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千代 vs白:闽南话知识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47:30
简介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 Hō-ló-ōe(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的 海陆丰地区 潮汕地区、广东西部的雷州半岛、湛江、电白、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玉环、温岭部分地区以及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分布地区
  闽南语主要分布在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海南,同时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分布:
  江苏省:宜兴市南部山区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温岭市之石塘一带 玉环县之坎门、陈屿 洞头县之本岛、半屏岛、元角、倪屿 瑞安市之北麂岛、大南乡 平阳县之水头镇、腾胶镇、南麂岛、东部沿海之西湾乡、墨城乡 泰顺县之东南角 文成县之东南角 苍南县之灵溪、矾山、桥墩、马站、藻溪、赤溪、观美、南宋、霞关、大渔、望里、莒溪...等城镇 长兴县、临安县、舟山群岛等地
  江西省:东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区
  广东省:东部沿海 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西部的湛江和电白及雷州半岛
  海南省:以琼山话、文昌话为代表,分布遍及全岛
  广西壮族自治区:具零星分布带
  东南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文莱等地
  
次方言
  闽南语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厦门话泉州话 漳州话 台湾话 海陆丰话 浙南闽语 东南亚福建话 潮汕话 东南亚潮州话 雷州话海南话 东南亚海南话
分类
  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
  然而西方学者大多不认同此说法。理由如下:
  第一,关于现今中国境内的不同汉语,其到底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一直在学界有争议。由于使用不同汉语的人之间,彼此基本上并无法用口语进行沟通,因此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汉语,基本上是“语言和语言”的关系,而不是“方言和方言”的关系(见Chao 1976;DeFrancis 1984,参见方言)。
  第二,如果以闽南语当作讨论主轴的话,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闽南语本身和其他汉语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见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的研究为例,他就发现闽语厦门话和北京话之间所共享的“同源词”有48.9%,比英语和德语之间“同源词”的比例(58.5%)来得低。也就是说,如果以“同源词”当作指标来比较语言之相近程度的话,闽南语和北京话之间的差异,比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异要大。
  以上述这些研究为基础,最近有一些研究闽南语的学者,对闽南语的定位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试着将闽南语的结构和基本词汇,与南岛语系和侗台语系联系起来,而论证其他非汉语语言对闽南语的强大影响(见Chin-an Li 2000;董忠司 1996;酒井亨 2002;赵加 1991等)。他们认为,闽南语可以被视为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而不是方言,而厦门话、台湾话、泉州话、漳州话等等,是闽南语的方言。不过,这些研究结果目前仍然具有争议性。
  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仍将闽南话视为汉语的一种方言,而有别于西方学者视闽、粤、吴等为独立的语言。口语差异很大的方言并非只存在于汉语,比如德语在各地区的口语方言,其差异程度也是相当大的,但仍然都被视为德语的方言。而荷兰语和德荷边境的低地德语的口语又很接近,并能基本通话,但被视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不能把口语差异的大小作为方言和语言的评判标准。并且汉语虽然在不同的地区口语差异很大,但拥有文字上的高度统一性,这与西方语言文字显著的差异是不同的。
  汉藏语系 汉语 闽语 闽南语
音标
  

闽南语国际音标


  
  一、基本的韵母是: a i u e o
  注:
  1)a i u都和普通话类似;
  2)e发音如“一个两个”的“个”字之韵母,同英语发音/e/一样;
  3)o这个音与普通话韵母o相近,有相近的多种发音,像“搁再”的“搁”字的韵母,
  “降落”的“落”字的韵母,等等;
  4)这些韵母可以组合成大多数的韵母,像iu,in,ing,ang,规则和汉语拼音类似;
  5)介音:不同的是,汉语拼音的/ao/,应该写成/au/
  普通话以/u/为介音的(只有ui是例外),比如哇/ua/,应该把/u/改成/o/,也就是/oa/
  ,换句话说,o跟u的用法根普通话相反了:
  for example: 我/goa/,多少/loa-choe/;
  6)鼻音:我们语言的特色就是有些字是带鼻音的,如“天/tiN/”和英文字母T,就不一
  样了,凡是有鼻音的,在音节最后加大写字母N;
  7)“黑”字的音,有点像英语的order的第一音节,这个普通话里没有,我们写成/ou/
  8)入声韵母:闽南话的入声可以说是全国方言中保存最完整的。也是外地人学闽南话最
  困难的部分;
  9)关于 /i/ 、/it/ 、/ik/ 、/ip/、/ih/等音:
  /i/和普通话的衣类似(肯定有区别,但具体什么区别我不知道)
  /it/就是我们闽南话“一二三四”的“一”,发音后能感觉到舌根紧了
  /ik/就是厦门话的“力/lik/”字的韵母。
  /ak/给花草“浇水”的“沃”字,读/ak/,(泉州话的“力”是/lat/)
  /ip/就是最后嘴巴闭起来的i
  /ih/就是缩短的i,发音很短促。(泉州话说“鸭子”的“鸭”字)
  二、声母部分:
  和汉语拼音的声母很不同,但符合国际习惯,外国人容易看懂。
  基本的有
  p 相当于汉语拼音的 b,如果是汉语拼音的p,就是加上h,变成/ph/
  b 普通话没有,外地人以为是m,比如闽南话老婆“某”(本字为"姥")/bou/,发和普通话的mou不同。
  t 相当于普通话的 d,如果是送气音,就加上h,变成/th/,读汉语拼音 t 的音。
  ch 相当于普通话的 z(有时相当于j,比如ji,jiu,我们写chi,chiu)。送气音加h
  s 和普通话s一样,普通话的xi、xiu我们写成si、siu
  l 和普通话一样
  m 和普通话一样
  n 和普通话一样
  ng 就是“误会”的“误”的声母。
  g 汉语拼音里没有,“我”/goa/的韵母。
  关于 /t'/ 和 /t/
  我们汉语普通话是没有浊音的(其实泉厦的闽南话也是)。也就是说,我们普通话的,特
  (t')的(t)都是清音。英语里的/d/我们的话里没有。/t'/和/t/的区别是在于嘴巴有没有送
  气,只要说这两个字的时候把手放在嘴巴上感觉一下就知道。
  (t/和/d/的区别是在于喉咙有没有震动,/d/是有震动的,/t/没有)
  

闽南语教会罗马字


  (白话字Peh-oe-ji)
  <一>字母
  Aa Bb Cc Ee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Ss Tt Uu
  <二>子音(声母)
  p-ph-b-m--t-th-l-n
  -[p‘]--[m]--[t]-[t‘]-[l]-[n]
  卑-披-未-棉--知-耻-离-尼
  k-kh-g-ng-h-ch-chh-s-j
  [k]-[k‘]-[g]-[?]-[h]-[ts]-[ts‘]-[s]-[dz]
  基-欺-疑-硬-希-之-痴-诗-儿
  (1).子音j今仅见于漳属各县市(漳浦县除外)和台湾,泉属的惠安、永春以及厦门的同安区偶有见到。今厦门、泉州大多并入子音l, 漳浦并入g.
  (2).h, p, t, k兼用作入声韵尾符号,做入声韵尾符号时,只有成阻动作,不发出声来。
  (3).中括号内为国际音标。
  <三>母音(韵母)
  1.基本元音
  a e o o?/ou i u ee ir er
  [a] [e] [o] [?] [ i ] [u] [ε] [ш] [γ]
  阿 鞋 窝 乌 衣 污 哑 猪 锅
  (1).前六个为厦门音基本元音,漳州音增加ee;泉州音增加ш和γ
  2.介音韵
  ai au ia oa iau oai
  [ai][au][ia][ua][iau][uai]
  哀 欧 耶 蛙 妖 歪
  oe ui io iu iou
  [ue][ui][io][iu][i?]
  话 威 腰 尤 (喏)
  3.鼻尾韵
  m ng an in ian un oan am im
  [m][?][an][in][ian][un][uan][am][im]
  呣 秧 安 因 烟 温 弯 庵 音
  iam eng ang ong iang iong (oang) (om)
  [iam][i?][a?][??] [ia?] [ua?] [?m]
  阉 英 红 汪 央 央 (风) (森)
  (1) “风”是同安音,“森”是漳州音
  4.鼻化韵
  aN iN eN oN uN iaN oaN (oeN)
  [a~] [i~] [e~] [?~] [u~] [ia~] [ua~] [ue~]
  馅 圆 婴 恶 囗 营 鞍 (糜)
  iuN ioN uiN auN aiN oaiN iauN
  [iu~] [i?~][ui~][au~][ai~][uai~][iau~]
  杨 羊 黄 嗷 闲 (关) 喵
  (1).aN=a?; iN=i?; eN=e?;…,其余同理; (2). “糜”“羊”“黄”是漳州音;“闲”是同安音;
  (3).“囗”“嗷”“喵”是象声词
  5.入声韵
  ah-eh-oh-ouh-ih-uh-iah-ioh
  [a?][e?][o?][??][i?][u?][ia?][io?]
  鸭-嗝-学-(膜)-(鳖)-(嗍)-页-药
  iuh-oah-oeh-uih-aih-auh-iauh-oaih
  [iu?][ua?][ue?][ui?][ai?][au?][iau?][uai?]
  匊-活-狭-(血)-鸭-(雹)-蛲-囗
  ahN-auhN-ihN-ouhN-aihN-ehN-oaihN-mh
  [a~?][au~?][i~?][?~?][ai~?][e~?][uai~?][m?]
  (趿)-(荥)-囗-囗-囗-囗-囗-(默)
  ngh-ap-ak-at-ek-ip-it-ut
  [??][ap][ak][at][ik][ip][it][ut]
  (蹭)-压-沃-遏-益-揖-乙-兀
  iap-iak-iat-ok-iok-oat-op-
  [iap][iak][iat][?k][uat][?p]
  叶-(煏)-谒-屋-约-越-囗-
  (1).“aih鸭”是同安音;“op”是漳州音;
  (2).“囗”代表各象声词,有音无字
  闽南语声调
  调名: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去 阳入
  调值: 44 53 21 32 24 22 4
  标调符: 不标调 ˊ ˋ 不标调 ^ — '
  代码 1 2 3 4 5 7 8
  例一
  kim kím kìm kip kiâm kīm ki'p
  kim kim2 kim3 kip kiam5 kim7 kip8
  金 锦 禁 级 咸 妗 及
  例二 kun kún kùn kut kûn kūn ku't
  kun kun2 kun3 kut kun5 kun7 kut8
  君 滚 棍 骨 裙 郡 滑
  例三 tong tóng tòng tok tông tōng to'k
  tong tong2 tong3 tok tong5 tong7 tok8
  东 党 栋 督 同 洞 独
  例四 pe pé è peh pê pē pe'h
  pe pe2 e3 peh pe5 pe7 peh8
  飞 把 秽 伯 爬 倍 白
  例五
  chan chán chàn chat chân chān cha't
  chan chan2 chan3 chat chan5 chan7 chat8
  曾 盏 赞 节 层 赠 实
  注:(1).第1声(阴平)和第4声(阴入)没标调;
  (2).本表设计不包含"轻声"啲内容。
  (3).本表设计不包含"变调"啲部分。 (4).第6声是形式上啲"阳上",实际上厦漳台 并无"阳上"调("阳上"并入"阳去"),因此,无第6声
  

闽南语声调变化


  
  一、本调
  1.单独的一字读本调:
  漳(chiang)、州(chiu); 漳(chiuN)、浦(phou2);金(kim)、门(mng5);台(tai5)、东(tang)。
  2.词组的最后一字读本调:
  漳(chiang7)州(chiu); 漳(chiuN7)浦(phou2) ;金(kim7)门(mng5);台(tai7)东(tang)。
  3.轻声的前一字读本调:
  刘(lau5)先生、康(khng)家、行(kiaN5)出去、气(khi3)死、买(be2)啲。
  二、一般变调
  (一)、非入声啲变调
  (1).第5声 变 第7声
  同(tong5)→同(tong7)学 毛(mng5)→毛(mng5)管
  (2).第7声 变 第3声
  洞(tong7)→洞(tong3)孔 号(ho7)→号(ho3)码
  (3).第3声 变 第2声
  栋(tong3)→栋(tong2)梁 过(koe3)→过(koe2)去
  (4).第2声 变 第1声
  苦(khou2)→苦(khou)楚 软(nng2)→软(nng)脚
  (5).第1声 变 第7声
  砖(chng)→砖(chng7)仔头 酸(sng)→ 酸(sng7)甜
  (二)、入声的变调
  (6).入声韵尾是"-p/-t/-k",第8声变第4声;第4声 变 第8声
  淑(siok)→淑(siok8)女、法(hoat)→法(hoat8)国、一(it)→一(it8)流
  合(hap8)→合(hap)作、罚(hoat8)→罚(hoat)钱、服(hok8)→服(hok)务
  (7).入声韵尾是"-h",本调第4声,变调后第2声,同时塞尾韵“-h”解除,变成“舒声韵”
  雪(seh)→雪(se2)水、借(chioh)→借(chio2)钱
  歇(hioh)→歇岫(hio2-siu7)
  (7).入声韵尾是"-h",本调第8声,变调后第3声,同时塞尾韵“-h”解除,变成“舒声韵”
  学(oh8)→学(o3)堂、踏(tah8)→踏(ta3)水车
  白(peh8)→白(pe3)色、狭(eh8)→狭(e3)细
  

声母表:


  
  闽南话发音 普通话拼音 清浊 送气(1表示送气)
  塞音:
  p (玻) b 清 0
  p'(坡) p 清 1
  b (帽) 浊
  t (刀) d 清 0
  t'(拖) t 清 1
  k (哥) g 清 0
  k'(科) k 清 1
  g (鹅) 浊
  塞擦音:
  ts(遭) z 清 0
  ts'(操) c 清 1
  dz (日) 浊
  鼻音:
  m (姆) m 浊
  边音:
  l (罗) l 浊
  擦音:
  s (梭) s
  h (河) h
  注:1,括号内的例字是闽南语发音;
  2,/*/发音为英语发音;
  3,b,g,l三个声母与后面的鼻化元音结合时,读成m,n,ng。
  声调表:
  调 类:阴平 阳平 上声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调 值: 55 213 53 11 33 32 14
  例 字: 真 秦 振 进 尽 质 疾
  国际音标:tsin tsin tsin tsin tsin tsit tsit
  归纳几个对应关系:
  易混的声母:
  闽南话:p-ph-k-kh-t-th-l-n- b-m
  普通话:B-P -G-K -D-T -L-N-无-M
  ch[z/j]=z或者j,chh[ts]=q;(左为闽南语声母,右为普通话声母,以下同)
  s=x;
  b不等于普通话的B,普通话中没有,也不是m。如‘母’bu.
各方言之间的亲近性
  

闽台片


  主条目:泉漳片
  泉漳片亦即本土闽南语,狭义闽南语。闽台片则指通行于台闽地区的闽南语。实际上通行地区不仅闽台二地。
  闽台片内部各种口音,源头皆为泉州话、漳州话。漳、泉之间,音韵系统有别,但相互之间严格对应;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
  泉州话,基本上可分为府城腔和海口腔。
  漳州话,东山话和其他区小有差别。分布于广东省的海陆丰话,与漳州话类似,能通话。
  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语(两者相似,前者较后者高亢,二者能通话。)都是“漳泉滥”。漳、泉音也以不等比例出现在一个人的口语当中。二者能通话。
  台湾话,又称台语。俗谚:“泉在海,粤在山,漳人在其中。”内部仍有明显偏漳或偏泉的口音存在。 台湾北部和西部沿海,偏泉音;东部,中南部平原地,多漳音;中北部丘陵地,和南部部分地区,有极少数带潮汕片调值的台语。一个台湾人,能轻易的从口音判断对方来自何县市,甚至来自对岸或新马地区。台语与其他闽台片还有一个不同处,在于大量的平埔族,日语和日式外来语词汇,和新进官方国语文法及词汇,及英语的影响。
  闽台片的闽南话内部较统一,基本上沟通无碍。东南亚的福建话是指闽台片为主,混合部分潮汕片调值的闽南语。
  

浙南片


  主条目:浙南闽语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是福州语系)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闽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语的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浙南闽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
  

潮汕片


  主条目:潮州话
  潮汕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虽然各讲各的可是还算能沟通无碍,基本上潮闽双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对方的语系里。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
  现在使用潮州话的地区,主要有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和越南的一部分华人使用潮州话。全世界以潮州话为母语的大概有3000万人。是中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有名的戏曲荔镜记 (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1949年后以汕头市区话为标准。
  

中山片


  主条目:中山闽语
  北宋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迁徙到广东省的隆都、南蓢、三乡、张家边一带。这个片区统称为“中山片”。闽南话传入中山市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这种方言被当地人称为“中山闽语”
  

琼文片(已独立成区)


  主条目:雷州话
  主条目:海南话
  雷州话又称黎话(不是黎族的黎语)、海话,主要流行于电白、湛江,北宋之前大致居住在河南(洛阳周边),两宋年间北方战乱,先迁居到福建莆田一带,再沿着海边迁居至闽南、潮汕、海陆丰、电白、湛江、海南。
  海南话是说闽南话的人(有说是莆田)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语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闽南语差别最大,基本上不能沟通。诸多语音特点和差异,如具备子音 f 等,使其归属于闽南语支系有些许争议。
形成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
  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保留古汉语成份
  

子音


  闽南语的子音(声母)直接继承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在这一方面,闽南语并没有受到中古时期汉语系语音演变的影响。现在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有19个声母。按照传统的闽南语十五音分析,闽南语的声母有15个,就是说上古汉语的19个声母闽南语保留了15个。
  上古汉语有一些特点:
  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 古多舌音 这些重要的古代汉语语音现象,闽南语保存得很好,反映上述上古汉语的特点,以下逐一分析:
  闽南语的“非组”和“帮组”声母读法相同,例如“飞”([pue44] / [pe44] / [p?44]),“蓬”([p?a?24]),“吠”([pui22]),“微”([bi24])。 “知组”和“端组”的声母读法相像,例如“猪”([ti44] / [tu44] / [t?44]),“丑”([t?iu53]),“程”([t?i?24])。 很多“章组”的字声母读法和“端组”相同,例如“唇”([tun24]),“振”([tin53])“召”([tiau22]),“注”([tu21])。
  

元音和声调


  传统上认为闽南语有8声(实际上是7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狮 55 高平调 阴平
  虎 52 高降调 上
  豹 31 低降调 阴去
  鳖 3’ 低促调 阴入
  猴 35 回升调 阳平
  狗 52 高降调 上
  象 33 低平调 阳去
  鹿 4’ 高促调 阳入
  资深闽南语专家林央敏教授认为,闽南语声调已经归并简化为6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比较
  狮 55 高平调 阴平 同国语一声:汪
  猴 35 回升调 阳平 同国语二声:洋
  豹 31 低降调 阴去 同国语三声:海(变调)
  虎 52 高降调 上 同国语四声:浪
  鳖 3’ 低促调 阴入 同国语五声:个(此字与“个”有别)
  象 33 低平调 阳去 国语无此调
  狮 55 高平调 阴平 同国语一声:汪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3、无轻唇音[v]、[f];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闽南语的元音和声调,体现中古音的特点。元音方面,闽南语和粤语都完整保存中古音6个复音韵韵尾,其中[-p]、[-t]、[-k]是塞音,[-m]、[-n]、[-?]是鼻音。
  声调方面,中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特点在闽南语得到体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腔、台湾优势腔,有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去、阳入7个调;泉州音(仅以泉州市区“府城音”为代表)有阴平、阴上、去声(阴去和阳去合并)、阴入、阳平、阳上、阳入7个调。龙岩音(以龙岩市区音为代表)有8个声调(四声各分阴阳)。
  一般地,汉语中古音有八个声调,体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今天的汉语方言,大多能够完整或不完整地保留中古音的某些特点。以闽南话为例,漳州音独缺“阳上”调(漳腔阳上并入阳去);泉州音则惟独去声的本调不分阴阳(即阴去和阳去合并,但各自变调后仍能区分)。
  所谓闽南语七声八调,指的就是这些调性的完整。
   声调平上去入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代码15263748调值厦门442453-2122324东 ta?铜 ta?董 ta?-冻 ta?动 ta?触 tak逐 tak台北442453-1133324   -    台南442341-21333244   -    漳州341353-212232121   -    泉州3324552241524   -   
  

词语


  闽南语词汇,有很多属于古汉语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是上古时代。例如俗语“日时走抛抛,暗时点灯膋”中的“膋” 就是那个时代的语言。(《诗经?小雅?信南山》有:“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人称


    单数众数第一人称我 oa 侬 lang, nang
  我包括性侬人 lang, nang咱们排除性我人,余人,吾人之连音 ng, ung, oang我们第二人称女汝尔耳你 Li/Lu2你您(“你人”连音)ning, ling你们第三人称伊 i1 侬(人) lang, nang
  他/她/它/它伊人 i nang(潮琼片)ing(伊人连音,闽台片) 侬(人)lang, nang
  他们/她们/它们/它们
  人称说明:
  侬为“人”的语读:相当于普通话的“人家”。此一汉字传至日本,为天皇、后普通为年长者所用第一人称,侬(わし)。此外,可以当第三人称不特定之单复数。
  予=余=于=我/吾。余予于我训读皆同,“吾”为形声字。文读为ngo,语读为go。《论语》孔子也自称为吾。现在更常见“我”goa,近代用法。
  “你”字的右半,正是“尔”字的简化或草书,汝和女在表第二人称时通同,如《论语》:“今女画。”的女就是你的意思,而女字在闽南语中也是这二种读法。
  您。今普通话仅解作第二人称敬语。
  《诗经》里所有的“伊”都是指“他”。
  生、先生:日语、韩语亦保留“先生”用法;而一般人称后之さん,正是汉字“生”之古音。“张生”指张先生;“张先生”指张老师,一些学有专精者,前辈,如医生,教师,律师……等。
  之:普通话的这,直到明代以前的中文,还是用“之”表普通话的“这”。最古老的可追溯到《诗经》:“之子于归”(这小孩出嫁)
  牙、齿:人、草食动物口内者称齿。如马齿、齿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齿膏(非牙膏);其他动物、山精鬼魅、幼兽,小孩或横生于口外,尖利者,称牙。如暴牙(乱长的),象牙(生长在口外)
  溺/屎溺:溺者,尿也。《庄子》:“道在屎溺。”
  时间:夜半、日出、早时/早食(早亦作蚤),晡时/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话常讲“日头落山”)、黄昏、宴时/宴食/暗时/暗食(晚上)……等词。《淮南子.天文训》十时辰制,《隋书.天文志》或汉代官方十二时辰制,都可以看到这些名称。其他如,中昼(中午)。
  空间:用字有严格区分。
  顶/上。“顶”指物之上缘,“上”指物之上方或上半部。如,头顶,山顶,水上(通常指高于水面如沿岸),水面上或水顶(桥起诸水顶),树顶,身上,身躯顶,天顶,
  底/脚。“底”指物之下缘,“脚”指物之下方或下半部。如,脚底,山脚,水底,树脚(如讲树底是指根部之下),井底(某一空间之最下处),手底(也指可直接掌握的资源),手下(大至归我所管领者,不如手底强烈。)。
  奥(最深处)。如村奥(最里村。)、奥万大,奥深水。
  地名:闽南地区常见地名用字。
  埔(平原),坑/湖(低势低者,称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时有水,现在没水。),坪(坡势缓者,或小高原)
  庄(村落);寮(临时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原指茅屋,今多作“厝”,指房子,同客家人称“屋”者,常冠姓于前,如陈茨/陈厝,指陈姓人家的房子/房子聚落。) 社(部落祭祀处而形成的聚落。台湾多为原平埔族居地)
  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阶梯的地势)
  港(不限河溪大小,多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处。今不一定有水。),洲(河道沙积地)
  田/塍(农地)
  营/宿/镇/锋/冲(昌)/劲(台湾地区多为郑成功父子布军处)
  门/口(如:鹿耳门,郑成功登台处,为一海口)
  驿:车站。驿头(车站),驿夫(车夫),驿长(站长)。客家话,日语,韩语也表留此用古语。
  忝:疲也。普通话谓之“累”。《诗经.小宛篇》:“无忝尔所生” (不要累了你的父母)。(参陈冠学《高阶标准台语字典》)
  寒/冷:普通话混用。日语、韩语亦保留此一用法。 环境自然施于我者,如天气,称寒,如“冬天会寒”;
  形容物之温度,称冷,如“冷霜霜”,“脚尾手尾冷”。
  热/烧:同上。天气热,滚水烧。
  细腻:腻,音同“二”。小心也。如,细腻行兮(小心走嘿)。
  身:闽语称“怀孕”皆为“有身”,而“身”字于甲骨文中即画一个人腹中有物。
  食具:以煮食用具为例,古代称为“釜”的,北方人、官话语区称为“锅”,粤语和客家话称“镬”,闽语称为“鼎”。闽语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汉尚可了解的一种用法。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3-206。
  著:Ti, Tu。筷子。日语汉字同。
  衫: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论是否及于下半身,都一定叫衫。如长衫(长袍)。
  荦确/偻佝/……:凡颠沛不平貌,皆称“loko”。loko马(骑起来会让人跳脚的马),荦确石(见于韩愈<山石>一诗,台湾澎湖多见,今多表音为老咕石),荦确糜(烂泥巴)。
  糜: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荦确糜(烂泥巴)。
  滥/烂:普通话全混用为“烂”
  滥(lam阳去),普通话作“烂”,充数貌,暗指品质不良,甚至可能是水货,如成语“滥芋充数”,之台电视滥滥(这台电视品质不好);
  烂(luan),指腐败貌。如豆腐烂矣(腐败了)。
  狡狯:之个子(囝)诚狡狯也。(这小孩很不听话,不受教,顽皮。)
  悾/悾悾:心思空空,傻瓜。《论语》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湛:湿。《诗经.召南》“湛湛露斯”
  倒置词:
  其次,如“衫裤”“人客”“趁钱”“眠床”“精肉”“滚水”等等都是唐宋以来 (中古汉语时代) 的用词。[衫裤、人客、滚水,也见于粤语]
  闽南语一些构词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反,但是和古汉语相同,例如“鸭母”“风台”“人客”“亲堂”“骹手”等。
  表动物之性别及物之阴阳者,以“公/母”表二,如鸡母,狗公。
  表本源及衍生者,以“母/子”表示:如钱母(母钱也,即本钱),钱子囝(利息)。股母(股本),股子囝(股息)。
  其他:惯习,顸颟,千秋,偻伛,闹热,童乩,气力,弃嫌,退后,序先,第(dai上声)先,塞鼻,寸尺,冒仿,青红灯(红绿灯),板模,胃肠,慢且,头前,久长,出外,心内,加添,养饲,落衰,菜蔬,延迟,利便,缘投,运命,进前,绍介(介绍,都有人用),臭酸,姑磨(今台湾地区多俗写为龟毛),吓惊/吓恐(恐惊古音同),夜半,布帆/布蓬,暝日(暝为夜的意思),
  动词:
  臆:猜测也。《论语》子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落:离开交通工具、交通动线,往下之动作,都称“落”。落车(下车),落轿(下轿);落崎(下坡);落山(下山);落高速公路(下高速公路)。粤语、日韩语也表留此汉字表意。
  宰:杀也。口语多用宰。宰猪、宰人。
  斟酌:小心,计较,深虑专心也。加斟酌兮(多注意多考虑专心一点)。
  熟悉:认识也。悉音sai。如,王生你有熟悉无?(你认识王先生吗?)
  斗:聚也。二人斗阵行(二人一起走。)
  企:立也,如企鹅(站起来的鹅),企壁(卖身女),企起来(站起来。),音khia。
  行、走:日韩语也表留此汉字表意。
  行:今普通话之“走”,古谓之“行”也。如普通话的走路,闽语叫“行路”(行之于路),
  走:急行也,即普通话的“跑”,古语谓之“走”也。而闽语里的“走路”,字面为“奔跑于路”,而且有“逃跑”、“逃亡”之义。如暴走。
  痹痹惙(扯):吓到发抖。日韩语也表留此汉字“痹”表微颤和麻木之意。
  彳亍/蹉跎:左足为彳,右足为亍,彳亍指前行,有漫无目的行走,或游戏之意。如小明去公园内彳亍(蹉跎)。
  名词动词化或形容词化:天光(天亮),车过来(用车子载过来),泉药水(喷药水)。
  沃:浇。如,沃水(浇水),沃花(浇花)。
  副词/助动词/其他:
  诸:语音同“猪”或“著”,“之于”也。之味药子已经加诸内也(这味药加到里面了。)
  若:
  似也,同“如”。若行若走(又走又跑。),音na。
  如何也(类英文的how),通“偌”。若大?(多大),若济(多少?),各地口音有Goa, Noa, Na等。亦可通“如”也。
  诚/真:
  诚在古文中履见不鲜,亦可作“成”,诚大也(真的很大啊)
  名词或名词化形容词多用“真”。如真红,真白,真男子汉。
  上/至/大,在古文中表“最”、“极致”、“无可取代”之意。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封号:至圣,上圣,大圣。闽语天天在用,
  上+形容词:。如上好(最好);上大(最大),上寒(最冷)。 至(语音为Chiah)+形容词:如:至好(这么好),至大(这么大);至寒(这么冷)。
  大+形容词:如:大厌头(超级不识相),大猪头(超级笨蛋),大好人。
  著,是也。普通话对错的对,闽语称“著”,表示说中了,讲对了。如,著也(对啊)。而闽语的“对”,是相对,根据之本意。如,对奖,对之个开始算(从这个开始算)。
  著,得也,中也,同“得”;得者,取也。著奖/得奖(中奖),拍著后壁(打中了后面)。
  按:根据也。按之个开始算(从这个开始算),按刑法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台湾法学界常用。)。
  焉耳?/安尔/安耳:这样子(而已)。焉/安,相当于英文的how。
  《孟子.梁惠王》:“尽心焉耳”(尽心这样而已)。
  话不是焉(安)耳(尔)?讲(话不是这样子讲)。
  有:(参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6。) 可以加在形容词之前以加强语气:
  之(tsit)粒西瓜有大(这个西瓜真大)
  之(tsit)个囝仔有勇(这个孩子真勇敢)
  这种用法跟《诗经》里“有”字的用法非常接近: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有蕡=真大)
  《小雅.白华》: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有扁=真扁)
  加:
  kha+形容词:如“加少”指“变得比较少”
  《孟子.梁惠王篇》﹕“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者又加少矣”。
  

疑问词


   what:
  什么:通“甚乜”。二字一起出现(闽台片)
  甚:通什么的“什”,台语多写成“啥”,后可加名词。如,甚人(何人),甚事(何事。事念Tai)……。闽台片口语多用“甚”表示what。
  乜:通什么的“么”。“乜个”(潮琼片)
  底:Ti或Toe, To, Te。“底个”(何,潮琼片),底事(Ti Tai,何事)。
  how to: 安(焉)怎+动词。
  how + adj. : 若+形容词。如若大(多大,how big),若济(多少,how much/ how many)
  when: 底时,何时。
  who: 甚人(可连音),底人(潮琼片)
  where:底,底位。
  which: 底一+名词
借词
  

中古的越语残留词


  闽南语受到侗台语系的影响极深。近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 。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
  通常只有属于同一语系内的各方言才会有共同的“核心词汇”(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脚之类又实在又与生俱来的实物;不同语系之间的相同词汇通常是一方借向另一方,是贸易带来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带入的抽象概念。
  然而,闽南语拥有的非汉语词汇之多,竟然包括了部份核心词汇。最明显的例子是“肉”,闽南语读 [bah]。马来西亚的闽南语华人将“肉骨茶”拼写作 Bak-Kut-Teh。
  事实上,闽南语“肉”字是有文白二读的,口语为 [bah],但文读书面语却是 [jiok]。文读代表王朝官方语言传入方言后的读法,闽南话“肉”文读 [jiok] 正好代表了中古汉语“肉”的读法。“肉”在《广韵》等中古汉语是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juk~?juk] (现代北京话 /rou/,粤语 /yuk/)。但日母字 [?~?] 无论如何在上古汉语也不可能是 [b-]。
  试比较华南及东南亚的非汉语的“肉”——
  Tai-Kadai (侗台语):壮族 Zhuang 土州话: b[¬]k,
  壮族广西天等、德保、靖西: ba:i, ma:i, w*
  Tai (泰国话):-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
  南岛语系:Indonesia (印尼): ge-muk (肥) [词根 muk]
  侗台语、泰国语、印尼语“肉”的读音都与闽南语口语“肉”[bah] 更接近。明显,“肉”字是从南方少数民族借入闽南话的。而“肉”这种核心词汇亦借自外语,可见闽南语跟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是极深的。
  

远现代的东南亚借词


  河洛人的住地位于中国的海洋出口,与外界的交往远较其他地区先行。更由于河洛人强力的殖民传统,河洛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河洛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从唐朝开始,泉州已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和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福建,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份。例如sat-bûn(soap,雪文,闽南语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出租车,台湾地区现多以闽南语发音称“出租车”)、pa-sū(bus,巴士车,台湾地区对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车”的趋势)、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近现代的日语借词


  从文化上看,日本人和河洛人有许多共通之处,两地交流极为密切。明清时河洛人曾经向日本大力殖民,近代台湾则被日本殖民统治,福建也长期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故此双方语言互有对方的借词。台语里的日语借词,大部分在二战后的“去日本化”运动时被抛弃了,留存到今日的已然不多,但有些依然极富生命力,如便当、中古车、阿沙里、町内、野球、飞行机、杠龟等。很多人以为这些词只在台湾岛上使用,但实际上,随着河洛文化的整合,这些词早活跃在各地的河洛人口中了。
  
  

现代的英语借词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闽南语的英语借词,为数也不少,如outside、杯葛、的士、park车、斯掰等。
  除了借词,闽南语词汇里还有一种相当特殊的多语融合词。比较多的是和国语、日语、客语糅合。如齿毛不爽、LKK、阿达、ATO、no食等。
  值得一提的是,词汇的采借往往是相互的,日语、东南亚诸语均有大量的闽南语借词,国语中的哇噻、打拼、出头天、LKK、头壳坏去、掠狂、ATO、偶、素不素等也是台湾制造,甚至英语里,也有Tea是来自厦门。许多借词是多次采借的,如雪文,闽南语借自印尼语,印尼语则是借自法语。很多借词,因为习用久远,已经很难察觉它们的外来身份了,如据说借自原住民语言的亲(斟)、牵手等。
与日语关系
  由于闽南语保留了不少古音,而日语的汉字读音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从中国传入,所以有不少汉字两者的发音很像。例如“世界”一词,闽南语念sè-kài,日语念セカイ(sekai),发音接近。
  另外,由于台湾曾受日本统治长达半世纪(1895年-1945年),因此台湾的闽南语有不少口语是来自日语词汇,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长女性)、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长男性);另亦有日语汉词以闽南语发音读出的情形,例如:“注文”(下订单的意思)、“寄付”(捐献的意思)、“出张”(出差的意思)、“水道水”(自来水的意思)等。
文白异读
  许多汉语方言皆有文白歧读(或称文白异读)现象,但远不如闽南语丰富。语言学家罗常培曾于《厦门方言研究》中粗略统计《方言调查字表》所举 3,758 个汉字当中,有 1,529 个有歧读现象,比例约占 40.6% 强。歧读汉字中,绝大多数文读白读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又约 90% 属之。其余则有多种读法。
  举例数字(1~10)读音如后:(注:白读“一”若干学者认为“蜀”为正字;“八”为泉漳腔;文读“二”为部分地区失落 j- 声母);。
   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文读itjī/gī/līsamsù/s?ngōlio?kchhitpatkiúsi?p白读chitnn?g/nō?sa?sìgōla?kpeh/pueh/p?ehkáucha?p
  一之语读为“蜀”(独),而二之语读指“两”,而十之语读为“杂”(如什锦/十锦,即“杂锦”)
  使用文读或白读以场合而定。例如数字白读绝大多数用在计数,而当序数、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不需进制时使用文读。又例如“成”字有多个文白歧读:“成功”中读sêng,“几成”读siâ?,“成做”(成为)读chiâ?,“成家”读chhiâ?,不能相淆。 再如“驶”,驾“驶”执照多半念文音,和“驶”车却念语音多。
  有些词语以文读和白读区别不同意思。例如“大人”的文读音tāi-jîn是对别人的敬称,白读音tōa-lâng是指成年人。对于非母语人士而言,闽南语歧读极为困难,学习时应以词汇发音为主,不可各别记忆汉字发音
中的日常用语
  桃(游玩之意) 看人无(瞧不起人)
  古锥(活泼可爱) 青冥牛(文盲)哺(嚼) 夭鬼(骂人小气)
  山猴(乡下人气) 出山(出殡仪式) 歹谱(出损招)
  歹嘴(开口骂人) 目屎(眼泪)
  鲈鳗(流氓之徒) 好康(好的“东西或事情”)
  虾米(什么) 厚酒(高度酒) 胡神(苍蝇)
  必开(裂开) 食饭(吃乾饭)
  坎大猪(傻瓜的人) 乜代志(什么事) 雷公性(性情暴躁)
  无半撇(没本事) 凶戒戒(凶恶)
  夭寿鬼(骂人短命) 古早时(古代)
  古早人(古人) 出门人(游子)
  失体面(丢面子) 仙公步(耍花招)
  有两步(有两下子) 行短路(自杀)
  放水灯(三三两两) 限死死(限制很死)
  活跳跳(活得很好) 斗闹热(凑热闹)
  汝(你) 倒手爿(左边)
  白贼(好说谎言) 沤名声(臭名声) 好性地(脾气好)
  查某(女人) 打捕(男人)正手平(右边)
  牵猴(拉皮条) 古早册(古书)
  印卯(塞责人事) 见公母(决雌雄)
  趁钱(赚钱) 大细目,大细心(不公正、偏心、偏袒)
  斗阵走(一块走) 一样代(同样的事)
  拦嘴舌(磨嘴皮) 大面神(自不知羞)
  惊生分(怯生人) 食糜(吃稀饭)
  有淡薄(有点儿) 打边鼓(从旁指点)
  失体统(丢人格) 蠓仔(蚊子)
  古早物(古董) 代志(事情)
  双头母(两全其美) 话仙(闲聊)
  无头神(健忘) 三只手(扒手) 淡薄久(一会儿)
  半头青(愚笨之人) 凸风(好讲大话)
  瓦秧裁(我不知) 歹狗(无赖之徒) 辞头路(辞职)
  必痕(裂缝) 黑白讲 (胡说八道)
  泛泛过(马虎过活) 鼻流鼻滴(难以收拾) 无某无猴(无可牵挂)
  猴头鼠目(面目丑陋) 记牛肉账(涂写不清)
  臭头鸡仔(讨厌于人) 猴食薄荷(初学吸烟)
  狗咬猫鼠(多管闲事)扣鳖(哭父、骂人) 输人勿输阵(决不示弱)
  叫秀才挑担(不能称职) 无米兼闰月(无财多事)
  钱无二个不响(互不相让) 三七讲四六听(虚高不得)
  水鬼升城隍(小人得志) 交官穷交鬼死(攀高不得)
  惊鬼看目连(既怕勿来) 贪字贫字壳(贪心吃亏)
  猫鼠拖称锤(牵累过多) 内神通外鬼(自漏机密)
  左手打右手(自相伤害) 青瞑看告示(不识装识)
  乌脚细蛛肚(形累过多) 噪三代(骂人太甚)
  套直 (耿直)
现状
  虽然闽南语目前仍有相当的使用人口,以及持续发展的戏剧文化。但其使用人数却因为台湾国语、中国大陆普通话推广而节节下降。
  在台湾,教育场合几乎皆使用国语授课,传媒等公众媒体优先语言也为国语,使得占台湾人口八成多的闽、客族群语言保存不易,普遍来说,中南部闽南年轻人较北部闽南年轻人能操流利闽南话,年轻人闽南语能力普遍低於年长者,在9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辈,情况更为严重。也由于国语的官方地位,某些较不具母语意识的父母和新一代子女沟通也选用国语。至於粤语文化,在台湾并不流行,主要是早期港片在台通行版本,绝大部分皆为国语配音,而且近年来,随著内地普通话文化掘起,加上香港曾输入大量品质不佳及古惑仔电影进台,粤语文化已被台湾主流当做粗俗文化,典型的情况是,在台湾KTV若听到有人点粤语舞曲,放眼望去,通常都是看似”黑分子”或”纹身人”欢唱居多.整体来说,唯一有能力影向台湾闽南语的只有国语,且近年来国台语混说的现象亦成为主流.
  在广东潮汕地区,因受珠三角粤语强势影响,年轻一代大多数能操一口流利的粤语,对潮汕话的俗语、土话越来越不感兴趣,2008年汕头电视台举办的《快乐星阵地、快乐新主持》的主持人招募活动中,大多数参赛者都是80后的,他们对主持人提出的潮汕话歇后语的内涵一知半解,甚至有不着边际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现今潮汕地区经济的持续低迷,文化的没落,没有琅琅上口的潮汕流行歌曲,年轻人对潮汕的文化精粹——潮剧丝毫不感冒。很多时候年轻人说的潮汕话中总会夹杂一些外来语,比如粤语、英语等等。
注释
  ^ 以葡萄牙语为例,该语言在语言分类的系谱如下: 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Iberian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West-Iberian 葡萄牙-加利西亚语 葡萄牙语 葡萄牙语在分类位阶上比鹤佬话还要后面,但却没有人会将该语言说成是方言。但方言并非完全由分类位阶的多少所决定的,还有语言的影响力、地域差异等其他的因素。 ^ 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7, 28页。ISBN 7-211-03896-9。 ^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亦采此说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