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play10连招:[原创]评论《金陵十三钗》 【影视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4:28:12
[原创]评论《金陵十三钗》

评论《金陵十三钗》

看了张艺谋执导的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钗》,我有些想法,在这里向诸位网友商讨。

我对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不看好,曾写帖子评论过,说张艺谋把老三与静秋的爱情悲剧放在文革的背景前却与文革无关是一大败笔,并指出张艺谋“江郎才尽”。一些网友也有同感。可是,被有的电影演艺圈中人(好像是张伟平)骂为“人渣”。对此谰言,我一笑置之,觉得那位先生不过电影圈子里的一个什么人而已,竟如此做大,实在欠妥。后来听说,张艺谋又在倒腾一部新电影,叫《金陵十三钗》,还听说,他又想“海选”。希望他这次搞得好一点。别又把魏敏芝、周冬雨那一类非职业演员拿出来作秀。他这次拍的电影背景是南京大屠杀,严肃得很,请求他也严肃点,好好挑一些职业演员,把影片拍好。同时,我还请求张艺谋,听说该片妓女是主角儿,不太容易拍好,可千万不要像拍《满城尽是黄金甲》那样尽找大胸大臀的女人——这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什么关系——来做看点。我的意思是看看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以后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认为,张艺谋正在渐渐回到以前的良性状态,即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曾被拍过四次,一次叫《屠城血证》,再一次叫《南京大屠杀》,这两部电影都是全景式地反映了那个悲催年代的悲惨事件;还有《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主要写了城破之后的屠杀这一段,也可视为全景式地反映历史事件。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不是全景式地反映南京大屠杀,而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十二个妓女——有一个是“乔治”,男性中国人——顶替教会学校的十三个女学生到日本人那里去开“庆祝会”也就是供日本人玩乐的故事,也就是反映了整个事件中的一个侧面,且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这跟那个《山楂恋》比起来,符合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显然是个进步。

在正常年月,妓女跟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概率简直为零,而在南京大屠杀的特殊情况下,他们聚集在一起则是十分自然的,至少是九分可能的,而且他们相互观察、相互理解、以致妓女代替女学生进入虎穴,也是有极大可能的。可见,该剧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是没有大的缺憾的。

教会学校的女学生不愿苟且偷生、不愿被鬼子玷污而选择以死明志,是可信的,即使不是个个能做到,但有人做到是可信的。因此,书娟跳楼自尽的行为十分合理,其精神十分感人。所以,女学生的形象可以立得起来。

妓女的形象也可立得起来。她们看见了那么多同胞被杀害,特别是看见自己的姐妹惨遭杀害,还看见鬼子兵放肆凌辱女学生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决定为保护那十三个女学生而献身,并且准备在被侮辱的时候干掉鬼子兵以报冤仇,也是可能的,因为人在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往往敢于放手一搏。所以,妓女的形象也可以立得起来。

这部电影,故事是悲壮的,可是很遗憾,张艺谋没有把故事讲好,问题不少。需要着重指出的有:

一、人物刻画过于简单。这特别表现在对女一号玉墨和男一号约翰的刻画上。

玉墨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能慷慨赴死怎能不高?问题是缺乏足够的依据,也就是“铺垫”。张艺谋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极力渲染她曾经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企图以此为依据展现玉墨的行为的合理性。但这是绝对不够的,因为张导是通过对话告诉观众玉墨的这一段经历的,而没有通过人物日常的具体表现来展现人物的这个经历。这样,分量就不够了。玉墨毕竟是妓女,她不可能思想崇高到“出淤泥而不染”,平时必定对自己的生命和容貌非常珍惜,对金钱也必定有所计较,对人也必定不会那么认真,因此让人物一下子就表现出为他人去死是不可能的。应该给人物足够的表现“机会”:例如可以采取回忆的方式表现玉墨平时的博大爱心,如对乞丐一定数量的钱物、对他人的痛苦给予一定程度的同情,等等,占用不了多少胶片,为人物后来的大义大勇做好铺垫,这样人物形象就有“足够”的依据立得起来,有更大的可信性。

男一号约翰这个形象的刻画不合情理。他不是神父,却像神父一样拯救女学生,必须经过一番基督教的“自我救赎”才行。可是,影片仅仅让人物跟玉墨一番对话就完成了思想的彻底转变,似乎太快了。有人认为,这是张艺谋在模仿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的描写。张艺谋是不是这样想的,我不知道。但是,我认为,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的描写是细腻的,而且感人。辛德勒由利用犹太人赚钱到拯救犹太人是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的。他亲眼看到纳粹党卫军在光天化日之下疯狂屠杀犹太人的全过程,又看见在集中营里纳粹军官杀犹太人取乐的暴行,还看到焚尸炉的烟囱里冒出来又满处飘洒堆积人的骨灰的惨景,心灵震撼了,于是决定拯救犹太人。他的思想转变有一个渐进的可见的轨迹,因此是可信的。《金陵十三钗》里约翰的思想转变,也有轨迹可寻,可是太快,时间长度不够。

二、李教官的形象太单薄。

《金陵十三钗》里,人物形象最具震撼力的是“李教官”。可是,由于张艺谋把胶片过多地给了玉墨和约翰,所以不得不压缩李教官的戏份。这是很可惜的。

三、张艺谋执导的指导思想有问题。

张艺谋选取南京大屠杀的一个侧面来表现那个悲惨时代,是很好的,故事也是悲壮的,感人的,但是他不该在这个故事里把妓女作为中心人物。以妓女为中心人物,是可以的,自古就有。例如以大团圆结尾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和以悲剧结束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问题是张艺谋执导的这部作品可以写妓女,而且可以有较大的戏份,但是把妓女作为中心人物则不合适。

我认为,张艺谋企图以情色为看点以招徕观众,这就把一个极其严肃的题材给亵渎了,糟蹋了。

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名单》。《辛德勒名单》所选的题材比“南京大屠杀”更沉重,但人家就善于创作,不在情色上打主意,而通过主人公的眼光,描写了犹太人惨遭杀害的场面,表现了纳粹分子的残暴;同时,主人公对犹太人的心理变化,既是全剧的线索,也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斯皮尔伯格真了不起!张艺谋和中国大陆的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们那真应该好好向斯皮尔伯格学习!

我的一点修改意见如下:

我知道这是“马后炮”,已经于事无补,只不过聊以自慰而已。

一、建议这部电影应更名为《为了十三个纯洁女生》,以便突出该影片真正的内容,一样能激起观众的兴趣;

二、建议把电影的长度增加半个小时,用来增加李教官和国军战士的戏份,以便突出故事的刚性;同时删去玉墨跟约翰的床上戏,而增加表现玉墨战前的大爱精神的戏份,再把约翰的戏份大大修改一下,表现他战前在对基督教的虔诚和对金钱的追求二者之间的痛苦挣扎,以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合理。

最后说几句奉劝张艺谋的话。

有位网友发文说:“张艺谋颠覆了‘商女不知亡国恨’”。我对此做过评论。我说:“你看过《桃花扇》吗,那部作品的女一号李香君也是秦淮河畔的妓女,她痛斥奸臣、又坚决不同她曾经相爱却投降清朝的侯朝宗团圆,含恨而死。《桃花扇》的作者早在三百多年前就颠覆了‘商女不知亡国恨’”。

我觉得大陆有些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和某些名人被“宠”坏了。一些粉丝对他们百般呵护,赞美唯恐不周,使他们养成了听不得批评的坏脾气。这对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没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