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兔直播:【军史资料】国民党将军名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3:59:04
 【军史资料】国民党将军名录[附照片] 2010年04月22日10:26 来源:360doc 临风回眸庶民庭院    

 

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35年4月授特级上将。

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1948年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发表《引退谋和文告》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士林官邸去世。 

 

冯玉祥(1882—1948),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夏阁镇)人,字焕章。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西北军创始人。1935年4月授一级上将。

北伐时任国民联军总司令。抗战时期,担任过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第六、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一九四六年赴美考察水利,一九四八年回国,途经黑海因轮船失火而不幸遇难。

冯玉祥将军一生戎马倥偬,自滦洲起义,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曹琨贿选总统,驱逐溥仪出宫,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政,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坚持抗日,反对内战,主张国共合作等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与追求真理的勇气,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作出卓越贡献。

冯玉祥将军生活检朴,治军严明,勤奋好学,博学多闻,爱民惜贤,疾恶如仇,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将领、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民主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的丰功伟绩,高尚品质,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山西五台河边村(今属定襄) 人。晋系军阀创始人。1935年4月授一级上将。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间支持袁世凯,任山西省省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1929年参加讨伐唐生智,被蒋介石委为陆海空军副司令。1930年与冯玉祥、李宗仁等倒蒋,失败后逃往大连。1932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军政大权。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时期采取“抗日和日、联共反共、拥蒋拒蒋”的两面政策。抗战后支持蒋介石与中共作战。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攻占山西后逃离太原,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最后一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后赴台湾,任“行政院长”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0年卒于台北。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伟大的爱国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 西安事变的组织者。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

1928年6月,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1930年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谴责,张学良因代蒋介石受过而辞职。1934年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介石抗日,于12日晨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扣留,长期软禁。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军委会参谋总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长。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

1924年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任潮梅警备司令,由广东潮梅平定福建;后任东路总指挥入浙。1927年宁汉分裂时在龙潭大败孙传芳,之后调任全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1929年,任海陆空军总参谋长。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此后多次任军委会行营主任,担任"剿匪"前线指挥。何应钦于九一八事变后与日本交涉华北问题,负责签署塘沽恊定及何梅恊定。

西安事变时,何应钦暂代总司令,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兼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参谋总长等职。1944年11月后,历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重庆行辕主任。1948年接白崇禧任国防部长、1949年于李宗仁行代总统时任行政院长。1949年赴台湾,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直至去世。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

1908年冬考入广西省陆军小学第三期,1910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转入广西省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就任连长。1915年参加护国军。1917年任护法军营长。1921年升任护法军统领,后任“粤桂边防军第三路”总司令。1923年底,重新加入国民党。1924年任“广西全省绥靖督办公署”督办。1926年春,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

1928年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和武汉分会主席。1937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并于1938年3月指挥60万大军血战台儿庄。1938年兼任安徽省主席。1943年9月,调任汉中行营主任。

1945年8月,出任北平行营主任(次年9月改称北平行辕)。1948年3月,当选国民党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任代理总统,同年12月以治病为名飞往美国。1954年3月,国民党在台北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罢免了他的副总统职务。1965年7月20日从美国回到北京,在机场发表声明,决定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作出贡献。

1969年1月因患肺炎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朱培德(1888~1937年)字益之,安宁人。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参谋总长。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

护法战争中任滇军师长。1920年,驻粤滇军争权,朱培德助李烈钧抗李根源,失败后,辞职赴沪。1921年,任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1922年春,随孙中山北伐,任中路前敌总指挥。陈炯明叛变,朱培德率部回师讨伐,因失利退至湘边,后入桂,参与东征讨伐。任军长兼大本营参军长并代军政部长。1924年,孙中山二次北伐,朱培德任中路总指挥。1925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军委会委员及第三军军长,二次东征,任南路总指挥。1926年7月,北伐时任右翼总指挥。次年,任江西省主席,1928年,历任第一集团军预备队总指挥、前敌总指挥、湘赣“剿匪”总指挥。1929年后,任参谋总长、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兼代训练总监。中原大战中,包括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作战,对冯、阎、张(作霖)作战,对李宗仁、白崇禧作战,朱培德都作出重大贡献,使上述军阀战败后都归服蒋介石,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1931年12月,朱培德升任陆海空三军参谋总长。“西安事变”爆发,国民党采纳了朱培德的建议,用和平方式解决,结果,既确保了蒋介石的安全,又避免了全国的一场大乱,使蒋宋夫妇甚为感激。

1937年2月17日,朱培德因打针中毒,不幸逝世,蒋介石和宋美龄不顾任何人劝说,坚持要为朱培德守灵,这在国民党的历史上,尚属首例。最后,蒋介石被强行架走,宋美龄一直守了通宵。

 

 

唐生智(1889-1970)湖南东安人,字孟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到抗日战争开始时期担任不同的重要职务,。在国共内战末他在湖南支持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湖南军、政机构任职到湖南省副省长等。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

唐生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他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等中华民国建国初期重要的战争。北洋军阀时期,唐生智属于湘系军阀,北洋军阀撤出湖南后,唐生智任湖南省第四师师长,与当时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不和,将赵逐出长沙,自领省长职。唐的敌人求救于当时在武汉准备东山再起的吴佩孚。唐生智战败,被迫退出长沙,决定加入北伐军。1926年6月2日他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被授任第八军军长,6月中即重新占领长沙,任湖南省主席。1927年任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军委会七人主席团成员、武汉国民政府委员、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北伐战争胜利后,他成为反对蒋介石武汉政府的军事主力。1927年11月12日在宁汉战争中他败给了蒋介石,前往日本。1929年4月又倒向蒋介石,参加蒋介石与桂系军阀的战争,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第五路军总指挥。10月参加蒋冯战争,12月再次易帜联合石友三反蒋,任反蒋的护党救国军第四路总指挥。战败后于1930年再次下野。

1931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常委。九一八事变,他重回南京政府,复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

1937年11月日军进攻南京时,他力主死守,11月24日主动出任首都卫戍司令长官,作为中方南京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他声称要与首都共存亡,下令封锁南京通往江北的道路,销毁渡船,使得大量平民不能撤离。他在未组织任何撤退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下达弃城命令,自己乘保留的汽艇逃跑。守军失去指挥、军心动摇,第二天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此后,唐生智在湖南闲居,研究佛学。1948年11月去南京、上海,向蒋介石建议与中共停战和谈,1949年他在湖南参加组织了“和平自救”运动,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主任委员。领衔通电拥护湖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湖南省和中南军区担任各种军、政职务,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他当时还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1961年11月,唐患直肠癌住院。12月,陈毅前来看望,说:“孟潇先生,你够朋友,国民党一级上将,只有你没和我们红军、解放军打过仗。”1968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数次派人到湖南,对唐软硬兼施,逼他揭发贺龙是所谓“敌嫌特嫌”,遭到唐的坚决抵制。他们见唐不肯就范,便恼羞成怒,其中一人从腰间掏出手枪,往桌上一摔,歇斯底里吼叫:“你讲不讲,不讲,我毙了你!”唐一听“毙了你”三字,顿时火冒三丈,撩开衣服,拍着胸膛,走到那人面前说:“小子!你冲着这里来吧!老子南征北战,枪林弹雨都走过来了,几时怕过死!”他双目怒视,正气凛然,把那几个吼叫的人,压得低下了头,快快地退了出去。但唐身心因此遭到严重推残。1970年4月6日,因旧病复发,于长沙逝世。终年82岁。

 

 

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港)人,粤系军阀代表,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农林部部长。曾长时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多建设。有南天王之称。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

1907年,陈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秘密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又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之后任粤军军官,从排长累升至团长。在护法战争及讨伐陈炯明战争中,陈追随孙中山先生,任粤军李济深部第二旅旅长。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陈济棠任李济深部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师长兼任钦(州)廉(州)警备司令。

1927年北伐期间,共产党在南昌武装兵变,叶挺、贺龙南下广东潮、梅一带。陈济棠率军阻截。1928年后任第四军军长兼西区绥靖委员、广东编遣特派员,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曾率部镇压工农武装。1929年3月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蒋桂战争起,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在汤山,陈济棠支持蒋介石。之后,陈升任第四军军长兼广东绥靖委员,驻扎广州,然后再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

1930年通电反蒋。1931年,乘胡汉民被蒋介石软禁,通电反蒋并驱走广东省长陈铭枢。同年5月,汪精卫等于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同年9月发生九一八事变后,广州国民政府取消。之后数年陈集广东党政军大权于一身。1932年任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同年蒋介石为对付共产党,仍任命陈济棠为赣粤闽湘边区“剿匪”总司令,兼任江西“剿共”南路总司令。1936年联合桂系,发动反蒋抗日的“六一事变”。失败后经香港赴欧洲。1937年9月回国后,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会、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1940年任农林部长。1946年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1949年,任海南行政长官兼海南警备司令。1950年4月逃往台湾,后任台湾“总统府”资政、战略顾问。1954年11月3日卒于台湾,获厚葬于台北市新北投。陈济棠举殡时,台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仪仗。

陈济棠主政期间(1929年-1936年),对广东发展颇有建树。先后兴建各类工厂,港口公路,大中小学等。广州百业繁荣,市政建设成绩显著,如海珠桥,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爱群大厦等等,以及30多条马路,皆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时兴建。被称为老广州的黄金时代。香港的珠海书院亦为陈济棠战后于广州所建。

 

 

陈绍宽(1889-1969)福建闽县胪雷村(今属福州市仓山区)人。字厚甫。曾任国民党政府海军舰长、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5年9月授海军一级上将。

1919年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出席联合国第一次大会,任中国代表团海军顾问,并作为中国海军代表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辞职回乡。福州解放前夕,拒绝蒋介石去台湾的电召,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福建省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882年—1968年),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同盟会会员。北伐时第六军军长,抗战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年中在长沙向共产党投降,同年出席北京政协。1949年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5日病逝北京。1935年升任二级陆军上将,1939年5月授一级陆军上将。

十八岁(1900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1904年通过考核被保送留学日本,在日本结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人,开始倾向革命,并组成革命同志会。1905年程潜加入刚成立的同盟会。1907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1908年底毕业后後回国,到四川训练新军,1910年任第十七镇参谋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程潜到武昌,助黄兴指挥炮兵反攻汉口。民国建立后任湖南军事厅长。二次革命时组织讨袁,但旋即失败,湖南取消独立,程潜逃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期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程潜反对入党方法而未有加入。

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程潜联络旧部支持,被任为湖南护法军司令,在湘南大败南下进攻广东之北洋政府部队,一度进攻至长沙。后因与谭延恺之争,再被迫离职。至1920年孙中山第二次在广州护法,程被任为陆军次长。在第二次护法时的北伐,与陈炯明冲突中皆支持孙中山,因而颇受器重。孙中山得以于1923年回广州第三次护法,亦得助于程潜平定广州。程更曾在广州建立军校,自任校长培养军事人材。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时,曾一度考虑以程为校长,以蒋介石及李济深为副。

孙中山逝世后,广州于1925年组织国民政府,程潜为政府委员之一。1926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委。同年国民政府下部队改为国民革命军,程部为第六军,程潜为军长,军代表林伯渠,下属三个师。北伐时,第六军攻陷南昌,但之后被孙传芳成功反攻,第六军损失过半。经重组后再战,并于1927年12月23日首先攻陷南京。

之后宁汉分裂,程于次年3月被武汉国民政府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二方面军指挥。武汉方面曾一度要程潜逮捕蒋介石,但程未有行事,而蒋亦已有防范。之后程曾一度试图调解宁汉之争但无效。而第六军亦在南京附近被蒋介石包围缴械收编。宁汉合流后,程潜与桂系合作击败反蒋之唐生智。但程之后又与桂系冲突,于1928年被李宗仁扣留,免去各职。而第六军亦被完全分化收编。之后数年程潜寓居上海。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各系谋求和解,程潜方再被选为政府委员,中央执委。1935年升任二级陆军上将,任总参谋长。七七事变后指挥平汉路抗日,1938年起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曾指挥兰封会战等大战役。6月,炸开开封花园口黄河大堤。同年底,改任天水行营主任,驻西安。1940年调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至抗战胜利。

战后程潜任武汉行营主任,掌管华中军政。1948年3月参加副总统选举,最后放弃,所得票改投李宗仁,令蒋介石支持的孙科未能当选。之后武汉行营取消,由桂系白崇禧出任华中剿总代替。程改为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但仍集湖南军政大权。

1949年1月,蒋介石在压力下下野,桂系上台,李宗仁代任总统。同年4月国共和谈失败,解放军渡过长江,湖北亦失守。8月初,程潜在湖南宣布接受共产党的和平协定,宣布湖南脱离广州政府。月底赴北京参加政协会议。

1949年后,程潜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各职。文革时受周恩来特别保护,个人未受冲击。1968年4月5日病逝北京。

 

 

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广西临桂县人,回族;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白崇禧是回族,祖先可能是移居中国的阿拉伯人。1945年10月5日晋升一级陆军上将。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八年抗战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战后白崇禧担任国防部长,李宗仁获选中华民国副总统,桂系的实力得到局部肯定。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后,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继任代总统。然而国共和谈失败,桂系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璧江山,本身势力亦无法维持。李宗仁先赴美国治病,1960年代回到中国大陆。白崇禧则前往台湾,却未能担任要职,抑郁而终。

 

 

(1898.1.4—1965.3.5),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浙江青田人。1947年2月21日晋升一级陆军上将。

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后在浙军、 粤军中任排、连长。1924年入黄埔军校,历任特别官佐、炮兵营连长、营长等职。先后参加两次东征陈炯明和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第21师团长。1927年4月任第21师师长。 1928年7月任第11师副师长,次年率第11师参加蒋桂、蒋唐(生智)等战争,竭力为蒋介石效命。

1930年在蒋冯阎战争中,任蒋军第2军副军长,率第11师解曲阜之围与抢占济南有功,升任第18军军长。1931年5月任追击军第2路总指挥,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企图寻红军主力决战未遂。

1933年2月任赣粤闽边区“剿共”军中路总指挥,率11个师参加第四次“围剿”遭惨败,被歼灭近3个师。7月任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共”军军官训练团团长,分期训练中下级军官,以后,蒋介石多次在庐山等地举办训练团,陈均充任副团长或教育长。(见庐山军官训练团)陈严于治军,强调“精神教育”,有实干家与战术家之称,深受蒋介石宠信。9月任北路“剿共”军前敌总指挥兼第3路军总指挥,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采用步步为营、逐段推进战法,占领江西广昌、石城、瑞金等重镇。

1936年3月任“剿共”第1路总指挥,率部入山西,阻止红军东进抗日。5月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进攻陕北红军。6月,李宗仁、陈济棠反蒋,遂离晋率重兵进驻衡阳,威慑李、陈。西安事变后,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屯兵渭南,改编了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

抗日战争期间,主张抗日,先后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和军政部长等职,指挥所部参加淞沪、武汉、宜昌诸战役。1946年5月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力主内战,妄称在3至6个月内消灭人民解放军主力,协助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被挫败。

1947年2月晋陆军一级上将。8月兼任东北行辕主任,妄图集中14个军的优势兵力与东北民主联军决战,又遭失败。1948年5月被免职,10月去台湾。历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等职。

 

 

(1890~1938),中国四川军阀。字甫澄 。四川大邑人。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1935.4.3授二级上将1938年2月14日追晋陆军一级上将

1910 年入四川陆军讲武堂 。1912年起历任四川陆军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追随熊克武参加护法战争。1920年川滇黔之战爆发,率部与滇黔军作战。此后受熊克武的扶植升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1923年出任吴佩孚所委之四川善后督办。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川军各部接受广州革命政府改编,刘湘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1927年拥护蒋介石进行反共清党,5月支持杨森进攻武汉国民政府。

1928 年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川康裁编军队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2年爆发与四川军阀刘文辉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刘文辉战败,刘湘成为四川最强的实力派。其后受蒋介石任命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率部于川北进攻红四方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蒋委任刘为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兼四川“剿匪”总司令。1935 年1月在贵州赤水县之土城 、松坎及四川邛崃一带阻击长征红军。

1935 ~1937 年蒋刘争夺对四川的统治权,8月 ,蒋介石令川军开赴华东抗日前线,刘湘被委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淞沪会战失败后,奉蒋命守卫南京。1938年初,与韩复榘密谋封闭入川通道,阻止蒋军入川,事泄 。1月23日因胃溃疡复发,忧惧死于汉口。

1912年至1934年,历经22年大小400余战,四川军阀的混战终于有了大体的眉目,“面带三分憨相”的刘湘当上了四川省主席。川军打内战的恶名举国闻名,其人员素质、装备等,堪称中国最差劲的杂牌。但川军将士们还来不及在天府之国的土地上尽情享受,抗战就爆发了。此前的川军也曾参与对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的作战,除了惨败、大败,没有更值得外传的战绩。但就是这样一支如此不堪的队伍,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用自己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实现了作为军人的价值!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会后,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临刘湘寓所访问,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有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  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刘湘率孙震、陈兰亭等将领湖北抗日,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时,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了极隆重的国葬典礼。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县赵洪都村(今属乐陵市)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1922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的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1936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对其抗日功绩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肆侵犯。宋哲元发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他激励所部,奋勇杀敌。但终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二十九军被迫撤退,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任总司令。1938年春,又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宋哲元长年率军督战,日夜劳瘁,肝病复发,遂于1940年3月辞职离军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到西安蔡家坡休养,途中行至其夫人长淑青的家乡四川绵阳,病情加重,医治无效,1940年4月5日病逝于绵阳。国民政府追升其为一级上将,遗体安葬于绵阳富乐山,并为其立一座高大的“神道碑”。冯玉祥、沈尹默、于右任为墓碑题词。朱德和彭德怀联名挽联:“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勿忧乎九泉。”追赠陆军一级上将。

 

 

陈调元(1886—1943)字雪暄。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同口村人。陆军速成学堂毕业。1913年任冯国璋部参赞,南下参与镇压“二次革命”。后历任宪兵司令、陆军第四十七旅旅长、徐海镇守使。1923年升安徽省省长。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投靠奉系,任第六师师长。1925年为皖军总司令、安徽省督办,曾率部抗拒国民军北伐。1927年依附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又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1928年后相继任安徽、山东省政府主席。1932年所部在同红军作战时被歼,调任南京军事参议院参议长。

1935年春任华北宣抚使,在表面上是代表蒋介石授予国民军各团团旗,实际上是向宋哲元传达蒋对日本应付的策略。4月3日,国民政府令陈调元任为陆军上将,叙第二级。

1934年1月28日蒋介石任陈调元为“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预备军”总司令,3月23日国府特派陈调元为“湘鄂赣粤闽五省剿匪军预备军总司令”,4月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率部堵截红军入皖。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陈调元一直担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负责伤员归队工作。1938年1月17日,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军事参议院由直隶于国民政府改为隶于军事委员会,为军事研究及建议机关,院长陈调元为军事委员会当然委员。

1943年夏,陈调元赴西北巡视,在兰州突患喉癌,回重庆医治。12月18日,陈调元因喉癌医治无效,在重庆病逝,终年五十八岁。1944年2月2日,国民政府追晋陈调元为陆军一级上将。

陈调元给人以忠厚热情的表象,其实颇善营谋,为人慷慨,好应酬,尤善联络,足智多谋,工于趋附,笼络各派系军阀,且能见风使舵,善于估计政局的变化,是一个纵横捭阖的军人政客,故为蒋介石所器重,而其为人低下,以处事圆滑著称,军事才略平平。

 

 

李济深(1885—1959),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广西苍梧人。字任潮。1937年授陆军一

级上将军衔。

早年就读于广州黄埔陆军中学、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新军任见习官、排长,后入广东陆军讲武堂继续学习。1909年,被保送到设在保定的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历时五年。

1920年,李济深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1922年,第一师师长邓铿被刺身亡后,兼任代理师长。1923年以后,正式升任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职。

1924年1月,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李济深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委员长蒋介石)。2月,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临时主任。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升任军长,并晋级为陆军上将。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第二纵队纵队长。随后又任国民革命军南路总指挥。率陈铭枢、张发奎等部南征雷州半岛和琼州。对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作了贡献。

1926年1月,在国家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4月,又兼任黄埔军校副校长。7月,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李济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上将总参谋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主任,并代行总司令职权(总司令蒋介石在前方指挥作战)。此外,还兼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府军事厅厅长、黄埔军校副校长、第四军军长等职,总揽广东党政军全权。

1927年4月初,李济深和古应芬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返回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等革命团体,杀害邓培、肖楚女、熊雄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李济深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军总指挥。9月,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合流后,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曾派重兵围攻进入潮汕地区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

1929年3月,在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蒋桂战争。3月15日,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扣押,软禁于南京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济深被释放。同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和训练总监。但李济深没有接受蒋介石的收买,不久离开南京到广州,开始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活动。1932年,曾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后又联合方鼎英、陈铭枢等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成为当时拥胡(汉民)反蒋(介石)的军事处领。1933年10月23日,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中常会,将李济深第二次“永远开除党籍”。11月20日,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蒋军事下放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从此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李济深被选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福建事变被蒋介石镇压,李济深逃亡香港。后又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出版《大众日报》,继续进行反蒋抗日宣传。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李济深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蒋介石鉴于全国的抗日形势,撤销对李济深的通缉令,并任命李济深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还授予李济深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44年,桂林沦陷后,他团结一部分军人和进步人士,在家乡广西苍梧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济深联络冯玉祥等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曾两次在庐山与蒋介石面谈,批评蒋的内战政策。1946年3月至4月,李济深联络李章达、蔡廷锴等先后两次娱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被推选为主席。联络国民党内爱国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为促进国内和平民主而努力。1947年3月9日,李济深在香港发表《对时局意见》,号召国民党内“每一个对国家负有责任感的人”,都应勇敢地站出来“改正党内反动派的错误政策”。5月,国民党中央以“背叛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第三次“永远开除党籍”,并下令“全国通缉”。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积分在香港成立,宋庆龄被推选为名誉主席,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5月5日,发表通电,代表民革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2月,应中共中央邀请离开香港北上,到达东北解放区。1949年6月,代表民革在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1949年9月,李济深代表民革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49年11月、1956年2月和1958年11月,在民革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均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195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军史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名录[附照片]   【军史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名单   【军史资料】中国近代以来大军事家22人  【军史资料】中国开国将帅籍贯排名  【军史资料】解放军中留过洋的开国将帅   【军史资料】开国将帅的仙逝资料(上中下)  【军史资料】英年早逝的中共杰出将领   【军史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与将帅   【军史资料】国民党将军名录[附照片]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