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乳腺肿瘤病毒mtv:关于湘潭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1:53:42
关于湘潭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07-5-23 15:50:29 被阅览次数: 1627 来源: 宜都农业网

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对策研究——关于湘潭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   摘 要:什么是工业理念?工业理念所包含要素主要是:一是规模经济理念。现在是过剩经济时代,在短缺时代,只要生产出产品都卖得掉,而过剩经济时代一定要讲规模。二是资本运作理念。要做大规模,就必须要有多种融资渠道,成为融资高手。三是市场营销理念。就是要瞄准目标市场在哪里、是多大、如何占领?四是品牌理念。五是人才理念。六是创新理念。当然还有多条,最重要的是这六条。具体目标就是: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规模化理念调整、培育主导产业,以工厂化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标准化理念发展农业,以资本经营理念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关键词:现代农业;工业理念;发展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对策之一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市、县级财政每年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并按照同级财政增长比率逐年增加额度,做到专款专用。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要向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倾斜,实行以奖代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生产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行奖励,从2005年起,市财政对综合考核前10名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不同档次的奖励(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品牌,从2005年起,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省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市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    (二)落实税收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各项税收支持政策,认真执行农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的通知》(农经发〔2000〕8号)规定的有关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确保落到实处。    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所得税。其免征范围,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业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49号)的规定执行。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对专业合作组织及所办加工、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对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企业组织购销的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征税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对待。    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采用的国产设备投资额,可分别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9〕49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号)的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对经批准的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良种和加工设备,除按《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的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对生产基地遭严重自然灾害的龙头企业,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用地及生产生活用房等建筑,其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纳税有困难的,按税收管理权限报批减免。    (三)实行收费减免。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地的支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用地,优先安排。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和新办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用地未固化的,视同农用地对待。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可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有偿方式配置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符合乡(镇)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不办理土地征收手续,不缴纳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在农业生产基地内,建设农产品新加工项目需要临时使用土地,不破坏耕作层,落实了土地复垦措施,符合临时用地条件的,可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依法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要支持用于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联结的农产品基地建设。    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水,由所在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年度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电,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的执行大工业电价。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规定的现代化或专业化种养业企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办绿色食品的环境和产品监测、标志使用等费用按最低标准收取。    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办理证照和其他管理部门在收取规费时要按最低标准收取费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的各种农产品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免收3年市场管理费。    经批准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基地视同市级工业园区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参照《中共湘潭市委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决定》(潭市发〔2003〕23号)执行。    (四)加强信贷服务。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力度,支持和帮助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在企业逐步落实主办银行制度,确定授信额度,派驻客户经理,加强资金运用的监管,创新金融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要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投放力度,扩大农户贷款面。   大上农产品加工项目。 ——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对策之二 一、农业项目建设意义重大      农业项目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重要途径。中央指出,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这一判断为我们跳出农业抓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必将对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我们谋划论证农业项目的过程,就是用工业经营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投资建设农业项目的过程,就是工业资本和城市资本投资农业、反哺农业的过程;农业项目发挥效益的过程,就是统一城乡市场、统筹城乡资源、城市带动农村的过程。突出抓好农业项目建设,才能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步伐。     农业项目建设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经过加工的农产品所占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已经成为决定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数量和品种的发展趋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更加关注市场和龙头企业的需求,并据此来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所以,狠抓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业项目建设,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着重大的拉动作用。     农业项目建设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一定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最终取决于项目建设。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当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投资拉动的特点非常突出。只有抓紧上一批能够影响产业布局和结构升级的大项目,龙头企业“小、弱、散”的状况才能改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才能提高。     农业项目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因为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发展是项目建设的结果。从实际情况看,我市大多数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城镇经济薄弱。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靠农产品加工业来带动。我们观摩的很多地方都证明,只有大搞农业项目建设,才能抓住农业产业化的关节点、农村工业化的切入点、农村城镇化的增长点,大大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实力。     所以,抓住了农业项目建设,就抓住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要领,抓住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和摆位,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农业项目建设的重要性,抓紧、抓实、抓好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力争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农业项目建设势在必行    当前,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农业的市场竞争,已不仅仅是单个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竞争,更是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与发达国家比,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差距,不在产量在质量,不在生产在加工,根本的制约在于龙头项目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龙头企业弱,总体规模小。二是农产品加工比重低,增值率低。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发达国家如美国为1:1.8,日本为1:2.4,英国为1:3,法国、荷兰为1:4。三是加工深度不够,产品比较单一,产业链短。据中国农业大学资料,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深度在90%以上,如玉米,美国深加工量占总加工量的20%,加工深度达8个层次,可加工出2000多个产品,如肉类,法国香肠有1500多种、瑞士750多种、日本200多种,再如专用面粉,日本能加工出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四是农产品综合利用率不高,循环经济发展较慢。主要表现为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不够。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比较注重环保,对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如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橘果籽榨取食用油和蛋白质,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从橘子皮、苹果渣中生成果胶质或柠檬酸,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五是出口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有待加强。出口农产品大多为经过加工的产品,由于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屡屡受阻。       三、农业项目建设前景广阔         农产品加工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世界农产品加工业伴随着工业革命孕育而生,历经几百年,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据资料,世界食品工业每年销售额约27000亿美元,高居各行业之首,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法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其工业产值的20%,是其工业部门中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产业。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资源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巨大,大上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前景十分广阔。 资源基础雄厚。湘潭是全国的湘莲之乡和全国闻名的粮猪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湘潭农业和农村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奔小康进程。湘潭是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吨粮市,全省第一批全面绿化达标市和全省第一个农村达小康市。  加工空间巨大。湘潭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充沛。优良的土质和光、热、水、气条件,形成了湘潭丰富的自然资源。湘潭市植物群落为典型亚热带丘陵性马尾松群落。其自然植被区系组成,主要有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薇茴科、芸香科等。现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树种资源有92科236属539种。用材林有杉木、马尾松、樟树、楠木、石栎等16种。经济林有柑桔、油茶、油桐、棕、乌桕、桑、桃、李、梅等。木材蓄积量为146.48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20平方公里,3.84万立方米;幼林886平方公里,77.7万立方米。农作物资源丰富。全市可供栽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上千个品种,其中粮食作物98科50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20余科300多个品种。湘潭县的湘莲寸三莲,以优质高产驰名中外。全市动物种类繁多。爬行类有龟、鳖、蛇等。鱼类有12目24科82属143种,养殖的鱼类有40多个品种。家畜饲养以生猪为主。所辖的湘潭县、湘乡市是全省三元瘦肉型杂交猪生产基地。家禽饲养以鸡为主。国外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早,科技进步快,产业开发比较成熟。从已有资料看,小麦、玉米、薯类、棉花、大豆、肉类、禽蛋、鲜乳、果菜等几乎每种农产品都有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可以预见,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这样的链条还会不断延伸。每一个链条环节都可以转化为加工项目,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  增值前景广阔。据中国农业大学资料,发达国家一般粮食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可增值2--4倍,畜禽加工可增值1---3倍,薯类加工可增值1—3倍,果蔬加工可增值3倍以上。 四、农业项目建设有路可循  随着投资环境的优化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一资带三资”的格局也已初步形成,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的势头非常强劲,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外地积极探索,创造性工作,积累了不少谋划项目、运作项目的好经验,走出了多条好路子。可供参考 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是谋划项目、建设项目的基本路子。三河市发挥区位优势,壮大“牛王”、“猪王”、“油王”,围绕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谋项目,借用北京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上项目,成为拥有三个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县级市。栾城县依托省会求发展,瞄准餐桌上项目,成为石家庄居民的馒头房、肉食店。丰润区发挥产业优势,围绕奶牛产业体系建设上项目,建设了一流的良繁基地、全省最大的养殖基地,吸引乐百氏、均瑶、蒙牛等全国乳业巨头纷纷前来投资建厂。安平县引进斯格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斯格猪生产基地,也成为北京的活猪供应和肉食品加工基地。 依托骨干,集群发展,是孵化项目、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的必然趋向。大名县发挥五得利集团的骨干带动作用,大上面粉加工项目,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基地。隆尧县以华龙、中旺两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企业发展配套上项目,拓宽领域靠项目孵化项目,大力发展肉类、蔬菜加工、彩印包装等配套产业,平地崛起了一座近5万人的小城镇。昌黎县大力发展酒葡萄产业,基地由最初的0.15万亩发展到3.6万亩,干红企业由2家发展到30家,一座干红城正在崛起。 开放招商,引进“三资”,是大上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张家口市组织企业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农业项目建设开展得红红火火,农业发展面貌为之一新。目前,全市在建的3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来自省外和国外。承德市采取走出去推介承德,请进来感受承德的办法,在首届北京·承德农业项目洽谈会上,签订了农业合作项目43个,总投资13亿元,初步实现了与北京的资源共享、产业融合、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迁安市努力实践统筹发展观,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农业,农业项目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盯大客户,积极跑办,是引进项目、提高成效的有效手段。顺平县领导重视,积极争取,全力跑办,引进了北京汇源集团投资两亿多元的大项目。丰润区、滦南县为了引进蒙牛项目,党政一把手带队,多次主动登门拜访,介绍本地奶牛养殖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承诺优惠条件,终于引进蒙牛投资5.4亿元。霸州市领导得知大连华农集团有意来投资后,专人盯办、专题研究,协调解决选址、用地、交通等问题,使项目及时落户。       政策优惠,环境良好,是稳定客商、留住项目的重要条件。涿鹿县实行“招商阶段零地价、起步阶段零收费、生产阶段零干扰”的“三零”政策,引进了中德合作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示范项目等一批项目。肃宁县综合施治,环境宽松,一个贫困县云集了大批客商,纺织城和皮毛城应运而生。迁安的三元液态奶项目、大名的美佳食品项目、邱县的妞妞食品项目和南宫千喜鹤生猪屠宰项目的顺利引进和开工建设,无一不是当地政府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市场和服务环境,为项目审批、建设和投产开辟了绿色通道的结果。 健全机制,加强激励,是调动积极性、保证项目建设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市都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技改贴息和项目奖励。这些措施和办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各县跑办项目、建设项目的积极性,成效比较明显。       领导重视,组织推动,是打开局面、加快项目建设的根本保证。邯郸市积极转变对农业的领导方式,连续组织开展“农业项目年”活动,拿出专项资金,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给予重奖。同时,采取“月汇报、季调度、半年观摩评比、年终总结奖惩”等办法,合力推进项目建设。上半年,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达到195个,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21%。 五、农业项目建设重在抓实      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重点项目建设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大宗、特色农产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工型项目为重点,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坚持扶强本地龙头和引进域外项目两手抓,强力推进,集群发展,尽快建成农产品加工大市和出口大市。当前要突出做到“五抓”: 第一,抓关键,以县为主抓项目。县域是农产品集中产区,也是组织推动农业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各地要把调动县一级的积极性,作为农业项目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以扩权强县为契机,赋予县(市)更大的权限,提高县级自主决策能力和要素调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考核县级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切实调动县一级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积极性。 第二,抓主体,扶强企业上项目。企业是招商的主体,也是投资的主体。一方面,要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扶壮扶强本地龙头企业,培育项目建设的核心力量,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善借外力,重点瞄准国际、国内和省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有针对性招商,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关联度强、发展后劲足的项目,创造跨越式发展的条件。     第三,抓示范,发展集群聚项目。企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支撑,也是项目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林板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产业发展突出畜牧业、畜牧业发展突出养猪业的工作重点,选择基础好、前景广的加工基地,重点扶持,集中上一批项目,尽快建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高地。  第四,抓协调,整合资源促项目。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决于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资金的支持效果取决于投入方向和使用方式。按照“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和“职权不变、渠道不乱、集中投向、捆绑使用”的原则,协调发改、财政、商务、中小企业、农业、林业、农业开发等各有关部门,同心同向,形成“多兵团、各兵种联合作战”的态势,保证对重点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优先服务。   第五,抓机制,明确责任保项目。长效机制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项目建设亦是如此。 发展订单农业。 ——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对策之三 近几年,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的订单农业,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订单农业的主要形式   所谓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客户(农产品购买者)签定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通过合同的形式,把购销双方紧密联结起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按照合同的规定,完成生产经营中产销活动的全过程,实质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我国的订单农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兴起的。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订单农业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农户与科研生产单位签订合同,主要是签订农作物制种合同,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发展订单农业。如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省安丘市的蔬菜优质品种繁育,河南麦业科技发展公司与河南省新乡市的优质小麦繁育,都是采取订单的形式,由农民负责生产,科研部门负责收购推销。   二是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如蓝田集团的绿色天然食品生产、银欣集团的粮食深加工、德大集团的饲料与禽肉生产等,都是采取这种形式与基地农户建立产销关系的。   三是粮食主产区与销区签订粮食购销合同,一般是粮食产销区政府部门、国有粮食企业之间签订粮食购销合同,产区政府部门、企业再向农户签订粮食产销合同,被称为“大订单”。如浙江省2000年同黑龙江省签订了48亿斤大米、玉米的合同,除自用外,还销往其它地区。吉林省2000年同浙江、江苏、上海、江西等省(市)签订了60亿斤的玉米购销订单,以此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温州虹丰集团2000年上半年与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签订了建立10万亩优质米基地的产销订单。浙江省还有的企业到黑龙江省兴办粮食加工厂,经就地加工后再把粮食销往销区。   四是农户与专业批发市场签订合同,依托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较为典型的如山东省寿光市的全国蔬菜批发中心,不仅以订单的形式带动了本地的蔬菜专业化生产,而且与外地蔬菜生产基地也有购销合同。   五是农户通过经销公司、经纪人、客商签订合同,依托中介流通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如河北省乐亭县,围绕蔬菜、果品、水产品的基地化生产,全县有260个专业合作社、生产协会和经销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建立产销关系。   不论哪种形式,都是通过订单这一载体,从订单双方利益出发,建立生产者与不同的需求者之间的产销关系,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双方利益,促进生产发展。   订单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订单农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较快,效果明显,前景看好。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订单农业的品种数量在增加。已经由特产品、油料、经济作物扩展到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由种植业延伸到部分养殖业、加工业。吉林省的订单农产品种类已由1999年的30多种增加到2000年的70多种。   二是订单农业的区域范围在扩展。目前订单农业正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沿海市场经济发达省份发展较快,带动了河南、河北、山东、吉林等省订单农业的发展。大部分地方已经走出了县、市,正逐步向省(区、市)外发展,沿海许多地方已把订单签到国外,交易的地域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海南省的反季节蔬菜通过订单形式,不仅跨越28个省市区、销往47个大城市,而且还销到港澳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   三是订单农业的生产规模在扩大。一方面是按照订单合同种植的面积在扩大。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55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冬小麦订单面积就达2000万亩。另一方面是大额订单在增多。2000年吉林省全省超过20万亩的订单有13个,比1999年增加11个,其中德大公司的300万亩大豆订单,涉及8个县(市)的217个乡镇、近32万个农户,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订单。   目前,订单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订单合同内容不详细,程序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合同双方法律意识不强,违约现象突出;一些地方对订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还认识不足,对订单农业发展支持不够;流通中介组织发育迟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相关政策不配套,缺乏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等等。   订单农业的积极作用   订单农业作为一种市场导向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订单农业,就等于把农民产后的销售活动移置到了产前,农民作为卖方事先与客户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协商的原则,就农产品交易的数量、质量、规格和价格等事宜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这样,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不利影响,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并能够按合同价格卖出去,获得较好收益,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河南省郑州第二面粉厂通过订单形式,在全省10个县区,建立起20多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有3.6万农户与其签订了收购合同,2000年仅事先约定的价格一项,就使农民增收600多万元。河北省隆化县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种植了3800亩反季节蔬菜、1.3万亩蓖麻、1万亩油葵、2000亩中草药、6.1万亩种子、5000亩杂粮,按照订单合同预计,2000年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   二是有利于引导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格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信号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有效缓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吉林省2000年按客户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增加了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了普通玉米面积,同时,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面积都比1999年增加二成以上,优质小麦、水稻、玉米面积也比往年明显增加,粮食生产结构得到优化。内蒙古自治区临河市八一乡,2000年在8000吨蜜瓜订单的带动下,全乡共销售蜜瓜10000吨,带动信息、包装、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共实现产值200万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发展订单农业,就可以通过订单来反映市场需求,农户按照市场需求来安排组织生产,从而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地连结起来。在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先安排生产,后寻找市场,往往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农产品销售困难。实行订单以后,按照客户需求签订单,再按照订单安排生产,使农产品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扩大了农产品销路。海南省近年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没有出现“卖难”现象,2000年外销的冬季瓜果、热带水果、水产品,分别占到了当年全省生产总量的65.8%、64.8%和50.8%。湖南省岳阳市20%的水果、25%的生猪、30%的蔬菜和水产品是由订单来引导生产和组织销售的。应该说,订单农业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   四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能够把分散的农户同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有了订单这个纽带,可以协调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约束双方的经营行为,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稳固基础。湖北省荆州市采取“公司+基地”的产业化运作方式,组织农户直接与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订单,依托6大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160万亩油菜、40多万亩意大利杨和芦苇、8万多亩苎麻、70万亩玉米、20多万亩茶叶、200万亩优质水稻等生产基地的开发,企业与农户依照订单从事产销活动,互利互惠。从一定意义上说,订单农业是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一种好形式。   五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订单农业,农民为了获得订单,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这就调动了农民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福建省漳浦县农民在发展订单农业过程中,为了使产品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先后引进台湾农林牧渔良种300多个,采用喷灌、温室、大棚、速冻冷藏、真空脱水等先进技术,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发展订单农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步伐。   如何发展订单农业   第一,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改革。发展订单农业,对于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等突出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各级政府大力扶持订单农业发展,将其作为促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取向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等办法,引导和支持订单农业发展,并以此促进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引导和带动农户进入市场,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第二,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粮食主产区应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真执行粮改“三项”政策,坚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同时,应充分运用订单农业这一有效的产销形式,建立粮食主产区与销区之间的产销关系,鼓励和提倡产区与销区、农户与大型用粮企业签订粮食订单,实行以产保销,以销带产、产销协调。这样,一是可以拓宽粮食销售渠道,将一部分粮食通过订单这种形式销售出去,减轻国有粮食企业的收储和销售压力;二是可以减少财政对粮食收储的补贴,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三是可以通过订单的形式,使农民掌握粮食生产和销售的主动权,防止私商粮贩借机压级压价收购;四是可以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第三,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基地之间并未建立起稳固的产供销关系,利益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健康发展。因此,应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引入订单形式,并以此来规范和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经济行为,使他们结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发展订单农业中的作用。   第四,加强引导和管理,逐步加以规范。针对当前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课订内容不规范、执行合同不严格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和出台有关的规定和制度,推动订单农业健康发展。一是要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签约、认真履约,维护订单合同的严肃性。二是要规范、明确订单协议的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处理等有关条文和规定。三是要注意研究新情况、不断完善“订单”的签订和管理办法,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防止坑农、害农,确保订单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第五,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应鼓励各地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特点,积极培育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他们在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销售、提供生产服务方面的作用。   二是要壮大经纪人队伍,鼓励、组织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跑订单,找市场,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同时,要重视对农民经纪人素质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培训,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守法经营的意识。   第六,充分发挥政府在订单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搞好规范、引导、服务和监督工作。一是要运用政策法规规范订单农业健康发展。鉴于目前订单农业刚刚起步,应抓紧研究制定有关订单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为其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二是提供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合同纠纷处理等服务,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三是工商、税务、银行、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密切配合,为订单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农业信息的服务。 ——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对策之四 一、抓领导,加强信息服务引导   农业信息工作是我们指导农业,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农民面向市场,调整生产经营结构的重要指南。为此,要把信息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把信息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考核乡、村干部工作的重要指标。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   二、抓硬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要保证。要建立了县直各涉农部门、乡政府、各村委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村种养殖协会、经纪人协会等共同参与的信息工作体系。保证了信息网络高速运行。   三、抓软件,加强信息人员队伍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网络设备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是加强管理。成立了信息审核小组,制定了信息员管理制度、信息定期上报制度,信息工作奖励办法等。二是优化信息员队伍结构。确保了信息传递上下通畅,横向连接,没有断层,不留死角。三是加强信息员业务培训。要建立本地区的信息员培训机制,利用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微机室,每个季度举办一次农业信息员培训班。充分调动起广大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了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 抓落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作风也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转变,一是由过去“亲自干”变为现在的“引导干”;二是由“催种催收”的运动员身份转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教练员”、“服务员”角色上来。积极为农民提供农村政策、先进技术、市场需求等信息,引导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五、抓关键,加强整体推进节奏  抽调 畜牧、农机、水利、农技、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农业 110资询服务队伍,开通了农业服务热线电话,电话解答农民关于农业法律法规、土地、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问题,到村屯及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服务 “农业110”信息服务系统的开通,不仅可以拓宽了农民接收信息的渠道,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而且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开展农业价格保险。 ——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对策之五 国外农业保险的兴起   农业保险始于两百多年前西欧的农作物雹灾保险。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农业保险机构的国家(1791年),也是最早开办农作物雹灾保险的国家(许谨良,2000)。此后法国、美国、奥地利、丹麦、瑞士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开办了农作物雹灾保险。同时,牲畜保险、森林保险也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起来。农业保险之所以最早发生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因为农业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大规模地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农业自身经营和发展方式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客观地提出了对保险的需求,于是一些私人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是由于农业保险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各国在农业保险事业发展中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一)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实践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先后开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业保险地位的不断认识,越来越重视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美国的农业保险。美国的农业保险是历史较长且实施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试办阶段(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此阶段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并根据此法成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由国营保险机构经营。(2)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4年)。商业保险公司开始参与农作物保险,并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销售、服务并承担一部分农作物保险的风险。(3)政府与私营公司混合经营阶段“1994—1996年)。这一时期,美国国会颁布了《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案》对农作物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通过设立四大险种(提供基本保障的巨大保险、提供较高保障水平的扩大保障保险、集体保险和非保险作物保障计划)把所有农作物生产者都纳入了农作物保险计划。该法的实施使保险作物从1980年的30种扩大到47种,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占当年可保面积的82%,是美国历史上承保面积占可保面积比例最高的一年。(4)私营公司为主,政府加强宏观管理(1996年后)。1996年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开始逐步退出了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将业务全部交给了私营公司经营或代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的制定、履行稽核和监督职能,并提供再保险。2000年,美国可以参加农作物保险的作物已达100多种,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占可保面积的76%,1981-2000年,累计收取纯保费198.1亿元,累计赔款支出202.4亿元。   2.日本的农业保险。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的是一种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而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的模式。日本的农业险是本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经过几次大的改革,1929年颁布了《牲畜保险法》和《农作物保险法》,开始实行农业保险,到1947年进一步对两法进行修改合并为《农业灾害补偿法》,整个农业保险制度逐渐得到统一。日本的农业探险组织形式采用“三级”制村民共济制度,即市町村直接承办各种农业保险业务的农业共济组合、承担农业共济组合分险业务的都道府县共济联合会、承担各共济联合会再保险的全国农业保险协会,三重风险保障机制,将农业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分散。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立法规定,一旦某地区建立了互济组织,所有农作物耕种面积达到预定规模的农户,即被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小规模农作物种植农户,可以自主选择,按政府指令种植稻谷、小麦养殖的农户,不用投保就自动参加了保险。   3.加拿大的农业保险。加拿大农业保险于1935年开始实施,由联邦和省政府共同立法并分摊经营成本,由农场主支付一定保险费的保险计划,联邦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是分级负责制,即设立农业部和各省的农作物保险局,农业部的农作物保险局直属部长领导,是从宏观上制定农作物保险政策,对保险范围、保险费率、保险金额等进行研究和统计分析,并支付省保险机构应负担的补贴、行政开支和保险金的赔偿。省农作物保险局负责农业保险业务的服务和具体运作,省农作物保险局的行政开支和亏损补贴由联邦政府和省政府两级分别承担,其具体做法有两种(林平,2002):一是联邦政府补助省农作物保险局行政开支,其总补助额等于行政开支的50%,另外50%由省政府承担;二是联邦政府不负担省农作物保险局的行政开支,只负担农业保险50%的风险责任。   4.法国的农业保险。法国农业保险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40年,当时在法国一个省的农村,几家农民为了联合起来对付火灾,率先成立了农业互助保险社。这一举动起到示范作用,此后,法国各地都相继成立了这样的互助保险社,保险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据相关学者研究,法国农业保险采取的是一种商业化运营、政策性扶持的模式(冯娟娟,2005)。其运作主要是有相互竞争的互助保险社和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政府不直接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但给农业保险以税收等政策优惠。   (二)亚洲国家农业保险的实践   在亚洲,各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经营农业保险经常出现超亏损,因此政府一方面从财政上给予补贴,通过再保险分担农业风险:另一方面给予保费补贴(郭晓航,1993)。从保险对象上看,亚洲国家的农作物保险,大多以稻、麦、豆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保险对象。保险额的确定,主要是生产成本和农业贷款部分。少数国家农业保险承保作物平均收获价值的几成,如孟加拉国的水稻、小麦作物险可按三年平均收获量政府牌价的六成承保。从保险形式看,亚洲国家的农业保险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建立国营保险公司经办农业保险,如斯里兰卡由农业部所属的农业保险理事会负责试办粮食作物保险,棉花保险和牲畜保险,对农业贷款户实行定额强制保险。另一种是农业保险合作组织形式,如孟加拉国由综合保险公司与合作组织的联合会在部分地区共同办理作物保险,农业部负责监督,试办小麦、水稻保险     启示:国外农业保险的思考   目前,农业保险模式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发展后,已逐步形成了适合各国自身特色的经营体制与经营模式,值得研究借鉴。   1.为了保障农业保险的效率,法制被认为是首要的前提条件。鉴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一般适用于各种商业保险的《保险法》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因此,在举办农业保险和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时,各国都是在多次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颁布农业(或农作物)保险法或类似法规,对保障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农民的参与方式、初始资本金筹集数额和方式、管理费和保险费分担原则、异常灾害条件下超过总准备金积累的赔款和处理方式、税收规定、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规范,确立法律和政策依据,以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和业务协调运作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2.普遍采取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方式。农业灾害的发生往往范围很广,要有效地分散风险,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风险单位,否则将会导致风险的集中。目前许多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少数几种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实行法定保险,对主要农作物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强制性保险。费率按不同农作物品种和风险等级确定,费率相对较低,使每个农业生产经营者都有足够的经济承受能力,以此扩大投保规模,以保证风险能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散,也充分体现保险的互助性质,减少逆选择的发生。有的国家,如西班牙、希腊、瑞典等国对所有农作物全部实行法定保险。也有一些国家对法定保险的标的有所选择。   3.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突出,但也因此而不堪重负。农业保险的多风险率、高费用率、高赔付率、非盈利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保险。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程度将决定一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从国外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各国政府在农业保险确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险费补贴、业务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成为政府对农业保险一项重要的支持内容。然而从财政的角度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政府不仅补贴一部分保费,而且还包括大部分管理成本。美国在1992年的保费补贴是70万美元,2001年上升到18亿美元,支付给私人保险公司的补贴已从同期的2.25亿百万美元上升到6.48亿百万美元。墨西哥在1961年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幸的是,由于财政补贴过高,于1988年关闭。   4.重视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作用,实行市场化运营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国外一些国家的农业保险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其经验值得吸取。因为没有专门的经营机构,国家政策的支持不易落到实处。而且由于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高、获利少、风险大,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最大化目标与农业保险亏损性的矛盾,致使绝大多数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经营农业保险,这决定了农业商业保险的供给十分有限。从国际经验看,只要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足够的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仍然乐于开拓农业保险市场。为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实现分散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的目的,一方面政府从宏观政策上向农业保险机构设立及运转上给予特殊的政策,另一方面农业保险机构根据商业经营方式进行运作,这是农业保险得以运转下去的两个基本方面。因此,许多开展农业保险的国家都建立了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同时,政府在明确规定强制农业保险品种与自愿保险品种的基础上对强制性的农业保险业务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而其他保险业务则由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化原则开展市场化运营。   5.不断完善农业再保险机制,把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作为关注的重点。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农业风险,规避风险,许多推行农业保险的国家都由政府或政府扶持的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如日本由政府以再保险方式来承担风险的农业共济保险也较为成功。日本的农业保险,虽由区域性农业共济组织经营,政府提供部分经营费用,并由都、道、府、县共济组织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为农业共济组合提供两级再保险,来构筑全国农业保险体系。加拿大由联邦政府与各省公司提供再保险。美国的农作物再保险业务不仅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经营,而且经批准的30多家私营和联合股份保险、再保险公司也允许经营。 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 ——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对策之六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专业合作杜是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的新挑战,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通过自我合作与服务,保护自身利益,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重要市场主体;是健全农户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二、培育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接轨国际”的思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进我市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经过1—2年的努力,全市争取有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加工和销售。     基本原则: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一是坚持自愿入社原则,兴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社员入社和退社自由,不搞强迫命令,随意捏合。二是坚持民主管理原则,农业专业合作社应以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社员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出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政府和其他组织不得干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不得侵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合法利益。三是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对内搞好服务,对外追求经济效益,积极探索“两次分配”、“产销返利”等有效办法,正确处理农业专业合作社内部经济利益关系,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与管理     把握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发起人和5人以上的社员数,农业专业合作社应以农民出资为主,允许其他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参股经营。二是有具体生产经营项目和合作内容。三是有规范合法的合作社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四是有固定的场所和一定的资金,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市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市县农业局要加强对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县级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县农业局核准,并报县政府批准。县级以下农业专业合作社经当地政府签署意见后, 由县农业局负责确认,经确认后,由经营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取得主体资格,税务部门给予办理税务登记。     培育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利用各地优势,可以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由种养大户牵头组建;可以围绕农产品销售渠道,由专业市场或贩销大户牵头组建;也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     有关部门要及时制订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和确认办法,农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办理确认、登记过程中加强指导和管理。     四、加强领导,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不断总结经验,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搞好分类指导,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允许使用“合作社”名称注册登记。    为了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市县政府每年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用于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每年评选3—5家县级示范性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表彰奖励。县有关部门要为农业专业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边发展,边完善”的原则满腔热情地予以扶持和帮助。工商部门要为农民自愿出资组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办理手续提供方便。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要积极向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提供各种类型的低息贷款,满足其在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上的需要。对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出口创汇能力、符合条件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可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外经贸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税务部门应依法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对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对销售自产研磨、凉晒、熔烘、包装和加贴品牌商标等加工的农产品,按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范围免征增值税。     培育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和农业、林业、供销、财税、工商和宣传新闻单位要转变服务职能,发挥各自优势,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舆论导向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以有效地促进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社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