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与青蛙英语:杨葵新作《东榔头》《西棒槌》再叙世事人情【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04:13

杨葵新作《东榔头》《西棒槌》再叙世事人情【图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浪读书    

  杨葵继《过得去》、《百家姓》之后又出力作《东榔头》、《西棒槌》。

  《东榔头》中作者用趣味平实的笔触讲述了一段段生活趣事,同样平凡的衣食住行,却有着不平凡的情调和感悟。

  《西棒槌》由书而起,时而追忆,时而感慨,作者在多年来的阅读的经历中体会着各种奇思妙想,享受思考带来的喜悦和乐趣,记录下所有的感动和思维的轨迹,一篇篇慧言智语引人入胜。

  《东榔头》自序

  现在回头想,前几十年就做了两件事儿,过日子,阅读。

  承蒙刘丹编辑的好意,要我编选近年的随笔合集,检视之前写过的零碎文章,跑不出这两大类,一关于过日子,二关于阅读。搁在一起嫌厚,所以分成两本。

  我做这两件事有个共同特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点早有自知,专不起来,只能杂。幸好当年择业时做了编辑,正需要杂,算是歪打正着。

  编校这两本书过程中,这一共同点像被读成了浮雕,尤为清晰地凸现在这些文章表面。所以分别命名《东榔头》、《西棒槌》。

  《东榔头》讲过日子。日常生活杂乱无章,东奔西跑,东忙西乱,东倒西歪,总是很多杂事碎事,无法集中注意力,潜心做大事,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就成了个老东西。

  可是我想说,生活不就是这样么,乱七八糟,混乱不堪,这也许正是所谓生活的真相。如果你介意,它就全是烦恼;如果不介意,它就是沸腾的生活,海潮一般,浪涛相继,生生不息。

  有意思的是,收在《东榔头》里的文章,写作时间前后跨越较长,正好经历了从介意到不介意的过程。细心的读者也许能读出这一心路历程,虽然我并未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

  以前的介意再不堪,也没什么可悔;现在的不介意,也还远没做到彻底,正是努力的方向。说起这一切,还是那个话:生活不就是这样么。

  《西棒槌》自序

  这是《东榔头》的姊妹书。《东榔头》里的文章与过日子有关,《西棒槌》是讲阅读。分两部分,一二辑是与阅读有关的泛泛而论;三四辑是从具体一本书说起,讨论阅读、写作等问题。

  早已过世的哈佛大学教授布利斯·佩里说过,所有文学形式中,最灵活的莫过随笔,而有一个主题,人类对之有着持久的兴趣,随笔作家更是永远对之情有独钟,总能找到新东西可说,就是“书”与“读书”的主题。

  真是如此。以我个人经验,阅读时最爱思考,所以往往享受一本好书之后,总觉有话想说,这就是这本小册子里文章的由来。

  塞缪尔·约翰逊的《英文字典》里,把随笔定义为“头脑的一次放松突围;不规则的杂乱篇章;既不正规、亦无条理的文章。”

  后来又有作家扎布里斯基受塞缪尔·约翰逊“突围”定义启发,追加定义道:“随笔就是一些收集起来的笔记,指示了一个主题的某些方面,或暗示了关于它的某些想法……它不是一次正式的围攻,而是针对这一主题的一连串的袭击、尝试或努力。”他把随笔作家称作文学的短途旅行者,文学的垂钓者,是沉思者而不是思想者。扎布里斯基还说,德国人的思维不适合随笔,因为德国人不满足于仅仅突袭一个主题,不满足于仅仅到此一游;他们一定要从头到尾把一个主题研究透彻,离开的时候它应该是一片被彻底征服的领地。

  我绝对无意用什么指示、暗示、沉思来美化这些文章,我更不是德国人——虽然我写这篇自序时,正在慕尼黑旅行,我的阅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乱无章,全凭兴趣,毫无线索可归纳。抄了这么多书当序言,只想见贤思齐,也来发动一次对于阅读的“突袭”——想想总可以吧。更实在的,是解释为何取了这样一个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