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三个问号脸表情:解密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4:38:53
周国平解密幸福
7月19日下午3点,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作家、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blog)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揭开幸福的神秘面纱,告诉网友们幸福的真实涵义,解密幸福的必要条件。以下为聊天实录:
访谈视频
1、太追逐名利会舍本逐末2、亲密有间才能爱得长久
3、工作的痛苦也能是幸福4、尽信孔子不如没有孔子
5、伟大者要敢于面对内心6、畅销书榜是可悲的东西
精彩语录:
基本上人们的愿望都是人与人比出来的,社会刺激出来的。把这个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结果就是迷路了,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并且为了自己并不要的东西搭上一辈子。这是可悲的。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您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是网上大讲堂的第八期,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著名的学者、作家周国平老师。周老师您好。
周国平:你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我们的聊天,还可以通过手机登录新浪网。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
今天请周老师主要是谈谈幸福和为人处事方面的话题。其实幸福这个话题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很多人现在有房、有车、有钱,但不一定觉得自己很幸福。周老师怎么理解“幸福”这个词?
有两种快乐最重要
周国平:就像你说的,幸福确实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如果问我的看法,比较简单地说,我觉得幸福就是过得快乐。但是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对快乐也有不同的看法。按我自己的体会,我就觉得要看人生最重要的快乐是什么,那些东西应该是幸福最重要的内容了。我觉得最重要的快乐是两种快乐。一种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属于人最古老的但可能是永恒的快乐,比如说爱情、亲情,像这种东西,是永远存在的东西。
主持人:是所有人都会追求的。
周国平:不论哪一代人,不论这个社会怎么发展,物质多或少,这个东西都可能是永恒的,都是对于人来说不能缺的,是人得到以后都会感到快乐的。我自己感觉人生中特别快乐的时刻、幸福感特别强烈的时光,就是两个时光。一个是年轻的时候,青春期谈恋爱的时候。那种快乐是无比的,那时真觉得是一个完全新的世界在你面前,许多未知的幸福的事情在等待着你。那种心情很特别。
主持人:对未来特别憧憬。
周国平:对。还有一个时光是自己刚有了孩子,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那种快乐也是极为强烈的。这一部分,我把它称为生命本身的快乐和享受。享受生命是幸福本身重要的内容。
还有一种快乐是灵魂的快乐。这是比较高的快乐、精神性的快乐,比如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的电影、欣赏一个好的艺术品。这是从接受的方面来说。从创造那方面来说,自己做精神的创作、写作都是幸福的事情。一个好的艺术家特别大的快乐也是在创作过程中得到的。快乐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
主持人:一个是生命的快乐,一个是灵魂的快乐。
周国平:对。
大部分人只是在追逐幸福的表皮
主持人:现代人怎么样才能追求到你所说的那两种幸福呢?
周国平:我们这个时代在幸福这个问题上误区挺大的。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现在人们的问题不是怎么追求的问题,是人们好像不重视这两种快乐,没有想到去追求的问题。我觉得生命、灵魂这两种东西是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而往往人们追求的都是比较表面的东西,生命和灵魂之外的比较社会性的东西。现在人们对名、利这种东西看得太重要了,财富、金钱、名声被摆在太重要的地位,而我恰恰认为名和利这种东西,正好是人生比较表皮的东西。
所以,还应该回到幸福的源头上来,这个思想先要澄清,然后才能谈到方法的问题,怎么样追求的问题。
解密幸福不是哲学家的专利
主持人:您本身是一位哲学家、作家,您觉得普通大众怎么样才能领悟到您所说的幸福呢?
周国平:其实这和一个人是不是哲学家,他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关系不大。这个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这是人性方面的东西。人说到底就是一个生命,因为所有的人都是有灵魂的,都是有精神上的要求。如果他有这样的条件去实现这种精神上的愿望,比如我选择了写作这样一个工作,我来做当然有我的快乐。但是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资历、能力发展出来,实现出来,都有这样一种要求,而当他做到的时候都会感到特别大的幸福。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不是属于某一些特殊人群的。我觉得是这样。
许多人为了不想要的东西搭上一辈子
主持人:但是现在好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周国平:这是比较难办的事。可能是这个社会生存的压力太大,竞争太激烈,诱惑又太大。基本上人们的愿望都是怎么产生的?是人与人比出来的,社会刺激出来的。看看人家有这个东西,我也要。人家买了豪华的汽车,买了豪宅,我也要去买。把这个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结果就是迷路了,就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你要的东西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但是你可能搭上一辈子,这是可悲的。
名利只是副产品
主持人:您认为您生活中有谁追求并享受着这样的幸福?
周国平:还是挺多人的(笑)。
主持人:您自己是这样吗?
周国平:至少现在来说,我在这一点上比较庆幸。我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当然对我来说,我也希望物质生活过得好一点,物质上能够富裕一点,我也愿意这样。但是我能知道从我幸福的角度来说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我不会为了追求那些比较次要的东西而放弃这个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实际上我就把实现灵魂的享受、生命的享受,看成最重要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在社会上得到成功,得到名和利,我也不是不要,我没那么清高,但是我把它看成是副产品。在追求我主要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这些副产品最好,得不到也无所谓,因为我主要的东西得到了。
周国平:人要“亲密有间”才爱得长久
精彩语录:
夫妻间有一方犯了错误、出了轨,并不是这个婚姻就不好了,爱情就没有了。出现问题的婚姻仍然可能是一个好婚姻。
爱情的坟墓不在于婚姻本身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两种幸福,一种是生命的幸福,一种是灵魂的幸福。您说生命的幸福包括爱情、亲情。现在好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您自己有过三次婚姻经历。那么您怎么看待婚姻和爱情的关系问题?
周国平: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实际上这个里面有一些认识的误区。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婚姻是成了爱情的坟墓,有的婚姻没有成为爱情的坟墓,情况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在婚姻和爱情的关系上面有挺多的误区,我主要觉得有两种误区。一个就是往往人们把爱情想得太浪漫了。一个人不管结婚还是没结婚,两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以后,肯定新鲜感是没有了,不会像原来那样充满激情,这跟婚姻没有关系,哪怕不结婚,在一起生活、同居时间长了也会有问题。这里有一个问题,实际上爱情是有不同的形态,一个就是最开始那一段浪漫时期的浪漫心态,浪漫的爱情,是凭着一种新鲜感,凭着互相之间强烈的好奇心来维系的,这个东西是很浪漫的。
另外一方面,只要这种浪漫式的爱情持续的时间长了,慢慢地激情必然会减退。这时候是不是就一定说明爱情没有了呢?不是。我提出一个概念叫“亲情式的爱情”。两个人结婚了以后,或者没有结婚,只是在一起生活,总之时间长了以后,如果两个人的感情还是非常好的话,慢慢就向类似于亲情的感情转化了。互相之间就像亲人一样,没有那么浪漫,但也是特别美好的感情,两个人互相非常理解、非常默契,有了一种命运与共的感觉,有很多共同的记忆。像这种东西都是很可贵的。要珍惜这种感情,不要说因为没有激情,两人之间就没有爱情了。这样一种误解往往可能会导致一些婚姻的破裂。
另外,确实婚姻对爱情是有不利的地方。这种不利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人太近了,而且日常生活太烦琐了。针对这个东西应该想一些办法,尽量减少这些不利方面对爱情的损害。
捆绑式的爱情会让人窒息
主持人:有什么办法?
周国平:我提出三个要点。
第一点,两个人之间应该还是有距离。
主持人:无论多近。
周国平:无论两个人多好,尤其是结了婚以后,亲密但是不能无间,要有间,要有距离。这其实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上的东西,你还是要把对方看成是独立的个人,不是属于你的。你别以为你结了婚他就属于你的,不可能。他想走还是能走的,他是有自由的,要看清楚这一点。
主持人:观念上要有这样的意识。
周国平:要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人,互相都是这样看,这一点特别重要。往往结了婚以后,把对方管得特别死,这不好,这种捆绑式的东西反而容易出问题,这是一点。
第二点,有距离,但是人家给了你自由,把你看成是一个独立个人,你不要乱来,你还是要珍惜你们的感情,不要滥用这个自由。
第三点,人都是普通人,都可能犯错误。因为有了距离,有了自由,有一方没有控制住自己,犯了错误、出了轨了,怎么办?如果是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偶然的,应该原谅、宽容。其实不一定发生这种问题婚姻就不好了,爱情就没有了,不是这样的,对人性还是应该要有足够的理解、宽容。出现问题的婚姻仍然可能是一个好婚姻。
没天赋的人还是可以有成就
主持人:您作为作家,应该说是比较感性的,作为哲学家您又必须要特别理性。您自己觉得自己偏向于哪方面?
周国平:其实我觉得这种划分没有多大道理的。当然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他的感性部分很重要。但是我觉得真正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感性部分也很重要。
主持人:您自己怎么平衡?
周国平:这里边就有一个对哲学的误解,就觉得哲学是抽象的,是搞逻辑思维的,都是一些概念的东西。这是对哲学的莫大误解。像我是研究尼采的,尼采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哲学里直觉非常重要。这当然是指对一些根本问题的直觉,对这个世界本质的直觉,对人生终极东西的直觉。这个东西非常重要,绝对不是靠逻辑思维推理出来的,绝对不是这样的。首先有了直觉,然后再用逻辑的语言去把它阐述出来,是这么一个过程。如果开始没有那个直觉的话,他阐述的东西完全就是一个概念的迷宫,没有什么意思。
对我来说这个东西不形成矛盾,我自己更看重感性的东西,我觉得感性真是基础。不管是在文学里还是在哲学里,它都是基础,这是更重要的。当然理性也很重要,理性实际上是一个帮你整理你感觉的一个工具。
主持人: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吗?
周国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天赋。但是是可以训练的。我是这样觉得,无论是哲学上也好,文学上也好,对于真正的天才、大师而言,天赋是很重要的。没有天赋绝对成不了大师。但是有了天赋以后,如果没有后天工作的勤奋,可能也成不了大师。没有天赋绝对成不了大师,但是靠后天的努力还是可以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笑),能够写出一些作品,像我就是这样(笑)。
人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幸福
主持人:您现在一直笔耕不辍,写了很多书。您觉得像这样繁重的工作,您自己能体会到特别幸福吗?
周国平:我觉得还可以。我分为两类,肯定工作中是有痛苦的,但是痛苦有不同性质的痛苦。有一种痛苦是什么呢?比如说我写作成了我的职业,有时候并不是我真正想写的东西,比如要应付一个约稿,或者是自己没有灵感的时候,没有创作欲望的时候,但是好像仍然应该写一点东西,强迫自己写。这样的痛苦是真正的痛苦,而且是没有价值的痛苦。创作中还有一种痛苦,你在写的过程中,其实你很有创作的愿望,但是不管你想得怎么好,最后你把它变成文字、变成一个作品的时候,这个过程是很艰巨的。很多大作家都说过这个问题,你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当你面临着要把它拿出来的时候,你简直感到绝望,不知道怎么样把它变成一个文字的现实。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也会有坎坷的时候,也会有很长时间可能是一种空白,有不知道该怎么办,找不到一种表达的方式,或者说有很多感受,但是很乱,把它整理起来也是非常困难。像这样的一种艰巨劳动,也是一种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有价值的痛苦。所以,它本质上应该属于写作幸福的一部分。并不是说写作轻松就是快乐。
主持人:您分为是一个有价值的痛苦,一个无价值的痛苦。
周国平:对。
主持人:您在面对无价值痛苦的时候怎么来做?
周国平:尽量减少无价值的痛苦。都是自己犯贱才找这种痛苦。其实人是有自由的,可以不写那种东西,不想写的东西就不写,你脑子空的时候没有东西可写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应该是这样。就是说你不能为了谋生而写作,那是痛苦的。
主持人:可是基本的生存都不能解决的时候怎么办?现在好多人工作特别辛苦,但可能工作的时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工作或者是那种生存的状态。
周国平: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人应该现实一点,你必须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你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你很可能还没有机会或者还不可能来做一种你真正喜欢做的,你觉得有价值的工作,你只能接受那些你不是很喜欢的事情来做。这是没有办法的。你就应该现实一点,你应该忍受这样的痛苦。当然确实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对你来说并不是一种快乐,不是一种幸福,但是你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这样做,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人不光现实,还应该有理想。我说的理想是什么呢?你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情是你自己喜欢的,是能够实现你的能力的。
主持人:你要相信有这样的能力。
周国平:对,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我就说一个人首先应该争取让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你只要是一个优秀的人,就是有这样的能力。我说的优秀是指能把这些天赋的能力发展得很好,能够去培养它。当然这样做了以后,你不一定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得到一份工作,能够把你这个能力实现出来,不一定。但是这种可能性对于你来说一定是开放的,你随时有可能。就是说你只要是有能力的,是有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你现在暂时做不了,环境还不允许,但是一旦遇到有这样的机会,你就能做了,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个是完全没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是一种人,他也要忍受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痛苦。另外一种是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暂时实现不了,他也有这种痛苦,但是他永远是充满希望。而且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他确实是有很大的可能能实现。
周国平:学术界出了问题何必拿于丹出气
精彩语录:
对于学术走向大众传播,我不会给很高的评价,但我也反感有些人痛心疾首,觉得是学术的堕落,这个也说得太过分了。学术界本身有很多堕落的地方,用不着拿几个上电视的人出气。
于丹并不是要我们只学孔子或庄子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像百家讲坛,于丹谈《论语》,您也知道。您觉得让人们从古人的哲学中建立现代的人格,这种做法可行吗?
周国平:我不太懂这个提法,我觉得不太可能(笑)。
我知道你的意思。首先怎么理解现代的人格?你的意思可能是说能够在现代环境中生活得有意义的一种人格。我觉得是这样的,你不可能从某一本古书里去提炼一种人格,然后把它拿到现代社会里来用。
主持人:这不可能?
周国平: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我想于丹他们做的也不是这个事。实际上你在建立自己人格的时候,可以利用自己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资源包括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的资源,也包括西方的一些思想家的资源,都可以用。但是是作为思想资源来用,并不是说我单一地用孔子来指导今天的生活,或者是用庄子来指导自己今天的生活。实际上这些大思想家,包括中国的孔子、庄子,也包括像西方的苏格拉底,《圣经》里的耶稣也好,还包括佛教的释迦牟尼佛陀。所有大的思想家、精神伟人,他们确实是有一些很共同的地方,因为他们里面都包含着对人类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所以,你只要是一个人,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都可以从那里找到你的思想之源,来建立自己的人格。但是不要单一地从某一个人中得到,这不太现实。
柏拉图的幸福密码是什么
主持人:人格对于幸福的意义在哪里?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周国平:这看怎么理解人格了。如果我们理解得宽一点,像我一开头说的,幸福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命的快乐,一个是灵魂的快乐。从灵魂的快乐中来说,你也可以说人格这个概念和灵魂这个概念是很接近的。我刚才讲的时候没有展开这个问题,就是灵魂的快乐。实际上灵魂快乐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应该说包括人格方面。人的这种精神能力的实现,人的这种精神需要的满足,这就是灵魂的快乐。人的精神能力、人的精神需要应该说是包括好几个方面的,用柏拉图的分法可能还是比较准确的。柏拉图把人的精神层面分为三种:智、情、意。智就是智力、头脑、思考能力。情是情感,对爱的需要,对美的欣赏。意就是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实际上指的就是道德上的追求,追求善。事实上,头脑对应于真,情对应于美,情感是追求美的,意对应于善,是追求善的。从精神上的幸福来说,这几种能力、需要都得到满足。而人格可能更比较接近于这里面讲的道德。
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这是道德的含义。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和幸福的关系很大。你有善良,而且把你的善良表达出来给周围的人以帮助。另外你有尊严,也尊重别人,也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人生幸福很重要的方面,这和人格的关系就比较密切了。
百家讲坛跟学术走出象牙塔是两码事
主持人:您现在怎么看待学术走向市场,走出象牙塔?您支持这样的方向吗?
周国平:这个帽子戴得有点大了。你不能说有两个人上电视台,讲了一点东西以后,这个学术就走出象牙塔了,就走向市场了。
主持人:但它确实是给大众普及了一些曾经感觉比较远离大众的东西。您自己是比较提倡还是反对?
周国平:这样讲了以后大众离学术是不是近了一步,这是一个问题。
主持人:还在探讨之中。
周国平:不一定真正把大众引到了学术的面前,也不是把学术带到了大众中间,这样讲还是有点说大了。我觉得实际上从学者来说,它的基本功、主要的功夫应该是在象牙塔里面的。他得潜心研究,他应该能够耐得住寂寞去深入研究一门学问或者是研究一个问题,这确实是需要特别安静地去做这种事情的,这是主要的方面,他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这儿。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说他有一种传播的能力,也不妨可以让他做这样一些传播的工作。
另外,学者里面有一些人,可能传播能力特别发达,研究的能力弱一点。那么他主要去做传播工作,不怎么做研究工作,这也无可非议。
主持人:只要是自己擅长的就可以。
周国平:对,这对学术没有坏处,但是你也不能说有多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我不会给它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比较反感有些人痛心疾首,觉得是学术的堕落,这个也说得太过分了。这很正常,我自己的看法,这个时代确实学术有堕落的地方,但是这个堕落主要不在有些人走向传媒,走向传播,而是学术界本身有很多堕落的地方,行政化、追求利益的情况都很严重,用不着拿几个上电视的人出气。
周国平:过日子不懂得回味就太可惜了
精彩语录:
真正有读书风气的时代,读书不是大众化的事情,而是个人的事情,读书人有自己的阅读爱好,选择和他性情相合的书。现在读书成了一种大众消费,媒体向大家推荐书,大家都去读畅销书,这是很可悲的。
尼采的痛苦在于信仰缺失
主持人:您以前是研究尼采的,很多人对尼采并不是很熟,您能不能简单谈一下您对尼采的理解?
周国平:尼采的东西不能简单谈(笑),一简单谈就走样了。对于任何大思想家,简单地去谈他都是很难办的事。勉强地做一做,只能概括地说一说尼采伟大在什么地方。第一,他作为一个人是很伟大的,因为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他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面对时代的问题。
主持人: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周国平:因为他是19世纪下半期的人,1844年到1900年,是19世纪的后半叶。这个时候是西方开始普遍对他们哲学的观念开始产生怀疑了,对历来的形而上学开始产生怀疑,还有一些人对基督教本身产生怀疑、提出批判。尼采就提出一个口号“上帝死了”。实际上是他们原来相信的最高价值发生了问题。尼采自己在精神上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他也发现自己没有信仰。但是他又感觉人是需要信仰的。这样一种矛盾让他很辛苦,他认为人生需要有一种意义,但是他又找不到这种意义。他研究哲学的出发点是这个,为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同时他又发现,他的问题也是时代的问题,时代也没有信仰。这种个人精神上的困惑和时代的困惑合拍了,这是他的哲学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单从哲学这个学科来讲,他的影响也非常大。应该说20世纪的哲学基本上都绕不开他,当然具体讲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不要一边过日子一边把它消费掉
主持人:您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善良丰富高贵》,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书名?
周国平:这个书名实际上是我近年来想的比较多的问题,也和今天我们这个话题有关。因为今天的话题讲幸福问题,其实我觉得从我刚才说的灵魂的快乐这个层面来说,我这三个概念应该也都是包含在里面了。善良、高贵指的是人的道德方面,道德最重要的是这两条。我们以前讲道德问题比较表面,都是讲一些具体的规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遵守纪律等等表面的规范。其实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他应该是善良和高贵的。所谓善良,是说他作为一个生命,能同情其他的生命,这是善良。所谓高贵,他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人,应该有自尊心,同时也尊重其他人,把其他人看作是有灵魂的人,这两件事是最重要的。这是从道德来说。
从幸福这一点来说就是丰富,丰富和人的幸福关系很大。因为你这个人真正享受精神上的快乐就应该是一个丰富的人,有好奇心、爱思考问题的人,一个情感体验比较广阔的人,比较细腻的人。这一点也很重要。我特别强调一点,人对于自己的生活,对于自己的经历,不要一边过一边就把它消费掉。我的意思是,你过完以后不去想它,你也不去回味它,过去就算了,这挺可惜的。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生活,你应该一边生活一边去体会你的生活,去感受你的生活,最好还能回味,写日记、写点东西。这个过程实际上你是把你外面的经历转变成你内在财富的过程,这样你的内心就会越来越丰富。
所以,丰富、善良、高贵主要是指这个人的灵魂、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有这么几个重要的价值实现了的话,他既是幸福的,又是有档次的,比较高雅的。
畅销书榜诞生后读书变得有些可悲
主持人:您自己提倡一些大众来读一些哲学的书吗?
周国平:应该读。但是我要强调一点,不要去读那些哲学的入门书,什么《什么是哲学》、《怎么学习哲学》、《哲学的教科书》,不要读那些书。应该去读原著。我是反对一个人以大众的身份去读书,读书绝对不是一个大众化的事情,是个人的事情。现在读书成了一种大众消费,这是很可悲的。现在读书往往是什么呢?媒体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一本书成了畅销书,大家都去读同一本书,这是很可悲的。以前不是这样的,一个真正有读书爱好的时代,真正有读书风气的时代不是这样的。真正有读书风气的时代,读书是个人的事情。有一批很多爱读书的人,但是他们都是作为单个的个人,有自己的爱好,自己喜欢读哪些书,有他的选择,和他的性情相合的书,他有选择。不是大家都在读同一本书,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象,很可悲。把读书从个人的精神生活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化消费,我是反对这个东西。
主持人:您觉得应该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周国平:从自己的兴趣,从自己的性情,应该把读书的过程变成自己的精神生长过程,自己变得越来越丰富。那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也和你自己的经历、你自己的爱好融合在一起的,你不可能从外面强加进去一个东西,必然是有自己的选择,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我比较反对媒体畅销书榜推销的办法,我不太赞同。
和自己的灵魂对话非常有趣
主持人:我记得您曾经说过因为痛苦所以哲学,您觉得哲学究竟是让人痛苦还是让人幸福的?
周国平:因为痛苦所以哲学这是媒体在整理那次杨澜访谈中的内容,他们整理时给了一个标题,不是我自己整理的。好像是在《四川日报》还是什么报纸里转过来,转到我的博客里。那个节目做完以后我也没有文字稿。
主持人:这个标题还是他们起的。
周国平:后来我在网上搜索,就搜索到四川日报整理之后登出来的文字,当然我也做了一点变化,但是省了我的事就拿过来了,是他们给的标题。
讲的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实际上人为什么需要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痛苦,是因为有困惑,想解决自己的困惑,所以去思考。这个思考解决困惑的过程就是一个哲学思考的过程。
主持人: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最后一个环节,您要给网友推荐一本书,有助于寻找灵魂的书,您会推荐哪本书?
周国平:其实和灵魂有关的书很多,我所看到的书,和灵魂关系最紧密,直接谈灵魂的书应该说就是《圣经》。
主持人:您为什么不推荐您自己的书呢(笑)?
周国平:我的书无非是读那些灵魂导师们书的一个体会而已,应该去直接读那些导师们的书。我刚才说《圣经》,因为我不是一个基督徒,并不是把《圣经》看作是一个宗教的读本去读的,我是把它看作真是一个灵魂的读本,一个有灵魂的人应该怎么生活。从这个角度我觉得耶稣的很多说法都是非常好的。
当然《圣经》是光灵魂,没有肉体了。然而有一个人,他又有灵魂,又有肉体,冲突很厉害,但是始终灵魂清醒地在反省自己,这个人就是托尔斯泰。我读托尔斯泰的日记,觉得他对灵魂的关注,自己和灵魂之间天天进行对话,真是非常真实。可以读一读《托尔斯泰日记》。
主持人:谢谢网友的收看,也谢谢周老师给我们精彩的演讲。谢谢周老师!
周国平:谢谢。
(聊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