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治疗毛囊炎:浙江教研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3:34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

 

刘坚  余文森  徐友礼

 

【按】估计大家都很难忘记,2009年9月4日上午8时10分到12时15分的4个多小时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坐在北京35中的初二(5)班连续听了5节课。下午3时,他还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对上午听的5节课一一点评。

  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为什么要亲自坐到课堂里去听课?因为教育已经走到了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了。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今年7月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一同成为整个《教育规划纲要》的核心词汇。至此,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为便于读者学习、理解《教育规划纲要》有关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本刊和《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联合发表《教育规划纲要》工作组素质教育战略专题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研组成员撰写的深度调研报告,从背景角度解读《教育规划纲要》。

  

  2009年1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工作组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确定了16个深入调研的问题,按照部署,素质教育战略专题组共承担3个调研课题,在顾明远先生和张民生先生的指导下,我们组成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研组,先后到山东潍坊等地区(学校)实地考察,召开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甘肃、广东等9省市学校校长、教师代表以及行政和教研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十多次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地方或学校实践工作者深度访谈,同时开展了专项文献检索与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仅作为广大中小学校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份研究资料。

  一、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基本估计。

  所有参与调研的同志普遍反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真正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好奇心、兴趣爱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批判与反思的精神得到鼓励;责任感和合作能力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甚至在不少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新课程的内在吸引力,学生的辍学率大幅度下降;学校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开始形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调查也显示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日常教学活动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仍然是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技能训练的快慢,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仍然被边缘化。西北师大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对于“同行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教师选择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70.1%)和“解题技巧”(67.3%),而对创造性、情感态度、个性发展的关注度大约在30%左右,与10年前的同类研究相比虽有所改善,但依然落差很大;有92.1%的教师在“您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上选择“书面习题”,能布置“社会实践活动类”作业的只占7.5%。

  其次,学校开设的课程,社会看重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性科目”,体育、艺术尤其是综合实践等课程实际上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2007年五国相关机构联合发布的包括北京在内的“世界五大城市5年级学生学习调查”表明,北京学生每天课外知识性学习时间平均为131.6分钟,而东京、伦敦、赫尔辛基、华盛顿四城市同龄人分别只有101.1分钟、74.1分钟、68.2分钟、62.6分钟;更值得关注的是,76.6%的北京学生周末补课或上“兴趣课”,主要用于英语、奥数、作文等“考试项目”,补课时间1天的占36.4%,补课两天的占34.0%,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赫尔辛基、伦敦、华盛顿三城市同龄人中分别只有21.1%、13.1%、7.1%的学生周末有课,且学习内容无一例外前三项都选择体育、音乐和芭蕾(舞蹈)!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特作用的社区服务课程,是很多国家青少年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必修课,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方案中虽然有类似这方面的明确要求,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抽样,有140个区县参加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78%的初中学生明确选择学校从来没有开设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有所改进,但是老师们为应对考试追求高、深、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安心于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还是少数,学习内容与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相脱节的现象依然严重。北京市小学5年级学生中,有22.3%的学生选择“有些学科无论如何都无法喜欢”,22.3%的学生选择“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24.3%的学生“希望课程内容再容易些”;中学阶段的情况更不乐观,尤其到了高中,从高一开始,例题、作业、测试的要求直接比照高考试题的难度;一些学校以教学改革的名义在与高考相关的学科严格实行“课前提前预习、课上提高要求、课后拓展训练”;2009年全国抽样调查表明,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高达76%。广大中学生不堪重负!

  第四,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2004年山东省潍坊市曾对初、高中学生进行过样本为1895人的大型调查,76%的学生对教师过多的讲解不满意;西北师大的调查显示,75.5%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或机械记忆为主;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运用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手段开展中学课堂“师生话语权的量化研究”,发现课堂上师生话语量之比为6.6∶1,即教师讲话字数是学生集体讲话字数的6.6倍,这一指标高于美国、荷兰,如果考虑班容量,不难发现课堂上中国学生发言的机会远少于国际上的同龄人,且课堂上教师一次讲话的话语长度超过25个字的占50%左右,“说明课堂上师生深度互动少,讲授比较多,且趋向于大段的讲授,课堂基本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直接导致用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大脑,占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厌学、自信心下降、丧失对学习的责任感、导致辍学的直接因素。

  第五,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组织的统考、统测试题中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考试结果按学校、班级、学生排名的状况更是十分普遍,从而导致分数的功能被绝对化,分数成为区分好学生、差学生,好教师、差教师的主要甚至唯一尺度。一项针对北京市教师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依然认同评价“最主要的是关注学习成效”、“根本目的是甄别学生、判断优劣”。一位高中生在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理直气壮”地说:“现在我们高中生除了分数,什么都不想。”

  二、最近十多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经验。

  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也涌现出了像自学辅导实验、青浦实验、主体教育实验、新基础教育实验以及情境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新教育等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10年来,随着全国范围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点上有了实质性突破。

  (一)3所学校的典型经验。

  1. 江苏省洋思中学原校长蔡林森主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验。其课堂教学强调: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讨论、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

  2. 江苏省东庐中学的“教学案合一”实验。“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学校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课程。

  3.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实验。其核心就是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实行全新的课堂管理模式,各班教室内四面设有黑板,尽可能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做一方面教师把本来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可以及时交流分享、及时反馈矫正;更重要的是,学生老师之间在心理上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兵教兵、互帮互教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

  这三项实验都起步于农村乡镇初中,原来的办学条件在当地都是很差的。他们的改革始于新课程大规模实施前后,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方向,另一方面新课程也为他们的改革提供了平台和机遇。现在这三所学校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和学习者。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改革已经比较成功地由初中迁移到高中和小学,由农村迁移到城镇,由一所学校迁移到一个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到这三所学校参观的人次已达近百万,意味着全国每10名教师中就有1位到过现场考察学习。

  (二)山东省潍坊市的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1. 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挖掘地方教育资源,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开发以“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等为主题的数百种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丰富学生的学习选择权,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2. 先学后教,改变传统教学流程与教学关系,形成了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特征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自学、交流互助、全班讨论、巩固提升等基本环节,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高耗低效、负担过重的弊端。比如,他们强调“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减少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增加学生的说与做”;又如,对作业“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布置发现规律和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引导探究的作业;不布置简单的重复性作业,不布置强制的惩罚性作业,不布置占用学生时间超过合理限度的作业)。

  3. 行政主导,政策跟进,坚持区域整体推进教学改革。他们全面推行以“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内容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学生自主选择一年一次的学业水平考试,同一学科有两次考试机会,考试成绩用A、B、C、D、E五个等级公布,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与语、数、外三门学科等值对待;同时建立起了“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推动与激励机制,让学习、创新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生活方式;建立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学评价机制,督导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并由组织部门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一项覆盖全国十多个省、市、区的调查数据显示,潍坊市中小学生在睡眠时间保障、学生课业负担、学习时间控制、良好师生关系、学生自信心指数、学生压力指数、综合课程开设以及课程政策一致性等诸多指标方面呈现出十分显著的优势。

  (三)其他案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2008年开展为期一年的高中学生“讲数学”(讲知识、讲疑问、讲过程、讲体会)专题对比实验,在严格控制实验变量的前提下,发现实验班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远好于对比班,而且学习兴趣、自信心、交流能力、质疑意识也明显强于对比班。

  广东省深圳中学用4年的时间,在实践高中新课程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充分体现选择性,鼓励学生跨班级跨年级选修,2008年高二年级在校800名学生共有734份课程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

  四川省德阳市2002年有两县一区进入新课程。他们大力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发现-合作探究-平等交流-双向互动-达成共识”,教师始终站在对学生“人格尊重、观点尊重、正当权益尊重”的立场。学生学习成绩也远远高于非实验区。当地的总结报告认为,“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否真正营造有利于新课程的教学氛围”。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黑龙江省宁安市、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重庆市綦江县、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青海省湟中县、山东省青岛市、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江苏省锡山市惠山区、福建省南安市、山西省绛县,等等。

  (四)评论。

  “以学论教,少教多学”是我们国家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行动,它类似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教学领域的一场具有实质性的变革,是我国具有草根性质的教育创新。“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调整教学关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支点”。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转变以往外在、被动、从属型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引发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性进步。学习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为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也找到了它最准确的定位: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增长,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与之相反的变化,不断强化“少教多学”,最终实现“教为了不教”。

  从实践角度说,“以学论教,少教多学”成效显著,突出表现在:

  1.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大大增强,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

  2. 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3. 学生的表现意识和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大提高,学习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 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变强了,教师的讲解主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被用在“刀刃”上,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三、对策建议。

  1. 组建国家级课程研究团队,周期性开展影响课程质量若干因素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指导和评估。形成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推进机制,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持续解决中小学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同时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国家课程方案执行情况公告制度和各级人大问责制度,确保学校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环境。

  2. 成立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国家对中小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专业支持计划。对影响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开展深入调研,不断发现、扶持、引导、总结、推广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

  3. 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基本途径,必须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要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定位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学堂。

  体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先进经验主要表现在:坚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核心和基础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与交流;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坚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坚持以学论教、因学定教,教师要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实现少教多学;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引导每个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切实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差异发展,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公平。

  4. 建立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国家应在修订、颁布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快研制出台国家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估标准,并作为各级教育部门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强制执行;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在严格控制考试次数的前提下,普遍推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水平考试;在考试内容上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法上,倡导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多元评价,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明确考试结果采用等级制,且不得公布学校的考试成绩,引导学校和教师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大力推进旨在为了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激发教师、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5. 为激发课程教学改革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像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那样,设立国家课程教学探索基金和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特区。组织专门力量在政策经费、专业支持力量集结、中国特有的教研队伍作用发挥、高校招生体制等方面系统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设立若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的国家级课程教学改革特区,在可能引发“中小学生培养模式”重大变革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创新、课堂形态以及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鼓励开展前瞻性实验。

 

                          (《人民教育》201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