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蝽: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1:50

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张新元

  【内容摘要】《中国教育报》上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教师借班教学《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现场的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摇头不语。少顷,终有一生开口:“长城长,长啊长,真***长!”(“***”为不雅之语)教师问何出此言,学生回答说:“实在不知怎样说,所以就这样说出来了”。说之如此,写就更让人失望了。看到这里,我不由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难以名状、尴尬难堪的现象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谈感受;联系实际,说看法;联系说话,升华认识。”把课文的内容当作阅读教学的内容,不结合文本语言一味空谈感受,不运用文本语言练习写话,学生“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脑子里有表象、思想中有意向却“无言以对”自然就会滋生。如何帮助学生将课文中自己理解了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心中的语言呢?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在对课文语言的转化运用中实现语言的外化。

  【关键词】阅读 随文练笔 读写 迁移

  【正文】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将读同写的实质揭示得很清楚,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于永正老师说的:“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该游离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它不但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写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写作契机。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文本”,努力从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让学生读写迁移中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众所周知,作为教学在语文学科的三大板块中,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作文训练形式无非就是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纵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都是语句优美,行文流畅,内容活泼,思想健康,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可读性和欣赏性较强,在语言文字方面加大了训练的力度,在学习方法上架设了坡度,可以说每一篇堪称经典,是进行读写迁移训练非常拿手的“范例”。

  六年来,我们通过对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在反复实用的基础上作了认真研究,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我们有以下三点认识:

  1.我们认为学生作文的空间与容量是无限的,而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空间与容量是有限的。以高年级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不难看出,一个学期只有8次作文或写段的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读写迁移、随文练笔的训练。

  2.作文教学必须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以“读”为本,以“练”为主,必须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这种训练是:序列要顺,目的要明,力度要强,广度要宽。如果光“训“而比”练“,则徒劳无益,或光“练”不“训”就没有提高,就不能发展学生的写作技能。

  3.以“教材为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充分运用教材的范例。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词汇,而词汇来自于阅读,表达讲究技巧,而技巧又借鉴于范文。因此,我们提倡立足课内知识,巧妙地内引外联,让学生在积累和内化的前提下,再进行迁移和外化的训练。

  在上述三点认识的基础上,我作了以下探索和实践,在立足课文范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适时的读写迁移,

  一、巧妙模仿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也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还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挖掘课文空白,适时进行读写训练。

  我们可以挖掘课文空白,指导学生读写实践。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学生在多层次研读课文中描写今昔瀑布变化的段落,通过文字想想画面,阅读课外有关的瀑布信息等,感悟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通过看画面,对比朗读,感悟今日瀑布的“枯竭”。然后,教师借助文本中的空白点,提供了一份没有结尾的巴西总统的演讲词,请学生补充结尾,发起号召,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练习。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写的过程中,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无疑升华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升华了自己的感情。

  还有的课文,在不影响主题和主人公的形象下,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抱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他挖了36小时,历尽艰辛,终于救出了儿子。学生通过品读很容易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而儿子的伟大,学生的感觉并不那么强烈。因父亲的伟大作者是“浓墨描绘”的,而相对来说儿子的伟大作者是“轻描淡写”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父亲在废墟上“挖”的情节想象儿子在废墟下“等”的具体画面进行练笔训练,如儿子会想些什么?会和同学们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来感悟儿子的伟大之处。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阿曼达最先镇静下来,他想爸爸一定会来救自己的。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想:一直这样下去不就是等死吗?这可不行,我要消除大家的恐惧。他对大家喊到:“同学们,别害怕,我爸爸会来救大家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一定和我在一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父亲!同学们渐渐地静下来吧,我提议我们来轮流讲故事吧!“于是大家围坐在地上讲起了故事,完全忘记了恐惧。有的学生写到:“我们一定会获救的,因为爸爸曾说过一定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不会放弃救自己的儿子的。”阿曼达说:“我们不要哭闹、大叫,否则会很快让自己丧失体力而不能等到被救的那一刻。我们不能放弃生存的勇气,要有耐心,要保持体力,静心等待……”“我们一起来轮流讲幽默故事,看谁讲得最精彩!”这时有人提议了。通过挖掘课文空白,补充课文情节的练笔训练,使学生对儿子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提炼出来,深入体会到了儿子面对灾难的沉着与冷静,心目中儿子了不起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促使了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

  三、延伸课文情节,转化内在语言。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练笔,延伸课文情节。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如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四、创设情境,抒发感受,在练笔中升华情感。

  在教学《桥》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描写老汉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朗读、品味,被老汉在一百多人随时都可能被洪水吞没时表现的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的品质深深打动了。此时,老师创设情境,师(深情地):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不久,人们在河上又造了一座新桥,桥头立了一块碑。同学们,碑上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呢?生:……此时让学生写碑文,就是给智慧火花燃烧的机会,它不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同时给予学生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

  五、寻找文本支点,进行深层对话。

  我们一直在探索,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有练笔的必要,所有的练笔一定能达到升华情感的作用?其实,这个问题不必深究,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么充足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寻找文本支点,巧妙设计练笔题,与文本深层对话。如《老人与海鸥》这一课,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过渡,寻找支点:“是呀,海鸥们把心中想对老人说的千言万语用他们大声的鸣叫,炸了营似的扑飞来表达,那么,你能用笔写下海鸥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的话吗?如果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以此来作为练笔的支点,一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激起层层涟漪。可以说,此时的读写训练好像就给同学们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所以人人想写,越写越感人。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相辅相成的。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我们的教材是编者经过筛选的中外精品文章,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凭借和写作指导的主要依据。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才能以读悟写,以读促写。教材是我们最好的“标本”,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模仿和创造性练笔,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总之,我们认为感知是认识的条件,了解是认识的加深,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迁移是综合技能的再现和运用。学生从阅读的材料中获取知识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最终通过“读”和“写”双重逆转过程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参考资料、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2.《把握课堂练笔切入设计提高学生读写结合能力》作者:王长涛

  3.《小学语文精彩片段赏析》作者:金感芳

  4.《以文为媒,随文练笔》作者:钟刘秀

  5.《随文练笔点滴谈》

  6.《结合阅读随文练笔》作者:黄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