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去北海道还是中部:【转载】宇太:中国著名帝王评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19:39
千古一帝秦始皇并非王室后裔,实为私生子,但他开天辟地,气魄最宏大。亲政后,首先搬掉压在头上两座大山,即生母赵太后和生父吕不韦,进而招贤纳士,雄心勃勃,历时十年,吃掉六国。统一华夏后,整齐制度,统一度量,加强集权。为维护稳定,对内发布“禁书令”“焚书坑儒”,规范意识形态;对外构筑长城,严防匈奴侵入。早期虽勤勉为政,日夜操劳,不批完一石公文(120斤)不休息,但终因自恃功大为所欲为,因苛政如虎引起二世国灭,因企求长生导致50岁身亡。

宇太叹曰:“功大不可忘乎所以,意识形态不可强求一致,负担不可超越百姓底线,求寿不可违科学自然。”

 

刘邦高鼻长颈,左腿长有72颗黑痣。虽出身布衣,但胸有大志;虽放荡不羁,但颇会用人。看准时机,及时斩蛇起事,经八年奋战,灭秦廷,败项羽,束群雄,再统一。称帝后,取秦训,建汉制,定朝仪,打击割据,重农抑商,发展经济。刘邦又极有察人观相素质,吕后问政时,认为萧何之后,“曹参可代”,曹参之后,“王陵可用。但王陵稍稍憨直,不能独任,可令陈平相助。平智慧有余,厚重不足,可再用周勃。勃质朴少文,但后安刘氏,必是此人”。刘邦政治缺点有三:一是诛杀功臣,二是忽略吕后野心,三是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正是此三点,为大汉政权埋下隐患。

宇太叹曰:“只用朋友之才创业而不使安享富贵,非真君子也;只知同床共枕而不察妻子阴谋,非大丈夫也;只信血缘关系而一概怀疑其他,非博大精深者也。”

 

百代人物刘彻雄才大略,借“文景之治”东风,政治上强化集权,打击割据,组建中朝,加强监察;经济上强化宏观调控,盐铁官营,均衡物价,统一铸币,酒类专卖;思想上独尊儒术,禁止混乱;用人上拓宽渠道,打破条框;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将大汉王朝推向鼎盛。武帝一朝,事情千头万绪,变化多端,但他始终头脑清醒,思维不乱,精力一直放在通览全局,把握趋势上,具体事物多责臣下去做,故有更多闲暇享受声色犬马。武帝上殿不失天下之尊,下殿又食人间烟火。不仅能驰逐射猎,还能吟诗作赋。故,武帝善终,70岁,可算帝王高寿。

宇太叹曰:“后人讥斥武帝好色,此乃男人天性也。独尊儒术虽有违百家争鸣,却合于当时治乱之道,统治者因重学术文化繁荣而弃统治根基者,未尝闻也。”

 

传说杨坚长相古怪,上长下短,面孔象龙,目光如电,手纹似“王”。杨坚出身显贵,因父亲走红,14岁为“功曹”,15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经煞费苦心巧妙运作,逐渐达人臣之最,然每次加封,均假意辞让,直到木已成舟,才同意“百官请求”,勉为其难接诏称帝。其实,这一切都在阴谋策划和自我掌控之中。周静帝被迫让位,实属无奈。

称帝后中央定三省六部制、地方定州县二级制、刑法定《开皇律》、经济定均田制,对唐以后制度建设有奠基作用。之后,以软手段逐渐废掉后梁,以硬手段迅速攻取南陈,完成统一。战后除边疆及京师,解除军队,以利和平。

杨坚因篡夺宇文氏而得天下,故生猜忌苛察、刚愎自用、不学无术、信奉鬼神。虽个人节俭,但造宫奢靡,造成隋末危机四伏。立嗣弃长子杨勇而拔次子杨广,更是失察。

宇太叹曰:“以宫廷篡权成大功者,杨坚为典范也。所以成,概因思虑缜密、毫无纰漏、又法其自然也。虽心急,亦不吃热豆腐耳。14岁就发迹,天下早已为其掌控,却等到40岁方敢称帝,其耐性可为后人鉴矣。虽弱点明显,仍不失封建社会承前启后者也。”

 

盛世名主李世民,出身贵族世家,其父李渊顺利称帝,实为世民支撑。世民武略超群,战功卓著:17岁就献计解救隋炀帝于雁门关。随父反隋后不仅献计献策,而且身先士卒,与属下同甘共苦。打入长安后,又为统一立下首功:灭薛举、平武周、驱建德、败世充、逐黑闼,所向披靡。始终集元帅、军师、战将于一身,深得官兵拥戴。玄武门诛杀太子建成,实属反戈一击。因功勋太大,势力过强,随者甚众,天下归心,莫说兄长建成不可撼动,便是父亲李渊,亦生恐畏,不得不及早让位于世民。此乃本事竞争使之然也,虽封建伦理、家族常规亦难阻也。继位后轻徭薄赋,加强吏治,广纳贤才,从谏如流,速创“贞观盛世”。尤以魏征为镜,以正心正己。太宗家风尚武,然称帝后深感治国尚需崇文,故刻苦攻读,学业猛进。《全唐文》收其文7卷、赋5篇,皆语言通畅、辞藻丰美。又擅长羲之书法,长于“飞白”。世民文韬武略,有打天下之功,又有治天下之能,古今帝王,绝少出其左者。然晚年放松约束,逐渐骄恣,为求长生,误吞金石结束生命,年仅52岁。

宇太叹曰:“功大,有才,正己,爱能人,悯百姓,又何愁不能服众?”

 

宋太祖赵匡胤,因出生体有异香,乳名香孩儿。他历尽少小磨难,浪迹于大江南北,到处求职,寻求发迹,终于在23岁(950年)投到郭威帐下,当了士兵,从此踏入事业发展快车道。第二年郭威兵变,灭后汉建后周,赵匡胤此间十分卖力,异常骁勇,因战功卓著升为禁军军官。太子柴荣因与赵匡胤并肩作过战,便将其要到自己帐下。不久郭威病死,柴荣即位,又将贴心人物赵匡胤调到中央禁军任职。在柴荣与北汉契丹联军高平之战中,匡胤又于险境挺身而出,振臂大呼:“主上危险,我们还活着干什麽?”并赤膊上阵,率部将联军冲得七零八落。从此使后周转危为安,由弱而强,赢得上下一片赞扬。匡胤智勇双全,又有政治心机,指挥作战过程中就已培植潘美、张琼等一批嫡系亲信,并与石守信、王审琪等高级将领结拜为义社十兄弟,为以后起事奠定组织基础。959年,柴荣因病去世,7岁儿子柴宗训即位,虽匡胤已达“一声令下,余者皆从”程度,但又积蓄半年,于翌年初一发动“陈桥兵变”,登上帝位。

以“先南后北”方针,实现统一雄心大略,平荆、湖,收后蜀,灭南汉,伐南唐,入吴越,横扫南国。但两次出兵征北汉,均因契丹(辽朝)增援而罢,使得壮志未遂,为宋朝江山留下大患。

为防再“兵变”祸及自身,创造出“杯酒释兵权”艺术撤职方式;为使基业牢固,又创造出传位于弟弟光义而弃幼子德芳先例。

为治国,及时移风易俗,推行重文轻武,以考场代战场,还亲自主持殿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由此传扬。

匡胤一生廉洁、节俭、严格、自律,虽贵为天子,未尝生挥霍之念。平定各国所收金银财宝,一律封入府库以做北伐;衣物发白发毛,不肯换新;宫殿挂帘,皆普通青布;偌大皇宫,只留50名宦官。

宇太叹曰:“由士兵干至皇帝,皆因抓住三次关键:一是竭诚保郭威灭汉建周;二是奋力救柴荣于战争危难;三是及时发动陈桥兵变。太祖把握机遇能力,可见一斑也。直至终年,个人消费也未曾达标,保持不生骄奢,慎终如一,如此清廉帝王,古今中外所罕见也。王位传弟而不传子,真大君子也。取皇权、罢军权、传帝位均能平静过渡、不生祸患,真英明也。帝王无明显污点者,匡胤首屈一指也。”

 

铁木真发起于坎坷,奋斗于逆境,因披肝沥胆百折不回,多次以弱胜强,终于逐渐崛起,扫平座座贵族营盘,完成统一蒙古大业。以“千户制”将全蒙纳入严密组织,遣畏兀儿人创制蒙古文,加强统一,促进经济。

铁木真喜征服、好侵略、惯杀伐、愿称霸。蒙古统一无以征夺后,便将矛头指向党项族西夏。征服西夏后继而征伐宿敌金国,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人民几尽杀绝。再后又远征欧亚,攻城掠地,抢夺财宝,杀人无数。便是死前遗嘱,主题仍为征伐。

宇太叹曰:“能征惯战,霸气十足,虽不失为一代天骄,但过分迷恋掠夺,又滥杀无辜,与希特勒何异?人道不能容也,天道亦难容也。”

 

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幼食不果腹,出家、流浪、乞讨,青少年就已尝尽人间辛酸。自投到郭子兴门下,才生转机,既娶郭子兴养女马秀英为妻,又逐渐有了兵权,增生了独创天下志气。先借郭子兴威名,招募儿时难兄难弟徐达、汤和等人,之后又逐渐网罗高人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为己所用。郭子兴故去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被拥立为小明王,不久即封朱元璋为大元帅,岳丈郭子兴所创建起义部队全归其指挥。攻下集庆(南京)后,又受降3万多人,终成一方霸主。为达通天之路,先后平定强敌陈友谅以及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部,然后大举攻下元朝。

称帝后高度集权,但不是集权于中央,而是集权于皇帝本人。还设“锦衣卫”特务组织作为皇帝个人耳目及鹰犬。如此疑虑他人、防范臣下,古之少有也。然朱元璋有警句:“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此言甚是也。又言“珠玉非宝,节俭是宝”,故,宫室起居、吃喝穿戴相当简朴,足可与匡胤比美。又要求皇子步行“十分之三”,深入农家茅草小屋体察民生。皇家如此家教,少见也。对姘妃太监要求也甚为严格,清洗表笺金粉以铸成金块,检拾零碎丝绸以缝成被面。元璋因穷而未就学,但喜读书、崇文人,直到帝位,自学不断,不仅能读《四书》、《五经》,还能引经据典。为促经济,鼓励开荒,奖励屯垦,亦为得法。为工作,时常远姘妃,疏娱乐,披星而起,戴月而归。

宇太叹曰:“终生严于律己而不忘本者,元璋是也;建大功而不骄、处大贵而不奢,元璋是也;严格要求子女、节制身边工作人员,元璋是也。然有诛杀功臣,卸磨杀驴之举,此大谬也。又使特务无孔不入,到处访察,使人生畏,积极性岂能不伤?过分集权于个人,必易使己劳累,使他人懈怠,无以有效发挥臣下,非高明之举也。”

 

康熙8岁即位,16岁亲政。他力拔鳌拜、严整吏治、笼络人才、重农贵粟、治水防患、利商便民、好学不倦、勤俭务实、外御侵略、内平叛乱,他六下江南,51次北巡,大部分时间与民共度,在位61年,一直勤勉为政,克己奉公,以其文韬武略,勾画出华夏辽阔版图,虽非开国皇帝,却为守成之君中佼佼者也。

在严整吏治中,首先严格考核,举出卓异官570人,参纠贪酷官509人、不谨官922人、罢软官412人、年老官1215人、有疾官699人、才力不及官736人,总共纠参、罢斥、更换官员5000多人。其次“重惩贪酷”,仅惩办总督、巡抚一级大员就多达26人。曾明言“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再次,精心挑选行为端正者进入官场。第四,奖励廉洁,并亲自表彰清官。故,康熙一朝,贪风有所抑制,官场比较清明。

在笼络人才时,因考场虚伪,顾炎武、黄宗羲等真贤拒绝应试,康熙采取宽容态度。

 

宇太叹曰:“康熙虽美,也多有纰漏。考核官吏后期疲软,兴过10多次文字狱,设海关兴矿业本为利于发展之举,资本萌芽已得以成长,因恐伤及专制统治又再行关闭,由此亲自断送建立更大功德良机,也为晚清被动挨打留下隐患。但他为国事殚精竭虑,提出“满招损,谦受益”名言,秉烛查阅奏章,从不请人代笔,简朴之风兴于朝野,宫廷费用大大减少,臣下多次为他上尊号,均被一一拒绝,屡次为他晋献生日贺礼,也被严词禁止。其政治品行及人格修养,着实另人钦佩。”

 

如果说康熙老成持重,那麽乾隆则属风流倜傥。他以雍正遗诏即位,自幼既受父亲雍正青睐,又得祖父康熙厚爱,本来资质聪颖,加之精心培育,使其文治武功速成,并生超越历代帝王之志。初期效法康熙,处理奏折事必躬亲,每晨卯时必起。重视吏治,加强考核。重修《大清律例》,严明法制,凡草菅人命者、隐灾不报者、玩忽职守者、克扣军需者、收受贿赂者、考场舞弊者,一律绳之以法,虽朝廷大员、皇亲国戚不得幸免。因为政清廉,果敢善断,周围集结一批贤臣良将。减免灾民赋税,消除多余杂税,推行“务本足国,首重农桑”,倡导“劝民勤农,为政之本”。一生所写文章,多有“喜雨”、“报雪”之句。还注重通商、矿业、交易、鼓励移民边疆垦荒、废止苗汉通婚禁令、保证水利设施、反对建寺劳民、禁止越省进香,以足生产促发展。在位60年,南征北讨,多次对边疆异族和属国用武。不仅“新疆”由此诞生,且平定台湾、使越南缅甸臣服。至此,大清版图北至外兴安岭,西至巴尔克什湖,南至南沙,东至台湾,国土辽阔及国势强盛,达到前所未有。

宇太叹曰:“乾隆虽才华横溢,浩气凌空,却过分随心所欲,六下江南,形式法康熙,内涵却不同,主旨实为炫耀皇威、游山玩水也。虽将封建社会带入极盛,因晚期过分宠信和绅等人,使朝野切齿,民变屡起,直接促使清朝走向“嘉庆中衰”。和绅家私达清政府十余年财政收入,然乾隆没有觉察,对其弹劾也不屑一顾,究其主因,无非和绅善于逢迎,难以离开耳。以是观之,乾隆晚期只知自我欢娱而无心大政矣。乾隆在位,晚期不如中期,中期不如早期,可谓一日不如一日,究其因,其一为功大自满,待己放宽,属自身原因,其二为身边重臣影响,早期有清官张廷玉等出入左右,晚期则为贪官和绅等垄断周围,然不论亲贤近小,皆决定于个人需求,故,本质责任仍在乾隆。乾隆活89岁,真帝王之高寿也,所以然,概以处世达观、心胸宽阔、善于寻性自娱也。”

后话:孙中山多年流亡国外,多取西方政治,故有总统之风;毛泽东常年研究中国故纸,多取帝王成败,故有王霸之气。然,嫁接西方者易败,效法古风者易存,此中国特色使之然也。毛泽东深谙大道之理,积极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方面坚定不移研究本国实际,一方面坚定不移引入西方马列主义,故成大功。故,中国文化“特色”之筛选,西方文化之剔留,实为中国政治文化改革之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