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百博木业有限公司:科學發展觀下的中國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04:25
科學發展觀下的中國教育 楊東平

一 2003年教育發展的基本統計

據教育部頒發的《200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3年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如下。

1.義務教育

到2003年年底,實現“兩基”驗收的縣(市、區)總數達到2659個,全國實現“兩基”的地區人口覆蓋率進一步提高,達到91.8%。

由於學校佈局調整和學齡人口的逐漸減少,小學校數、招生數和在校生數繼續減少。2003年全國共有小學42.58萬所,比上年減少3.11萬所;在校生11689.74萬人,比上年減少466.97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65%。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為97.9%,比上年提高0.88個百分點。

隨著“普九”目標的實現和學齡人口的逐漸減少,初中招生數略有減少,但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有所增加。全國共有初中學校6.47萬所(其中職業初中1019所),比上年減少0.1萬所;招生2220.13萬人,比上年減少61.69萬人;在校生6690.83萬人,比上年增加3.4萬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2.7%,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初中階段輟學率為2.84%,其中女生2.43%;初中畢業生升學率59.6%,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2.高中階段教育

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共有學校3.18萬所,比上年減少0.1萬所;招生1267.88萬人,比上年增加87.15萬人;在校學生3243.40萬人,比上年增加335.26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43.8%。

全國普通高中1.58萬所,比上年增加0.04萬所;招生752.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43萬人,增長11.15%;在校生1964.83萬人,比上年增加281.02萬人,增長16.69%;畢業生458.12萬人,比上年增加74.36萬人,增長19.38%。

3.高等教育

2003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110所,比上年增加107所。普通高等學校1552所,比上年增加156所,其中中央各部委所屬學校111所。全國共有培養研究生單位720個,其中高等學校407個,科研機構313個。

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規模繼續快速增加。2003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1900多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7%。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382.17萬人,比上年增加61.67萬人,增長19.24%;在校生1108.56萬人,比上年增加205.2萬人,增長22.72%;畢業生187.75萬人,比上年增加54.02萬人,增長40.39%。

全國招收研究生26.89萬人,比上年增加6.63萬人;其中博士生4.87萬人,碩士生22.02萬人。在學研究生65.13萬人,比上年增加15.03萬人;其中博士生13.67萬人,碩士生51.46萬人。

普通高等學校規模有較大提高。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高職(專科)在校生平均規模由上年的6471人提高到7143人;對研究生、留學生、進修生和夜大生、函授生、成人脫産班等各類學生,按國家規定折合為本、高職(專科)學生計算,師生比為1:17.0。

據來自教育部的統計,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總計723萬名,較上年凈增110萬名,增幅為17.9%。有三個特點:一是報名人數的增量為歷年之最,增加的主要部分是應屆畢業生,佔增量的82.7%;二是女生報名人數進一步上升,今年為322萬名,佔報名總數的44.5%;三是農村考生人數首次超過城鎮考生人數,今年農村考生為398萬名,佔報名總數的55%。

4.民辦教育

民辦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2003年,全國共有民辦普通高等學校173所,在校生81萬人;民辦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1104所,各類註冊學生100.40萬人。民辦普通高中2679所,在校生141.37萬人;民辦中等職業學校1382所,在校生79.38萬人。民辦普通初中3651所,在校生256.57萬人;民辦職業初中53所,在校生2.28萬人。民辦普通小學5676所,在校生274.93萬人。民辦幼兒園5.55萬所,在校生480.23萬人。

二 2004年教育的新舉措

1.新一輪《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啟動

2004年3月,國務院批准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了本屆政府任期內我國教育工作的方向、任務和目標。具體內容包括兩大戰略重點、六項重大工程和六個重要舉措。兩大戰略重點一為農村教育,一為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

六項重大工程分別是: “新世紀素質教育工程”、“職業教育與培訓創新工程”、“高校教學品質與教學改革工程”、“促進畢業生就業工程”、“教育資訊化建設工程”、“高素質教師和管理隊伍建設工程”。

六個重要舉措分別是“加強制度創新和依法治教” 、“大力支援和促進民辦教育持續健康協調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體制”、“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

國務院同時通過的《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提出,力爭到2007年年底,西部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國家將投入數以百億元的資金,讓廣大西部地區農村的孩子更好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把農村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今後五年要努力實現西部“兩基攻堅”、中部“鞏固提高”、東部“雙高普九”的目標;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落實“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健全貧困學生助學制度;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

2.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頒布。提出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等教育原則,用喜聞樂見的形式、疏導和參與的方法,增強工作的實效;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正確的理想信念、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此後,中宣部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指出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進行‘西化’、‘分化’和爭奪下一代的圖謀”,應將培育民族精神,培養民族認同,凝聚民族力量作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要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每年9月作為“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社會教育的層面,要求各類博物館、紀念館等對中小學生實行免票或半票,實施了打擊黑網吧、凈化學校環境等專項整治活動。

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這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意見》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體現當代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推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工作。

3.高校助學貸款新政策和“學術憲章”

由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共同制定的國家助學貸款新政策,于下半年開始實施。從1999年開始實行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截止2004年3月,共有188.6萬學生申請,實際發放貸款人數為85.5萬人;申請貸款總額為140.4 億元,實際發放金額為69.5億元,實際獲得人數和金額均沒有超過申請的半數。《國家助學貸款亮起“黃燈”》,《文匯報》2004年5月25日。2003年進入首批還貸高峰,全國借貸學生平均還款違約率較高,接近20%,嚴重動搖了銀行的信心,出現部分銀行停貸的現象。新助學貸款政策在操作規程、風險防範等方面做出調整,還貸年限由原先的4年延長為6年,借款學生在校期間全額貼息,畢業後承擔相應利息。為降低銀行風險,採取了政府、銀行、高校三家共擔風險的機制,由財政和高校對等出資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按銀行的中標補償率向銀行發放補償金。

8月,教育部印發了被稱為中國第一部人文社科類的“學術憲章”——《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範(試行)》,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多數學者認同制定這一規範,認為對整頓高校學風有重要意義。但也認為不可誇大其作用,《規範》所規定的只是最低標準,如不可抄襲、不可剽竊,如何引用、如何加注、如何署名,主要強調學者的自律,雖然在總則裏提到“保障學術自由”,但沒有涉及不合理的管理和體制對學術腐敗的催化作用,如“計劃學術”、過度的量化管理、行政權力干預學術等。教育部正在著手制訂《規範實施細則》,要求各高校結合實際制訂本校的學術規範細則,對學術失范行為的懲處也主要由學校負責。

4.加強職業技術教育

9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農業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加強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和思路。要求中等職業教育應與普通高中保持大體相當的比例,高等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應佔一半以上;中職院校不再升格為高職,專科層次職業院校不再升格為本科;高等職業教育學制逐漸以二年制為主,中職基本學制以三年為主;高職專業實訓時間不應少於半年,中職應為半年至一年。要求職業教育實現三個轉變:在辦學思想上,以就業為指導,把職業教育辦成就業教育;在辦學模式上,按訂單培養的要求轉變學校運行機制,找準市場需求,做好學生的就業服務;在辦學機制上,採取靈活學制和學習形式,中職可以通過“1+2”或“2+1”等模式;高職可積極推行學分制和模組式教學,鼓勵學校與企業、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鼓勵校企合辦、半工半讀、分階段完成學業等辦學形式。

目前,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僅為44%,中等職業教育的在校生僅佔高中階段在校生的39%,每年有約700多萬初中畢業生沒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高級技工、技師佔技術工人的比例僅為3.5%,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20%~40%。此外,還有2250萬國有企業的下崗失業人員、數以億計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亟須進行培訓,顯示職業教育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青年報》,2004年6月18日。

5.實行“一費制”和改善農民工子弟教育

經過歷時三年的試行後,從2004年秋季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校推行“一費制”的辦法,標準由各省市區人民政府確定。其宗旨在於減輕群眾負擔,控制亂收費。“一費制”的內容包括雜費、課本費和作業本費。教育部要求實行“一費制”時,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要酌情減免費用,對農民工子女收費標準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

隨著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弟教育問題的關注,確定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立學校解決為主”的原則,各地打工子弟的教育問題得到一定的改善。北京市的流動人口子女中,約有70%已在公立學校就讀。目前北京市仍有250多所流動兒童學校,有6萬名流動兒童在其中上學。2004年,有10所打工者子弟學校被批准獲得合法的辦學資格。

與此同時,進城務工人員放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引起關注。據統計,全國約有1000萬名左右15歲以下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教育狀況令人擔憂。四川省便發生一名初一女生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生下孩子的事件。據福建省農調隊的調查,由於“留守兒童”主要交由文化水準較低的祖輩或親友代養,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造成他們在學習、性格養成上的問題。1/3的兒童學習成績不好,56%的兒童在性格上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來自福建省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數據顯示,因打架鬥毆、小偷小摸等不良行為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是“留守兒童”。

三 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

1.校園安全事件令人關注

2004年8月4日上午,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幼兒園發生驚人慘案。患精神分裂偏執型的幼兒園門衛徐和平砍傷15名孩子和3名教師,1名兒童因傷勢過重死亡。時隔不久,北京再次發生此類慘案。10月20日,北京東城區北新衚同北新幼兒園1名教師及 1名5歲兒童慘遭殺害。嫌疑人付賀功被抓獲。

事實上,各地也發生多起兒童傷害案件。據統計,在2004年的前9個月裏,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系統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41起,其中死亡38人,傷4人,患傳染性疾病89人。在死亡的學生中,溺水和交通事故死亡居死亡率之首。人民網銀川11月9日電,記者杜峻曉報道。2004年1~9月份,河北省高校及周邊發生刑事案件235起,同比上升34%,其中暴力傷害案件大幅度攀升,共發生暴力傷害案件16起,造成5人死亡,17人受傷。一些歹徒把罪惡之手伸向毫無自我保護能力的幼兒。學校、幼兒園及周邊治安問題嚴重反彈。河北日報網 2004年10月11日。

連續發生的此類事故和案件,暴露了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2004年10月25日,公安部、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製定下發了《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及少年兒童安全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將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全面排查校園安全隱患、清理不合格辦學機構和從業人員、查處大案要案等被列為工作重點。

2.馬加爵事件突顯青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2004年2月23日,雲南大學廣西籍貧困學生馬加爵為瑣事與同學積怨,産生報復殺人的惡念,經週密策劃和準備,先後將4名同學殘忍地殺害。馬加爵于3月15日晚被抓捕,6月17日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此後又有類似慘劇發生。5月16日上午,江西醫學院四年級學生薛榮華用水果刀刺向7個不相識的人,致使2人死亡,5人受傷。11月2日淩晨4時許,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北新街東段商洛技工學校男生公寓發生殺人搶劫案件,犯罪嫌疑人許琳將同宿舍兩名同學殺死。據許琳交待,他因為遭到同學郭某的“欺負”,郭某讓他去打水,他不去,郭罵了他一頓,他便動了買刀報復的想法。

輿論對馬加爵之類犯罪原因的認識,集中在貧窮和心理健康上。但馬加爵自己的陳述,認為“成長中沒有什麼特別的經歷對我造成傷害”,認為“很多大學生的生活是失敗的”,“我對自己都不重視,所以對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視”。《中國青年報》2004年6月18日。也有媒體評論,學校教育、心理救治不健全仍是表像,根本原因還在於橫亙在“城裏人”與“鄉下人”之間日漸擴大的鴻溝。的確,青年學生的問題不完全是心理健康可以概括的。

2004年4月13~25日,在不到兩周的時間裏,浙江紹興市的柯橋中學、輕紡城高級中學、魯迅中學的3名高一學生,以及紹興外國語職業學院的一名女生相繼跳樓身亡,年齡皆在十六七歲之間。據事後紹興市教育局組織的調查,孩子普遍存在對家長和老師不信任的情況,家長和老師也無從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

紹興中學生連續自殺事件發生後,教育局下發了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十項規定,規定取消高中的高考升學指標考核、取消高考獎勵政策、禁止利用節假日補課、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等。有關學校對作息時間進行了調整,柯橋中學將原來每兩週休息一天改為每週休息一天。魯迅中學今年五一休全假,有學生説“這是用同學的生命換來的。”《浙江紹興中學生連環跳樓案幕後》,《教師之友》2004年第6期。

3.教育審計顯示挪用教育經費、亂收費問題突出

據國家審計署公佈的《200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報告》,教育部門挪用教育經費、亂收費等問題突出。

(1)對南京、杭州、珠海、廊坊4個城市的“大學城”開發建設情況的審計調查,發現違規審批和非法圈佔土地問題突出。如2001~2002年,東方大學城開發有限公司以建設大學城配套設施等名義,與廊坊市和北京市通州區的5個村委會非法簽訂協議,大量租用農民集體土地,並將其中的6007畝(含耕地5728畝)用於建設5個標準高爾夫球場。二是“大學城”建設貸款規模過大,存在償貸風險。如南京市仙林、江寧和浦口新校區的12所高校建設項目,目前銀行貸款為27.28億元,佔實際到位資金的71%。這些學校還本付息主要靠學雜費收入,按目前收費情況測算,今後每年還本付息額將超過學雜費收入的40%,個別甚至達到80%。

(2)審計調查17個省(區、市)50個縣的基礎教育經費,突出問題是基礎教育負債嚴重,增長過快,已成為縣鄉政府和學校的沉重負擔;中小學亂收費問題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少數地方挪用揮霍教育經費問題比較嚴重。

50個縣2001年底基礎教育負債為23.84億元,2002年底上升為31億元,增長30%;到2003年6月底,僅半年時間又增長了25.7%,達38.98億元。負債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同期教育經費投入增長速度,負債總額相當於這些地方一年財政收入的80%,最高的四川省小金縣負債達到地方財政收入的6倍多。同時教育負債面也很廣,有些縣80%以上的中小學都有負債,寧夏中寧縣中小學負債面達96%。主要原因是縣級財政普遍困難,對基礎教育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和學校過分追求超前發展和不適當的達標升級,目前的負債中有72.5%是因新建校舍和“普九”達標形成的。據對28個縣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3年6月底,拖欠施工隊墊款達12.1億元,約佔負債額的50%。一些學校經常被債主強行封門逼債、官司纏身,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50個縣基礎教育收費規模仍呈增長趨勢。2002年收費總額23.2億元,比上年增長7.8%,每個學生平均負擔469元,增長4.68%。亂收費問題仍然存在,50個縣中有45個縣存在此問題。2001年以來共違規收費4.13億元,其中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違規出臺政策收費2.46億元,中小學自行違規收費1.67億元。江蘇省溧水縣10所中小學違規收費達3049萬元,佔同期全部收費的39%。

(3)一些縣的教育及財政部門“吃”教育問題十分嚴重。如2002年以來,廣東省化州市教育局及各鎮教辦挪用學雜費等2 561萬元,主要用於建辦公樓和辦公、招待費開支;市財政局挪用400萬元平衡預算。1999年以來,該市教育局還將中小學生訂閱圖書資料回扣款等1 356萬元,用於私分和吃喝,其中私分1 103萬元,招待費等支出253萬元。吳川市地處粵西地區,財政十分困難,但卻在一年半時間裏“吃”、“分”教育經費600多萬元,其中市教育局吃喝209萬元,人均近3萬元,是同期在職教師人均工資的近1.5倍;17個鎮教辦吃喝和發放補貼402萬元,人均2.9萬元。

4.教育産業化之爭

2004年年初,教育部長周濟在新聞發佈會上嚴詞反對“教育産業化”,稱“如果政府提倡教育産業化,會對教育的社會功能産生負面影響。我們旗幟鮮明地對這種提法予以反對”,“政府在發展教育事業上,始終負有主要責任。教育是一項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絕不能産業化”。《中國教育報》2004年1月7日。教育部負責人反對“教育産業化”的消息引起網上一片叫好聲,並掀起對“教育産業化”的強烈聲討,“教育産業化”再次成為媒體的熱點。

但公眾對“教育産業化”的所指並不相同,並非辨析教育的産業屬性,以及發展高校科技産業等問題,而主要是對近年來教育高收費、亂收費,以及各種教育腐敗現象的指斥。教育資源短缺形成的巨大市場與陳舊落後的體制相接,致使教育行為扭曲,教育腐敗叢生,出現了種種“尋租”活動。如“民辦公助”、“國有民辦”的“轉制學校”,實行“一校兩制”的 “二級學院”等等,利用國有資源和名校品牌大賺其錢。招生黑幕、“注水文憑”等逐漸制度化的權學交易和錢學交易、人為製造的“擇校熱”和鉅額的“擇校費”,以及嚴重的教育亂收費等等,導致學校的功能、面貌變異,教育的社會形象和公信力嚴重下降。據監察部的消息,2003年,各級監察機關和糾風辦共查處教育亂收費案件8539件,涉及金額30.19億元,清退教育違規收費6.3億元。2004年3月31日, 新華網。海南省紀檢監察部門查處海南省委黨校亂辦學倒賣文憑牟取私利,違規發出數千張文憑,初步查出的被私分的亂辦學費用近500萬元。2004年6月16日《中國青年報》。2004年1月,中紀委發佈的調查報告中,教育被列為“五大腐敗重地”。中紀委調查顯示,群眾心目中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比較嚴重的5大領域依次是建設工程,公安、檢察院、法院,醫療,教育和組織人事。

背後的事實是我國教育的一個基本特點——公辦學校從非政府渠道強勢地汲取資源,形成所謂“小的非公共部門,大的非公共投入”模式。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中只有56.83%來自政府預算內撥款。小學教育的該比例為74.51%,初中為68.28%,高中僅38.63%,而高等學校為44.68%。

5.爭議農村基礎教育改革

在農村基礎教育陷入困境的大背景下,一些農村改革基礎教育的舉措成為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引起廣泛的爭議,如湖北省監利縣的改革、江蘇省宿遷市的教育體制改革、浙江省長興縣的“教育券”制度、河北省涿鹿縣的“紅頂學校”等等。

湖北監利縣從2003年開始的教改,將700所中小學校“推向市場”,對閒置的教育資産,可以採取轉讓、租賃等形式變現後繼續投入教育,學校投資者每年可取得投資總額10%以內的回報;縣財政撥款直接對學生人數,學生可自主擇校;教師將打破身份終身制,待遇崗位化;學校組成民主管理委員會,由出資方、學校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組成,等等。縣領導人説,“改革不是賣學校”,基礎教育面臨的諸多困難,投入不足是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教育體制僵化。因此,必須從教育體制和制度創新中尋找出路,擺脫農村教育的困境。

江蘇宿遷市的教育體制改革,也被稱為“賣學校”,總體思路是“一保三放開”,即保義務教育,放開學前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以及“優化公辦、發展民辦、引進外辦”,將公辦幼兒園全部改制,在義務教育增量部分放開,給予民辦學校多方扶持。近三年來吸收了約10億元教育資金,形成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競爭,促進了教育較快的發展。

浙江省長興縣的“教育券”進入第三年,共發放教育券12600張,累計金額347萬元,約佔財政性教育經費1%左右。長興縣發放的教育券是有特定指向的,包括民辦學校義務教育的教育券、職業高中教育券、義務教育階段扶貧輟學的教育券,以及扶持薄弱高中和民辦高中的教育券。教育主管部門認為此舉通過改變政府教育經費的投入方式,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性,形成學校的競爭機制,起到促進公平、均衡的作用,並有效地促進了民辦教育、職業高中的發展。

河北張家口市的涿鹿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困難,教師嚴重流失,希望通過發展民辦教育突破貧困地區的教育“瓶頸”。但建立民辦學校時,由於投資者缺乏信心,教育局的4名副局長、教育局幹部、學校校長等100余人入股,約佔股東的3/4,被稱為“紅頂學校”,引起軒然大波。現領導幹部均已退出股份。

專家學者認為農村教育供求矛盾已經到了“無法維持生存需要的程度”,同時,教育體制、教育供給過於單一,實現教育投資多元化的思路基本是擴大民辦教育、公辦學校改制和教育股份化。上述改革值得理解、同情,應當允許探索和完善,不宜一味肯定或否定,但必須堅持一些基本準則,如無論怎麼改,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能減少,賣掉學校的錢應繼續投入教育,不能用於其他事業。

6.高考和招生舞弊事件

據媒體公開披露的消息,2004年發生的高考舞弊事件主要為河南濮陽縣三中考點教師用手機發送考題答案,作案老師收取的涉案金額達20余萬;河南省鎮平縣以每人1000元的價格,在高考時利用手機短資訊等手段傳送答案;廣西、上海的歷史科高考發生大面積泄題;西安市申請體優生加分的學生中,查出52個“假證”;全國英語四級考試泄題、衡陽市中考泄密、蘭州高校電腦等級考試泄題、河北省自學考試泄題、北京市全國高校自學考試被疑泄題、瀋陽高自考舞弊等等。

但在全國造成巨大反響主要是三起招生案件。一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披露的中國音樂學院器樂係招生不正常事件;二是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揭露北航南寧招生“醜聞”;三是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招生不公正事件。

這些事件顯示輿論關注的重心,已從常規的考試舞弊轉移到招生不公上來,尤其關注招生的程式和制度安排的公正,對高考舞弊的思考深入到了問題的核心。影響招生公正的主要因素,正是制度性因素。輿論呼籲將國家考試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通過制度創新改革考試監督、問責制度,調整已經變質失效的“機動名額”、“定向招生”、“保送生”、“特長生”等政策,加快高校民主化的制度變革。

7.民辦教育狀況令人擔憂

雖然我國民辦教育近十年來有長足的發展,但總體而言規模相當小、水準較低且很不穩定。2003年共有1200余所民辦高校,能夠頒發學歷文憑的173所,在校生81萬人,約佔在校生的6.8%;多數為專科和高職教育,能頒發本科文憑的僅9所。2003年以來,民辦教育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由於2003年教育部推行公辦高等學校舉辦民辦機制的“獨立學院”政策,全國已有300余所“獨立學院”,使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空間受到極大的擠壓。今年7月,教育部突然宣佈取消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從明年起民辦高校停止招收學歷文憑考試學生。由於高教學歷文憑考試學生是民辦高等學校的主要生源,這一政策意味著民辦高校走到了關乎命運的“拐點”。

在基礎教育領域,情況更為嚴峻。由於公辦重點學校大量舉辦“公辦民營”的“轉制學校”,憑藉公辦學校的品牌優勢招生,使普通的民辦學校難以競爭,陷入生源不足的嚴重困境。在年初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投資舉辦北京21世紀學校的錫華集團董事長張傑庭説,如不採取措施扶持民辦教育,“北京的民辦學校在3~5年內將會死掉一半。”《中國青年報》2004年3月7日。2004年9月,我國第一個民辦教育集團——南洋教育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任靖璽黯然退出經營十多年的民辦教育。

四 討論與反思

以科學發展觀認識教育,不難看到當下的教育在一些基本方面有違以人為本、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正是這種價值失衡,導致這樣強烈的反差:一方面教育的規模和培養能力迅速發展,教育機會大量增加;一方面教育品質和形象的低下達到了近20年來的最低點,甚至怨聲載道。今年以來,社會輿論對我國教育的一些發展思路、政策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反思,發出了許多強烈的聲音。但真正應當進行反思的教育主管部門,尚沒有做出有價值的回應。

由於長期實行的經濟至上發展觀的慣性,國家對教育有兩個根本態度需要改變和端正。一是國家必須承擔舉辦義務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國家的財政性教育經費短缺是造成農村基礎教育危機和許多教育亂相的根本原因。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20年之後,國家對教育投入的態度仍然沒有根本改善,熱衷於經濟生産而非教育,對教育的投資則熱衷於硬體建設而非“以人為本”。這種急功近利和短視,正在使全社會付出極高的代價。另一個根本態度是對待民辦教育的態度。既然是“窮國辦大教育”,既然國家的教育經費有限,理應積極地擴大民辦教育,“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教育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而當前的現實,國家壟斷教育資源、包辦高等教育的狀況並沒有真正改變。在宏觀沒有放開的情況下,鼓勵公辦學校微觀搞活,以及鼓勵公辦學校舉辦民辦學校,從而形成與民辦學校嚴重的不公平競爭,既抑制了民辦教育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公辦學校的教育腐敗,與《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精神是相悖的。

類似地,高等教育轟轟烈烈的“大躍進”,也有許多陷阱和誤區。一些重點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以改校名、建豪華大樓、不斷擴大學校規模為能事,以大樓為本而非以人為本;各地大建大學城,耗費大量教育資源;與此同時,高等學校卻面臨優秀人才的短缺和大量貧困大學生。

以1904年清朝頒布第一個現代學制“癸卯學制”和1905年廢除科舉為起點,中國現代教育正好走過100年。中國業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體系,然而,由於教育制度改革的嚴重滯後,教育品質異化、教育腐敗叢生,官本位、行政化傾向嚴重,明顯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國的政治文明、社會進步、可持續發展都有賴於先進的、真正能夠興國的教育。中國需要新的教育理想,改革需要清晰的目標模式。更新和改革教育體制,是21世紀的中國教育必須優先解決的重大問題。(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本文摘自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中國網200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