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之血帝鸣人书包网:鸡和蛋的另一个争议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9:16

xjjk雅儒

鸡和蛋的另一个争议问题

类别:乱弹八卦 作者:诉衷 [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2-1-6 20:46:25  编者按:吃了鸡蛋要不要问问下蛋的鸡是谁?作者肯定地说,要问!为什么?作者说了三点理由:才能有目的地更快更准地吃到好的鸡蛋,鼓励“鸡”提高质量和产量,保护“鸡蛋”的产权。接着,文章引述到了公司企业方面进行论述。文章分析论述有理,语言幽默生动。  提到鸡和蛋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个问题芸芸众生殚精竭虑前赴后继争辩了不知多少年,据说还真有人考证出来是先有蛋后有鸡,只是反对者浩浩荡荡,遂偃旗息鼓敝帚自珍了而已。
  后来,有位外国学者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后赞叹不已,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说要见见他,钱钟书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这只下蛋的鸡呢?”此言一出,争论又是不断,有人击节赞赏、深以为然,有人嗤之以鼻,不以为然,看来“鸡蛋之争”真是情根深种,不能自已矣!
  其实这事儿没什么好争议的,钱钟书先生那是低调、谦虚,或者对那个外国人不感兴趣,可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还真就不能“只管吃鸡蛋,不问下蛋鸡”。
  譬如读文。
  我们读到一篇美文,最好顺带了解一下“下蛋鸡”,这样做有如下好处:
  一是便于吃到更好的“蛋”。如今网络时代,茫茫“蛋”海,真可谓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讲,好“鸡”下好“蛋”的概率还是高的。比如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五只“蛋”无一不是精品,尽管滋味各异,营养也有高有低,但较之同时期的一些所谓武侠“大鸡”来讲,鸡蛋的质量那是经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是有保障的。当然,古龙、梁羽生乃至倪匡、温瑞安也属于“好鸡”。
  二是能鼓励“鸡”提高质量和产量。作者为文,尽管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就是写写自己的心情而已,实际上不尽然,否则写好了放在电脑里不就完了,干嘛还要发到网上,还要自己出钱出版?所以,“鸡”是很在乎别人对“蛋”的评价的,比如说我,看到读者的评论总是迫不及待地去看且尽快回复,而读者的肯定或鞭策又进一步促进自己多写文、写好文,而我和鸡毕竟还有所区别,鸡的饲料自己不能做主,而我在知道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后,还可以有选择地去补充“饲料”——读相关方面的文章,养鸡的人会调整鸡的饮食结构,我也会调整自己这只“鸡”的知识结构。当然我是个普通文字爱好者,在“鸡群”中不具代表性,那么,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连载后,作者的电子信箱,每天都收到热情的网友如雪片飞来的信件,与他之后的好“蛋”《雨衣》、《爱尔兰咖啡》有没有关系呢?与痞子蔡成为网络史上最发烧的网络情人有没有关系呢?
  三是需要保护“鸡”的“鸡蛋”产权。现在这个问题可不是小问题了,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护智力创造成果的制度,近年来受到各个方面的严重挑战,产权纠纷特别是著作权纠纷层出不穷。这时候,尤其需要广大读者关注“下蛋鸡”、支持“下蛋鸡”,特别是相关管理机构,更不能“只管吃鸡蛋,不问下蛋鸡”!否则,“鸡”们都打官司去了,哪有时间和心情下蛋?到时候,我们只能吃各种各样的“盗版蛋”、“劣质蛋”了!
  譬如做事。
  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你任何一件工作业绩都是你下的“蛋”。如果你的“蛋”这样了——
  你营销了一笔大业务,领导在给更大的领导汇报时说成他亲自营销,什么感觉?如果算是“巴结”领导了,投之以桃,他日或许会“报之以李”,也就算了,倘若是领导给安到其他同事身上呢?恐怕你连吃鸡蛋的心情都没了。
  你完成了一个漂亮的企划方案,交给领导了。领导看都没看,就束之高阁了,你还会不会一如既往地继续加班加点做方案?这对“鸡”来讲,是不是很受打击?也许有的“鸡”经过一番磨砺后反而变成鹰了,但据我观察,大多数“鸡”选择了抱怨和消极怠工,甚至另找“鸡窝”的也大有人在。这无疑伤害了企业的管理文化,作为吃“蛋”的领导者,需要做的是经常问问“蛋”是谁下的,并适时予以鼓励和指导,论“蛋”行赏,奖优罚劣,才能永葆活力啊!
  常言道,做人先做事,以上关于“鸡和蛋”的事如果做不好,恐怕管理者不久就会感叹“做人难,做一个管人的人更难”了,或许还会“念‘鸡蛋’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也未可知。
  由此可见,“不问下蛋鸡”的做法不可取。
  也许有人会问,我找到了“鸡”,他却下了个“坏蛋”怎么办?比如韩寒,是只好“鸡”吧?不也下了个“韩三骗”(韩三篇)?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素养,练就火眼金睛,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也不是光寻找光明的,有时候也要用它寻找“鸡蛋”。
  也许有人还会问,我下的明明是好“蛋”,偏偏那个掌握我命运的人不喜欢吃怎么办?我以为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看他喜欢什么样的“蛋”,你就下什么样的“蛋”;二是另寻“鸡窝”,如果人家还是不喜欢吃,就要请质监局鉴定一下“蛋”的质量问题了。
  但是,“吃了好鸡蛋,常问下蛋鸡”也是不容易的。为什么呢?
  社会环境不允许。“好鸡蛋”肯定是有经济价值的,那么,在目前的环境下,经济利益的导向作用催生了“一蛋多鸡”这一奇怪现象。一篇好文,网上一搜,作者好多个,真是先有蛋后有鸡了,结果“鸡”还没找到,先得找找哪个是真猴哪个是妖怪;一件好事,被安在不同姓名、不同性别的“好人”身上,特别像我小学时候的作文——整个班一半人写“捡了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另一半人写“扶老奶奶过马路”,当然我说的是过去,如今这两件事已经“灭绝”了。这样一来,“好鸡”也快灭绝了。
  如此说来,我发现这篇文又白写了,就算我们明白了“吃了好鸡蛋,感谢下蛋鸡”的道理,又能如何?
  申明一下,我不反对钱钟书先生的话,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下,钱老这话简直对极了,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钱老还有一句名言: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我还在乎钱吗?可惜的是钱老不能复生,否则在当前的环境下,姓“钱”的钱老一定会说,假如你吃了一个好鸡蛋,你能找得到那只下蛋的鸡吗?你又怎么知道是先有的蛋,还是先有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