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武成王:中国拒绝配合制裁伊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54:53

中国拒绝配合制裁伊朗

     环球时报 20120106期

    ●本报驻伊、美、英、德、法特约记者沈小凯肖磊纪双城青木杨明●本报记者刘洋王渠●柳直卢昊

    “美国开始逼世界在它和伊朗之间选边站。”在俄罗斯《今日报》看来,美伊冲突4日进入这样一个新阶段。欧盟当天对伊朗石油禁运达成原则性一致,这个对伊朗经济的“割喉”之举,被《纽约时报》称为是其迄今为止最大胆的决定。“如果西方的石油禁运合理,那么伊朗得出的结论将是以牙还牙也没什么不妥。”英国《金融时报》的这番话让人想起,1973年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令油价一夜之间涨了3倍。中国外交部4日表示,反对对别国实施单边制裁,称中国与伊朗的贸易来往不应受美国制裁影响。“现今活跃在伊朗石油产业的唯一世界大国”,这是美国媒体给中国的最新定位。《外交政策》杂志认为,这种局面令美国决策者在伊朗问题上面临艰难选择,但它同时提醒,对中国不能一味攻击。美国《商业周刊》评论说,解决伊朗问题没什么轻松的办法,不坚持失败的战略也许是个好开始。

    伊朗想让中国劝美不要走极端

    “霍尔木兹海峡不仅是伊朗问题,也是中美问题。”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专家约瑟夫·布兰尔的这番话,代表了国际媒体5日对伊核危机的最新判断。英国广播公司说,在德黑兰对华盛顿发出威胁之际,中国再次反对美国带头制裁伊朗。

    中国外交部的表态迅速引起外媒广泛关注。“美国之音”评论说,奥巴马刚刚签署的对伊制裁法案令北京担忧,中国是伊朗最大的石油买家,而伊朗是继沙特和安哥拉之后,向中国出售原油的第三大国家。

    “现今活跃在伊朗石油产业的唯一世界大国”,美国《外交政策》杂志5日这样称谓中国。文章称,这种局面让美国政策制定者面临艰难选择。如果北京拒绝停止投资伊朗以及对其出口汽油,奥巴马政府就必须在制裁还是收买中国企业之间抉择。而如果中国企业在伊朗越来越获益,那些因制裁撤出伊朗市场的别国企业会极为懊悔,他们不但将爬回伊朗,还会说服本国政府放松制裁。

    在西方媒体上,诸如此类对中国反对制裁伊朗的抱怨一直存在。美国《纽约时报》去年2月曾抱怨“奥巴马政府用尽公开和私下渠道施加压力,中国就是不为所动”,中国因此被称为美国遏制伊朗野心的“顽固障碍”。文章分析说,除了在伊朗有巨额投资,中国反对实施制裁还因为中国建国后也曾遭到国际制裁,这种感同身受让中国人对制裁向来非常反感。

    不过,美国似乎并不打算放弃对中国的努力。美国财政部宣布,美国财长盖特纳将于下周访问中国和日本,议题包括美国对伊制裁。美国“国会山”网站用“施压”一词概括盖特纳即将展开的中国之行。伊朗驻华大使馆发言人穆罕默德·阿里·兹阿伊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赞中国倡导通过和平外交方式解决伊美间问题,是中国领导人面对国际局势充满大智慧的表现,并表示伊朗希望中方在盖特纳访华时,劝告美国采取合理和有节制的态度,不要走极端。

    德国电视2台以“中国和美国:冲突的代理者”为题报道说,美国在中东拥有强大的军事存在,中国在这里则拥有日益上升的影响力。区域危机未来将通常转化为中美之间的竞争。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5日分析中伊间的“亲密关系”说,中国需要伊朗的原油,将之视为中东制衡的重要力量,也欣赏其不卷入新疆事务的态度;伊朗不只需要中国的汽油、投资、武器等,对德黑兰而言,这种合作还能让伊朗向外界证明,“我们不需要西方”。

    但“中伊关系并未装上重装甲”。该文章建议,美国应该好好利用这种业已存在的间隙,“拉拢中国制裁伊朗”。文章称,美国政府必须得把中国放到对伊外交的舞台中央,并提醒北京,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对中国有好处,伊以开战带来的油价剧烈波动对中国也不利。美国此前用这招说动过俄罗斯,现在也得用它说动中国。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5日报道,6名美国议员致信国务卿希拉里,要求“迅速调查”中国公司华为是否向伊朗提供用来审查言论的敏感通信技术,从而违反美国2010年对伊朗的制裁法案。“这封信实际上毫无新意,我都记不清多少次看到这种指控了。”一名接近该公司的消息人士对英国路透社说。据报道,去年12月,华为就曾声明不在伊朗开展新业务。

    “要拉拢中国,奥巴马还得在美国国内下下功夫”,《外交政策》说,2005年中海油试图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却因遭剧烈反对而搁浅,类似错误奥巴马和美国国会决不能再犯。同时,白宫必须阻止国会对中国的攻击,要让多疑的国会明白,一味攻击中国只会对中美在伊朗问题上合作带来伤害,“如果华盛顿希望应对来自德黑兰的挑战,就要真正把中国看做重要盟友,而非沉默和次要的伙伴”。

    石油武器是颗自杀性炸弹

    《纽约时报》4日报道称,随着伊朗局势日趋紧张,欧洲国家终于做出一个“其迄今为止最大胆”的决定:原则上同意对伊朗石油出口实施禁运。

    “石油是伊朗经济的咽喉,现在到了割喉时刻。”欧洲外交官们的这一决定似乎印证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说法。据阿塞拜疆《今日报》5日报道,2011年伊朗首次表示计划从石油出口中获得近1000亿美元的收入,以便国家实行一系列发展计划。目前石油收入占伊朗预算的80%。

    英国《独立报》称,制裁原本是一种非暴力、取代军事行动的解决手段,但眼下被西方用在伊朗身上,却变得更具有攻击性,令霍尔木兹海峡的交战气氛越来越浓,石油禁运只会把伊朗逼向绝境。日本东京电视台评论说,一个针对伊朗的包围网正在其外围形成。继美国之后,英国国防大臣5日也警告伊朗,如果德黑兰方面试图通过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对制裁进行报复,英国将给予军事回应。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应伊朗要求,俄总统梅德韦杰夫5日与伊朗总统内贾德通电话讨论了伊核问题。

    在美伊的最新对峙中,石油武器再次被双方举起。英国《金融时报》说,这让人回想起1973年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当时,油价一夜之间上涨3倍,在最大的几个能源消费地区——美国、欧洲和日本,加油站都排起长队。石油禁运让工业化世界一下子陷入动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伟建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石油禁运有点像自杀式炸弹袭击,其实到头来没有赢家。看上去伊朗被制裁,实际上参与者都不会捞到好处。一旦此举刺激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美国随后跟进,双方就会上演“步步惊心”式的连锁反应,带世界滑向没有回旋余地的深渊。

    也许这也正是欧盟有几分谨慎的原因。法国外长朱佩4日晚说,虽然实施石油禁运的决定已经做出,但付诸实践还需要更长时间。“时间和形式都需要讨论。”一名欧盟外交官说。2010年的数据显示,从伊朗进口原油最多的欧盟国家是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有西方外交官表示,欧洲国家未来数周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能否说服沙特及其它海湾国家提高产量。

    奥巴马政府对欧盟方面的消息表示欢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称,只有石油领域才能引发伊朗的真正关切。但伊朗驻华大使馆发言人兹阿伊说,欧盟的石油禁运不会给伊朗带来严重影响,欧盟以前也经常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的份额,伊朗不认为,欧盟有能力在国际贸易中阻碍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合法贸易活动。但他不愿回答伊朗具体有何渠道应对石油禁运,称这个问题十分敏感。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说,如今,石油武器是掌握在买主手中,而不是卖主手中,这和上世纪70年代恰恰相反。《金融时报》评论称,石油禁运并非儿戏,买主挑起“战端”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既要师出有名,又要稳操胜券。但禁运行动的“成功率”不可一概而论。比如美国从1987年10月开始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至今收效甚微。石油这种产品谁家的都一样,伊朗的原油不过是流向了那些有能力、也有意愿的买家。而且,如果西方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合理,那么伊朗得出的结论将可能是:以牙还牙也没什么不妥。

    “不坚持失败的战略也许是个好开始”

    伊朗4日向美国强硬喊话,称波斯湾不需要“有害的”外国部队。美国《星条旗报》报道称,当天活动在该海域的美国“斯滕尼斯”号航母上一切正常。该航母编队司令法勒尔说:“我们有电视,也有网络,看得到那些声明,与此同时也看到海面上并未出现任何非专业活动。”该报另一篇报道说,美国海军第五舰队正在测试新型远距离无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在海湾地区同时跟踪上千艘可疑船只,有助于美军提前发现伊朗在波斯湾海域可能制造的威胁。

    伊朗有多危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主持人扎卡利亚说,其实眼下更多的是出现在美国总统参选人的口中,以显示他们目光如炬。来自共和党的罗姆尼将伊朗称为“未来10年世界最大的威胁”;而他的竞争对手金里奇干脆把内贾德政府治下的伊朗比作希特勒时代的纳粹德国。

    “亚洲世纪”网站5日的社论说,其实美伊走到谈判桌上来是个自然的选择,美国不该带头痛批伊朗,伊朗也不该装腔作势。美国《商业周刊》称,解决伊朗问题没什么轻松的办法,不坚持失败的战略也许是个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