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咬了人会有毒吗:粟裕:功到雄奇即罪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9:22:06

粟裕:功到雄奇即罪名
                                    
张雄文
    大明天启二年,九千岁魏忠贤指使阉党构陷,冤杀大将熊廷弼,并残忍地传首九边,也就是将熊廷弼的头颅割下,传送九个边塞重镇示众。


    曾“亲承”熊廷弼“指教”的袁崇焕,闻听消息后兔死狐悲,写诗痛悼,悲愤地说,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这话虽是悼念熊廷弼,却不幸又成了自己的谶语。多年后,努尔哈赤最为忌惮,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的袁崇焕,被赤胆报效的崇祯皇帝自毁长城处死,弃尸于市,并同样传首九边。


    纵观上下五千年,走不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怪圈的又何止熊廷弼、袁崇焕二人,一代名将粟裕蒙冤即是一例。


    粟裕夫人楚青说,“历来名将少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慰英灵》201页)可谓大胆而辛酸之语。


    粟裕蒙冤36年,当时和如今都有有识之士指出其根源是“功高遭忌”,也就是袁崇焕所慨叹的“功到雄奇即罪名”。其中,我最佩服两个人的心直口快,一是名将陈赓,一是现任军事博物馆长郭得河少将,都是级别不低的人物。


     60年代初,粟裕与陈赓同在上海疗养。两位将军有回在日光室聊天,说到1958年粟裕蒙冤的事,陈赓说:“中国历来有两大忌:一忌功劳太大,能力太强;二忌不迎合,不吹拍。你老兄这两忌都犯了,怎么会不倒霉呢?”


    陈赓曾奉毛泽东命令,在粟裕指挥下作战。淮海战役期间,还率二野代表团到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参观取经,对他的军事奇才极为佩服。能说出对某些上级这样大不敬的内心话,不是生死知己不会如此。


    不过,陈赓在中共党内身份极特殊,曾战场上救过蒋介石,却深受宋庆龄喜爱;既与周恩来关系良好,又是毛泽东私交不一般的爱将,可谓左右逢源。能心直口快和粟裕说交心话,似乎不足为怪。


    同样的话,军中晚辈郭得河也说过,这就需要真知灼见和不畏权势了。


    1993年11月,郭得河还是总政宣传部编研室副主任,奉军委指令调查粟裕1958年蒙冤一事。


    次年1月23日,楚青打电话给郭得河,想询问些情况。碰巧郭得河去了军委办公厅值班,他夫人接电话后,讲述了郭得河在家说过的话:就为了一点小事,粟总受彭、聂元帅批判,后来多次说要解决,就是不落实,使粟总遗憾地离开人世,实在可叹和不可思议。


    同年6月21日,郭得河到粟裕故居雨儿胡同,听取楚青对《追忆粟裕同志》一文的意见时,又说:“粟老总的功劳实在太大,功高遭忌嘛,这是几千年的情况,我们也不能完全避免。对上,还有功高震主的说法。其他,他带部队是治军从严,这就难免不得罪人,你对他从严,他就心怀不满。”


     郭得河自然比不上人脉极好的陈赓,可以直抒胸臆。他能为一个当时军委主席都有心无力彻底平反的粟裕说公道话,而不顾忌自己的乌纱,或许是文人气使然。


    郭得河是军中难得的“秀才”,20世纪80年代在南京政治学院做教官;1987年又成为国防大学首批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全国才31人。广博的知识,使他能尊重历史真实,不人云亦云。


    但有识还需有胆,这才是“骨鲠之臣”。显然,一生爱好书法的郭得河有这种儒家推崇的骨气。


   2006年下半年,军事博物馆举行“庆祝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展,正居北京的我曾是川流不息人流中的一员,还恭谨地在留言薄写了几句话,可惜不曾见到在此做馆长的郭将军。


    司马迁曾说,愿意为晏子执鞭坠蹬。我想,像陈赓、郭得河这样正直的人,我若能为他们执鞭坠蹬,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