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 日本:【医疗参考】警惕诱发脑中风的元凶之--房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9:07:07
 2011-04-28    作者:刘旭         众所周知,脑中风(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的疾病。但鲜为人知的是,脑中风也并非"空穴来风",往往病出有因。殊不知,脑中风中24%的罪魁祸首就是房颤。一旦得了房颤,脑中风的风险将增加5倍之多,如若合并心脏瓣膜病,脑中风的风险更将增加17倍。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房颤,这一诱发脑中风的元凶。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如果按照13亿人口计算,估计我国的房颤患者将多达1000万。房颤患者经常会表现为心慌、胸闷和喘气,脉搏忽快忽慢,到了晚上一躺下就会憋气,连脚都浮肿,而且没有力气和精神。房颤时心房会失去有效的收缩,整个心房处于蠕动状态,血液的正常流动会受到影响,最终在心脏内淤滞形成小的血块(即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阻塞血管,而堵塞了脑血管后就发生了脑中风。如果再合并以下几种情况(危险因素),其发生脑中风的危险将进一步增高:老年(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或既往有过脑梗死史等。
  那么,如何有效防治和减少房颤引起的脑中风呢?那就是坚持抗凝治疗。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凝药物还是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尤其是前者,已被普遍应用于临床,且已证实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不过,华法林的应用和监测相当复杂,用药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密切随访。而阿司匹林服用方便,引起出血的危险相对较小,也不需要频繁抽血,但其应用仅限于年龄在65岁以下,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每天服用325毫克)。年龄在65~75岁之间,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服用华法林,但如患者有顾虑,也可使用阿司匹林。一旦合并其他上述危险因素,或年龄超过75岁则均建议患者使用华法林。目前,尚有一些新药如达比加群等正在进行临床研究,这些药有类似华法林的疗效,却出血风险低,且无需监测抗凝指标,是未来抗凝药物发展的方向。
  近期国外研究也指出,即使达到了有效抗凝的标准,也并不能完全起到避免中风的效果。最好预防房颤导致脑中风的方法,还是彻底治疗好房颤,使其转为正常的生理性的心跳。目前,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已经部分阐明了房颤的发病机制。针对房颤发病机制,房颤导管消融应运而生。
  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可以从源头上根治房颤。总体来说就是"隔离火种、清除干柴",即通过导管消融的方法把左心房内的病灶隔离在消融筑成的"堤坝"之内,并改良心房的基质,就能起到治疗房颤的目的。而这种介入治疗的创伤极小,通常患者只需在局麻下,穿刺静脉,提供血管入径即可,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是清醒的。手术时间也多控制在3小时左右。术后患者仅需卧床6小时,术后第一天就能够自行起床活动了,多数患者都能很好地耐受。术后3个月是效果观察期,一般需要服用抗凝药,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短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后所有的药物就可以停用了。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型医疗中心,导管消融术已经成为房颤患者治疗的首选方式之一,总体成功率可以达到80~90%,但其中约30%的患者需要接受2次导管消融。而在我国,由于多数患者只接受了单次治疗,故总体成功率在60~8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还将进一步增加。我们必须充分警惕房颤引起的脑中风。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治疗房颤,有效减少和预防心房血栓的形成,降低脑中风的发生。(作者系2010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房颤诊治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