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炒糖色拿捏技巧:教学流派回顾(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48:30

教学流派回顾(十)

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教育实验的活力

教育实验研究,既不是远离实践的思辨性推论,也不是直觉经验的感悟与归纳,而是源于对教育实践变革的思考与问题的挖掘。

教育实验研究,既是教育性的科研活动,又是研究性的教育实践,关键在于参与者生动丰富的创造。

一个有生命力的教育实验,将在不断解决不同时期遇到的矛盾与问题中,不断提出新的命题形成新的内涵,而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教育实验的活力

中国教育报推出了“暑期特刊——教学流派回顾”专栏,刊登了我国近二十多年来有一定影响的9个典型教改实验,这件工作本身是有意义的。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讨论什么是“教学流派”,但这些教育实验研究确实有许多经验与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与总结。

中国教育实验研究的创新意义

中国的教育实验,起步晚但起点高。从1979年“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这一命题的提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教育实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洪流并孕育了自己的特色,从而站在了世界教育实验改革的前列。

教育实验的类型层次具有丰富多样性。这些教育实验中,既有借鉴和引进国外程序教学、暗示教学、情境教学等理论加以改造、变通使之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实验,也有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个人经验而生发的实验研究课题;既有单科单项教学改革实验,也有综合、整合的区域性改革实验。

人文与科学结合,形成了教育实验的多种范型。在国外,尽管早在1423年维多利诺创办的“快乐之家”就首开定性实验研究的先河,直至杜威的芝加哥学校实验,形成了从教育实践活动中生发出的教育实验类型,而坎贝尔和斯坦利专以“准实验设计”来处理这种类型实验不能完全做到被试随机选择处理的难点。但至今,在国外占主流地位的仍是科学主义控制下的教育实验的规范。

在我国,多样丰富的课堂教学实验却呈现出不同类型。正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多样性,导致了教学改革实验形态的多样性。无论哪一种形态,其共同特点都是将人文与科学加以整合,从而远远超出了“定量研究追求科学性、定性研究追求实用性”的涵义。

立足于对旧的不合理教学观念与行为的改造,实验研究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人们一般认为“实验研究”是“检验科学假说、理论的重要手段”,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扩展了这一定义的内涵。教育实验研究,既不是远离实践的思辨性推论,也不是直觉经验的感悟与归纳,而是源于对教育实践变革的思考与问题的挖掘。是从研究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构建理论体系出发,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费时多、收效低”,教学质量低下以及僵化的教学模式问题,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从而进行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情境性学习等一系列探索。

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相结合,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研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从学生学习实际中寻求合理的学习方法,从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教学原则,从而使教育实验研究尽量具有原创性。这种在中国大地上,由高校教师、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中小学教师几方组成的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将教学、科研、进修结合,这一实验研究的运作机制,同样在国际上具有创新意义。

以上诸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学者提出的基本命题:“教育实验,首先是教育思想实验”。教育实验既是教育性的科研活动,又是研究性的教育实践,关键在于参与者生动丰富的创造。

中国教育实验的精要所在需要不断重新认识和体悟

处在大变革时代,人们热衷于教育实验。但是,人们真正理解该教育实验的精要所在吗?也可能连实验者本人也未必真正认识了自我。

比如对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实验,有人仅将其价值定位于“使中国的课程形态从单一走向多元”。这种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境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的重要思想资源。情境教学的实质在于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情境教学”的提出,是从情感、人文视角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进程的把握,对传统主知主义的教学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事实上,由于人们看问题视角不同,对同一教育实验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位与理解。要认识和理解所进行的教育实验,重要的是对教育实验现象作深度理性的思考和提升。

一要把握我国各类教育实验一以贯之的主题。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养成,从根本上改进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遵循一个共同的价值规范,而不仅限于某一具体的“术”与“法”。

二要处理好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确立什么样的教育实验观上取得共识。教育实验经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两种基本范型,一种强调因果关系的解释和研究的规范性,强调严格控制条件,将事实与价值分开以追求结论的客观性。另一种是在现实条件下进行的,关注价值情感和个性,强调对象的整体性以及定性研究。这两种范型反映了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且在中国均得到了较充分展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将不断涌现更多、更新的教育实验类型,这样的教育实验是开放的、动态的,从而也是富有生命力的。

三是教育实验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构建的关系。教育实验是把抽象的理论思维活动再现于感性的具体之中,从而检验、验证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一方面要真实,要贴近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又要超越教学实践,从而指导实践,因此教育实验研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增强学理性。问题是,二者事实上存在不平衡。有的教育实验,实践探索成果较丰富,但理论概括不够;有的教育实验,理论构建上位,但缺少操作中介。人们正是在不断调整二者的平衡度中寻找实验研究发展的支撑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每一个真实的教育实验均应持宽容的态度,因为中国的教育实验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中国教育实验研究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

为什么有的教育实验,甚至是进行了十多年的教育实验,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

一是认识上的原因,没有看到教育实验本身有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有的实验仅停留于收集资料阶段,未创设条件,使该实验进入研究内在规律和验证推广阶段。如一个进行了长达17年的教育实验,每年上百所实验学校聚在一起评优质课奖和论文奖,由于缺乏新意和新的研究目标,停留于低层次的盲目重复,只好划了句号。

二是教育实验的实施者——学校教师的角色没有到位。仅仅将教师作为教育实验的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似乎教师将研究者所提供的一套固定的操作程序作为“傻瓜相机”加以操作使用,实验便可正常进行。有一个著名实验,正是由于实验学校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实验设计者的理论内涵,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实验结束。

三是社会人为原因。教育实验缺乏宽松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一些研究者以自然科学实验标准来评价教育实验并斥之为“不规范”;另一方面,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驱动下,一些研究者盲目追求规模效应而搞了虚假的教育实验;更有甚者,将教育实验视为“业绩”,随教育管理者的人事变动而停止实验。

一个有生命力的教育实验,将在不断解决不同时期遇到的矛盾与问题中,不断提出新的命题形成新的内涵,而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一个教育实验,要坚持进行并永葆活力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尤其是理论基础与理论构建的与时俱进,解决中国当前现实教育问题的与时俱进。如“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前后坚持了近40年,并在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应该说,在中国教育实验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2002年该实验的终止,种种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实验主题并未与时俱进。如果说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自学辅导教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较好的适切性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国际的研究趋势已从自学能力深入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阶段,远不是停留在“启、读、练、知、结”的水平,而是重在培养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控学习进程、自我反思学习结果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的教育问题,只能靠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解决。我们要有自觉的反思意识,认真总结我国教育工作者进行的可贵探索及丰富经验,提倡批判、突破与超越,提倡实践、探索与反思。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以各具特色的众多教育实验形态,托起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实验。

    【声音】应关注教学流派的可持续发展

有生命力的教学流派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应该不断流传、延续和发展。这除了本土教学流派还要不断认识新时期的教育规律,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外,还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外部条件,给予外力支持与推动。

教学流派必须培养自己的学术梯队,建设好自己的学术团队。如果教学流派学术带头人不重视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不营造自己的学术队伍,辛勤创立的教学流派就会后继乏人。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为教学流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果没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学校校长和教师开展实验的胆量就容易受到压抑,新的模式常常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应用与推广。

教育科研管理要为教学流派的发展提供支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各级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各级教育学会的课题立项和课题经费资助,应该促进具有良好基础的教学流派进一步深化研究层次,扩大成果的影响。不要认为曾经资助或奖励过一次就不要再支持了,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流派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通过不断关怀促使研究持续进行。

另外,在教师职前培养的教育类课程教学中,要多选择一些国内有影响的,特别是当地有影响的教学流派让学生分析、比较,领会其中的核心思想和操作模式。在职教师培训中让教学流派的学术代表介绍相关成果,共同研讨学派理论与操作模式的利弊,寻求在自己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这比讲空洞的理论教条要更有实效。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雄辉

  不能以否定一切来确立创新的地位

任何一项改革都承载着历史,所以有着继承性。我们不必要否定一切以此来确立创新的地位。但继承的是什么?或者是什么应该继承?这就要独具慧眼。每一个名字只是一种标签,我们应探究的是标签内蕴藏的实质性东西。

——广东省东莞市师范附属小学叶婉萍

让教学实验在基层“长自己的树”

回顾多年来基层单位和教师对教育实验的参与和研究,成效显著者有,收效甚微者也不乏实例,其中的原因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教育科研,就是要研究和改进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持续进步。教育教学实验能否在基层“长成自己的树”,能否长成自己的“大树”,取决于基层实验单位和个人是否有科学明晰的学习思路和落到实处的举措;取决于参与实验的人是否想学、会学,学以致用。

有迫切的学习愿望,能在学习继承他人成果的基础上生成特色而不失去自我,认准了的事坚决做下去,十年磨一剑,应是参与实验者所应坚持的。 

——山东省邹平县教育局教科室成浩编后

     编后:

    “暑期特刊——教学流派回顾”特别策划到此画上了句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改以来,立足本土教育教学实际,为探寻教与学规律而进行的教学实验远不止这些,限于时间和篇幅,我们只是选择了其中不同类型的代表。

从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追求:以学生的学为着眼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寻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力图使学习规律变成课堂上可操作的办法,寻找到符合自己学派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与教育发展状况下,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作为教学实验的先进性,实现了对以往课堂教学的新突破。从新课程的许多理念中,也可以看到二者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教学实验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大环境和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必然会流露出一些局限性。诚如一位研究者所言,“任何一项教学实验都不能固步自封”。这些实验中的大部分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掌握知识"来进行的,实验的主题虽有所超越,但深化不够,拓展不够,这与当时代的教育视野有关。有些教学实验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实验机制与团队,影响到实验的进一步推进。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些实验如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新课程下取得新的发展,具备与时俱进的眼光和能力,都是这些实验进一步推进与发展面临的新思考和新问题。

应该说,一方面,新课程为教学实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会,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在新理念下的有自己教学主张和操作途径的教学实验的支撑。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落到实处的可操作和执行的办法,也会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新理念的可操作性,应该成为新课程走向教师、走向学生的现实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实验在新课程下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