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蝎子熬汤:教学流派回顾(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38:10

教学流派回顾(六)

和谐教学:帮助学生从学习中找寻规律

王敏勤与和谐教学

王敏勤,男,1952年生,山东省桓台县人,“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现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敏勤从1986年开始搞教学实验,已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和“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目前正在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和谐教学实验20年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可称为“两法”实验阶段、和谐教学法的初步探索阶段、和谐教学法形成阶段、和谐教学法成熟阶段、和谐教学法整体建构阶段。目前,实验学校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

【综述】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各种教学要素达到和谐状态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要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从学习“两法”到“自成一法”

1986年,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读研究生的王敏勤开始研究国外一种新的教学法,并在学校举办了一次学术讲座:《一种速成教学法——暗示教学的理论与模式》。他介绍的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据说“能使人一个月学会外语”。

就在那一年,一个国际数学会议在济南召开,有2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作为山东省政府招待所的济南南郊宾馆负责接待服务,可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外国客人,服务员不会外语给接待工作带来了麻烦。南郊宾馆的领导找到学校领导,要求山东师大培训他们的服务员学外语。听过王敏勤讲座的校长找到他说:“你不是说有一种速成教学法能使人一个月学会外语吗,现在由你设计教学方案,外语系出师资,外语培训中心出设备和具体组织,你们三家负责完成培训任务”。济南南郊宾馆第一期英语学习班16名学员,教学方法严格按暗示教学模式:16名学员呈半圆形排列,教师伴随音乐介绍课文,采取英汉对照的办法,让学员分角色表演。第一期学习班一个半月,授课108小时,16名学员从26个英语字母开始学起,掌握了800个英语单词,四种英语时态和一些基本的语音、语法知识,能听写英语长句子,具备初步的英汉互译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宾馆英语会话,语音、语法比较正确。以后又在其他宾馆办了几期外语培训班,并用这种方法培训本校的出国人员,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这些实验远没有达到国外所说的实验效果,却激发了王敏勤搞教育实验的兴趣:能不能把这种教学法推广到中小学各科教学呢?

1989年,王敏勤在中小学开始了教学实验。首先在山东省邹平县和淄博市临淄区的几所学校开始搞暗示教学法实验和沙塔洛夫教学法实验。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的教学法又称“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通过图表、核心词语、数据等“信号”将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认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抛弃死记硬背的方法,细心领会教师的思路,学生可以掌握思维的技巧,从而达到学会学习。他们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简称“两种愉快教学法实验”。经过两年的实验,1991年7月,他们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召开了“全国首届暗示教学法与沙塔洛夫教学法研讨会”。在会后王敏勤提出了“学两法、融一法、自成一法”的新思路,对两种教学法进行了融合改造,利用暗示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和课堂音乐,吸收纲要信号的板书艺术,将研究改名为“愉快教学法”。由于当时上海已经有愉快教育的实验,实验后来又更名为“和谐教学法”。1993年,他们在济南市召开了“首届和谐教学法研讨会”,王敏勤在会上提出了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和课堂教学模式,并于1996年8月出版了和谐教学的专著《和谐教学概论》,提出了“三阶段八环节”的课堂模式,标志着和谐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从教学过程的和谐到整体建构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从静态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整体又总是处于一定的具体教学环境之中。从动态分析,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总是处于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与外部的教学环境也总是处于相互适应的变化之中。教学的结构是静态的,教学的功能是通过动态的变化来实现的。

所谓和谐教学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王敏勤认为,首先,和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它们配合得不够合理,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各种要素的搭配关系,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

随着研究和实验的深入发展,王敏勤又提出了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原则: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部分后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总是先部分后整体。而王敏勤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应该是先整体、后部分。根据整体建构的原则,在一个学段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学期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单元(章)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而每学完一个单元要及时回归到整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学完一册教材要及时回归到整个学段的知识系统。在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把主要学习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完成了主要任务再完成次要任务。这样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知识结构图理清教材的思路和各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表格、简笔画等,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如一个学段的一个学科可以画一棵知识树,每一册教材也可以画一棵知识树,知识树可以挂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一入学就要让他学习这一知识树,让他知道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要学习哪些知识,要学习的每一部分知识都是这棵知识树上的一个分枝、一个叶片、一个果实。

3、从课堂教学的“三段八环”到“四环节”

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二、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三、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三个环节。在准备阶段的“身心放松”环节是和谐教学的特色。常用的心理放松法有音乐放松法、诗词放松法、心理想象放松法等。

在导学阶段的“艺术精讲”也是和谐教学的一个特色,要求教师在精讲时不但要注意语言和手势的教学艺术,在板书时要运用纲要信号。艺术精讲还包括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音乐。音乐如果用得好,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创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是和谐教学的又一特色。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如可以采取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方式。

在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中,王敏勤又提出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知识结构图(纲要信号)来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三是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与原来的“三段八环”相比,更便于教师操作,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报记者 赵小雅/文

【访谈】 任何一项教学实验都不能固步自封

  和谐教学实验20多年来有哪些有益的经验?在新时期又有哪些新发展?就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和谐教学的创立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

  记者:和谐教学从引进暗示教学理论和沙塔洛夫教学法实验开始,后来又提出了“学两法、融一法、自成一法”的主张,和谐教学在两种教学法的基础上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暗示教学法和沙塔洛夫教学法是源自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教学法体系。暗示教学法最先是从外语教学和文科教学开始的,沙塔洛夫教学法最先是从理科教学开始的,其理论依据和教学模式也都大不相同。当时我向部分中小学教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教学法,实验也是分开的,没有想到要合到一起。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两法”可以互补,所以后来提出了“学两法、融一法,自成一法”的主张,有意识地引导实验教师把两法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后来,以暗示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主,保留了暗示教学法的“身心放松”、“课堂音乐”、“积极暗示”、“激活练习”等环节和特色,在板书部分借鉴了沙塔洛夫教学法的“纲要信号”,形成了一个“三阶段八环节”的课堂模式。在长期实验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觉得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艺术性,更要注重科学性,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所以后来我们提出了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思想。在整体建构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现在的“四环节”的课堂模式。现在的课堂模式已看不到当初暗示教学的影子了,“身心放松”、“课堂音乐”等也用得少了,而保留“纲要信号”并进行了改造。我们现在叫“知识结构图”,形式也多种多样,特别是知识树的形式,是原教学法中没有的。

  记者:和谐教学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问题的变化规律”,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什么?

  王:首先,教师自己要善于总结教材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然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实解决各种问题都有更好的方法,如我提出的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分析法”。只要是小说、故事、童话、寓言这类体裁的文章,都有“角色”,其中人物是角色、动物是角色、植物也是角色,只要用知识结构图把角色之间的关系画出来,这篇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就清楚了。别的文体的文章也有自身的规律,别的学科也是如此。所以教师首先自己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规律。有的教师上课总希望把问题讲得越细越好,不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其实知识是讲不完的,练习题也是做不完的。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学生自己就能解决问题。

  记者:实验从1986年开始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有什么可以总结的经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王:要说经验主要是“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我从来不说和谐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法,能够包打天下。其实任何教学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要不断吸收国内外别的教学法的思想和做法;另外,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修改,教学法的研究永无止境,永远都不能说是完善了,课堂是检验教学法的阵地,搞教学研究的人不能脱离课堂。我自己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并一直在幼儿园搞实验;我每年都听200多节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听完了课马上点评和讨论,有好多灵感是在课堂上产生的,不是在屋子里想出来的。

  在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教学实验有了基本的理论和思路之后关键是落实,落实的过程是个再创造的过程。比如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实验,要一个学段一个学段、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研究和实验;前边说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学段和学科都要灵活变通,都要具体化;比如知识结构图(知识树),要在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逐一设计和绘制,并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修改才行。有些工作需要专门的研究人员来做,有些工作需要实验学校逐一落实。但有些学校往往对课题的立项和结题感兴趣,而对一些具体的实验工作下功夫不够。

  记者:新课程背景下,和谐教学实验有哪些新发展?与新课程教学下倡导的教学方式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王:新的发展就是提出了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思想和做法,特别是“主题式单元整体建构教学”,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而设计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材的编写,大部分是以“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在这里“主题”不是语文中的“主题思想”的意思,是“话题”的意思,如语文中的“人间真情”是主题,数学中的“多边形”也是主题。既然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教学方式也要相应地改变,因此我提出“主题式单元整体建构教学”的设想。教师在备课时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在课时的安排上也要把一个单元的时间统筹安排,在教学时要按照单元的主题把课堂教学、阅读、写作、小实验、小制作等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开发课程资源。这与新课程提倡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致的。 (本报记者 赵小雅)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17日第6版

 

愉快·和谐·高效

——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法实验

山东省教委日前组织了七位专家教授,对山东财政学院王敏勤副教授主持的“和谐教学法实验”进行了省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课题的研究与实验适用于中小学各个学科,通过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不仅能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寻求一种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减轻学生负担的教学方法,王敏勤同志从1986年在山东师大读教学论研究生时就开始搞教学实验,他先是研究和实验国外的暗示教学法和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又在多法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和谐教学法。这项实验1992年被山东省教委正式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目前已推广到山东省18个市县区和大企业的几百所中小学。

    和谐教学法是基于以下六方面的原理提出来的,即身心和谐的原理,大脑两半球和谐原理,教与学配合和谐的原理,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原理。和谐教学原则,即愉快教学的原则,当堂达标的原则,板书优化的原则,精讲活练的原则。根据以上的原理和原则,和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程序为三阶段八环节: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二、导学阶段,包括出示教学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三、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和推荐作业三个环节。这八个环节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灵活贯通。与别的教学法相比,和谐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心放松。身心放松包括肌体放松和心理放松两步。身体放松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由疲劳和紧张而转为放松,以使他们能精力集中地进入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室的空间和学生的需要自编一些室内操让学生做,舒展学生疲劳的部位。如果学生不疲劳就不做。心理放松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的心情平静,另一方面是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放弃影响学习的一切杂念,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心理放松的方法也很多,如深呼吸练习,让学生伴乐想象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和感受。

    课堂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也是和谐教学法的一大特色。音乐如果运用得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绪。如在讲授初中历史《巴黎公社》一课时,播放“马赛曲”、“国际歌”,在小学语文课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播放“哀乐”,对于烘托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有特殊的效果。如一位老师在讲小学语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播放了音响艺术教学带。在播音员朗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伴随着出现了密集的枪声和大炮的轰鸣声,随着战斗的进展,嘹亮的冲锋号声和遍野的喊杀声交织成一片。此刻人们就好像是置身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特别是讲到董存瑞手托炸药包,拉动导火索舍身炸暗堡时,响起了一声天崩地裂般的爆炸声。各种声响汇集的音响效果发挥了强烈的感染力,不但学生被这惊天动地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就连参加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角色。课堂上音乐不能滥用,要在适当的时机选择一些适当的音乐才行。

    纲要信号。把板书纲要信号化也是和谐教学法的一大特色。所谓纲要信号是指运用少量的文字、数字、线条、符号等,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它比传统的板书更科学、更简洁、更有概括性、趣味性和联想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如一位老师在讲初中世界地理《南亚概述》时,把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概括为“3×5+2”,即:三种地形、三大河流、三种气候类型、三个内陆山国、三大临海国,两个岛国。在考试时,这部分内容没有一个学生答错。纲要信号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图式、表式、文字式、数字式、综合式等。纲要信号既可以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写在挂纸上,也可以用投影仪显示。

    激活练习。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他们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巩固和运用新学的知识。如让学生抽签问答、擂台赛、表演课本小品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一位老师在讲小学《自然》“太阳系”一课时,她让10个学生分别戴上太阳和9个大行星的头饰,每个学生用拟人化的口气介绍所代表天体的特点,扮演9个大行星的学生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然后根据离太阳的远近顺序分别到自己的位置上。形象的表演使学生对陌生的天文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课后学生都反映这样的课有趣味,不容易忘。

    参加实验的学校都普遍反映,运用和谐教学法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王捷奋)

 

  

《中国教育报》1995年10月3日第3版

 

 

整体建构是和谐教学的基本原则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敏勤

  和谐教学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做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整体建构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许多人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部分后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是先部分后整体。首先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最后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比如语文阅读教学,多少年来都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教学,先让学生理解生字、生词,扫清字词障碍,再划分段落和理解段意,最后总结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教师往往逐字逐词、逐句逐段的进行分析,唯恐哪个细节讲不到,学生不明白,把完整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直到快下课时学生才对全文有个整体认识。

  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不是先部分后整体,而是先整体后部分,经过几个循环往复,最后形成对事物的清晰认识。比如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个人,不可能首先盯住他的眼睛看——双眼皮,再仔细看他的鼻子——高鼻梁,最后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是很漂亮的一个人!事实上我们只要用眼睛一扫描(类似学习中的速读),就马上得出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是个漂亮的人。然后有时间你会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端详(类似学习中的精读):双眼皮、高鼻梁、白皮肤、高个头、穿戴得体……在对部分的认识中不断加深着最初的整体印象——这人确实很漂亮。也可能在对部分的认识中不断修正最初的整体印象——乍一看很漂亮,仔细一看,原来有一些缺陷。我们初到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匆忙转了一个圈,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虽然对这个城市或这个单位的各个部门并不了解,但我们首先有了整体的印象,尽管这个印象是模糊的、粗浅的,我们会在以后对其各个部分的了解中不断加深或修正最初的整体印象。许多识字教学的经验也证明:小学生在最初学习汉字时,并不一定是笔画少的先学会,笔画多的后学会,有时候笔画多的字先记住了,而笔画少的字反而没有记住,这与字的结构有关系,孩子在认字时是整体感知,而不是一个笔画一个偏旁地去记。

  整体建构教学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

  由于传统教学担心学生一下子对整体把握不了,所以总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让学生学习。如教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教师往往让学生先学会“1×7=?”,再学习“2×7=?”,依此类推,直到下课前才学习完“7×7=?”,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小,速度慢,不能养成整体思维的习惯。而整体建构的原则要求老师一开始就把《7的乘法口诀》的全部任务交给学生,要求学生一次性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前边我们已经学过了1至6的乘法口诀,根据前边学习的规律和经验,你能不能想出7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些答案写出来,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每个学生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可能不一样,有的会总结前边1至6的乘法口诀规律,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想出来,有的需要借助学具摆弄一番通过形象思维才能解决。教师一下子把全部问题或主要问题交给了学生,学生就会从整体上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解决一个等老师再布置下一个。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只要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就是后边说的通用工具),就会做到举一反三,很快解决这一类问题,甚至连没有学到的“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也会迎刃而解,不需要老师再教,一节课可能会学习三至四节课的内容。

  整体建构教学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教师一开始把主要问题交给学生而不是一点一点地交给学生,学生就要用整体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如学习小学语文《坐井观天》,在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或听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本文的主要角色是谁?它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在读课文时就要整体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读一遍解决一个问题,读四遍才能解决这四个问题。有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堂课让学生读17遍课文:第一遍读解决生字,第二遍读解决生词,第三遍读解决分段,第四遍读解决段意……教学环节零碎,课堂效率低,学生也很累。而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要求学生一篇课文读四遍就要基本完成任务。第一遍,跳读(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第二遍,速读(每分钟读完1000字),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第三遍,细读(每分钟200字),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这一遍读,速度服从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

  学生在整体把握教材的过程中,可借助纲要信号。所谓纲要信号,就是用字词、数字、线条或其他符号组成各种图、表、公式或句子,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大的纲要信号可以是一个学段的一门学科(如整个初中段的六册语文)、一本书、一个单元的内容,小的纲要信号一般是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的内容。纲要信号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表格、简笔画等,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

  整体建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认识和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工具

  不同的学科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材内容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学生首先要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工具。

  通用工具实际是寻找问题的变化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切入点。这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变化规律。如:初中数学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公式中的a、b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可以表示房子、汽车等万事万物。

  其次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方式。如:(a+b+c+d)2,可以把(a+b)看作一项,(c+d)看作一项,还可把(a+c)看作一项,(b+d)看作一项,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一个或若干事物看作a或b,只要加上括号,多少个数字或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a或b。这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一种思维方式,一个通用工具,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了。

  理科如此,文科也是一样。如语文中的小说、童话、故事,其中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我把他叫作“角色”,如一个人、一个动物,都是角色。文章无非就是写这些角色在做什么,他们之间相互是什么关系。

  整体建构教学要求学生要及时把本节知识纳入更大的知识系统之中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系统性,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某一节教材时要整体建构,还要把这一章节的知识及时纳入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去。一个学段的一个学科可以画一棵知识树,每一册教材也可以画一棵知识树,知识树可以挂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一入学就要让他学习这一知识树,让他知道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要学习哪些知识,要学习的每一部分知识都是这棵知识树上的一个分枝、一个叶片、一个果实。知识树就如同地图,一个学段的知识是中国行政区图,一本书的知识是一个省的行政区图,一章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地市的行政区图,一篇课文或一节内容是一个县的行政区图,学生虽然还没有走出本县,但要让他学习全国的地图和全省的地图,心中要有一个整体知识的轮廓,学习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及时把它回归到大的知识树上来,就如同把本县、本省的地区放到中国的大地图上来一样。学生从一入初中就学习这棵知识树,等他初中毕业时,这棵树他已经学了无数遍,早已烂熟于心了,升学考试前只要把知识树回顾一下,整个初中阶段的知识就跃然脑中,不需要搞大运动量的题海练习了。

 

 

 

《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