        现在世人都不说实话,觉得说了实话害自己。但是你翻开圣典看看,古时候那些称为圣人的、贤人的、君子的所说的话,几乎全是实话,不带掩饰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获得天下人的尊重。
    ●孔夫子有他自己的一些行为规范,他一生的言教是建立在人伦日用上,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比如说谈到富贵,他对富贵怎么认识啊?他说,不义而富,于我如浮云。也就是说,不讲仁义道德而致富,是不实在的,没有以德为根本,像浮云一样,稍纵即逝。现在很多人觉得,怎么能发财啊?不择手段。不但是这个时代,从历史上看,每个时代都存在着这种现象,最终还是自己要倒霉。孔夫子表明他的态度,如果用不义的手段去获得富贵的话,他不去做。
    ●当时有人问孔夫子,你感到快乐的是什么呢?他回答有这么几条,第一是以礼仪音乐陶冶自己,用好的音乐熏陶自己,使自己得到修养。是礼仪音乐,不像咱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不是这个含义。二是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说到这里,找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第三是以广交贤友为乐。广交贤友,不是狐朋狗友,不是吃啊,喝啊,吹啊,不是现代人理解的意义。是贤友,贤德之人。当时别人问他,怎样是为贤友呢?他回答说,好的朋友的标准啊,是正直忠诚、博学多识,坏的朋友的标准是阿谀奉承、奸猾、夸夸其谈。
    ●前段时间我看到宣化上人著的《水镜回天录》说,孔子是佛教里的水月童子转世。释迦佛降生在印度时,水月童子就降生在中国。乃至老子也是从佛教中来的——老子就是迦叶祖师的化身。孔子提倡儒教,老子提倡道教,他们为佛教做开路先锋,先来教化中国的老百姓。所以后来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就很容易接受佛教的道理。
    关于“因果”(2006.5。3)
        无论是何因,不管善与恶,有因必有果。就因果来讲,它的本质不存在善与恶,所谓存在,它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父母生下一群子女,其中有来报恩的,也有来报仇的。如果都是来报仇的话,那就砸锅了,那就说明他自己也太没德行了。多数家庭都是既有来报恩的,也有来报仇的,这两者不能抵消,但有一个平衡。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光做好事,也不能光做坏事。就像刚才说的,偷了这家东西,回过头来给了别人了。到头来,要是都变成你的子女的话,你偷这个人的,你该他的;你把这个钱拿来给了别人了,他又该你的。一个是来讨债的,一个是来还债的,在这两者身上反映这个平衡,这个平衡不体现在你自身上。可是现在这个时代没办法了,只有一
个孩子,弄不好就傻了眼了。
        由这个问题咱们再说一个问题,残疾人。从佛教的理论上推的话,他是果报。对不对?他肯定没做好事才残疾的。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你要是鄙视他,不让他活着,那又是你的错了。他本身残疾,就是果报,那是上苍自然的规律。至于你,那是你自身有没有慈悲心的事。所以我以前早就说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修庙的修庙,扒庙的扒庙,与你没关系,你发你的心,你做你的事。
       但是还有一点,又转回来了,在一个团队里,在一个机构里,在一个国家制度下,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杀人了,你就得偿命,不管你以前和他什么因什么果,不这样做就乱套了,这是世间法。今天张三杀了李四没事,后天,那就热闹了,谁都可以找出理由来解释。我的观察是,往往很多时候,真正有因果的话,他并不是故意地造成你的死,他让你没法用法律讨他的命。他无心杀人,但是结果人死了,为什么啊?往往这种情况就属于果报。也就是说,往往这种情况就属干你该人家的了。如果不该他的,你看电视上演的,那些杀人犯,跑到哪里
都跑不了,几十年后都能找到他。只要跑不了,就说明那个人不该他的。
       要说这个问题啊,咱今天在座的,谁敢说没杀过生?鸡啊,狗啊,猫啊,鸭的,谁敢说没杀过啊?明白了道理,就没必要这么恐惧了。你无非就是该了他一个臭皮囊吗?我曾经杀了你一个臭皮囊,我今天还你一个臭皮囊,不就完事了吗。明白了真实道理,就没什么恐惧了,还完了帐,不就清净了。
    (问:刚才说的,比如他杀了人了,但他不是故意的,正当防卫之类的,也服过刑了,他这种呆报算是今生还了,还是下辈子要还?)
      你前提已经说了,不是故意的,不是处心积虑的,这世又被判刑或是执行了法律下的制裁,应该说是还了。但是不是彻底还了?那就因人而异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都是执着的,不会反观自己的,他不知道前世怎么样,他只知道当下你杀了他了,这是一个执着心。他若执著于此,来世他还会讨。所以必须要自己开悟啊,你要是光执着于现象,它是没完没了的。
    关于“德行”(2006.5.4)
        自古以来,各种宗教,无论道教也好,儒教也好,特别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东西有个共性。什么共性呢?德行。正因为人们不好做到,甚至是做不到,人们才崇尚、敬仰有德行的人。你翻开中外历。史看看,人们崇尚的是德行、道德。
        我为什么提这个呢?因为中外历史,自古以来,所有成仙得道者,所谓圣者、贤人、君子,大德等等,他们有同一共性:德行。这是被人类认可了的,比如佛家讲的慈悲啊,孔子讲的仁义礼智信啊,各家有各家的说法。道德,有道才有德,与道相融,自然有道德。若心中无道,所作所为皆形式,何来德行。
        所以说,你要在修行这条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改造你自己。因为这是共性,你无法抗拒。咱们通常说的,头上三尺有神灵,他们怎么成为神灵的?他们是修的,他们有道德准绳,他们有智慧,就是这么一辈一辈传承修下来的。如果你想修行受益,别无他路,就要认真去研究,认真去修行,改造自己,合乎古训。
        有人说,那我岂不是没有个性了?那我告诉你,咱们人人有个二,能成佛的是一,这个“一”是众生的共性,没有个性。把我这句话记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也许,你从别的地方,听不到这种说话,这么直截了当的讲话。为什么呢?我把这个利益关系都给你讲清楚,你要想去修行,要成就,你只能这样做。
        你这个人的德行,你有没有福德,积没积过善,只有在最危睑的时候,瞬间才能体现出来。比如说,发生车祸了,都死了,只有你生还了。生还之人必有其原因,也许大家不认为他是什么道德典范,但是他必有其原因。咱们今天在这里,我就直截了当地讲了,来学这个东西,它就不但牵扯到咱看得见、摸得着的阳性世界的事儿,它要跨越三界来谈这个问题。你瞪着两个大眼睛看不见,不一定跟前没人啊。咱们这两只眼睛啊,能看到的事儿太少了,知道的事儿太少了,不了解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们看到的,首先并非是事实的真相,更不用说我们看不到了。所以很多人敢冒天下大不韪,称老子天下第一,那是无知。所以我再三给我的学生们说,“不欺暗室”。只要你做到了,以后就会有妙用。
        修行讲破相,破去一切执着,破去一切相。你要是想真正清静下来的话,好的念头和坏的念头,它都得清净了,都得歇了。不是我有善的念头就能静下来,不是的,善恶的念头都得清净了。所以佛经上讲妄念,叫你消除妄念,不说对错,不说你的念头对与错。为什么啊?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上看,有的问题它不是对错。
        那么,善念头在哪里使呢?当你在达到境界之前,静下来之前,修有为法的时候,你要修善。不修善,你根本修不出成就。为什么呢?就和咱一开始讲这个礼似的,咱传统文化几干年了,这些做护法的他们都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就的。那么,虽然现在是2006年,文明极度发达,你要想从这里头,从各种宗教里头获益,使自己能安心,你就得走传统文化的路子。作为中国人,如果一个人连礼数都不懂,我敢给你说,没人会去渡你。因为当你在入定之前,到一定境界被困住的时候,你要有德行的话,可能过路的山神土地,天上飞的神、仙,过路
的,他都能帮你忙。但是你要是没德行,治你还来不及。可能大家不好接受我说的这话,但是我说的是事实。
       所以说,你们这个层次啊,你不懂,不知道,当你往上修修就知道了。当你到那种境界,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就知道了。在那种状态下,一念就可成佛,一念就可下地狱。你要多行善事呢?你要有道德呢?那一会儿你就能拐过来了,即便拐不过来,也许就出来一位能帮你拐一下,接一下,照顾你一下,指点你一下。所以说一点一滴都能显示一个人的境界。
    关于“学佛”(2006. 12.3)
        学佛,你以为念上两句佛号,就是学佛吗?门儿都没有!你根本不会出那智慧。三藏十二部是释迦牟尼佛祖讲的他个人的修证过程,谈的是个人的经验。
        你没修到那个境界,你拿着书读去吧,你就是读不懂。你没干过那个事,你怎么知道啊?你干过这个事了,别人一讲,噢,我知道这个事。你在泰山底下,别人给你说泰由顶上什么风光,在泰山顶上能看多远,你保准不知道。等你到了泰山顶上了,你就知道了。别人再提泰山顶上什么风光,那周围的气魄,你就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可是你没修到的时候,人家告诉你泰山,说泰山顶上日出是什么样,或者写下来了,你去读那篇文章去。啊,真好,我觉得真好,你就脑子里去硬记。同样,现在去读经,念这些东西,学这些东西,就是要叫你牢牢记住,记住干什么用呢?哪一天你到这个境界了,砰,对上号了,你一下子就会有新的领悟。但你要是记不住,到时候它不起火花。
        佛像有的是,很多人都见过佛像,那真佛谁见过?是啊,家家都供着佛像,你供个佛像,就有护法护着你吗?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拜个佛,挂上个佛像,就有佛菩萨护着。我告诉你,没那么容易。如果你心中没有佛,只做表面文章,与佛不能相应,怎么能得到护佑加持呢?
        实际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真正要学佛是有传承的。佛法传入中国几千年一直是有传承的。即便是今天,仍然是这样。有时间翻开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的传记看看,都是有法脉传承的。所谓的“法脉”,就是有宗谱的,它都是一个传一个,这么传下来的。不是你见见佛像,磕个头,你就学佛了,不是这样的。
        古时候,为什么传一个中一个?他就考验你个人的悟性。他不是用世间的思维来对待你。可是现在不行啊,法师给你空讲大理论,其实你什么也听不懂。光知道,嗯,这个法师讲得好,脾气好。其实人家不给你说实话,因为那个实话没法给你说。一说,你就觉着,这是管治我,他是在约束我,约束我的行为,约束我的思想。这就是现在人和古人学佛的区别。
        所以藏地的人现在成就的多,古时候汉地成就的多。因为学的人有智慧有福报,学,自然就抱着一种学的心态,没这么些妄念,没这么些废话,没这么些客套,师父叫你怎么着你就怎么着,它自然而然就通了。为什么有的人脑子不好使,话也不会说,他能有成就。因为你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他就是信你,怎么都信你,他就起作用。他诚,你一句话他就会起作用。只要方法对头,思路对头,就能出现这个效果。
        现在人不好讲就在这里,教和学达不成共识。释迦牟尼佛祖当年,他和他弟子们之间,是相互成就。什么叫相互成就呢?这个师父有智慧有境界,谁来评价他有智慧有境界啊,是他的弟子。如果他弟子没有智慧没有境界,他怎么知道师父有智慧有境界啊。
        随着你们层次的提高,你才会越来越知道师父的怍用。你们层次不提高,思路打不开的话,这个点接不上,师父给你们的东西,你们接不到。当然你们也想要,但它就是接不通。自己福报薄,智慧浅,给你个好东西,你接不着。因为你不知道,你不懂,给你的东西是要你从心底里放下自己的东西,才能接给的这个东西。你放不下心底里的东西,你接不着给你的东西。就这么微妙。要学以心传心之法,很简单:没有自己。完全放下自己了,像一张白纸,去印师。
        举个例子,在法会上你觉得两个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实际上到处都是人。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一言一行,大家都看见了。你看不见他,他看见你了。所以处在这种特殊场合啊,社会上那些处世为人那些事啊,就应该改改。在这种场合,可能一个善念,就能种下善根,就能种下福报。你要和社会上那些想法啊,什么打啊,闹啊,骂啊,吵啊,争啊,斗啊,一念也会种下无穷的恶根。如果在那个场合,你被感召了,真真切切去忏悔了,就按我当时所讲的做了,那你就得到了。如果在当时,你三心二意,你怀疑,那你就打折扣了。所以学这一行啊,要有悟性,真得有悟性,没悟性不行。
       学佛,越想当辈子有成就的人,往往灾难越多,不想成就的灾反而少。为什么?(有人答:试你,磨练你。)这是一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有成就了,你得还帐啊。你若真成就了,你以前该的那些帐,人家找不着你了,你不到人世间来了,人家还找得着你吗?人家都赶着来讨,你得先把帐还清了。所以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祖是两足尊,不是一只脚,是两只脚,福报和智慧都是圆满的。
        很多人不理解,他一发起想学佛的心,反而来灾了,还不如不学呢,不学倒什么事没有。实际上当辈子的事当辈子了啊,是好事。你干的某件事,当辈子出现果报了,这是好事。为什么呢?现世报能够促使你去想想。如果你今天干的事,果报明天发生了;前几天干的一件不好的事,果报今天发生了,你个人就会去想一想,能促使自己改正。一隔世,前世干的事,这辈子你不知道了,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生辰八字是前世的一个果,一般人都难以突破八字,有两类人能够突破。第一类是你碰上明师了,合于道的师。如果你和这种明师能够达成沟通的话,他说什么,你信什么,能使你的八字,本来的命运发生变化。第二类人,靠你自身修炼能合于道,才能发生变化。突破的原因,一是意识的转化,一是加持的力量,有替你背业的。
        我再三给学生讲,一抬手一投足皆在道中。世间一切都在道中,一切相皆在道中。只是你自己心中没有道,你就浚法与它合。你整天活在道中,道不在你中。佛中有你,而你中没有佛。所以你没法与佛沟通,你就成不了佛。佛即是宇宙,宇宙即是佛,你不是宇宙啊。开悟的人,言行举止都合于道。开悟的人一动容,天地万物都会发生感应。你要是心量打开以后,能合于宇宙了,能孕育万物了,能慈悲爱惜众生了,那离成佛就很近了。真理就是这么微妙,不可思议。所以你们要多看看书,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简单得令人难
以置信。
        作为一个常人,放不下我执,你放不下“我”,处处有“我”这个概念,突破不了。在生活中你不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你要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衡量对与错的话,那就麻烦了。应该抱着什么心态去做事呢?“用离俗的心做俗事”,这样你就会游刃有余,这样做事没有不成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赌徒了,不是脑子一热我要玩命。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你就有所把握,不以自己的这颗心去衡量事物,不以自己的嘴、口福去吃那个东西。我觉得鳖好吃,养身体,我就宰了它吃,那就不行了。为了训练你们适应这个过程,我反反复复告诉你们,让你们诵经诵咒,增加点定力,增加点戒力。说到做事,一谈“忘我”,大家都迷糊了。认为也不养老,也不养小,也不儆事了,那就忘我了。错了,都错了。所谓“忘我”的意思是,你要认认真真做每件事,全心全意地做每件事。做每件事,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进去,这样才能训练出“忘我”来。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才能“忘我”。
        你翻翻历史看看,成大事的人,很少不是性情中人。性情中人,更容易与自然接近,做事更容易忘身、忘我。一旦做事,他都忘了,忘身。很久以前看到一篇文章,在非洲霍乱病蔓延的时候,人都死了,只有一个牧师,他尽心尽意去照顾那些病人,他没事。为什么啊?难道上帝偏爱他吗?如果上帝真是偏爱的话,又为什么只偏爱他呢?为他人做事,忘身。不是说,你可别传染我了。如果害怕被传染了,反而会被传染了。说起来是这样简单,常人是做不到的。一般人不会拿着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不会忘我,做起事来必定要打折扣。
        很多人还迷糊一件事,一提“放下”,坏了,什么都不干了。也错了。“放下”是放下没有理智的执着妄想,或者说丧失理智的执着。什么叫没有理智啊?感情用事。什么叫感情用事啊?是人的情绪,不按道理来讲,被七情六欲所操纵。上次讲了,人成即佛成。做人要尽善尽美。怎么叫尽善尽美啊?就是克制你自身的欲望,去把每件事做好。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你要真用心,你要去体味。即便成功不了,你也能吸取经验教训。这样训练自己的意识,也就是放下你自己的七情六欲,去满足他人的原望。
        悟了的人是真正平凡的人,是真正聪明智慧的人。修行的人是什么心态呢?求事物的真理。你不用给我装饰,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本相是什么就是什么。悟了的人,只讲究实质,不讲究外在的形式。自然就是这样的,没必要用装饰性的词去修饰它去,直指道来。不悟的人不行了——我在这儿苦着,你还给我讲道理,简直不懂人情世事;我这里没钱花了,饿得肚子慌,你还给我高谈阔论真理。他觉得不理解了。
        实际呢?如果你看透了这是真理,我敢说你保准不会再饿得慌,怎么着都能活,只是一个心态问题。你看看中国历史上的范蠡,他怎么着都能活。保着主子称霸了,他一抽身蹿了,跑到齐国经商成了陶公了。你看姜太公,能治国安邦,也能经商。当时周朝初期的时侯,农牧业发达的就是齐国,就是姜太公治理的。怎么样都行。
        悟了的人什么都敢说,不存在世人所说的那些假礼啊,假面子啊,假人情啊,假尊严啊,假不怕死啊,假英雄好汉啊,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世人逞一时之快,逞一时之英雄,逞一时之斗士,很多事也都能做得来。但是,你看他有韧性吧?看他有理智吧?看他的出发点。你要是会看的,就看出来了,不是真的。所以,悟了的人和不悟的人做事,若是看不懂的,很多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样的。
        禅宗上说,佛是臭狗屎。一切都破相,全都骂。你作为常人,你这么想想试试。长清县南部山区有弟兄三个,文革时候佛像被毁了,他们把佛像砸了当柴烧了,结果没有一个得好死的。因为禅宗祖师到那个境界了,你不到那个境界就不行了。你若是无我相,住在深山老林里,飞禽走兽伤不了你。你若有我相,就会伤到你了。现代人只会玩口头禅,一切皆空。哪里空啊?哪里都不空。用在别人身上空,用在自己身上,哪里都不空。所以,千千万万,不悟的人不能和悟了的人扯在一起看问题、评价问题,不能划等号。
        很多入党得我做事一没原则,二软弱。你想想,别说咱们见到的河床上的鹅卵石了,它没有棱角,地球岂不也是个椭圆体啊?那你再看看神仙、佛、菩萨身后的光圈是不是圆的啊?没棱角。有人看悟了的人,嗯,他怎么一点儿原则性没有啊?你错了,他有大原则。心与道相通,他怎么做都对,只要能达到随缘度众的目的就行。喜怒哀乐皆可用,皆是方便法门。所以说,最大的福报是智慧,是开发智慧。你这辈子即便是哀哀楚楚的,一没权势,二没名声,三没钱财,你真发了智慧,上了净土,他显现的不是这个普通样啊。人生在世就看你求什么了,你若是求学佛修行,就得将心外之物放下,将五欲六尘放下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