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粘稠恶臭:关于加强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09:28

 

内容摘要: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海宁市要加快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寻求新一轮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本文根据近几年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实践,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对下一步加强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

主题词:创新型人才/引进开发/环境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才战略的大力实施,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作用迅速显现。可以说,时代的发展已将区域竞争的重心由物质资本转向人才资源。特别是在当前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海宁市要寻求新一轮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做强具有高科技内核的产业中坚。而这种改变,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前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红霞牵头对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专门进行了一次走访调研,市人才办也在全市80多家非公企业中组织了一次企业人才工作问卷调查。现结合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情况,对加强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对策与思考。

一、近年来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成效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上级有关精神,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得到不断完善。一是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健全。2004年,成立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之后12个镇(街道)和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也相应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建立了17个市级人才工作重点联系单位和镇(街道)、开发区企业人才工作站,三级人才工作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定下发《关于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的意见》,健全完善了人才工作联系协调、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等制度,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人才工作格局。二是人才工作规划措施逐步完善。2004年和2006年,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人才科技大会,研究部署全市人才工作,同时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制订实施了《海宁市人才资源发展规划》、《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海宁市“十一五”人才资源发展规划》、《海宁市引进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海宁市突出贡献人才等五大类优秀人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三是人才资金投入持续增长。从2001年起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人才专项资金100万元,对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补助。近几年,市财政投入的人才专项资金逐年递增,2005-2007三年,全市累计使用人才专项资金600多万元,其中发放引进人才奖励资金337万元。

2、人才总量和质量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到2007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3286人,每万人口拥有各类人才989人,比2003年增长了近一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所占比重由2003年末的44.19%提高到了2007年末的59.18%。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先后选派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赴青岛海尔、中央党校等培训,成立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学院,与浙江大学合作举办EMBA总裁研修班,举办各类高层次论坛,选派党政干部赴国家部委、上海、省厅等挂职锻炼,面向华东六省一市公开选拔了3名硕士研究生学历副科局级领导干部,每年组织赴省外进行人才招聘活动,同时依托博士后基地广泛开展科技项目与人才交流合作,全市人才总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被列入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第三层次人才2人,嘉兴市专业技术带头人22人,嘉兴市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72人。

3、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先后成立了浙江大学博士后基地、浙大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和第一家外贸人才实习(培训)基地。并依托基地不断加大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技与人才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输送大量人才。建立了海宁市科创中心暨留学人员创业园,目前共有孵化场所4000平方米,引进孵化企业9家,引进各类人才50多名,其中博士后3人,硕士及高级职称5人。目前,总投资1.60亿元8万平方米的市科创中心扩建工程也已经立项并将启动。投资1.55万元建立了浙江省皮革行业创新平台——海宁皮革研究院(浙江皮革工业研究中心)。同时,积极培育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到2007年底,全市已拥有行业区域创新服务中心8家,有122家单位建立了科技研发机构,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0家,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搭建了创业创新平台。

4、人才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完善。一是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健全。2004年建立了市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每年举办全市优秀人才迎春座谈会和组织优秀人才慰问活动,连续10多年组织优秀人才健康体检,2007年又制定完善了优秀人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优秀人才人身保险、疗休养等制度,形成了长效的人才关爱激励机制。二是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海宁市人才网,目前拥有会员449家,每周平均发布招聘岗位3000个左右,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招聘平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积极为各类人才搞好人事代理服务。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和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活动。指导成立了海宁市首个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协会。三是人才表彰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从1989年起,我市已连续评选表彰了7批五大类共144人次市级优秀人才,今年又首次表彰了一名重大科技创新贡献奖和4名科技创新推动奖,并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辟“人才科技先进”专栏、制作“优秀人才风采”宣传长廊、编印《海外人才风采录》等形式,对优秀典型进行广泛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特别是对照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1、各级领导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体现在服务企业中,我市很多领导多注重固定资产投入、规模的扩张,而普遍淡化人才在为企业发展成长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前期制定出台的《关于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中,也没有将人才相关政策纳入进去。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人才关爱方面不到位。比如自2004年以来我市就建立了市级领导结对优秀人才制度,但事实上有较多的领导往往只是到年底履行公事搞一次慰问,日常的走访和联系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乡镇领导则更为欠缺。在这次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中,就有很多企业人才对各级领导能多下基层了解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尤其是对外来人才给予更多的关心方面的愿望非常强烈。

2、企业人才意识普遍不强。由于政府层面重视和引导不够,再加上企业主本身主观的因素,我市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人才环境不够优化。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人才是企业的经营伙伴,谋求人才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在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重视程度不够,只重使用、不重培养,对人才缺乏激励关爱措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像周王庙卡拉杨公司从引进、培养人才着手,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到企业的长远战略部署之中的只有少数企业,而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往往只是碰到技术难题时才想到要人才,这就难以持久确保竞争优势。同时,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得到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环境和氛围尚未形成。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比较低。目前我市工业产业经济的粗放型发展仍较明显,企业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创新水平低,产品相对低端。据统计,2007年我市授权专利中以外观设计居多,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重仅为1.91%,而全省这一比重已达5.26%左右。二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明显缺乏。近年来我市人才总量得到大副度提升,但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较为缺乏。2007年末,我市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才仅136人,占全市总人口0.2%;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为4.08%,而全省这一比率已达到9.28%。问卷调查也显示,企业也已强烈感觉到人才缺口的压力,四大类人才均十分紧缺,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相对最稀缺(见图1)。三是创新团队明显不足。我市还缺乏有效组建创新团队的基础,既懂国际先进技术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少,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弱,组建创新团队很困难。

   

3、现有人才政策还有待完善。一是人才政策方面缺乏一定的吸

引力。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了一些人才引进、培育及激励方面的政策,但是与周边地区,如我省的余姚、台州、慈溪等地相比,无论是在人才资金的投入,还是引进人才的奖励、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二是现有人才政策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由于受现有人才认定标准所限,有的非公企业急需要的紧缺人才,由于受学历、职称限制,无法引进,即使引进也享受不到相应的奖励政策。在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了这一问题。事实也证明,很多企业中发挥作用的,包括长期发挥核心作用的可能并非是高学历或高职称的人员。但根据我市现有政策,这部分人都无法享受到引进奖励政策。三是对人才政策宣传不够。在300多份调查问卷中,有一半以上企业管理人员或人才对市里人才政策不是很了解,对企业是否运用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人才回答“不知道”,说明我们对现有人才政策宣传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引才、留才环境尚未真正形成。首先是人才发展自身条件方面的制约。由于海宁地处上海和杭州两大城市之间,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生活环境都无法和两个大城市相比。同时,区域内又大多数是低附加值产业,企业也基本上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缺少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高端产业或外资企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影响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可供人才流动的空间有限。人才一旦认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受到限制,必然多数是选择往外流动。所以在问卷调查中其中有一项“企业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认为是“人才发展问题”的占到了大多数(见图2)。其次是政府在人才环境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比如,人才公寓建设方面。在问卷调查中,企业人才对此非常关注,提出希望市里建人才公寓的有32%,提出希望镇(街道)建设人才公寓的有17.8%,提出希望企业建设人才公寓的有50.2%。而我市市级人才公寓,已经提了好几年但一直到今年才将要启动,这与我市周边地区如桐乡、嘉善、慈溪、椒江、鄞州、温岭、嵊州等地相比,应该说是相当滞后的。问卷调查也显示,住房问题是企业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遇到的仅次于人才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再次是受海宁人文因素影响,本地人对外来人才包容性方面不够,引进的人才感到在海宁有不被尊重和排斥的感觉,最终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留不住。

 

5、人才公共服务机制不尽完善。目前我市政府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虽然自1994年就建立了海宁市人才市场,但是这个市场的运行还不够成熟,不够稳定,包括它在人才信息供给方面不足、人才供求信息也不完全。政府在人才公共服务方面仅靠每年组织几次大规模的招聘或通过海宁市人才网进行招聘,也已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在走访调研中,不少企业对通过海宁市人才市场招聘效果认为不理想,特别是一些大的企业表示更愿意通过一些中介公司、猎头公司来招聘高层次人才。同时,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由于硬件、人员等原因对人才提供服务方面也受到了一定制约,比如设立流动党员支部、提供人才评价、职业指导等拓展性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

三、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两创”总战略要求,正确把握经济转型升级对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以加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意识、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构建平台、优化环境,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着力增强全社会的人才意识,营造良好的引才留才环境。

1、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人才重要性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阐明党的科学人才观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 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按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在谋划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研究政策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的同时考虑人才措施,统筹安排好人才和资金、物质等各项资源,确保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协调发展。

2、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主体,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人才意识。诺基亚的周婉仪女士谈人力资源的发展时讲到,“资金对企业来说很重要,但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企业里只有人才的潜力是无限的,……企业必须知道,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要想留住人才,企业必须清楚,人才最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给予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尤其是在当前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加要通过宣传、引导和培训,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人才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地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到企业的长远战略部署之中,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包括人才规划、引进、使用、培养、激励、关爱等在内的人才发展保障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以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快建设有利于人才创新文化,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创新的宽松环境,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

3、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开放、宽松、宽容的人才环境。通过运用舆论宣传或者组织一些具有声势和影响力的活动,包括优秀人才的评选、人才风采征文、优秀人才访谈等,全方面挖掘并宣传在我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创新人才典型,扩大优秀人才影响力,唤起全民的人才意识。引导全社会对人才特别是外来人才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开放、宽松、宽容的引才留才环境。

  (二)切实加快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完善人才政策措施。结合海宁人才发展客观形势,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状况,制定适合区域特色的人才政策。一方面,加快研究制定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奖励办法,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市进行创新研究、创业开发、技术攻关、领衔项目建设,尤其是对引进一些重点产业或领域内的紧缺人才奖励政策方面要有一些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借鉴人才工作先进地区的做法,抓好对现有人才政策的梳理、整合、完善和落实,重点加大向企业倾斜的力度。

2、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为主,切实加大培养和开发力度。继续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学院为平台,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业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博士后基地、研究生实践基地以及皮革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依托,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大学或培训基地,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有效发挥“校企合作联盟”平台等优势,加快自主培养技能型人才力度,有力推进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3、大力引进急需创新型人才。围绕我市优先发展的特色产业,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培育计划,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并通过这批领军人才和团队,带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引领海宁跨越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链。同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手段,积极采取载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创新人才。

4、实行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及时研究制定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方面的政策,加大对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和奖励政策,包括在种子资金、创业场所、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强留学人员园区建设,完善相关服务功能,加快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海宁创业创新。

(三)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今年上半年,省委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我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意见,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对集聚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争取通过几年努力,在全市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各具特色、作用明显的创新团队,进一步构筑我市竞争新优势。

2、加大“校(院)地(企)合作”力度。加强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大柔性人才和科技项目的引进力度,进而扩大人才工作的辐射面,着力构建以省内为主,同时面向长三角的人才合作开发网络。进一步创新人才开发合作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和项目的合作共赢,推动学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市科创中心扩建工程建设,完善相关配套功能和设施,使之真正成为从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人才创业的摇篮。继续发挥博士后基地、留学生创业园、皮革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在吸引人才、智力和项目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四)努力完善人才市场功能,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拓展招聘服务手段。以海宁市人才网为依托,积极拓展招聘服务内容,并探索与周边大城市一些知名人才网合作联动网上招聘服务的招才策略。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以行业性、专业性、紧缺性人才为重点,举办各类特色性强的人才招聘会。积极推广柔性流动、借脑融智的人才集聚模式,开辟招才引智绿色通道。

2、培育人才中介组织。积极支持民间人才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着力提高人才中介组织的整体实力。以现有人才市场为基础,积极探索与中介人才招聘机构、猎头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以政府部门主办的,人才市场为主体,民间人才市场为支持,域外人才市场为补充的有形人才市场新格局,更好地为招聘高层次人才单位提供服务。

2、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事代理、网络化信息服务和专业化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服务功能,促进人才服务由供给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要发挥镇(街道、开发区)企业人才工作站和人才工作联系点作用,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动态直接沟通的运作服务,构筑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

(五)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

1、强化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坚持“人才投资是战略性投资”、“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化投入”的理念,加快健全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切实帮助企业高端创新型人才解决实际困难。

 2、完善评选表彰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力度,在二年一次评选表彰一批突出贡献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评选和表彰,如可设立“杰出人才奖”、“年度创新人才奖”等,并由政府予以较高幅度的奖励,提高优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3、健全激励关爱机制。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结对优秀人才制度,落实好经常性走访慰问,让人才真正体会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并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人才状况,以提供有效的服务。积极为引进人才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如在中等节日举行人才代表座谈交流或联谊活动,促进互相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来我市创业解决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落实人才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健康体检、疗休养、节日慰问等制度,改善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激励人才创业创新。  课题撰写人:吕孝尧,200811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