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供暖投诉电话:古代一些官僚的搞笑绰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8:50:11
洗屌相公
    明朝时,皇帝多纵欲。一些无耻官僚投其所好,多以房中术为进身之阶。明宪宗时,万安以进春药得宠,后来竟当上了内阁首辅。时人讥之为“洗屌相公”。
    青词宰相
    明正德十年,嘉靖皇帝入继大统。他信奉道教。古代道士斋醮,必念上奉天神的表章。表章用朱笔写在一种青藤纸上,称为“青词”。严嵩为了邀宠,不仅自己刻意求工,大写青词,而且令其子严世藩也投其所好,后来终于以青词赢得天子的青睐。严嵩因而又称“青词宰相”。
    炼尿尚书
    明朝时,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他除了经常斋醮外,还服用好些丹药,梦想长生不老。官僚顾可学取童男童女小便炼制秋石,进献给嘉靖皇帝,说服之即可长生。嘉靖皇帝服用后认为有些效验,对他优礼有加。顾可学后来竟官至礼部上书,时人皆不齿其为人。当时有传言:“千场万场尿,换得一尚书”。顾可学亦被人称为“炼尿尚书”。
    蟋蟀相公
    1644年春,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不久,福王朱由崧称帝于南京,以明年为弘光元年。次年,清兵临江,形势十分危急。执掌大权的大学士马士英当此危难之际,每日犹以斗蟋蟀为戏,时人称之为“蟋蟀相公”。无独有偶,皇帝朱由崧也不以国事为重。大敌当前,宫中犹需房中药,令乞丐捕虾蟆以供,灯笼上大书“奉旨捕蟾”,时称“虾蟆天子”。有君臣若此,弘光政权的垮台实在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肉腰刀
    李林甫,唐玄宗时权臣。此人性狡黠,有权术。对人表面友好,而暗加陷害,又嫉贤妒能。每当与群臣的议论不合,他向皇帝上奏章时,就要陷害与自己议论不合的人。所以人们称他为“肉腰刀”。
    活卦影
    宋神宗时,四川方士费孝先为人卜卦常作画预示凶吉,其所做的画称为卦影。传开以后各地方术之士常画一些稀奇古怪的卦影,如长着四只脚的鸟、长着翅膀的走兽、儒冠僧衣的人物等等。大书法家米芾言谈举止常常与众不同,有时类似疯癫,人称“米癫”。他的穿着也很特别,往往是头戴普通人的帽子,身穿僧衣,脚蹬官靴,活像卦影上的人物。因此被朋友们戏称为“活卦影”。
    人样子
    宋哲宗时,大长公主(宋哲宗的姐妹辈,所指不详)要出嫁,宋哲宗做主为她在士大夫中挑选夫婿,可是选来选去总是没有合意的。近臣上奏请示:“不知皇上要选怎样的人物?”宋哲宗回答说:“要长得像狄咏那样的。”狄咏是名将狄青之子,当时作皇室侍卫。他长的体躯伟岸,英姿飒爽,只可惜不是士大夫,不能做驸马。可能大长公主见到过狄咏,宋哲宗转达的是她的意思。此事传开以后,天下人都称狄咏是“人样子”。
     高下笔转自
     陈希闵,唐朝人,曾担任司刑司直的官职。此人是个无能之辈,各种公务到了他的手上,就不知如何处理是好,因而公务积压甚多。他在办公时一手执笔,一手支住额头,半天都不知道如何下笔。同衙门的人戏称其为“高下笔”。
     四其御史
    武则天当政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武则天为了培植亲附势力,破格任命大批官吏。专营之徒乘机表忠献媚,以求升迁。宁陵县丞郭弘霸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当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对抗武则天政权。郭弘霸在朝见武则天时便自告奋勇请求前去讨伐徐敬业,声称要捉住徐敬业 :“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 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便授予他左台监察御史,时人称他为 “四其御史”。可笑的是,这位御史没有吃到徐敬业的肉,却尝到了上司魏元忠的粪便 。魏元忠当时任御史大夫,偶感风寒。当时人认为尝粪便的味道可以知道疾病的轻重。郭弘霸为了讨好上司,竟自愿去尝魏元忠的粪便,堪称无耻之尤!可惜当时无人赏他一个“尝粪御史”的称号。
    六如给事:
    北宋钦宗时,金兵包围汴梁。李邺出使金军大营,回城后盛赞金兵,所谓“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被百姓骂为六如给事。
    四尽中书
    北宋末年,中书侍郎王孝迪奉命勒索民间金银送给金国。这个差事很可耻,却也很无奈,可是难为这个家伙居然干得这么起劲——他出榜恐吓京城市民:倘不交出财物,金军破城,“男子杀尽,妇女虏尽,宫室焚尽,金银取尽”,简直不知道他到底是哪一头的。于是这一位也得了个外号:“四尽中书”,正好和“六如给事”配上了对。
    方三拜
    晚唐诗人方干从小就崭露头角,颇有名气。但他与人交往时却过于拘礼,拜见尊长时别人都跪拜一次,他却非要跪拜三次不可,一次得了一个“方三拜”的绰号。方干虽然很有才名,但却屡试不第。究其原因,是由于他天生唇裂,样子难看。朝廷认为如果让他这样容貌的人考中进士,将贻笑天下。后来,他遇到一位高明的大夫,为他补好了唇裂,人们又称他为“补唇先生”。此时他已年老,无意仕进,最后乡居而卒。
    三不开宰相
    五代时后唐宰相马胤孙是个不通事务的书呆子。他身居相位却从来不敢决断政事,朝政任人摆布,自己不置可否。时人讥称他为“三不开宰相”。所谓“三不开”,是说他上朝不开口议论,不开印办事,在家不接见士大夫。此公后来被黜,在家索居独处,日以抄读佛经为事,而他原来是不信佛的。
    鹅鸭谏议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天下大旱,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都举行祈雨仪式。为了表示对上天的虔敬,祈雨期间从官府到民间一律不许屠宰猪羊。谏议大夫赵需认为这还不够彻底,上奏章请求把鹅鸭也列为禁杀,并列举了许多理由。当时士大夫认为,赵需作为谏官奏事不议论国家根本大计,却喋喋不休地谈论什么鹅鸭,实在可笑。于是讥称赵需为“鹅鸭谏议”。
   红杏尚书
   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
   带汁诸葛亮
   宋宁宗开禧年间,宋军北伐失败。金军反攻,扬州守将郭倪望风而逃。可笑的是,此人平时自负多谋,一向以诸葛亮自居,官厅墙壁上、屏风上写满了“伯仲之间见尹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之类颂扬诸葛亮的诗句以自勉。他甚至吩咐军需官造木牛流马,好让他能成为诸葛亮。此番兵败之后,郭倪垂头丧气,伤心时对客流泪。时人讥称他为“带汁诸葛亮”(“汁”,指眼泪)。
   王当代
   五代时骁将王景有勇无谋,凭一身武艺为梁、晋、汉、周四朝效力,官至节度使。宋初封太原郡王,死后追封岐王。他的几个儿子也和他一样,骑射之外别无所长。大儿子王廷义跟随宋太祖打天下,功不大,官不高,却自以为了不起,好夸海口,经常抬出他父亲的大名来炫耀,逢人便宣称:“我是当代王景之子。”人们听着好笑,都讥称他为“王当代”。
    按孔子
    这个外号说的也是这位陈希闵。此人办公,凡是由他经手的公文,上面删改之处甚多,时间又拖得很长,以致纸张穿破,出现很多孔洞。同僚称之为“按孔子”。
    柜中刺史
    武则天时,孙彦高担任定州刺史。有一年,定州被突厥军队重重包围。他不敢去衙门办公,需要收发文告、符节时,就从官府的一个小窗传递,而把州府大门锁住。敌人攻入城中以后,他连忙躲进家里大柜里,并命令奴仆说:“牢牢地掌握钥匙,敌人若来讨取,千万不要交给他们。”后来,此事传开,人们讥刺其为“柜中刺史”。
     驱驴宰相
    唐武则天时,王及善任文昌左相。此人尸位素餐,无所事事。他不许部下的官员骑的驴子进入官署。他自己每天就只干驱赶驴子的事儿,很少有休息的时候。时称“驱驴宰相”。
    金牛御史
    唐时,有个侍御史名叫严升期。此人特别爱吃牛肉。为了满足他的这一爱好,他巡查时所到州县烹宰的牛极多。同时,他又是一个贪官,问题不论大小,只要交纳金银,就一概不予追究。所以,此人所到之处,金银价格暴涨。时人讥刺其为“金牛御史”。
    笑中刀
    唐代奸相李义府同人说话时,总是满脸笑容,但他的内心却非常阴险,被人称为“笑中刀”。
    陈也罢
    明朝成化年间,翰林编修陈音性情特别宽和坦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决不生气。他的夫人想试试他到底有多大的耐性。有一回家里来了客人,陈音传呼上茶待客,夫人故意回答说没有煮。陈音不急不催,只是说了一声“也罢”。过了一会儿,他又传呼上干茶(似指果品之类),夫人回答说没有买。陈音还是说了声“也罢”,仍是不急不恼。客人见状捧腹大笑,后来把此事传了出去。从此人们都称陈音为“陈也罢”,又称“也罢先生”。
    斫窗舍人
    唐时,有个中书舍人名叫阳滔。有一次皇帝催促着要他赶快写一道敕命。不巧,中书省令史恰好带着文书库房的钥匙出去了,也就没有公文旧本来检寻敕命的程式。阳滔着急,就拿斧头把文书库房的窗户砍开,取出公文旧文。同僚称其为“斫窗舍人”。
   偷鞋刺史
   唐时,郑仁凯任密州刺史。有一天,他家奴仆的鞋子穿坏了,请求他再给自己买一双。他说:“可以,我给你弄双鞋就是了。”过了一会儿,郑仁凯看见看门人脚上穿着一双好鞋过来了,灵机一动,便吩咐看门人到庭院里一棵大树上去捉鸟。看门人脱鞋上树以后,这位刺史便要奴仆把他的鞋拿走了。此事传开,郑大人便有了“偷鞋刺史”的“雅号”。
   老庆记公司
   清末庆亲王奕劻是一个卖官鬻爵的典型。他所卖的官不可胜数,时人讥之为“老庆记公司”。
    床下都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天晚上,武汉三镇城头就变换了  )被拉掉了。起义成功后,由谁出面主持起义者建立的湖北军政府工作呢?因为起义来的仓卒,来不及和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取得联系。可是政府要建立,起义的新军还需要巩固和扩大战果。翌日下午,当起义士兵代表和地方立宪派商议,要推出鄂军大都督时,立宪派的花言巧语,使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士兵同意了让黎元洪当大都督。当时,黎元洪担任新军第八镇第二十一混成协(旅)的协统(旅长)。听到起义的消息后,吓得赶快从营房中逃跑。他深怕起义士兵拿他问罪,不敢回家,就换了一身便衣东躲西藏,想混出城去。
黎元洪下落不明,起义士兵只好分路寻找。经过碾转周折,这位面团团的黎协统总算找到了。当得知起义士兵要推举他出任对抗大清王朝的革命军大都督时,黎元洪浑身紧张,汗流浃背,表示坚决不干此“叛逆事”。后来经起义士兵强行逼迫,再加上当时形势已开始逐渐有利于革命,这才勉为其难,答应就任。但这位黎都督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发噱:要他剪掉辫子,他却痛哭流涕,迟迟拒绝将盘在头顶心的猪尾巴割掉;就任都督时,他在公众场合作献辞,也是一副狼狈相,说了半句“元洪不德”,就哑口无言了。他的这种表现其实也并不奇怪。他本是清军巡防营的高级军官,在武昌起义当天晚上还亲手杀死起义士兵派来联络的代表。要他在一夜之后就转变立场,岂非咄咄怪事!这种行为和心态,在当时人看来,倒也滑稽有趣。于是,关于他当都督前逃匿和寻找之事,就被人们奔走相告,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
    当时传播最广的是“床下都督”说。据说,黎元洪在起义爆发时,就躲在其幕僚家。见到有士兵前来寻找,以为是要逮捕他审讯,就吓得躲到床下去。后来经人们反复劝说,好不容易才把他从床下拉出来。于是,这位大都督就获得了“床下都督”的“雅号”。
   “床下都督”说见于当时事件的参与者甘绩熙所著《躬与辛亥武昌首义及阳夏鏖兵之经过情形实录》,一时颇为风行。后来的一些历史著作也采用了这种说法,比如黎东方的《细说民国》、建国初期叶蝗生等人所著中学历史教科书等等。中华历史几千年,还从未曾有过从床下捉将出来而又被奉为全军统帅的,黎大都督可谓前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