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号线水城路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小学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3:5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明确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所确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教育战线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教育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青少年学生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充分发挥文化引领、文化育入作用,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文化育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为我们国家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推动教育事业在新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既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文化育人的功能,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标志,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聚合民心的精神旗帜。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小学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