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儒者,何以为儒?(释“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40:08

    我们会常常谈论到“儒者风度”或“儒家风范”此类的话题。“儒”字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怎么地高深,但我们要是深究起来,还真有不小的困惑:儒者,何以为儒?就是说:“儒”字,凭什么能表示“儒家”的意思呢?“儒家”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宇斯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目为《揭开儒字的千古之迷》的著名文章,我觉得非常有份量。认真地阅读一下该文,对我们理解“儒”字是应该很有帮助的!现全文摘录如下:

        山东省简称为鲁,鲁是指周朝初期由周成王分封给他叔叔周公旦的曲阜鲁国而得名。可是,当时所分封给姜子牙的临淄齐国却要比鲁国大得多。后来一段年月,齐国不断向外开拓新的疆域,鲁国则不断的丧失国土,这样,致使齐国越来越大,鲁国则越来越小。
        鲁国建国600年以后,就到了孔子时代。那时的鲁国,宫内兄弟争权,宫外盗跖造反,齐、楚两国蚕食,致使鲁国只剩下了现在的曲阜、泗水,平邑和费县之弹丸之地,可以说是县级小国了!
        到公元前249年,楚灭鲁,鲁全境被楚、齐瓜分,那时的山东省以北大部就都属齐国了。
此后,又过28年,齐才又被秦灭。当然,齐曾由姜氏改为田氏,但国名没改,这说明齐不光地大,史也比鲁长。可是,这样迷就来了:山东省为什么不简称为齐,而偏要简称为鲁呢?
我想,不为别的,就是因为鲁国是出圣人的地方,曾出了孔子和我的祖先孟子,还有曾子,颜回,子路等一大帮圣人。这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地不在大,出圣则名。就是因为鲁国是出圣人的圣地宝方,所以就把山东省简称为鲁了!
        这一迷算我瞎猜,也许是歪打正着,真还让我猜对了。可是,随后迷又来了:孔子姓孔,他研究的学问为什么不叫孔学?孔子是鲁国人,为什么也不叫鲁学?孔子是研究周礼的,主张克己复礼,那又为什么不叫礼学?
        这还不算迷。孔子(公元前551-479)去世以后,过了89年,又出生了一个二圣人孟子(公元前390-305,在墨子去世后两年出生)。孔子研究的中心是礼,孟子研究的中心是仁,可他们为什么都被后人称为儒家?
以前读五经四书没有注意,现在再去翻看,却发现里边很少有这个儒字,更没有看到孔、孟二圣说过自己是儒家。
       那么,是谁率先说孔、孟是儒家的呢?难道这个儒字是专门为孔、孟创造的吗? 承认孔子为儒,一定是在墨子(公元前478-392,在孔子死去后第二年出生)之前,因为墨子“非儒”,到了秦始皇就坑儒。这个儒字,肯定的说,决不是墨子或秦始皇专为孔子创造的,而是出自对孔子很崇拜的人之手,因为儒字含褒意。
       儒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儒是吹鼓手的意思’。真可憎,这是对儒的贬侮。
《中国哲学史》上说,‘儒是替奴隶主贵族相礼的知识分子’。这也是胡弄老百姓的无稽之谈,请人们不要相信。查查字典,字典上说,‘孔孟就称为儒家,儒家就是指孔孟’。这等于没说。
       在这神奇的宇宙之中,有很多问题也让人们感到神奇,可这些神奇问题的答案却往往又都很简单,就象俗语说的‘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那是一戳就透!多少年来,人们就对儒字瞎猜,又是办杂志,又是开研讨会,最后也还是没弄明白什么是儒。我如不说破,怕是还不知要再去瞎猜测、瞎争论多少年!
        什么是儒呢?表意很清楚,儒就是人需。人需,人类之需,人类社会安定、发展、进步文明之需!儒,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不断的更新、增补和完善,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如:
         1、孔孟时代至明清,儒的内容是‘三纲五常’,‘八德’,‘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中庸之道’等。
         2、列宁时曾提出‘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孙中山时期,他曾提出‘三民主义’,并重申‘天下为公’。
         4、毛主席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提出了儒的不同内容。 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党的‘三大作风’,还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爱民、民拥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 
         5、前几年提出的‘五讲四美’,也是对儒的发展补充。
         6、国际关系的‘五项原则’,则是世界万国之儒。
         7、近几年来,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实现四化’,‘推行市场经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项举措,其总的抽象只有两个字。也就是说用两个字即可全部概括,这两个字就是‘求是’,如用一个字来概括,那毫无疑问,就是‘儒’了。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上,不管有多少存在,细分格只有两类,那就是:除了‘是’,就是‘非’。原来,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求是’。邓小平是当今大儒,‘求是’是邓小平的儒意核心。
        8、江泽民主席给军队的题词:‘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是军儒,也就是军人之需。还有‘三个代表’,那是党儒,共产党人之需。儒是人需,与儒相反的是人不需,也就是人非。人非是个俳字,也可写成双立人的徘字,这个徘字更有它的社会性。
       下一个世纪马上就到了,儒在求是的原则基础上,还会有个更大的和全新的发展, 但不知这位人需之圣将是谁人?如果没有对手能与我竞争,那么,很可能就是我了 !

    宇斯先生的观点非常明确:儒就是人需。人需,人类之需,人类社会安定、发展、进步文明之需!

    我认为,这是对汉字“儒”字的理解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他首先破除了人们通常的把“儒”字当作“形声字”的迷信,直接认为它就是一个会意字:儒,就是“人、需”会意。而许慎是把它当作形声字的,《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但细想起来,把“儒”理解为“人需”也仍然是不太可信的。因为我们不免会反问:究竟应该是“人之需”还是“需之人”?“人之需”很多很多,必需的有阳光、空气、水和大地,基本的有衣食住行等。细分起来,“人之需”就太多太多了,哪里能数得过来呀!社会更是个大杂烩,是个联动机,它需要各行各业的人,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所以说,无论是把“儒”字理解为“人之需”还是“需之人”,都是不着边际、不靠谱子的呓语。

    我们再来看看“需”字在古代又是什么意思呢?在创造“儒”字的年代,“需”也并不一定就是“需要、需求”的意思啊!另外,既是“人、需”会意,“儒”字为什么不读“xu”而读“ru”呢?“ru”音从何而来?《说文》是这样解释“需”字的:需,須也。遇雨不進,止須也。从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相俞切〖注〗臣鉉等案:李陽冰據《易》“雲上於天”云:“當从天”。然諸本及前作所書皆从而,無有从天者。〖注〗邉,古文。

    由“需”字作字根,添加各种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了一系列的新字。如:儒、濡、蠕、嚅、孺、薷、襦、颥、醹、鑐、繻等。照着把“儒”理解为“人需”的思路,莫不成“濡”就是“水需”?“嚅”就是“口需”?“孺”就是“子需”?“薷”就是“草需”?“蠕”就是“虫需”吗?这显然成了个天大的笑话了!

    究竟怎样才能弄清楚某个文字用来表达其特有意义的来龙去脉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得破除“形声字”错误理论对我们思想的束缚,承认子代文字与父代文字的有机联系。这正如生命界,父与子之间是血缘关系,决不能简单地认为子代仅仅是继承了父亲的姓氏!

    探讨学术问题也正如侦探破案一般,需要紧跟线索、步步逼近。要想弄明白“儒”字,必须先弄清楚“需”字。“需”字有两条重要线索:一、它今天的常用义是需要、需求,另外还有等待、迟疑等意思;二、古书《易》曰:“雲上於天,需。”《易传》:“需者,待也。”《易》和《易传》中所讲所用当是其古意了,但仍不甚明了。

    为了帮助我们了解“需”的古意,我们再来“需”的子代中寻找。其中“蠕”字很具有典型性,它的含义具有简单性、明晰性、确定性。因为“虫”的特征和习性远比“人”要简单许多,恒定许多。“虫”的显著特征就是蠕动,就是一弓一纵地爬行,就是慢慢地让躯体“上一下”、“下一下”,在这样的“上、下”反复中前进。所以说“蠕”就是表示“虫如需”,“需”就应该具有“上、下”的意思。我进一步往下推测,“需”的读音“XU”就是“嘘”,就是呼出口气。《易》中的“雲上於天”就是指大地向天空呼出云气。“需”中的“而”就是指云气从地表蒸腾而上,“雨”指云气凝结成雨水从天而降。

    想到此,我忽然非常地怀念我们的华夏祖先了!尽管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落后了许多,但中国远古时代的先人曾经是很聪明的啊!古“需”字描绘的竟然就是地球上的“水循环原理”。它的“需要、需求”义就是来自这个古意。天上的雨不是凭空而下的,它“需要”地上的云气的在天空中的凝聚、积累。这正是“大地吐云上天去,天待水足降雨来”啊!

    人们发现了“虫”的蠕动,造了个“蠕”字;人们感悟“虫”的“蠕动”的节奏性、规律性,又为人类自己造了个“儒”字,告诫人们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则和约束,这就是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各种礼仪制度。最初的“儒”是狭义的,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等种类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一类人,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一职。因为他们特别强调等级制度、伦理秩序等思想观念,非常符合统治阶级“和谐、稳定”的要求,因而渐渐地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到了孔子时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家的独立且著名的学派——儒家。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的种类和数量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儒”也便成了各类知识分子的统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