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乒乓球运动:庄子和他的寓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26:44
              庄子寓言把深刻的哲理寓于虚妄的形象和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氛围里巧妙地表达作者真实的道家思想,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其言宏绰,其旨宏妙,读来迷离惝恍,妙趣横生,发人深省,引人入胜,这又引出一个相关的风格特点:辞趣华深,文思超逸。

       一.庄子,以寓言起家的大师

    《辞海 》对寓言这一概念的定义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主题都是借比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国春秋战国时代  ,寓言已经很盛行。在《庄子》和《韩非子》等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

      寓言本来就是一种取象以寓意的象征文学,庄子“寓言”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寄寓性,言在此意在彼,如宣颖云:“意在于此,而寄言于彼。”庄子深奥的哲理主要不是通过逻辑推荐理来直接阐明的,而多是通过寓言故事来间接暗示的。他所住追求的“逍遥无待”的理想人格精神境界是通过大鹏、宋荣子、列子形象来间接烘托和圣人 、神人、至人形象来间接暗示的。他那“去故与知”、“因其固然”、“因自然而不益生“的修养方法,是借助“混沌之死”、“象阁得珠”、“泽雉”、“庖丁解牛”、“鲁侯养鸟”等寓言故事蕴涵暗喻的。他的社会批判思想,主要是通过“翻镂见梦”、“伯乐治马”、“儒以诗礼发家”等寓言帮事来喻示的。他的超世、遁世、意会的。正如崔大华所说:”在《庄子》中的每一个寓言后面都站着一个哲学结论,蕴涵着一种哲学思想。“这种侧重用形象描绘来间接暗示以寄遇哲理、意蕴的做法,正好属于象征手法,是象征文学最显著的标志。

其次,由于形象大于思想,特别是“寓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寄寓性,庄子寓言的意蕴隐晦艰深,朦胧多义,颇多歧解,这又符合象片文学朦胧多义的特性。如“鹍鹏”寓言,大鹏南徙是有待还是无待,是逍遥,论者的解读颇有分歧。《齐物论》中“朝三暮四”的故事,谓狙公(养猴的老翁)给猴子分芋(橡子),说“给你们早上三个晚上四个”,从猴皆怒;又说“那么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众猴皆喜。“名实未亏,而吉怒为用”。庄子的本意,是要人们破除是非观念,齐万物,一是非,但读者有的理解为讽刺狙公愚弄欺骗猴子,有的理解为嘲笑猴子愚昧无知,有的理解为讽刺一般为手段的变化所迷惑,各有道理。“庖丁解牛”的故事,作者的本旨在于说明顺时养生的道理,但我们常常理解为做事应顺应客观规律,或者熟能生巧等等。

二、庄子寓言里的哲学

《逍遥游》集中论达了逍遥之道。“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枪榆枋而止”的蝎与学鸠、“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例子都是有所待(依赖)的,因而也是不能完全达到逍遥的。及至辞天下而不为的许由和“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气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姑射山神人,因为无待,则庶几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庄子哲学家认为要达到逍遥,必须具备而个大的前提:无待、无用。首先,逍遥与否是与有待和无待紧联系在一起的,要达到逍遥必须完全无待,而完全无待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只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其次,有用无用也是逍遥与否的先决条件之一,《逍遥游》后半部分用宋人资章甫、大瓢、不龟手药、槽树、理牲与篇牛寓言,集中探讨了有用和无用的命题。                      

《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寓言如下: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瓤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解牛是技术活,庖丁经过多年的实践之后,摸索出轻松省力的方法,那就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他绕开牛的骨节和经脉,只在缝隙之处使力,因而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解牛之道其实也是养生之道。文惠君从庖丁解牛的经验中悟出了养生的道理。人间社会的矛盾和复杂犹如一头待解的牛,人要在其中“游刃有余”,必须做到“以无厚入有间”,也即回避矛盾,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是一种混世的养生哲学。

《养生主》中的其他寓言:公文轩见右师、泽雄不薪畜乎樊中等,也分别从安于天性、追求自由、超脱死生、精神不灭这五个角度探讨了有关养生的道理。因为这些道理也集中见于其他篇章,本小点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技进于道和顺乎天性的养生之法。

三.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的人物形象广泛涉社会各阶层的各类别,有国君、官吏、贤人、隐者、游说者、贫士、畸人、工匠、儒徒、强盗、盗墓者等等,也有为作者想象和杜撰出来的神仙和寓设人物。其中以这三类主要人物为最重要:被借重的历史或传说中的名人系列,寓设人物和至人神人、圣人、真人系列,被赋予了“道”的性质的畸人、隐者、高人和工匠系列。这些人物的塑造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为“道”而设,以意裁剪。

庄子寓言中动物类形象包罗广泛,涉及鲲鹏、斥锡、蜗、学坞、鱼、蝴蝶、马、鹌鹑、鸥、坎井之蛙、东海之鳖、神龟、蜗牛、泵虱、鹅鹏(意怠鸟)、蝉、蟑螂、异雀等、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一时为鱼,一时化而为鸟,高飞九万里。鲲鹏是作者以生活为基础想象出来的大的物类,它在广阔的天在里遨游,能变形,富有神奇性,代表宏大的事物和超迈的境界。蝎、学鸡与鲲鹏对举,代表小的境界。

鱼在水中出游从容,怡然自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自由的象征,因而引得庄子的欣羡,产生了庄惠壕梁之辩。河水干了之后,鱼要么失去生命,被挂在“枯鱼之肆”:要么“相峋以湿,相濡以沫”,显得局促不安甚至苟且偷生了。所以,鱼的形象在具体寓言中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

蝴蝶轻盈美妙,有一对翩翩飞舞的翅膀,是自由和美的化身,故而庄子在蝴蝶的身上寄托了最高的人生理想,梦中也幻想着化为一只蝴蝶。

马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本来是自由自在的,然而伯乐偏偏给马加上衡颈扼,装上额前配饰,使马渐渐也学会了和对抗,在寓言里,马可以理解为自然和天性的象征,伯乐治马是人为的举动,妨害了这种自然和天性。

鹅鹏,一种传说中的凤鸟,“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酸泉不饮”,象征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正是无心于俗务的高人隐者的写照。鸦也即是猫头鹰,以腐鼠为生,让人联想到污浊、卑下,而更恶劣的是鸦具有猜忌心理,以为鹤鹅像自己一样喜欢吃腐鼠,会来与自己争抢腐鼠。鸦象征着低级趣味、心胸狭窄、热衷与功名富贵的利禄之辈。

坎井之蛙认为“擅一壑之水,而跨踌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当东海之鳖告之以“东海之在乐”,坎井之蛙茫然自失。坎井之蛙和东海之鳖形象的塑造虽然略显夸张,却非常符合艺术创造的真实,蛙与鳖物类的不同,坎井和东海环境的悬殊,正是造成它们不同见识和心态的生活基础。

龟是一种长寿而富有灵性的动物,龟甲是占卜用的重要工具。在庄子寓言中,龟有三种形象:一是自由、长寿、快乐然而卑贱的生活实践者,“曵尾涂中”:二是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灵物,“留骨而贵”;三是算无遗策最终却反算了自己性命的预言家。这些都是在对龟的生活习性作细心的观察,对龟的社会功能作理性思考后塑造出来的形象。

 蜗牛是小的物类,因其有两角,作者形象化地在其两角上安置了两个常年征战的国家,以喻战争的无理性和无价值。蜗角上的触蛮之战,想象奇特,意出尘外,是庄子寓言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

泵虱即寄生在泵身上的虱,有着特殊的生存空间,作者因之赋予它人的情感和心态,以之来比喻那些目光浅短、不能深谋远虑的人。

鹅鹏,又称意怠鸟,也即是燕,是一种智鸟。居于东海的意怠鸟,行动迟缓,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群飞群处,固守中庸之道,因此能够全身远远祸。入人屋舍筑巢的鹌鹑同样懂得取舍去就,懂得保全自己。庄子寓言从鹅鹏的生活习性中引申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使鹅鹏成为善于处世的象征。

 蝉、蟑螂和异雀“一物降一物”,在自然界中构成一组食物链。庄子寓言借它们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来阐发得意忘形、必有后患的道理。其中,蟑螂还曾被作为自不量力的形象出现于螳臂挡车寓言中,因为螳臂个体虽小,却有相对发达的臂爪,给人一种耀武扬威的感觉。

动物类寓言的塑造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融入了作者的观察思考和想象夸张,是人在动物身上反观自身的结果,

 表现的是生活和生存的智慧。这类形象内涵丰富,生动活泼,富于生活的情趣和哲理,让人喜闻乐见。

四、庄子寓言故事

1.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怪,就派人把它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的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九韶》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被弄得眼花缭乱,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两三天就活活地饿死了. 鲁王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去供养海鸟,无论是筵席还是美妙的音乐,海鸟都无法受用,鲁王的做法只能是事与愿违.

2.呆若木鸡

周宣王特别爱看斗鸡,他命令手下养了许多精壮矫健的斗鸡。他心想,能不能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呢?他的手下四处打探训鸡的高手,终于打听到齐国有个名叫纪渻子的人是训鸡高手。周宣王把他召进王宫,让他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纪渻子从宫中的鸡群中挑出一只鸡,把它关进了斗鸡房。十天过去了,周宣王问训鸡的情况。纪渻子回答:这只鸡的性情还很高傲,整天高昂着头,很不冷静,现在还不能与别的鸡斗。又过了十几天,心急的周宣王又催问纪渻子,他说:还不行,这只鸡听到声音或是看到影子还会做出敏捷的反应,需要再训练。周宣王又耐着性子等了十几天,可纪渻子说:它的意气太强盛,而且很容易激动,还应该再训练一段时间。就这样一直训练了四十多天,纪渻子对周宣王说:“现在斗鸡已训练好了,你看,它站在那里,心神安定,不骄不躁,看上去就你木鸡一样,别的鸡见到它这副样子,全都吓跑了,哪一个还敢与它斗?结果,周宣王得到了天下无敌的斗鸡但也失去了斗鸡的乐趣。

3.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像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4.东施效颦

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有一次西施害心病而捂着心口,皱眉蹙额地走路。村子里有一个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的女子看见后,认为西施这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额地走在村庄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别人的赞美。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好那种怪模样,赶紧把门关上,不愿见她,即使见了她,也避得远远的。她只知道西施皱眉蹙额看起来很好看,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蹙额就非常好看。

 5.螳臂挡车

相传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6.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的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7.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8.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9.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除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以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业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