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方舟怎么联机教程:創意亞洲現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42:40

創意亞洲現場

       21世紀,創意產業變成一門顯學。各行各業的人都想要了解「創意學」--創意要怎麼學? 連美國的Business Week都說:「企業一定要了解設計。」微軟、英特爾等一流企業紛紛赴設計研究所找人才,MFA比MBA還搶手。企業人急著向設計人取經,融合左腦與右腦,創造最大的價值與產能。本書一網打盡十位亞洲炙手可熱的頂尖創意家,首度公開大師們的創意心法、創意鍛鍊方式....

 

0-1 【導讀】亞洲十大創意家導讀

~作者/ 官振萱

這是一場充滿考驗與驚喜的取經之旅。

「如果能把這亞洲十大設計師全部訪問到,你真是最幸運的人了!」一年前,當我與本書的顧問──台灣知名設計師陳俊良敲定「創意取經名單」時,他眼睛閃閃發光,興奮極了。

當時我苦笑以對。要約這十位亞洲最頂尖的設計師,深入他們的工作現場,揭開他們的創意心法,談何容易?

但是,這個任務真的完成了。

還原世界級的創意現場

當初我們只是想,台灣的工作人好辛苦,到底有沒有更寬廣的創意出路,幫助工作人過得輕鬆一些,工作得更有價值?到底可以用什麼方法,提煉出更多創意?

我們想到了「設計」。

如果全球頂尖企業是指南針,從耐吉、英特爾到麥當勞,各領域頂尖企業早已深入「設計學院」找人才,就是重要暗示。許多趨勢專家更不客氣地預言:美術碩士(MFA)將取代企管碩士(MBA),成為最搶手的職場紅人,因為所有產業都將成為「藝術創意產業」。甚至連BMW汽車董事長也語出驚人:「我們不是做汽車,而是做『展現車主對品質要求的移動藝術品』!」

「向軟行」的經濟中,「知識力」的影響已漸式微,設計與創意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們因此想策劃這場設計大師的創意取經之旅,目標是第一手直擊頂尖設計師的工作現場,深入他們的創意過程,將「世界級的創意」原汁原味還原在讀者眼前。

借用經典創意書《IDEA物語》的說法,這叫「異花授粉」。即使你的工作似乎和設計無關,也完全不懂設計,還是可以從設計大師的創意過程中,激盪出自己也沒覺察過的力量。並且這種「異花授粉」,往往最容易激發意想不到的成果。

創意不容易教,但絕對可以啟發、可以修練。因為創意不是憑空蹦到腦袋裡,它有一個過程,有一段累積。我們想了解,頂尖設計師的創意過程,是否又更獨到,有著更豐沛的祕密泉源?

方向確立後,接下來,要向誰取經?

我們列了全球頂尖設計師的名單,但突然福至心靈,為何捨近求遠?我們目光向西方,會不會反而忽略了亞洲的創意寶藏?

我想起義大利重量級設計師史塔克(Philippe Starck)二○○五年訪台時曾說:「亞洲以製造業起家,歐美國家放棄製造已經很久很久,因此亞洲的設計創意能結合製造、運籌的基礎,創意的觀點更加多元,這是歐美無法擁有的。」

巴黎最前衛的龐畢度藝術中心主席拉辛(B. Racine)也說:「亞洲正在形成自己的體制、事件和市場,再過二三十年,甚至更快,藝術世界的重心就會轉移到亞洲,藝術的價值、解釋和運作都將擺脫西方的壟斷。」

這幾年,沒有人能忽視台灣、韓國、中國在全球設計界崛起的力道。甚至泰國,也誕生另一種樂天知命的生活美學,在高壓急迫的現代社會中,她的溫柔可親讓舉世驚豔。


大師中的大師

我們決定將眼光回到亞洲,列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大師。經過反覆思量,將範圍又縮小至平面設計與工業設計,因為這是所有設計的基礎,並且若要談建築與服裝設計,那又是另一門深奧的學問。另外,我們決定暫時把台灣設計師放在另一個名單裡,那會是另一本書,另一段重要的記錄。既然要「異花授粉」,這本書就先鎖定亞洲其他國家的創意寶庫。

請教了無數業界專家,查了無數資料,最後,「亞洲十大設計師」的取經名單,正式出爐。他們是:

◆日本 杉浦康平(日本平面設計泰斗,帶領日本設計界走出戰後美學沙漠,創造設計盛世)
◆日本 喜多俊之(征服西方世界的東方設計師)
◆日本 深澤直人(日本中生代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將東方美學融入電子產品上當代第一人)
◆日本 原研哉(日本最具思考力的設計大師,無印良品藝術總監)
◆香港 靳埭強(香港平面設計教父)
◆中國 呂敬人(中國國寶級書籍首席設計師)
◆韓國 安尚秀(韓國平面設計巨擘,用獨創字體為平面設計帶來革命)
◆韓國 三星設計團隊(利用設計力量,翻身為世界一流企業的典範代表)
◆泰國 素旺(將水溝裡的布袋蓮改造為驚豔全球的家具,引領十年大流行)
◆泰國 撒替(從最黑暗的人性提煉最瘋狂的創意,創造泰國風行世界的生活商品品牌)

其中,三星是唯一的「團隊」,屬性不同讓我們有些猶豫。但是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亞洲創新動能,實在不能不談到三星,況且,個人需要創意的修練,組織又何嘗不是?

九月,我們正式展開這場取經之旅。首站到泰國,沒想到一去當天就遇到政變,坦克車包圍總理府,教人畢生難忘。所幸有驚無險,接下來的採訪異常順利,給了我無比信心。

接下來五個月,我和攝影師英慧陸續走訪了日本(還去了兩次)、大陸、香港、韓國。時序已從盛夏進入隆冬,我們從輕薄的T恤換上厚重的皮衣。最後一站是三星,當採訪結束時,我們在零度的首爾街頭開心得狂奔起來!


知性睿智 vs 寬容柔軟

這場亞洲創意取經之旅,最大的收穫,是見識了亞洲設計的獨特與豐富,迥然不同於西方世界。西方人即使著迷(比如東方的禪意),卻學也學不來,因為那得自於更古老、更深邃的文化滋養。

西方設計較強調知性的展現,顯得很睿智,也比較冷。相較之下,東方的設計比較寬容柔軟,不給人壓迫感,因為它的動機不是表達自己有多聰明,而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我之前還有大自然、上天、家族的情感與友愛。在高壓功利的現代社會中,這種柔軟更顯得珍貴動人。

而最具代表性的這十位設計大師,風格各異。有的冷,有的酷,有的溫暖,有的還很搞笑,有的滔滔不絕,有的問幾句答一句。工作現場也讓我們大開眼界,或簡約或華麗,強烈反映了他們的創作觀和價值觀。

採訪十大設計師和過去採訪企業家很不一樣,幾乎每個人都是一邊講話,一邊畫圖。最後我的行囊裡滿是珍貴的手稿,來自這些「亞洲最厲害的右腦」,他們的思考是視覺化的,創意過程被視覺化,既清楚又輕巧地躍然紙上。

他們的創意心法究竟從何而來?如何表現?

簡單分類,有的是透過深度思考凝煉想法,有的是從生活裡汲取養分,也有從人生歷練中悟出道理。這十大設計師的共同特質,就是永無止境地探索自我、改造自己,讓生命經驗愈豐富。生命經驗豐富了,心中的創意能量就愈充沛,鼓舞自己也鼓舞別人。

無庸置疑,創意需要鍛鍊。因此,即便十大設計師毫不保留分享自己的心法,重點還是在「練習」。

創意要怎麼練習?練習的方法因人而異,但最基本的就是「觀察」。觀察之後還要思索、分析,強化思考的深度。

此外,創意是一種融合。十大設計師中好幾人強調,「創意是一種跨界融合的過程」,在融合的過程中就冒出新鮮的火苗。

創意也是一種習慣,一種不從眾、勇於叛逆的習慣。

台灣廣告界流傳的一句話很傳神,「叛逆的人才能鼓舞別人,安定的人沒有光芒。」從這十位設計大師身上,可以真正看到鼓舞人心的叛逆光芒。然而,為什麼有人叛逆、有人安定?

創意上的叛逆,最常是出於對自我的探索,不甘於平凡,不怕與眾不同,總想為自己的人生庫存裡增加點新鮮材料。

但是很多人會說,「我從不覺得自己是個有創意的人,這輩子沒做過幾件創意的事。」劇場藝術家賴聲川在《賴聲川的創意學》中提出了解答:「那是因為每個人根據個性和環境,形成了和創意之間不同厚度及硬度的屏障,遮蔽了創意的能量。」因此,破除創意屏障的根本方法,就是「擴大自己的心靈空間,讓新的可能性可以源源進來」。

然而不能否認,即使是最頂尖的設計大師,創意也有枯竭的時候,也有垂頭喪氣的時候。

「這時候不要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根、自己的土壤,它會給你最強大的養分和祝福,」把水溝裡的布袋蓮化做驚豔世界家具的泰國設計師素旺說。

東方古老的東西中往往藏有不可思議的智慧,一個人愈能正視自己歷史傳統中的財富,就愈能清醒地認識自己,愈能以獨特的風格做自己。

十大設計師無不從自己的文化中擷取智慧與靈感,顯是大勢所趨。因為在今天的世界,全球化不斷發動融合與同化,唯有擁有自己的根,有傳統文化千年智慧加持,才能讓自己的獨特一眼被看見。


過有感覺的生活

取經的旅程結束,我內心溢著滿滿的感謝,這十位設計大師豈只分享了他們的創意心法?他們更分享了寶貴的生命經驗,一路走過的險峰與逆轉,智慧的點點滴滴。

設計師的考驗絕對不輸任何行業,是才情、智慧、毅力、態度的競賽,每人都有山窮水盡的時候,繼續苦拼不會找到創意的出路,懂得放鬆,才是智慧。

他們也都是「生活家」,懂得過「好生活」。但千萬不要誤會他們過著奢華的生活,他們過的是「尋常、普通」的生活。因為愈是尋常的生活,愈是豐富的養分。

「我就是和坐很擠的電車,住很小的房子,和家人去超級市場買菜,常常和朋友聚在一起,」在西方設計強國義大利也享有崇高地位的日本設計師喜多俊之分享,「不是要過很浪費的生活,而是過真正有感覺的生活。」

打開自己的創意力,起點終究還是在豐富自己。

創意其實是一種lifestyle。

過有感覺的生活,為自己的人生庫存放進更多材料,你會發現,創意可以來得那麼平易。

 

0-2 【推薦序】生活大國生養原創設計大師

~李仁芳/政治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


振萱很用力地為這十位亞洲設計師刻劃輪廓。我算了算,日本四位、韓國兩位(三星設計群算一位)、泰國兩位,香港與中國大陸各一位,有趣的分布。

大師級的創意設計師會長在什麼地方?科技大國?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地方?還是國民所得超過兩萬五千美元的國家?看起來都不是。泰國就不是。我唯一能歸納出來的最大公約數是——設計的沃土一定得是「生活大國」。

泰國不是工業大國,不是製造大國,更不是科技大國,但沒有人能否認泰國是生活大國。台灣的位置大概完全跟泰國相反。此外,台灣還是全球人民工時第三高的地方。所以,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個「工作大國」。這對台灣要發展創意設計,可不是什麼有利條件!

日本今天固然是「造物大國」(隨身聽、8mm camcorder、CD、LCD TV、Wii、PS……都是日本對世界的原創貢獻),工業理性極強。但從他們各城鄉的四季歲時節慶與祭典,與對歲時節氣生活的珍重保存,可以看出日本是何等看重歲時生活、歲時記憶的「生活大國」。

喜多俊之說:「一切創意都來自生活。」二十六歲起就同時在義大利與日本從事設計工作,他很納悶,為什麼日本和義大利同為二次大戰戰敗國,義大利人卻可以比日本很早就開始過著優越愉快的生活?而且,當然我們都知道,義大利比日本更早成為「設計大國」!喜多俊之發現,義大利早在一九五○至六○年代,就把生活基礎設施的充實當做國家建設的重要政策。設計的蓬勃,「是從生活的復甦開始的。」

原研哉也提出類同主張:「……今天不論國家或企業都想培養一流設計師,其實更重要的是耕耘土壤,提升一般生活者的品味水準,做意識的改革。」深澤直人:「要想的是生活,生活才是本質。」「所以設計不只是設計產品,有時候它是一種生命的學問,有時候它會非常困難。」泰國的素旺也說:「生活是可以創造出設計的。」

創意設計要發展,第二個沃土條件是國民普遍相信「我們的前腳代表未來,後腳代表傳統,只有後腳站穩,前腳才能邁開」。(杉浦康平)創意設計長自「母體」,但一定有所「超越」。原創是要「超越」,但不能沒有「母體」。傳統的養分哺育創新的能量,十位大師的養成,沒有一個例外。

第三個沃土條件是他們常常是「從外地走回原鄉」,在另一種文化、另一種文明的「差異空間」中,銳化他們對母文化的「形」與「神」有更深沈、更敏捷的吸收,再以創造性轉化,提出石破天驚的「原鄉時尚」設計主張。

用心耕耘這三種沃土,我們也很期待台灣能早早生養出這一級的原創設計大師。

 

0-3 【推薦序】歷史的現場,正在發生

~官政能/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


設計,可以說成是飆創意、搞樣式,也可以看做是個人的修行、企業品牌的試煉,乃至於文化的美學探問。於是,設計可以是寧靜致遠,不必然非要喧嘩耀目、功利算計。

設計的緣起與完成,在於回贈自己對人、境、物、事的重新安頓。這樣看來,設計的「現場」,既是名詞又是動詞,可以隨時發生又無所不在;「現」.「場」之際,人必須著眼當前又心繫遙遠,向著「他者」走出「自己」,認清場場相續中臨現的自己,有了新的自己,才有新的作品。其實,創意發生最原初的現場就是身體,人藉著想像使「在場」、「臨現」與「不在場」者,首先在心靈中相遇,再經由行動加以體現;人在,場現,想像力使得「抽象」轉為「具體」,變「不在」成「當在」。

書中的十個創意體,都十足具有想像與行動的能耐,雖然他們的內在視野和方法取徑,各有差異,但在我看來,仍有著共通性:都選擇、把握了兩相對比的源起(關鍵)因素,藉以安置張力結構,並輾轉促成其動態媒合。例如:杉浦康平的「想像世界與真實世界」,安尚秀的「造字科學與書寫藝術」,呂敬人的「手工紙與現代書」,深澤直人的「潛意識與日常行為」,靳埭強的「磨難與夢想」,原研哉的「本質思考與現象批判」,喜多俊之的「大自然與人間情意」,素旺的「害草與善心」,撒替的「人性善惡與黑色幽默」,三星的「在地文化與全球品牌」。他們見微知著,力將尋常課題撐出格局,既跨界又專注,選擇了一路艱難,卻也油然流露出優雅的哲學態度、美學觀點以及一心嚮往的追夢風姿。

本書取景,不在遙遠的西方歐美,而是亞洲近鄰,應該是有意讓我們身置其間又可採取距離;現場中有我們較熟悉的人文脈絡和產業處境,透過生動的圖文,一方面感覺親近,另方面又令人心生敬畏。這些創意人所處的環境和時代,既熟悉,其行思作為,卻又陌生。他們過著與我們相近的平常生活,只是在困惑和安頓之間,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態度和堅持,這就是設計的智慧寫照,乃有別於設計資訊或知識的授受。相信,閱讀本書更能加深我們對設計的理解和意會,並引領我們正視自己,走出自己,反觀自己;因為,歷史的現場,正在發生!

 

0-4 【推薦序】台灣設計與閱讀大師之外的對話 

~童子賢/華碩電子公司副董事長


在初夏的悶熱假日午後,台灣典型的梅雨傾盆而下,天空像被捅破一般讓天上的瀑布奔流。在一個小小咖啡店,我看著官振萱小姐的書稿,對面坐著一位摯友正啜飲咖啡翻著介紹安藤忠雄的書,閒聊著等待要出發去參加這位生活、旅行去深思體驗,但沒有顯赫學歷文憑的建築大師的演講或是簽名會。朋友的工作與設計與流行有一些背景關係。於是有午後簡單的對話。

友:「書好看嗎?你真的懂設計嗎?為何你寫序?」

我聳聳肩說:「沒有好不好看的問題,台灣二十年來做了很多電子產品、衣服、鞋子代工,現在必須有一些轉變,因為只做代工無法支撐更高的台灣國民所得了。生活、工作與學習上,僅是純代工也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思維。」「很多人正鼓吹觀念的改變,這是必須的,這是啟蒙時代的現象,呼喊的人都有曠野中的先知空谷足音感覺。至於我,我不是設計師,你知道我是電子工程背景的,但是這幾年我和團隊都因工作和興趣做過許多電子產品的設計」。

我想補一句話說安藤忠雄也不是學建築──高中畢業的安藤當過貨車司機,也當職業拳擊手──那讓安藤的人生歷練更豐富,但是太離題了沒有開口。「寫序或許是一種對話的方式或是贊同探討這個題目的表示。作者走訪多國親身採訪設計師,非同於一般翻譯著作。」

友:「萬般皆下品,只有設計高?做設計做創意,台灣可以發財?」

我答道:「設計不等於創意,設計也不等於發財。」我半開玩笑說:「但是設計若做成功發的可不是小財,也不是短財。」「設計最好植根於深層文化素養,創意也無法急就章,設計要形成商品更需要行銷與管理,並不只是浪漫的、好玩的、隨性的,否則是一場災難。對照大陸,去年此時我參加北京市政府的科博展,來賓恭維『大陸是世界工廠』官方反應冷淡,但是提到會場主題『創新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則氣氛熱烈。」我指一指桌上介紹安藤忠雄的書籍,「日本二戰後之初,設計界也是一片沙漠百廢待舉,現在則是百花齊放。」「韓國半導體二十年前也有含辱學習時期,週末必飛來數百位禮聘自日本的顧問,韓國則放下民族自尊與仇恨,惡補上課傳授祕笈。」

友:「再談台灣處境?」

我:「台灣不能只是二十年前的經營模式,我們看到台灣連為產品做平面設計都很難存活,此外建築案件飽和,平面設計與建築設計的很多人搬遷上海求生存發展。新的設計產業則青黃不接。連二十年前韓國、東南亞都常看台灣出口的連續劇呢,現在台灣則看進口韓劇日劇美劇,台劇只停留在小成本偶像劇,綜藝節目則盡情抄日本的橋段。另外,台灣曾有數千人大量為迪士尼和卡通電視頻道畫卡通產品,這些精緻手工繪畫工作現在已被客戶轉包到泰國與大陸去畫。」

友:「台灣市場腹地小。自創品牌不易?代工則成本土地交通都不利?」

我:「香港更小,但是香港更好。香港在金融、服務,影視植根更深入。香港電影的許多原創性元素深入影響了好萊塢,堪與世界接軌。」「泰國國民所得較低,但是設計環境與氛圍已經逐漸起來技壓台灣。」此外我在歐洲自助旅行的觀察「義大利的紡織與皮件設計很蓬勃,許多小品牌非常有特色,我們驚豔掏錢購買,讚嘆較名品店便宜時,他們其實已滿意地飽賺設計帶來的附加價值。」基於此,我並不全認同大才是美,數量第一才是美的觀點。

友:「轉回來談設計,書上所述都是大師嗎,閱讀大師有用嗎?。」

我:「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是不讀書而反智則又太過。我想凡在一個領域表現通幽入微意境的都可以稱是該領域的大師。大師不需要望之儼然。」我手指介紹安藤忠雄的書反過來詰問:「這個人的設計你看到什麼?喜歡什麼?」

友沉思半晌回答:「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有這個味道。」「不只是安藤忠雄,很多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都有這個味道。」

我:「以你喜歡論棋局來說,爛柯經提起圍棋之品有九:一入神、二坐照、三具體、四通幽、五用智、六小巧、七鬥力、八若愚、九守拙。」「多閱讀大師可以滋潤仍處在用智、小巧、鬥力的台灣產業。若要修練達到入神坐照、具體通幽,套句綠野仙蹤桃樂絲台詞:『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台灣若是不虛心閱讀、學習、教育、參與,在一片荒蕪中想誕生安藤忠雄是很難的。閱讀大師,最後忘掉大師。能展現自己風格時,就是張無忌無招勝有招,把太極劍練成的時候了。」

友:「喔,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不正是獨孤求敗的境界嗎?」

我:「我們的對話快要變成武俠講評了。」

友:「那就像《人間詞話》談辛棄疾的「青玉案」吧,入神坐照的境界或可以說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台灣的各個領域,包括精緻農業、觀光旅遊、產品設計、建築設計都在等待大師眾裡尋他千百度囉。」

我不想他浪費了好不容易取得的門票,於是友人在窗外大雨旁沱中離去。留下我繼續好奇的閱讀書稿,一面想像:看書或許帶著你深思,但有一天有機會我想要走入書上所說的地點親自去看,找到書上所說的產品親自去用親自探索。於是這本書就變成我的觀光指南。

 

0-5 【內容書摘】深澤直人--潛意識中 開啟靈感資料庫

【深澤直人】簡介
1956出生於日本山梨縣,近年來日本最當紅的工業設計師,也大受西方知識份子喜愛。將「潛意識」行為結合設計,開創全新又深邃的設計語言,也是東方美學淋漓盡致發揮在電子產品上的當代第一人。客戶都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科技企業,以及來自德國、義大利、北歐等精品品牌,讓電子產品進入精品化的設計時代。


與大師相遇現場

當記者多年,採訪對象多少會對採訪有一些要求或限制,然而將限制「明文規定」的,日本工業設計師深澤直人是第一人。

採訪他之前,必須先詳閱他夫人寄來的「關於採訪」,裡面是密密麻麻的條款,比如資料使用規範、拍照角度禁忌,還有,他要自己挑照片,所以讀者現在看到的照片,都是深澤直人親自挑的。如此嚴格、謹慎的態度,可以想見深澤直人對工作完美的要求,以及他在當今設計界的崇高地位。

如果說將西方美學應用在三C產品上,首推蘋果公司,讓眾人耳目一新,將東方美學淋漓盡致發揮在電子產品上的,深澤直人可說是當代第一人。他的客戶都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科技企業,以及來自德國、義大利、北歐等精品品牌,讓電子產品進入精品化的設計時代。

在台灣,深澤直人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無印良品的壁掛式CD player。許多消費者一眼就喜歡上它簡潔的線條,卻不知道這個產品的創新概念在1999年誕生時,曾震動西方世界。

它以一個廚房風扇的造型,下面垂掛一條繩子,輕輕一拉,流出來的不是拂面清風,而是清風般的音樂聲。

音樂的本質是什麼?深澤直人認為,就像流動的風一樣。因此視覺上,CD player是風扇,看到它,毛細孔會不自覺的微微張開。但本質上,它是音樂,關鍵就在使用者的輕輕一拉,可以改變這一切。將流動的風結合音樂,讓感官的體驗更細緻。

深澤直人自小就沈浸迷戀在「潛意識世界」,長大後,他就像「設計界的佛洛伊德」,探尋人類的潛意識,將視覺符號和功能之間做了無數嶄新的連結。他在設計世界聲名鵲起,靠的不是開發出複雜的材質、搭配、流行趨勢,而是發掘出「使用行為上的創意」,賦予設計全新的概念。

耶誕節前夕,我們到了東京深澤直人的工作室。
這一區是原宿有名的精品小街,不走視覺系路線,反而座落著一戶戶典雅小店,每戶都別有洞天,很有歐洲繁華小鎮的味道,耶誕樹與歌聲在小鎮裡飄揚。

深澤直人工作室在一座精緻公寓的三、四樓,要爬露天消防梯拾級而上,設計現代卻又飽含古典韻意。工作室擺設十分簡單,落地窗可以一眼望盡美麗的街景。
一進門,幾名助理立刻站起來欠身向我們致意,一臉紀律與教養。可以清楚感受到,這個工作室有著嚴明的禮儀與紀律,同時懷抱著對老闆深澤直人深深的敬畏。在採訪的過程中,一位非常高大的助理為我們倒咖啡,身形高大的他簡直是「躡手躡腳、小心翼翼」,生怕弄出一丁點聲響干擾到採訪。他真的是太小心、太輕聲了,以至於我到採訪結束前,才發現面前放著一杯咖啡。

令眾人畏懼的深澤直人,個子小小的,卻有一種巨人的威嚴。一如許多媒體對他的形容:因為太低調、太少接受訪問,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台灣媒體訪問,顯得更嚴肅。不過一旦談到他心動的議題,深澤直人會突然間變得熱切,眉飛色舞,比手劃腳,甚至會像孩子般開心地笑起來。然而話題講完了,他的笑容又會倏地收起來,回到原來的嚴肅,室溫彷彿驟降十度。

深澤直人的創意來源,極大的比例是基於對人們潛意識的探求、發掘、理解、應用,成為他構思產品時的核心靈感。因此我們的對話,就從潛意識開始,即將進入一場有如夢境的對話……。


潛意識中 開啟靈感資料庫

「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就發現,幾乎所有的人在相似的處境下,都會做相似的事情,我覺得很好奇。」
「這對你做為一名設計師有很深的影響?」
「我感覺『設計』早已存在。問題不是如何把它『做』出來,而是把它『找』出來。」
「什麼意思?」
「妳和這枝筆、這張椅子的關係早已經存在了,我要找出這個關係,才能設計出符合這個關係的東西。」
「找出來容易嗎?」
「不容易。因為看到真實(reality)本就非常困難。真正的reality,並不是存在人們的腦中,而是自然而發的行為。這是兩個層次,意識層次和潛意識層次。因此我在設計時,是要進入到人們的潛意識層次……。」


從潛意識找靈感

深澤直人1956年出生在東京東方、群山環抱的山梨縣,附近有許多美麗的溫泉國家公園。他說自己從小喜歡到處亂晃,看看人們到底在做什麼。

他從小就發現,人們活動時有許多的「高度相似性」,比如收傘後,要在牆邊找一處地方讓雨傘可以直放;比如攀岩者,每個人都循著相同的腳印爬上去,「左手放在這裡,左腳就勢必要放在那裡,」深澤直人沈吟,「彷彿那就是人生,你不能忽略它、逃開它。」

在高中三年級以前,深澤直人從沒想過當設計師,只是蓄著長髮,整天沈迷籃球,想著自己以後進入家族事業工作就好。
但是高三那年,他無意間看到一本介紹大學的雜誌,裡面有一段關於工業設計系的介紹:「透過產品,帶給人們希望。」深澤直人突然覺得,這不就是他的願望?於是他申請藝術大學預備學校,學校教了許多思考以及多面向觀察事物的方法,深澤直人的天分與興趣被徹底打開,開始「每天趕第一班火車去搶教室裡最前排位子」的日子。

二十四歲時,深澤直人畢業於多摩大學產品設計系,進入愛普生精工株式會社擔任設計師,一待就是八年。他漸漸感到自己的不足,對西方世界充滿嚮往,先是申請了德國的設計公司加入,不過沒有入選,接著又申請當時在電腦互動設計上非常先進、美國加州的ID TWO設計公司,結果被錄取,展開了另一個八年的美國歷練生涯。

ID TWO後來與另外兩家設計公司合併,成為現在以創意激盪聞名世界、在設計界得獎無數的IDEO。深澤直人在IDEO的八年間,「開始真正知道設計是什麼。」
「我要和研發工程師、人因(human factor)專家、互動設計師、行銷專家等,有紀律地團隊合作,進行非常複雜的專案。那不只是設計一張椅子或一個產品,而是要深入一個環境去了解。比如一個人要過世了,你的設計要怎麼讓他比較有尊嚴?我對這些本來一點都不了解。所以設計不只是設計產品,有時候它是一種生命的學問,有時候它會非常困難……。」


一心追求本質

四十一歲時,深澤直人再度回到日本,銜命創立IDEO日本據點。IDEO八年的訓練洗禮,讓他成為獨當一面的設計師,並且是「國際設計師」,能和各國客戶、各國設計團隊進行合作。五年後,他自立門戶,成立「深澤直人工作室」,如今客戶來自德國、義大利、瑞士、北歐、亞洲各國,同一時間有高達五十個專案一起進行。

然而深澤直人總是在追尋著什麼,內心深處始終為某件事情感到迷惘。
「二十幾年來我一直在想,什麼是right design,right design(「正確的設計」),」深澤直人喃喃自語、不斷重複。他有強烈的雄心創造經典設計,不是受時代潮流沖刷淘汰的一時產品。

他確實創造出非常多美好的產品,消費者大大地捧場,然而才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消費者就不喜歡了,產品就消失了,「It’s gone!」深澤直人兩手一揮。「因為環境改變了。而環境永遠在改變,」大約在十年前,深澤直人才突然體會這個道理。

「比如設計一個咖啡杯,在某種環境下,自然會有某種最適合的設計。比如妳是中國人,會有最符合妳使用的選擇,妳會自己去判斷。所以什麼是最好的咖啡杯設計?是不可能會有答案的。」深澤直人說,「當我發現這件事時,我驚覺太可怕了!我竟然花了這麼多年的時間,想創造符合所有人、所有時間、所有地區、永遠不滅的設計。」

「設計是存在於生活中的。一樣產品能被接受多久,不是設計師決定的,而是環境決定的,」深澤直人總結。


為使用者服務的設計

在「環境」的主宰之下,設計師必須學會謙卑。
回首這一路行來,深澤直人認為自己得到最大的啟發,就是「objective sketch」,意思是在設計時不要表現設計師自我,而是用一種客觀的態度面對,集中全力將目光放在觀察環境上,因為「環境」才決定了設計。

觀察人對環境的反應,因此變得格外重要。人們與環境的關係早已存在,設計早已存在,只待被發掘出來。這也就是深澤直人後來大量研究人類潛意識的原因。
深澤直人非常著名的「潛意識」設計----茶包,就是一個非常簡單、卻從未被認真想過的設計。人們用茶包泡茶時,總是不自覺晃動茶包,同時留意茶色是否太淺、太深,唯恐茶太淡、太苦。「當我們在泡茶時,潛意識的核心是茶的顏色,」深澤直人找出這個潛意識的核心,在茶包上設計了一個環,而環的顏色恰巧就是最適宜飲茶時的顏色。

「這不能說是一種提醒,因為妳無論如何可以忽略它。但是當妳發現茶環的顏色,居然和妳要喝茶時的顏色一致時,會赫然發現妳和這個茶包環之間的關係,竟是如此微妙。這對妳是全新的、非常有趣的體驗,」深澤直人愈說愈開心,眉頭舒展開來。

他認為,人的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但人會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找到最方便的運用方式,配合著情境。比如手拿咖啡要開車門,會將咖啡置於車頂再開門;再以手機為例,深澤直人偏著頭模仿一般人講話的姿勢,「許多人使用電話的動作其實非常類似。」但是當消費者被問到,你希望什麼樣的手機時,被問的人往往會講出完全相反的東西,或是講來講去自己也摸不著頭緒。即便廠商完全依照消費者的要求打造了一支手機,送到消費者眼前,消費者可能又會斷然說,不怎麼喜歡耶。

「但是假如我觀察妳的使用手機的動作,深入妳內心的潛意識部分,我不需要問妳想要什麼,做出的東西妳反而可能會驚訝地說,啊,這就是我要的,」深澤直人比喻。

「為什麼?奇怪吧?很多時候人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真實』並不是存在於妳的腦中。真實,是存在於妳的反應動作裡。設計的暗示是從人們的潛意識來的,是存在於自然而發的行為,而不是設計師自己的思維。」
深澤直人這個理論也被稱為「without thought」。它其實並不是什麼困難的學問,但是當廠商太倚賴、太渴望知道「顧客心裡想什麼」,或是設計師太希望展現個人思維時,就可能被假象誤導,這個理念也變得極不容易實踐。


減法的美學

潛意識的觀察道理不困難,但是需要練習。
深澤直人說那是他自小的興趣,到處晃蕩、好奇、觀察、思索、記憶,到後來可以看得非常細微,獲得許多細微的靈感。

當客戶來找他時,就是這些「靈感資料庫」被觸發的時候。當客戶滔滔不絕說著設計某項產品的困難、問題時,深澤直人卻愈聽愈興奮,因為許多靈感就是那時候源源不絕被「掏」出來,平日的觀察與累積這時就產生了相應的出口。

二○○三年底,日本Takara公司和深澤直人合作創立了新品牌「±0」,由深澤直人擔任設計總監,生產家用電器與生活用品。即便擁有自己的設計品牌,深澤直人還是希望把自己「隱藏」起來。

走進深澤直人位於青山的±0旗艦店,完全不見設計者深澤直人的標示或宣傳。
「設計是為使用者服務的工具,而不是表現設計師自己的工具,」深澤直人再次斬釘截鐵地說。倘若名字出現在設計物上,他露出鄙夷的神色說,「I hate that」。他連續兩次大聲強調要「reduce」(壓抑、削弱)設計師個人特質表現,極度抑制自我膨脹。

深澤直人毫不掩飾指出一些知名設計師,喜歡創作「系列設計」,比如椅子和茶杯有著相同形式,希望消費者看一眼,就知道是某位設計師設計的作品。
「椅子和杯子本來就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它們怎麼可能會有一樣的形式?」
「設計必須符合使用者的生活,不是設計師的生活。」

他道出了時下許多大牌設計師,喜歡把個人魅力灌注在物件上,產品看起來很美麗,用起來卻很難用,有時甚至要顧客屈就去使用。
「事物自有最適合、最自然的形式存在,設計師不需要去創造,而是去發掘。這個形式才可能產生一種優勢和獨立性,不被潮流所衝擊。」

深澤直人的設計線條也和他的理念如初一轍,很控制,很安靜,從不龍飛鳳舞,散發低調、寂靜的極簡精神。

「極簡主義並不是說外型很簡單,它是一種文化,是找到事物的本質,精確地反映環境,」深澤直人說。

他認為日本極簡主義最鮮明的形象就是電影裡的日本男星高倉健,「總是一臉滄桑,走在荒涼的小鎮裡,氣氛非常孤寂。全身只有一個行李,但對他的人生來說,一件行李就夠了,那就足以表達他的人生。」

深澤直人仍在繼續對設計本質的追尋。他提醒年輕設計師,「不要一直想著賺錢,那會讓這個世界變得很危險;也不要一直想著設計,同樣也會讓世界變得危險。」
「要想的是生活,生活才是本質。」

這位一心追求「本質」的設計大師,愈不在乎展現自己的特色,愈是自然成就一種說不出的獨特。

他讓事物呈現最自然的存在方式,反而更能經得起時間考驗。
深澤直人一心想隱藏自己,卻不能不被看見。

附表一:創意家的軌跡
深澤直人
1956出生於日本山梨縣。
24歲,畢業於多摩藝術大學產品設計系,進入日本愛普生精工株式會社擔任設計師。
33歲,離開日本赴美,加入美國加州設計公司的ID TWO(後來與其他設計公司合併為IDEO)。
41歲,返回日本建立IDEO日本據點。
47歲,成立深澤直人個人工作室。並且與Takara公司合作創立新品牌±0,擔任設計總監,設計家用電器與生活用品。
設計作品得過逾五十個設計大獎,諸多作品被包括MOMA在內的重量級博物收藏。

 

0-6 【內容書摘】三星設計團隊--嚴明制度 催生源源不絕的創意

【三星設計團隊】簡介
韓國三星電子是利用設計力量,翻身為世界一流企業的典範代表。一九九二年在總裁李健熙授意下,三星厚植設計創意能力,奪下無數設計大獎,也因為設計的關鍵角色,讓三星在二○○五年品牌價值一舉超過日本新力,成為亞洲科技業第一。


與大師相遇現場

採訪亞洲十大創意家,唯一不是採訪個人,而是採訪團隊的,就是韓國三星電子的設計團隊。它以一個團隊從上而下的力量,在亞洲設計歷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創造亞洲商品行銷世界的另一種創新形象,並且,影響力還在日復一日增強中。

美國BusinessWeek曾經做過統計,自二○○二年以降五年,三星獲得IDEA國際設計大獎的次數,排名世界第一,甚至超過以iPod席捲全球的蘋果公司。更不能不提二○○○年,三星的品牌價值堂堂進入全球前百名,二○○五年,甚至在一片驚呼聲中超越日本巨人新力,成為亞洲科技業第一。「它是亞洲除了日本企業以外,第一家利用設計力量,翻身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代表,」BusinessWeek如此描述。

屈指算來,三星整軍經武它的設計創意能力,不過十年光景,就直追日本電子業凝練了三十年的雄厚實力。

當然,三星對台灣最大的意義,就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的,「三星是每個人的競爭對手。」台灣科技業從上游到下游,長期籠罩在三星的競爭威脅中,也讓我一踏入首爾三星的大樓,就不自覺產生一種「深入敵營」的緊張感。

三星的設計中心並不在壯麗氣派的總部大樓,而在走路五分鐘距離的中央日報大樓。中央日報是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的岳父創立的媒體,整棟大樓散發報業迅實的氣氛。而從十樓到二十樓,就是六百名三星設計師的工作大本營,警衛森嚴,舉凡相機、錄音機、MP3、PDA、USB等,一概不准攜帶上樓,否則電梯前的自動感應器就會呼聲震天,警衛立刻鐵著臉上前。

上了樓,原以為會見到採訪設計師常見的天馬行空的海報,或是張牙舞爪的公仔,甚至懸在天花板上的腳踏車,結果沒有,一片簡單乾淨,我幾乎以為來到行政部門。放眼望去都是設計師,但是每個人看起來都像尋常上班族。
感覺這是一個相當有紀律的的地方,但可不代表他們沒有創意。展示區陳列著一件件大膽創新的作品,比如圓圈狀的印表機、可以呈任何角度傾斜的液晶螢幕……,無不讓人眼睛一亮。

代表接受採訪的是設計中心副總裁金鈴峻,他加入三星二十一年,現在是設計中心的核心領導人;以及創意總監李炅勳,漢城大學的高材生,加入三星十四年,還得過比IDEA、iF設計大獎更難拿的「李健熙大獎」,那是幾萬名員工中最拔尖、有重大突破的人才能獲獎。

他們都有共同的特質,就是熱情豪爽,言無不盡,採訪完甚至還請我們去正宗韓國料理大快朵頤,絲毫沒有架子地和我們共吃一盤烤肉、共飲一鍋泡菜湯。談到自己的代表作,他們都會先客氣地推說沒有,然後下一秒鐘就會明確地告訴妳答案。談到三星,他們沒有一丁點遲疑就吐露出萬丈雄心,比如說:「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優秀人才,而是世界第一流人才。」那種理所當然自然脫口而出的企圖心,讓我當場倒抽一口冷氣。

他們對台灣也不陌生。金鈴峻說,他常指示部屬向台灣的中小企業學習,不過他口中的「中小企業」是我們眼中的「千億企業」華碩、宏碁、明基等。在三星大財團眼中,他們成了袖珍的「中小企業」。金鈴峻才剛買了華碩筆記型電腦藍寶堅尼旗艦機種回來研究,甚至向我分析,「華碩的風格是理性,強調頂尖品質;明基訴求造型創新,走平易近人的路線。」我認為他的觀察一語中的。

採訪完三星我深深感到,這個企業是靠著領導人無比的意志力與組織的力量,從上而下架構起嚴明的制度,繼而催生出團隊的創意能量。員工的資質或許有高有低,然而三星領導人堅信,制度的力量可以弭平參差的水準,貫徹制度到底,能讓組織源源不絕、流量穩定地誕生創意。

個人需要創意能力的修練,組織又何嘗不是?三星就是最好的教練場。
家大業大的三星研究台灣企業,我們重視它、欣賞它、警覺它,更不能不深入了解它。


嚴明制度 催生源源不絕的創意

這是一個十五年的改革故事,有一個苦澀的開始,至今仍常被提起。
一九九○年代初,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視察海外市場,發現三星產品都放在賣場中最差的位置,並且蒙上厚厚的灰塵,乏人問津。

當時剛從父親手中接班不滿五年、一心大展拳腳的李健熙,感到震怒且恥辱。他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並取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MBA,比較美、日產品,直覺問題出在品質與設計。夜貓子李健熙連夜把主管召集,嚴厲訓話直到清晨,聘請自日本的設計顧問福田坦白告訴他:「因為企業不尊重設計師,把設計師當打雜的。」
一九九二年,李健熙頒下「集團律令」:「要尊重設計師的創意。」
「三星有技術為根基,若再加上卓越的設計,行銷上就已經先成功一半了。因此設計將成為公司經營最核心的部分,」連同其他的企業革新方案,李健熙展開四個月的「長征」,進行五百多個小時的演講,對三星員工闡述理念。

一九九六年一月,李健熙再次強調:「二十一世紀是文化時代,設計力將成為企業競爭勝敗的重大關鍵。」隨即大幅擴充設計中心。

這時他講的話已沒有人敢當耳邊風,因為前一年,他親手拔除自己親信、卻沒有戰鬥意識的秘書室室長。更當著員工,一口氣燒了價值五百億韓圜、占當年利潤五?三%的不良手機,震驚全韓國。


改造組織文化

當年化為灰燼的五百億,現在看起來十分值得,三星人徹頭徹尾醒了。不過,儘管對品質與設計的意識不再含糊,比起日本戰後經濟復甦就開始發展設計,三星的覺醒,依舊晚了三十年。

為了追上落後的三十年,特別是假想敵新力,三星發了狠勁。
李健熙認為,三星召募了許多有能力的設計師,卻不注重教育,因此指示組成「八人任務小組」,大手筆到國外取經如何培育設計師。

這八人組合也經過經心佈局:一位是高層核心,接下來是部長級設計師、經理級設計師、課長級設計師,以及加入十二年、八年的設計師,還有行銷部主管及總裁秘書室主管,務求融合各個層面、全方面的需求。

經過四個月的海外考察,遍訪歐、美、日頂尖的設計師培養中心,八人小組決定引進美國藝術中心(Art Center)的師資,由藝術中心校長布魯斯(Gordon Bruce)擔任總顧問,他曾擔任過IBM、西門子、保時捷等企業設計顧問,是世界有名的設計教育家。
不過布魯斯回想剛到三星時,直言:「他們的設計教育太可怕了!」

他發現,三星設計師是不溝通、不討論的。「受到孔夫子教育的影響,特別對老師、上司或前輩,從來不敢詰問甚至提出意見,這樣怎麼可能產生創意?」常常布魯斯站在台上,台下就鴉雀無聲,一片尷尬。

副總裁金鈴峻也回憶,「布魯斯老師上課常常故意不說話。直到我們說話,他才說話,逼我們挑戰他。」

布魯斯接著發現,這群韓國設計師自己不提出創新概念,而特別喜歡模仿產業裡領先者的作品。特別是對日本企業,既羨慕、又仇恨,一心就想打倒日本,卻又提不出更好的創意。

「我告訴他們,別滿腦子打倒日本,先低頭問問『你是誰』,」布魯斯當場丟掉原本預備的課程大綱,認定:「這群設計師根本需要心靈再造。」
心靈怎麼再造?就是走出去,看看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形態,有更廣闊的世界觀,讓閉塞的心靈和眼睛打開。

在布魯斯和八人小組規劃下,一九九五年,為設計師量身打造的「三星創新設計實驗室」(Innovative Design Lab of Samsung)課程正式出爐。每個設計師都要接受三個學期的訓練,一學期半年,除了基礎設計課程,每學期最後兩個星期就是海外工作坊(Global Workshop)。設計師陸續前往開羅、巴黎、紐約、華盛頓等世界名城參觀博物館,造訪地標建築,除了讓設計師親身體會到文化的多樣性,布魯斯也動用自己的人脈,請各地設計師、建築師為三星設計師現場講解設計或建築的故事、歷史。

金鈴峻說,「布魯斯老師不教我們技術,而是與我們對話,因為設計師最終要靠自己的心來設計。」
「設計的關鍵,還是寬闊的心胸、好的溝通、歷史觀、世界文化浸潤、思考,」他當時在三星已經十幾年,卻第一次有「開竅」的感覺。


發願做「超一流企業」

胸懷、眼光的培養需要時間,流程、系統的建置卻是當務之急。
八人小組認為,沒有辦法直接引進國外的流程硬套,還是必須量身打造適合三星文化的系統。因此,每屆「三星創新設計實驗室」結業成績最優異的幾人,銜命被送往世界一流的設計工作室實習,學習國外的流程後,再回三星建置自己的系統。

創意總監李炅勳就是第一屆被送出國的設計師,布魯斯為他介紹至波士頓一家大型設計事務所,實際工作四個月,從實務中學習先進的流程。
其他成績優異的設計師也有進入建築師事務所、義大利家具設計公司等,自各種領域的設計流程吸納精華,帶回三星後一起腦力激盪。李炅勳認為,當時是九○年代中後期,韓國還沒有任何規範化的設計流程,而系統建立完成,使三星設計力量一躍而起,從此大步狂奔。

二○○二年,三星一口氣摘下美國IDEA五項設計大獎,異軍突起,自此獲獎無數,世界不能不刮目相看來自韓國的創意能量。這時,三星花了正好十年光陰,開始慢慢收割它的耕耘。

然而十年過去,那些讓三星設計站穩腳步的課程,早已不敷使用,競爭狀況也不可同日而語。三星隨著時間調整課程,新採用的Design Power Program課程,講求「主動性」,將五年、十年、十五年資歷的設計師分組,由設計師自己主動提出需要的課程,教育運營組想辦法為設計師量身訂做半年到一年的課程。
「現在網路非常發達,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新的資訊來選擇自己學習的東西。身為設計師,最重要就是不斷適應變化,同時有自己的目標,」身兼教育運營組領導人的金鈴峻說。

全球化的環境下,海外實習依舊是重頭戲。但也不再像過去成績優異的設計師「被分發」至國外實習,而是由設計師自己提出進修計畫。金鈴峻說,最近一位設計師才啟程前往義大利米蘭最頂尖的多莫斯設計學院(Domus Academy)留學,所有進修計畫都由設計師一手擬定、提案。甚至連建築、服裝、家具、汽車設計領域,一旦能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都可以提出進修計畫。「只要符合三星的戰略目標,三星都會全力支持,」金鈴峻說。


保護創意火花不踩熄

三星如此大手筆地培育設計師,難道沒有成本壓力?
金鈴峻想也不想就回答,「沒有。降低成本的壓力,只來自消費者,而非來自企業內部。」他又再次正色重申,「因為我們不是要培養優秀人才,而是要培養世界第一流人才。」
難道別的部門不吃味、不反彈?
李炅勳說,一定反彈,最反彈的是最需要合作的技術部門,因為任何設計的創新都加重了技術的難度。

為了解決問題,三星設計師必須上為期一年機構工程的課,以免老是被工程師嘲笑「想法天方夜譚」,工程師也要修習設計設計課程,雙方互相了解。

但是人人都清楚設計部門「夠硬」,敷衍不得、輕忽不得。金鈴峻舉例,設計中心曾經交出一個八公分的液晶顯示器設計圖,並且得到各部門同意,技術部門最後卻做出一個十二公分的模具。事業部主管二話不說,下令破碎模具重做。這在一般企業絕不可能發生,因為開一個模具是上百萬甚至千萬的成本,也因此設計師的創意當場被粉碎、被犧牲,無可奈何淪為「軟腳蝦」,地位低落。

但是三星確實貫徹李健熙訂下的原則:設計師的創意必須得到尊重。這大大保護了創意的火花不被踩熄,也成為設計師想要創造更多奔放創意的原動力。


要能想像未來世界

三星設計中心的功能組織分得相當清晰:第一層是針對市場,產品要立即量產的;第二層是負責對外公司形象的;第三層是「先行設計組」,為其他設計師提供靈感的。整體算起來,設計提案最後只有五%能化成產品進入市場,九五%都在做醞釀、準備的工作,或是失敗被記取教訓。

李炅勳三個組都待過,他得到「李健熙大獎」的,是在先行設計組時提出的「數位家庭中樞」(digital home hub)概念。當時網路才剛普及,家庭電子設備連網的技術還很不成熟,但是他為自己設定一個命題:千禧年的數位家庭會是什麼模樣?

李炅勳帶著小組到書店裡,一口氣買下所有書名裡有「千禧年」的書,全部讀完一遍後,提煉出關鍵字,然後和三星的技術研發工程師討論,有哪些目前可以實現?哪些何時才能實現?李炅勳的研究,就是後來三星真正發展數位家庭產品的創意源頭,他因此獲頒「李健熙大獎」,據說獎金比年薪還要高。

三星對優秀員工的嘉獎毫不手軟,李健熙服膺「一個天才可以養活十萬個員工」的理念,因此卓越的員工薪資是同儕的至少三倍。

對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設計師而言,他們同樣背負沈重的壓力,設計中心成為激烈的競技場。並不是畫出漂亮的外觀圖才是厲害的設計師,而是誰能夠「想像未來世界」才真正有貢獻,創意的含量要非常充足。
因此設計師要不斷想像未來、為自己設定命題、找資料、提煉關鍵字、視覺化。新的商機往往是從這樣的流程中誕生。

李炅勳說,他常研究時尚、家具、汽車等設計潮流,買各種產品來玩(薪水幾乎都花在這裡),更重要的是,建立更階層、各領域的人脈,才會有全方位的靈感輸入腦袋。金鈴峻也正為自己設定「研究非洲」的命題,因為他認為周遭的產品都已經過加工,非洲的天然、不經矯飾,將提供未來設計重要的靈感素材。


融入國家的靈魂

二○○二年的三星電子集團總經理會議中,確立了三星電子二○一○年的願景:要成為全球科技業前三強的「超一流企業」。雄心更勝十年前。

對設計,李健熙最在乎、念茲在茲的,進展為讓三星產品展現一致風格,一眼就能被辨識。

「因為二十一世紀是文化的世紀,企業不再販賣產品,而要販賣企業哲學和文化,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若是產品無法表達企業的靈魂,讓人一眼就看出,也不會真正走進消費者的心裡。

就像iPod、iMac簡潔、令人愉悅的線條,或是新力精緻到像精品,即使遮住品牌也能一眼認出它的血統。李健熙常常在住家地下室的「實驗基地」,將新上市的三星產品一字排開,親自剔出「看不出來是三星」的產品,還會毫不留情訓斥負責人:「這種產品乾脆不要生產!」

這是項抽象、難度極高的工程,至今還在進行中。
要找出自己的形象,三星還是回歸韓國與自己的企業文化,最後定位出「理性與感性均衡」。因為在對消費者的意見調查中,三星善待員工,對韓國文化的宣揚不遺餘力,這些都是溫暖而感性的;另一方面,三星管理紀律嚴明,是十分理性的,而韓國的精神也正是太極兩儀、陰陽相融。因此,太過感性的形象(如飛利浦),或是太過理性的形象(如賓士汽車),三星謹慎地排除在外,選擇忠實傳達韓國的精神:感性與理性均衡。

李健熙說,「產品若沒有融入一個國家的靈魂,銷售生命將會很短暫,並且沒有競爭力。」愈是全球化,在地的精神就更加重要,這將是三星未來能否晉身世界前三強的關鍵。

二○一○年時間的戰帖大步逼近,沒人知道三星能不能打入世界前三強。但是三星向世界敞開心胸,也深深看入韓國的心臟。到了某一天,當消費者一眼就能辨識是三星的產品時,三星已積累了更深厚的實力,科技業的世界競局,恐怕早已改寫。


附表一:創意家的軌跡
三星設計團隊
1992年,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在企業內訂下原則:「要尊重設計師的創意。」
1995年,三星組成八人任務小組,赴海外取經如何培育設計師。決定引進美國藝術中心師資,由藝術中心校長布魯斯擔任總顧問,成立「三星創新設計實驗室」。
1996年,李健熙再度重申設計的重要性,並大幅擴編設計中心。
2000年,三星品牌價值經Interbrand調查機構估算,排名全球前百大。
2002年,三星在美國IDEA設計獎中連得五項大獎,設計實力引起國際重視。
2005年,三星品牌價值經Interbrand調查機構估算,排名世界二十名,首度超過日本新力,成為亞洲第一。設計被認為是重要加分。
2006年,美國BusinessWeek統計,三星是五年來獲得IDEA獎項最多的企業,還超越美國蘋果公司。
2007年,三星設計中心規模擴充至六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