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射手男必杀技知乎:孤竹八章之滦水龙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5:19
         一个民族的起源,往往与一条大河有关;一个国家的存在,总会与水息息相连。莱茵河,流淌出欧洲人;密西西比河,流淌出美利坚;长江黄河的两岸,哺育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滦河的千年流淌,塑造出高原风、燕山骨、平原魂,使三省八市三十二个县的人民,有了共同的母亲。
  滦河,发源于河北丰宁县小梁山,她一路向北,流经内蒙草原,折而南下,越关山,闯峡谷,千里咆哮,冲出卢龙古塞,进入滦县平原,水势渐缓,悠悠南去,在乐亭县兜网铺注入渤海。
  滦河全长877公里,有大小支流500多条,流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流经滦县45公里。滦县,是以滦河作为姓氏的县份,独得母亲之偏爱。
  旧志载,滦州横山以北,“两岸山形对峙,滦水倒峡奔流,南激于研山东麓,十余里曲折萦纡,矫若翔龙。”“每到夏秋涨发,倏忽之间,变态万状,亦一奇观也。”前人有诗赞她:“一湾绿水浮红日,两岸青山走白沙”;“桃花浪暖三春雨,月涌中流夜吐珠”;“行到偏凉名胜处,却疑身是画中人”。
  然而,千百年来,滦河也多曾成为害河。滦河自蒙古高原激流而下,河水一直夹在大山之中,至偏凉汀,开始进入平原地区,河面骤然开阔,每到洪水季节,流量由平时的每秒100立米增到3.4万立米,,水深由一米增至七、八米,河宽由200米左右增至3000米以上,“水流湍急,连年为患,自光绪九年(1883年)后,滦境东南一带,前后漂没者480余村。”至于“滦河大溢,田庐漂没,民大饥”等记载,更是史不绝书。至今读来,仍然触目惊心。
  尽管滦河桀傲不驯,经常泛滥成灾,但勤劳智慧的两岸人民,仍然以不绝如缕的爱,千古不变地依偎在她身边,劳作、生息,并且竭尽所能,变害为利,让滦河造福人类。
  滦河,除了以她甘甜的乳汁,灌溉着两岸肥美的土地,还以她千年的流淌,繁荣了上下游的航运事业。这条运输大动脉,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为了及时运送军用物资,组织开挖了一条西起宝坻县东至滦河口的运河,全长150公里,把蓟运河和滦河两大水系联成一个水运网,至晋代停废。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冀东一代人烟渐多,水运复兴。乐亭滦河口和滦县偏凉汀都是盛极一时的水运码头。
  到了元代,滦河航运更趋重要。当时忽必烈的千军万马,虽然征服了南疆北塞,但蒙古族的根仍在燕山以北的大草原上。想南资北调,满足草原,最便捷的通道只能是滦河。因此,元朝的统治者多次组织疏浚河道,使其畅通无阻。当时奉命整治滦河的朝廷大员姚演在一份奏章中写道:“预备漕船五百艘,水手一万,牵船夫二万四千”用以疏浚河道,可见当年漕运规模之盛。
  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周边地区人烟渐密,冀东一带日见繁荣,民间贸易开始活跃,大量行商船队往来于蓟滦之间,作买作卖,互通有无。特别是明朝把滦州一带视为边防重地,在长城一线屯有重兵20余万,所需物料大部由水路运至。当时有民谚唱道:“滦河阻,屯兵苦;滦河开,要发财。”可见滦河当时之于军民是何等重要。
  清顺帝入关以后,定都燕京,问鼎中原,长鞭所指,四海归心。滦河军运渐少,民运仍多。清廷在上游建木兰围场,在中游建避暑山庄,这一文一武两处圣地,大兴土木,所需物料主要也靠水运。
  1840年鸦片战争后,舶来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滦河成为中外通商的重要水道之一。滦河民运达到繁盛期,高峰可达2800多艘,真可谓帆樯如林,桅杆如森,遮天蔽日,蔚成壮观。
  解放后,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迅速发展,滦河水运日渐萧条,至1978年,滦河水运全部结束。至此,往来于滦河之上那些特有的田字帆,都象片片白云般随风飘散,行船人那些雄浑的呐喊和纤夫们沉重的号子,也追逐滔滔的河水渐行渐远,直到没了一丝声息……
  当滦河水运行将完成历史使命的时候,有一位在滦河岸边长大的伟人坐一叶扁舟从下游飘然而来,又向下游飘然而去,他望着满河的绿水和两岸的庄稼有过这样一段深情的描述:
  “……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从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的破坏者,新生活的创造者……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
  这段文字真实地记述了这位伟人当时由京华回家省亲泛舟滦河时的情景。这是这位伟人在他的著名散文《五峰游记》中的一段文字。这位伟人就是新生活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出生在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幼读诗书,过目成诵。李大钊很早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相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做“旧生活的破坏者,新生活的创造者”,拯黎民于倒悬,救中国于苦难。李大钊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政治经济,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回国后任《晨报》主笔,1918年任北大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时参加编辑《新青年》、创办《每周评论》、组织“少年中国学会”等活动。1920年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曾同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积极帮助改组国民党。1926年在北京领导“三、一八”反帝反军阀斗争,1927年4月被捕,并遭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李大钊是一条喝着滦河水长大的北方龙。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李大钊,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李大钊的故乡大黑坨村离滦县县城不过百余里。当时李大钊不管是在卢龙求学还是在京城供职,往来途中经常要走滦河这段水路,而滦州城北横山脚下的偏凉汀码头就是这位历史伟人的中转站。李大钊对这里是非常熟悉并有很深的感情。他在《五峰游记》中写道:“……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军,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胁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李大钊喜欢滦河,熟悉滦州,尊重这块“历史上的纪念地”,这是滦州的荣幸,也是滦州人民的荣幸。当这条北方龙在滦河中嬉戏成长的时候,使“滦水龙翔”这一景观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滦河奔流,逝水如斯。在这条大河之上,有多少浪花聆听过这位伟人傲立扁舟指点江山;在大河两岸,有多少峻岭看到过这位伟人蜇居五峰激扬文字!大河无言,只日夜呜咽着这位伟人的名字;群山无语,只默默地怀念着这位先驱的英灵!
  历史就是这么公正,谁对人民有利,人民就永远记着他,怀念他,颂扬他;谁对人民有害,人民就会忘了他,仇恨他,唾骂他!青天在上,厚土在下,民不可欺!
  我们溯滦河而上,去卢龙寻访李大钊的旧迹;我们顺滦河而下,去滦河口拜谒这位伟人的故乡;我们在偏凉汀码头追忆他登舟时的快乐;我们在五峰山中,遥想他奋笔疾书的身影……悠悠滦水旁,李大钊无处不在;茫茫大地上,满世界的赤旗在飞扬!我们,在缅怀这位伟人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个雪后的早晨,到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或是选择一个雨后的暮昏,一片晚霞如锦,斜阳如画。我们的这位乡亲会踏着隆冬的大雪来,会乘着盛夏的大雨来,和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和我们回溯发黄的历史。而我们,感受智者的呼吸,聆听哲圣的教诲,我们的眼前,定会出现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精彩!
  滦水龙翔,龙腾在天;
  我辈如蚁,蚁行于地。
  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