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宝宝大便有粘液:网络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03:10

解放日报思想者:网络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10年04月29日admin浏览次数:( 6)

思想者小传
  王德峰1956年10月生,江苏泰县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当代艺术哲学。曾发表《哲学导论》、《艺术哲学》、《世界十大思想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等著作及哲学论文三十余篇。  今天,中国的网民人数已逾1亿,这表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可以称为“网络社会”之形成。面对这一现象,议论很多,正形成一个关注的热点,各种各样的观点都出现了。我想,对这一现象,还应当从根本上去思考一下,也就是要追问:网络对于当代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网络与人生,与社会,与我们民族的真实关系究竟是什么?  社会交往的空前拓展
  我们一个人在家中,安静地坐着,但是借助网络却能参与全球范围的社会生活。这种参与,在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思议的。
  首先,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个简明的回答是,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我们一个人在家中,安静地坐着,但是借助网络却能参与全球范围的社会生活。这种参与,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思议的。然而,我们不能说,这是一种真实的参与。你怎么可能在自己的房间里就干预外部现实呢?你能用鼠标和键盘干预现实吗?因此,这种参与的方式,我们必须承认,是虚拟的,至少是停留于观念的。
  网上的虚拟生活,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网上可以成为“另一个人”:可以成为游戏的玩家,可以成为新闻评论家、社会观察家、艺术家、文学家、学者、战士、恋人,甚至成为丈夫或妻子,在网上结婚,也可以在网上离婚。我们能够说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生活吗?当我们在网上成为学者的时候,我们是虚拟的。当我们在网上成为战士的时候,我们也是虚拟的。所以,这实实在在是一个虚拟世界。
  我们怎么评价这样一个虚拟世界?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自然,思考问题不应如此简单,不应非此即彼。
  首先应当承认,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发展了个人的社会性存在。马克思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这样论述现代大工业和商业来到人世间所起到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大工业和商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人的全部精力极度紧张起来……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各个单独的个人摆脱了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马克思把在现代大工业和商业中所实现的世界性交往,看作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这一进步的意义就在于人的社会性的发展,也就是说,使个人摆脱了地理区域的局限和民族生活的局限,使个人成为“世界历史的个人”。对于我们在今天谈论网络世界,马克思的论述也同样是适用的。今天,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让全世界都听到他的声音,他也能够听到来自全世界的声音,他能够同世界上的各种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进行交流。这就是个人在我们这个时代通过网络所发展起来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进步。
  网络大大拓展了我们社会交往的范围。比如说,以前,我们只能在藏书量非常有限的邻近的图书馆或自己的书房里探讨学术问题。我们不可能知道,就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地球上的其它某一个角落,是否正出现了一种更有意义的思考,或已有了一个决定性的解答。如今,我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只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走进世界上各重要大学的图书馆。人类的发明,不再在各个孤立的区域里重复发生,或者,产生了又消失。每一种重要的发明都将成为全人类的财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网络这样一个遍及全球的交往手段,保证了每一种重要的文明成果的保存与传播。这是关于网络世界所要说的第一句充分肯定的话。  网络的虚拟性可以造成异化
  在网络游戏里,我们似乎是在锻炼自己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形成一种机灵。但这种机灵是属于“小脑”而不是“大脑”的,更不是“心灵”的。
  紧接下来的第二句话就是,网络这个世界始终是虚拟的。它虽然发展了人的社会性存在,但却是以一种异化的方式来发展的。“异化”在哲学上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人类产生或发明的某种东西,本来给人类带来便利,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实现,却同时又反过来支配人类,即主体产生一个客体,这个客体却反过来控制和支配主体。
  我们可以先谈一下网络作为大众娱乐世界的异化特征。网络不仅是通信联络、传播信息资料的途径,它已构成了大众娱乐的一个新的空间。在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内容,有电子游戏,有棋牌比赛,也有色情图片甚至游戏,等等。现实中的娱乐始终包含着禁忌,尽管在我们这个时代,现实中的禁忌比以往少多了,但毕竟还有。但网上娱乐可以说是百无禁忌的,也难以形成禁忌,人们可以毫无担忧地“为所欲为”,虽然都只是虚拟的“作为”。可是,尽管虚拟,却也就在这虚拟之中,在这百无禁忌中,缺失了人类娱乐的精神价值方向。自远古时候起,任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始终需要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禁忌。禁忌是文明的必要前提与动力。
  在一个缺乏精神价值方向的网上娱乐世界里,我们获得了怎样的享受呢?可以说是“抽象的享受”,因为它缺乏感性的真实性。比如,我们这个年纪的上海人,小时候是在弄堂里长大的。那时的弄堂游戏丰富多彩,在游戏中,孩子之间是面对面的,如果打架、对抗,也都是感性真实的。我们可以在这种游戏中产生真实的友谊,或产生真实的敌意。我们对抗、战斗,在彼此的双目注视之中,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勇敢或怯懦,坦诚或狡诈,高尚或卑俗。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感性真实的游戏中成长。如今的孩子,早早地进入了网上娱乐世界,他们的享受是直接当下的满足,不用付出任何感性的代价。网络世界并不考验他们的勇气、胆略,也不考验他们对行为后果的判断和承担。他们在网上用手指敲击键盘,就虚拟地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网络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抽象享受。在网络游戏里,自己的分数不断升级,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刺激。我们似乎是在锻炼自己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形成一种机灵。但这种机灵是属于“小脑”而不是“大脑”的,更不是“心灵”的。它属于手指,而不属于精神。它不承担任何风险。为什么有不少青少年很容易形成网络迷恋或所谓“网瘾”?原因在于,他们只注重当下直接的享受。倘若你从不想到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本应培养自己的耐心和等待,那么,你也就只能诉诸虚拟的直接满足,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满足。
  更何况,网络游戏指向空洞的“无限进取”。在这样的“无限进取”中,你几乎永不可能停止游戏。这种“无限性”,在哲学上称为“坏的无限性”。这个概念是黑格尔的。某人若一头扎到网络游戏的奋斗中去,那他就是进入了“坏的无限性”。他在这种“坏的无限性”中所取得的成功感,与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努力而得到的精神愉悦,远不是一回事。我们应当区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愉悦。并非只有青少年才会陷入网络游戏。许多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也会很容易地就被网络游戏拖进去,也可能一连玩两三个小时还不舍得放手。但是,当我们终于从游戏中退出之后,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呢?恐怕只能是空荡荡的感觉,除了那个抽象的积分提高,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做成了什么事情。
  在网上,我们还会得到其它享受。比如,有人还会希望通过网络得到爱情。对爱情的向往非常真实,无可指责。但怎么才能获得真实的爱情呢?我想,只能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只有通过进入现实生活才能证明自己值得被爱。我们永远没法通过网络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停留在网上的“爱情”,始终只是观念的、虚拟的爱。倘若两个人之间有了“网恋”,他与她,最终还是要见面的。直到见面之前,他们那个网恋之“恋”,始终只在主观的想象之中。他们终于要求克服这种虚拟性质,他们希望真实地照面。她在注视他的那一刻,看到他的腼腆害羞。他在注视她的那一刻,看到了她的妩媚动人。在这个时候,也只是在这个时候,他们之间才会发生真实的爱情。举凡一切现实生活当中的愉快、幸福,总是要求面对障碍并且克服障碍,总是需要感性的力量。人的社会本质的真实实现,始终是人的感性力量的结果。
  现在有一个现象正引起普遍的忧虑,这就是相当比例的青少年染上网瘾。网瘾产生的后果极为严重。学业荒废且不说,还包括身体健康的损害,心灵的孤独和空虚。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青少年那么容易陷入网瘾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网络本身。网络世界就在那里存在着,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我们跟它发生怎样的关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杰克逊教授曾对130名美国青少年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的孩子大多数不经常上网,他们不迷恋网络。有的孩子说:既然我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还有那么多朋友,跟他们聊天都觉得时间不够,为什么还要在网上跟一个陌生人聊天呢?我们更喜欢面对面地跟一个真实的人打交道。美国孩子的回答给我很大的启发。中国青少年的网瘾是有其根源的。这根源要到生活中去寻找。今天中国的孩子生活得怎么样?他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学校的生活,家庭的生活,是不是出了一点什么毛病,以至于他们不愿意跟周围的人直接交流,而宁愿一个人到网上去获得社会交往。人都有社会需要,都需要跟别人交往,这是人的本性。有一部分孩子需要通过网络来满足这一本性。他们在网上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过着社会生活。然而,他们总还得下网。下网之后仍然孤独。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在现实中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他们觉得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有很多障碍和门槛,似乎总跨不过去。但他们仍需要交往,于是,还是回到网上。产生这样一种情况的根源,要从各个方面去探讨,而这种探讨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网络所构成的世界,有一个异化的特征,就是用抽象的社会交往及愿望的抽象满足来取代真实的交往与满足。
  网络异化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努力的躲避。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的人,都应当通过现实的努力来改进现实,以让这个现实更符合人心的愿望。这种真实的努力,有的人现在做得很少,而是希望在网络世界里找到理想的社会状况,如果觉得现实是不尽如人意的,就到网上去。比方说,现在网络上有个好现象,就是“网上雷锋”。有人遇到难题,往网上发一个帖子,就会有许多网友来帮他出主意,帮他解决难题。很多人在网上愿意做雷锋。这说明我们民族的德性还在。但是,若再进一步想一想,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做雷锋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想做雷锋的愿望有多大?恐怕就不能很乐观。然而,倘若我们的美好愿望总是只通过网络社会来虚拟地实现的话,这不正是说明了一种异化吗?我们不正是在依靠网络生活而躲避改进现实所需要付出的真实代价吗?
  网络永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可能去完成一种感性真实的文明创造,也不可能去实际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个人,我们也不可能通过在网上的生活来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假如你现在是大学生,毕业前要做一篇学术论文。怎么做?有的就从网上找现成的文字和材料,然后下载,下载之后就拼凑成一篇论文。看到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不有所担忧。既然是做学问,搞研究,总得自己研究问题才行。这个问题要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才行,它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别人的文章会给我们启发,但不能代替我们的思考。倘若在学业上,甚至在学术研究中,一味依赖网络,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各种人的各种想法的跑马场,却唯独没有自己的思想。  网络对我们民族的考验
  我们在网络这面镜子中“生活”,既有可能推进文明,也可能异化,我们民族正在经受这一考验。
  网络社会是一个可以产生异化的地方。以上的例子,都是它的异化的表现。但网络本身没有罪过。究竟是通过网络来推动文明,还是通过网络使文明走了一条异化的路,这全然取决于我们自身。任何新的技术,一旦产生,都会或有利于、或有害于我们的生活,这两方面的效应都可能发生。问题并不出在技术本身上。怎么跟网络发生关系,这对人类构成了一种考验,一种真正的考验。现在就来谈一谈网络是怎样考验一个使用它的民族的。
  在网上,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受众,而且可以是参与者和发布者。我们既接受信息和观点,也发布信息和观点。各大网站的建立,构成了一个大众交往的公共平台,这对传统的新闻与舆论事业,形成了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意义非常深远。现在有许多问题和争议,都同网络上的言论联系在一起。“韩白之争”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韩寒和白烨在今年三四月间有一场论战,关系到“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以及“文坛的意义是什么”等严肃的问题。本来应该有一场严肃的讨论,可后来很快演变为辱骂、恐吓、嘲讽,最终则成为一场“秽语狂欢”。网上出现了大量的脏话,上演了一场蔚为大观的“口水战”。后来,很多人回顾和反思了这场“韩白之争”。我现在想追问的是,今天的中国人还能不能在一个自由的网络平台上严肃地讨论一个有关真理的问题?是不是一切都必定要成为漫画?这场争论的双方,很快就被引向这样一个目标,即,如何成功地使对方妖魔化。至于原来要讨论的话题,却被遗忘了。这个话题本是严肃的,重要的。问题的性质远远超出了究竟是大人物压制小人物,还是小人物压制大人物的问题。中国文坛意味着什么?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与我们民族的生活道路的实际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都应当研究,因为事关真理。参与争论的各方本来互不相干,如果不是关系到真理的话,我想他们也不会动那么大的脾气。但动气动到后来,却把问题遗忘了,漫骂与人格攻击都起来了,真是令人遗憾。鲁迅先生当年有一篇杂文,标题就是《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值得我们再读一下。
  网络言论空间意味着什么?有人说,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那就是突破了新闻和言论的某种传统的封闭形式,它让每一个默默无闻的个人,名不见经传的个人,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它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一个发表言论的人是随时可能被辱骂的,不仅自己被骂,还连带家人,说不定还连带祖宗三代。所以,要提倡文明办网,提倡网络上博客上的言论、辩论应当有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比如,首先应当尊重对方的人格。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你也要坚决捍卫他把观点说出来的权利。据说最近有一些博客在订立公约。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我曾经讲过这样的观点:网络肯定带来了“乱讲”的机会。但是不用过于害怕。因为它只是在虚拟世界里,只要这个现实很健康,网上的“乱讲”能伤害它吗?“乱讲”倒是表明了大家原本心里比较乱。可假以时日,从“乱讲”会变成不太乱,进而变成认真严肃的讨论,变成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的公开的探讨。如今“文明办网”倡议的提出,以及博客之间公约的订立,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中国在1995年前后开始引进国际互联网,到今天,才十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有了1亿多网民。这就是说,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个庞大的Web。这个Web是我们民族的一面镜子。这个网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在其中到处是辱骂还是认真的讨论,总之,一切形形色色的网上现象,都在照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本来面目。为此,我们还得感谢这面镜子。倘若没有这面镜子,我们民族的许多缺点,恐怕还不能看得那么清楚。网络是一个你没法不给它自由的东西,因为它就是这样存在的。网络不是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团体建立的,而是大家一起把它“织”起来的,每个参与者都在织这个网,所以它的本性就是开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才形成了一面真实的镜子,照出我们民族当下生活的真相,无论是这个民族的优点和进步,还是她的缺陷和落后。我们何必去害怕这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应当投入对现实的更加真切的关注,并产生改进这个现实的热情。
  我们在网络这面镜子中“生活”,既有可能推进文明,也可能异化,我们民族正在经受这一考验。倘若有网瘾的青少年终于摆脱了那种对虚拟性享受的迷恋,这就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已经能够对网络建立起自由的关系。倘若成年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是认真而负责任的,这也就表明我们民族所完成的一个伟大进步。我们应当致力于这样一个目标。我们民族应当建立起对网络的自由的关系,而不是受制于它,更不是让它来控制我们,支配我们。我们的下一代不应通过网络来躲避现实生活,也不要通过网络来虚假地满足自己的愿望。
  总之,关于网络与人生、网络与一个民族的关系,从哲学上讲,就是我们不应当在网络中把现实的感性的真实性给抽象掉。在感性的抽象化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我们也许可以获得一条躲避现实的道路,但我们的真实的力量却始终还在于直面现实。文明的真实基础永远不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是人的真实的感性生命的发扬。文明的每一种成果都来自我们的感性生命的力量。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