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血是什么颜色:你的生活是大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2:42:37
你的生活是大地                ――我的一堂作文课                          王栋生  这是一节写作课。试图通过对话活动,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心灵,诱发他们的想象。    上课了,我没讲话,直接放PPT,速度缓慢。    1.拿出纸来,    看屏幕上的话,    把第一反应记下来。    (也可以用词或短语,只要自己明白就行。)    2.说说今天早上看到些什么?    天气如何?    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曾经有过那样的天气……    哪一天?那一天……    3.早饭最重要。    早晨吃了些什么?    喝牛奶了吗?    牛奶?!    早餐总是无法很从容……    高中生的早餐没有情调……    4.今天从哪条路上来的?街上乱不乱?    车上遇到谁了?    有没有遇上什么好玩的事?    见到什么人了?    今天你最想见到的人是谁?结果第一个见到的是……    连翻几页,学生略显惊异,但很快就适应了。可能是对老师提这些琐碎的问题感到奇怪,偶尔交头接耳,有人喜形于色,有人苦笑。    师:和同桌交流。看看各自记下了一些什么。    5.你的注意力可能分散了。    刚才联想到什么了?    6.教学楼有几层?    每层有多少级?    想一想:有多少人从上面走过?    7.校园里哪幢楼年代最久远?    谁来过这里?鲁迅?袁隆平?……    你的一位亲戚……    你初中的同学(“死党”)在哪个学校?    8.每一棵树都有故事。    谁会记得这些故事?    桂花香……    这些树是谁种的?    哪一年种的?……    师:和同桌交流,看看各自记下了一些什么。    几位同学先后介绍自己刚才想到的事。有人提到了树。    师:你们从右边窗户看过去,那些树最迟是1929年种下的。看,办公楼前的那排水杉,可能是1972年种下的,我大学毕业来这所学校时,最大的一棵直径不过二三十厘米。可现在得二人合抱了……教学楼这边的一棵松树,有印象吗?一棵孤松,不提起它,你甚至会忘记它的存在;小路边那棵树上悬着一截铁轨,看到过吗?1946年学校从重庆迁回,曾以它代钟,上课了,就敲它……    (学生惊奇)    师:我说多了.我想说的是: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    9.猜一猜。老师这会儿在想些什么?    生:可能也在“琢磨”我们。    师:对了。你也可以想到,老师每带一届新生。他会想些什么?谁和上届的谁谁长得像,谁和某某届的谁谁性格相近……你们对老师感到新奇.其实老师对你们也一样……10.有个人能记得500名学生的姓名。还有个教师能叫出1700名学生的姓名。    11.刚才那个人不是我。    (笑声)    师:你们能记住多少位教师的姓名?你们是因为什么记住他们的?或者为什么会忘了他们?    12.这个班上有谁长得和你以前的同学相像?    他们的姓名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    可能还有两名同学同年同月同日生。    师:和同桌交流,看看各自记下了一些什么。    几位同学作简短发言。    13.上午11点对一个学囊意味着什么?    食堂。    食堂今天有什么?    14.……它能让你更加感受到父母的爱。    它能让你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原谅妈妈的手艺吧。    你们将在这里开始独立的生活。    有可能从此开始你将在食堂……    三位学生发言,分别说了自己对食堂的认识。有位同学对食堂的过高期望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师:在本校106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豪华的学生食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直到十年前,你们的学长都只能站着吃饭。但是,那些年里.学校出过很多了不起的人。    15.我们是不是需要转移思路?    16.我害怕的一件事。一种动物。    我越是害怕越是会想它。    我这样想已经很久了。    很多同学微微点头。    17.我最尴尬的事是……    目前还不想说,没到时候。    但是会有一天,我说给你听。    18.我做过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我不想说了。    可是如果把它说出来有可能就解脱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恐惧的时候……    五位同学相继发言.一位说了幼儿园时与小朋友冲突的事,略显低幼儿;令人惊讶的是第二位同学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一件隐私,她的故事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也触动了一些同学的思绪……    师:听了你们的故事,很感动。你们长大了。    19.让我们一同来观察……    让我们一同来想象……    20.    你的生活是大地          ——打开思维之门    21.让你的思想自由地飞翔!    你的生活很重要。    你的想象同样重要!    22.刚才你想到的种种事物,都可以写进文章,只不过需要一些技巧而已。    23.能不能沿着下面的“话头”或话题写点什么?如果不同意,也可以想到什么写什么。    A.怎样做到既能痛快地看小说并且让所有的人为我感动?    B.晚自修时肚子饿。    c.怎样把测验得了65分的事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很安静甚或很高兴?    D.怎样才能做一件引起大家注意也让自己愉快的事?E.为什么师长总说“不要妨碍别人”?     教学反思    1.为什么要上这样一节课?    接高一新班,看了学生的七八次作文与随笔,仍然没有新鲜感,倒生出焦虑。学生能考取这所学校并非易事,因而自我感觉也都不错。应试教育早已深入人心,初中三年,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其他学科与竞赛的挤压,大打折扣,没有形成能够接受高中课程的基础。(这个问题不仅在江苏。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学生的阅读积累严重不足。写作基础差。进入高一后的几次作文或随笔。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写套路作文,无论内容还是表达,招招式式,都有中考指导痕迹。比如,开篇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组莫名其妙哼哼唧唧的排比句。然后唱“四季歌”:“春天,我……夏天来了。我……秋天是我……”令人惊奇的是他们能不管什么题目都敢这样套!    受所谓“高考佳作”的影响,很多低年级学生也学会了“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有学生说。语文老师告诉他们,如果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熟了,什么高考作文题都可以对付,并且提供了许多魔方式的“范例”和“变格”。——这样的“作文教学”还不如没有。学生也许能以此对付考试,可是终将在这样的写作中一无所获。非但如此,他还有可能对写作学习产生进一步的误解,以为文章可以这样“胡诌”,文章可以这样“拼装”。读书不多却能粉刷出“书卷气”,缠绵悱恻便能让读者误认为是真情实感……    “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灵”“没有思想”。成为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相当多的学生没能正视自己的生活。没能从生活中有所发现.不明白“贴近生活”的要义是展示自我心灵。进入高中学习,每说起个人生活,学生总埋怨“两点成一线”“三点成一线”,认为这样的生活单调、枯燥,记写生活,总习惯于记流水账,然后用一两组排比句来“抒情”‘议论”。    本节课的目的,试图让学生“敢想、会想”。启发他们深入自我心灵,从平凡的生活中“细想”出不平常的体会,进而让更多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自己的思考中,有所感悟,有所启示。其实,在平常的思考和发现中.只要重视自我心灵体验,简单的甚至枯燥的生活也掩抑不住人对美的追求。这节课用一连串的司空见惯的问题来“冲击大脑”,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就是想让学生懂得:比生活更重要的是发现,是真实地展现自我。开头的一组问题(2、3、4)是每天必经之事,但几乎每个人都不在意。我早晨进校门,看到的总是同学们急匆匆的脚步和那一张张漠然的面孔。我想,只要唤醒他们的注意,诱发他们的联想,那些脑袋不会“木”的。生活在校园,一般学生不会想到教师会让他注意问题“6”至“8”——学生缺乏想象力,也有可能是缺少有益的启发与点拨。    时下学生和外界心灵沟通也比较少(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不如以前),如果能营造这样的机会,他们会在迷茫中豁然开朗,有可能进入新奇的境界。我认为,写作教学也是了解学生和外界精神联系的重要窗口。本节课上,有两位同学谈到婚姻与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话虽不多,却触动了所有人的心.我甚至有点意外。但是,两位同学的发言也为全班同学的“心灵内室”打开了一扇窗,也许很多同学开始关注PPT的“16”到“18"的暗示。    在有关“食堂”的联想对话中,有位同学对食堂的“情调”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也反映出学生对“学校”“教育”还存在错误认识。这更使我感到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追求,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我在前些年不止一次地上过类似的课,我在上课时批评高一学生不知道关注日常生活和自我心灵,让我的作文课“低幼化”,让我反复地讲常识:但是现在,我不得不认为只能这样上课了。我甚至认为今后高中应当经常上这样的课。    2.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    本节课课题“你的生活是大地”直到课快上完才出现。过早出现可能并不好,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之后展现有震撼力的警旬,也许会给他较深的印象。    做这组PPT有些随意,一是考虑到学生的思绪本身就是这样多触角的,有时甚至就是这样杂乱的:二是从写作呈现个性和表现自我心灵出发.“乱”一些、“杂”一些才好!如果学生写出一模一样的生活。那可能是最糟糕的事。    可以看出.问题设计的意图大致是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一类是心灵世界的展示。前者似乎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缺乏新鲜感。但有学生说:原先以为每天一个样,实则是没有动脑筋;其实每天都有新鲜事,比如“今天你最想见到的人是谁?结果第一个见到的是……”的确常常有这样的事,注意了,有了一点想象,就成了故事;没有注意,思维也没有迁移,就剩下“单调”“枯燥”.老师要我写,我就只得记“流水账”。    为了让学生有时间多想,并把有价值的内容和思路记下来。这节课我的讲话不多。在问题需要过渡时,说几句话,以引导学生转换思路;有时追问几句,启发学生关注更多的问题;有时为了不冷场。沿着学生的思绪,说说自己的生活体会,鼓励学生打开思路。    作文教学重讲评是必要的,然而其时学生作文已经写过:与其讲评时说长道短,不如作文之前就交流,启发思路。有同行曾担心学生交流后作文会不会出现雷同,这种担心可能多余,因为即使是同一个信息,反射在学生头脑中的画面也不可能是一样的,更不用说他们还有自己的表达追求。    这节课是去年11月上的,那以后的几次随笔.有些同学的写作内容的确有些变化。    抛砖引玉.这个PPT送给过很多教师,一些老师在尝试中加进了自己的体验,也上成功了。    3.还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写作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一种形式?在当前的教学状态下,我还能做些什么?时下经常困扰我的问题,是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受高考作文影响,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普遍下降。2008年12月,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高中作文大赛,三题选一,其中有一题“说‘名次”’。要求写议论文。——应当说.没有什么作文题能这样“贴近”中学生生活,深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了.因为几乎每位同学对此都有切身的体验,有自己的认识,可是148名选手。只有两人选写此题。我们唤醒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我心灵。能不能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自由表达的环境?我们能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审视作文评价标准,冲破禁区,以利学生扩大视野.关注并客观地评价社会问题?    在学生写作的“大地”上,更应当有评价自我.评论社会的园地,他们有这样的权利,也应当有这样的能力。    高中写作教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是很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的特征是“慢”,不能急于求成。(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210003)  观察者语    2008岁末札记    ——读王栋生的一堂作文课                   饶杰腾    12月25日    昨晚,编辑部来电,约我写篇课评,同时说明,为不涉及隐私,把学生发言的内容略去。    课是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教的。    我和栋生老师素不谋面,但也不算陌生。他,“呼唤风格”“绝不跪着教书”,指导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达10年之久……这些,我是知道的。就连他不断提起的在教室窗外的那棵树,也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因此.我乐意试试。    今日,我浏览又研读了课例,品味“教学反思”。再把全文琢磨了一过。此时,我不由想起齐白石“千里蛙声出山泉”。我想,文中略去的内容无非是给读者留下的空白。    12月26日    栋生老师总说他“特别喜欢学校有老树”。课 例中又提到了“树”:“教学楼这边的一棵松树,有 印象吗?一棵孤松,不提起它,你甚至会忘记它的存在。”并要求学生“和同桌交流,看看各自记下了一些什么”。    为此,我反复读了栋生老师在2003至2007年几篇相关的文字,在另一课例中,发现关于“树”的学生发言,使我更进一步体会到“自由状态的写作”对于学生思维训练的价值,特选出两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其一,生:我前些天刚刚注意到这棵树,是因为老师说到人侵犯了自然要遭报应,我想“教学楼离这棵树太近了”而不是“这棵树离教学楼太近了”。当时我想这句话应当这样组织。    师:很好,这是语文学得好啊。    其二。生:我很吃惊,我刚刚注意到这棵树。    师:是吗?那你想了些什么?    生:我在想。树就在我身边,我竞然麻木到这种地步。一年半了还没有看过,我在想我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    师:比如班上的同学,全说过话了吗?全问过好吗?全交流过吗?    生:想想是有点问题。    12月27日    25、26两晚,我看了“鄂尔多斯杯"CCTV2008钢琴、小提琴电视决赛,听了刘诗昆、吕思清、赵季平等知名演奏家、作曲家的评议。他们对“音乐性”“技巧性”的理解与表述,使我想起了罗庸先生1940年8月31日晚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学会夏令讲习会讲过的:    我们觉得,学生作文技术拙劣是比较容易补救的,唯有内容空洞糊涂,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空洞糊涂就证明作者的无感觉或不会表示感觉,无思想或不会运用思想。根本不立,所谓技巧云者.便全是不着边际之谈。教者不能在这里善为培植.学生的作文是无法进步的。    栋生老师这堂作文课的题目是“你的生活是大地”.在“教学反思”中又添了副标题“打开思维之门”,正与罗庸先生的讲演以“感与思”为题相吻合。    12月28日    作文课上,栋生老师诱导学生:生活是大地,在这里,你们茁壮成长,期待收获……    课例的设计.是基于对“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的准确把握。中学生作文,“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灵”“没有思想”。所以,作文教学要使学生“正视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有所发现”,明白“‘贴近生活’的要义是展示自我的心灵”。    1988年,顾黄初先生就提出“贴近生活”是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他认为,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我们的眼光,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20年后,栋生老师对“贴近生活”的理解的深化和拓展,大有益于我们对课例的深入解读。    12月29日    栋生老师说过,旧式的作文教学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上规矩”,而学生“规矩”了以后.再教训他去自由写作,最好的时机可能已经失去。    我们再看看清末文学家、语文教育家王筠的《教童子法》,介绍了诗、文写作的经验。他强调。“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踞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且弟子将脱换时,其文必变而不佳.此时必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他又说,“规矩者,巧之所以从出也。得规矩而失其巧,于义何居焉?”    细致而深入地品味这堂作文课.就可得“涵养诱掖,待其自化”的真谛。    12月30日    我没有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又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实验过程.但有两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心中:    第一,“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能否成为“起始年级写作引入”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模式?    第二,为什么“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不能发展为“作文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认为,长达10年的试验,似乎可以逐步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12月31日    栋生老师说过: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和创造的兴趣告诉学生……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    我总想,给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除教师写作外,还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