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枪战中弹死亡:大学生经典阅读基本书目(20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8:11:35
温儒敏 大学生经典阅读基本书目(20种)

温儒敏提供

我在北大、山大等校授课,学生常常问我应当读些什么基本的书,意思是专业之外的书。最近有位同学要出国,我给她开了一份书单。事后我又认真整理这份书单,想着对一般大学生也都有参考价值。我并非什么“通人”,也不是什么“青年导师”,此举无非是对当下的大学教育有些看法,希望用书单来提出一点改进意见。书单其实也是自己的,对我来说其中的书也有重新阅读、不断学习的必要。

书单的提出有现实指向性。近年来,很多大学都开始注重通识教育。但为何要通识教育?怎样开展?和专业教育什么关系?教学效果如何?都值得认真检讨。通识教育应当包含这么几层涵义:这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又是相对专业教育而言,属于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互相补充;还有,这是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通过接触人类文化的精粹,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获取通识,培养有教养、有能力、有责任的公民,最好是那种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这样来定位的通识教育,就不只是课程的调整补充,更不是来些拼盘点缀,而是实行一种更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和博雅精神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接触人类文化经典。不要搞知识“拼盘”,要读一些相对公认的基本的书,而且要通读。在短短三四年宝贵的大学时光,与其浮光掠影读许多 “节选”或概论,东张西望上各种“好听”的讲座,还真不如通读一、二十种经典。各种“概论”或者“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也有用,就是提供基本的知识背景和书目,但这不能取代原典的通读。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阅读经典,要的就是那种了解、思考、涵养的过程,这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

由于时代隔膜,经典都不太好读。阅读经典需要沉下心来,“磨性子”,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现在颠覆经典成了时髦,人们失去传统的尊严感,颠覆之下的“文化快餐”和垃圾太多,包围了青少年,他们不再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许多学生除了应对考试,读书其实很少,对经典作品阅读相当有限,即使有所接触,也不见得是经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网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包括 “恶搞”的文字,这很容易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而且把阅读品味也败坏了,这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我们读经典,可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为人生打底子的事情。

我主张各个大学减少一点“拼盘”的通识课,不能满足于开设那些有轰动效应能吸引听众的讲座,而应当多开设中外经典通读课程。比如一学期就让学生通读四、五种经典。老师适当引导,不多讲,主要学生自己读。每学期都安排一些,在一定范围内规定学生选修。这不难做到。如果学校没有安排这方面的课,同学们可以自己来安排。这20种书就是基本的书目,量不算大,大学四年能坚持读下来,就很不错了,一定大有获益。我有时有点纳闷,为何连文史哲研究生一窝蜂都在读《明朝那些事儿》,而很少见到有人去读《明史》?有没有读过基本的经典,素养格调往往就是不一样。

阅读经典,注意要有这么几个层面。一是知识了解的层面。比如在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时,不好懂,可以先找相关的西方哲学史或有个希腊哲学的常识性的书来参考。读得粗一些不要紧,就知道大概吧。然后读完《理想国》,应当对西方文化某些本源性问题有大致的了解。第二是启蒙思索的层面,在阅读中最好多一些“为什么”,甚至有些质疑,大胆思索某些问题。也可以结合某些相关的研究论著,进行初步的探究。比如读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很自然会引起对当下互联网时代某些新的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感知涵泳的层面,要在理性与感性交融的阅读中,适当超越出来思考经典的智慧与意义,思考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思考应该如何承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责任,等等。这不是一般的知识掌握就能解决,必须沉浸在经典营造的精神世界中,通过自身感受、涵泳、体验去达到,这也就是人文教育的特点吧。当然,三个层面可能互相叠合,不一定硬是分拆开来。

阅读方法也有多种。我比较主张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可以结合相关的“概要”读物,对经典文本有大致印象即可,这一遍读得要快,可以是浏览。第二遍比较细致地通读,基本掌握经典的精神脉络,能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用自己的语言(其实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简要概说全书的精髓。第三遍,带着问题读,有重点地读,如果是文学作品,更是要浸润式阅读,有品味、涵泳。当然,每个人读书习惯不同,完全可以各有各的读法。读完这20本,还可能顺藤摸瓜,有兴趣选择某一方面做更深度的阅读,那么,有“点”有“面”,对中外文化和文明的了解与感悟,就有些“底气”了。通读经典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口味,这可是宝贵的生活方式,是为一生打底子的事情。

要在浩瀚的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出大学生阅读经典的20种基本的书,并不容易,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这不要紧,完全可以补充调整。选择这20种书首先考虑是公认的经典,也适当考虑当今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其实大学生还应当读点伟人的传记和文学作品。比如《贝多芬传》《切.格瓦拉传》,还有《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等。在这个平面化、粗鄙化的空气中,这些传奇人物的事迹和动人的作品会让人感受到何谓英雄气概,何谓高尚情操与充实生活。如下这个书目对文科理科大学生都适用。

 1,《圣经》。有多种中译本,容易找到。《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被奉为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的依据,内容包括历史、传奇、律法、诗歌、论述、书函等。分为《旧约》与《新约》两大部分。《旧约》本为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后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但基督教认为,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订,新约则是通过耶稣基督与信者订立的。《圣经》对西方文化有覆盖性弥漫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理解西方。重点读“新约”。不只是了解故事或传奇,要体会和想象其中的宗教情怀与超越精神。有些“道理”要有了一定年龄阅历之后才逐步体认。《圣经》文字简朴,带经书特有的韵味,沉下心才能读得进去。辅助读物可以选择艾略特的《基督教与文化》,有杨民生、陈常锦的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柏拉图《理想国》。有郭斌和、张竹明的中译本,商务书馆1955年版。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347)是古希腊哲学家,创立过“学园”,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学校。柏拉图对整个西方哲学及文化有本源性影响,甚至认为后世整个西方哲学发展都是对“柏拉图问题”的不断阐释。《理想国》涉及面极广,可以重点阅读其中关于“正义的本源”、国家和政治哲学的部分。书中采用对话体,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展开。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3,马可·奥勒留《沉思录》。有何怀宏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马可奥勒留(121-180)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幼年丧父,由母亲和祖父抚养成人,在希腊文学、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和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公元161年其叔父(也是养父)去世后,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位近二十年。《沉思录》是一本反思和自励的书。他主张遵从自然、按照本性去生活,人的生命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在实现神圣目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人生才臻于至善。为此,强调理性,灵魂保持清醒,处理好自身与外物、神或普遍理性、所处环境等三方面关系。《沉思录》顾名思义,是要“沉思”,利用理性的力量来规范自己的心理与言行,讲求尊重、顺从和虔诚,追求摆脱了激情和欲望的达观的生活,做一个正直和高尚的人。阅读书可以领略西方古典哲学的某些韵味,在宇宙观、人生观等一些哲理上体会古今中外相通的精神。

4,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有多种中译本。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区一个农家,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家道中落,曾做过杂役等工作,后在剧团任演员与编剧。1590年前后进入戏剧与诗歌创作,多写悲剧、历史剧、喜剧和抒情诗,著名的戏剧包括《亨利四世》《汉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暴风雨》,等等。莎士比亚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艺术的高峰,他对欧洲历史变迁的展现,对近代人内心生活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揭示,以及对戏剧结构和语言艺术的创新,长久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近代西方几乎所有新的文艺理论问世,都离不开对莎士比亚作的阐释,乃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叫“莎学”。莎士比亚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象征。莎士比亚惯于使用修辞色彩很浓、意味繁复而又适合舞台朗诵的句式,当作诗来读,就能得其神韵。

    5,卢梭《社会契约论》。有何兆武的中译本,商务书馆1980年版。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1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启蒙者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爱弥儿》《忏悔录》等。《社会契约论》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人民的自由协议之产物,如果自由被强权剥夺,人民则有革命的权利。此书在法国大规模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卢梭的《忏悔录》可以作为辅助读物,这是一本自叙传记,以袒露灵魂、表现非凡的勇气和挑战自我的精神而蜚声世界,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西方个性解放和浪漫主义思潮。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个中文译本是《原富》,严复译。近有郭大力、王亚南的中译本,商务1997年版。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道德哲学家,被称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了价格像“看不见的手”,会自发调节经济,导致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要让经济自由发展,让价格机制自发地起作用。这本书会引发对市场经济本质及其得失的思考。

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有关文运的中译本,广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康德(Kant,1724-1804),德国著名哲学家,对世界近代与现代哲学影响巨大。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关于生命、情感、理性、道德、时间、空间、星球、宇宙等等,如果我们有超越性的思考与探求,那将需要怎样一种睿智?又将获得怎样一种对人生的新的观测点?康德的书都是非常抽象的思维,拗涩难懂,也不一定要全懂,多少接触一点“真正的哲学”,慢慢啃 “酸果”,是磨性子,会感觉自己锻炼了理性思维,开阔了眼界,在宇宙观与人生观方面也会有所获取。

8,歌德《歌德的格言与感想集》。有程代熙、张惠民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歌德(Goethe,1749-1832),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等。收在该书中的格言感想多写于其晚年,充满人生智慧,特别对年轻人,可以培育思考,修身养性。

9,约翰·斯图尔特· 密尔《论自由》。有许宝骙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也译作穆勒(晚清就有严复译《穆勒名学》),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书中讨论了社会人的权力与义务,以及如何负责任地行使自己与他人的平等的自由。在大家都喜欢讲重建社会秩序或者“个人设计”的当今,读读《论自由》会引发某些本质性的思考。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卡尔·马克思(1818—1883)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社会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在美国如果要求大学生阅读人类10本经典,就会有马克思恩格斯。马、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他们的思想理论和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并且已经“内化”为我们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流淌在很多国人的血液中。因为历史原因,很多年轻学生“反感”这些主义,但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也未必读过这些“主义”。没有了解就批判反感,不是科学态度。何不读一读原典?四卷本分量大了一点,可以选择其中部分阅读。

11,汤因比《人类与大地的母亲》。有徐波等的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也是西方影响最大的宏观历史学家,有多卷本《历史研究》。阅读此书可以了解人类文明漫长的历程,帮助树立文明比较的世界眼光,有助于突破僵化的历史观。

1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有何怀宏等译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约翰·罗尔斯(1921-200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其《正义论》1971年问世后,在西方引起广泛重视,被视为二战之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读了此书,对于政治的观察会获得某种超越感,即所谓政治哲学。顾名思义,《正义论》是研讨正义的。该书讨论正义的内涵界定,正义的历史发展,正义的作用,用所确定的正义原则剖析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生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提出的解决西方社会矛盾、冲突、民瘼的方策;书中还探讨伦理和道德课题,涉及善、自尊、美德、正义感、道德感情、自律等等。我们平时常常使用“正义”的概念,阅读此书后可能会有某些更辨证深刻的体认。

13,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有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佛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美国著名的批评家和理论家,现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领域的风云人物,颇具挑战性和争议性的人物。论著颇丰,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时间的种子》《布莱西特与方法》《文化转向》等。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美国具有公开反叛精神的现代主义文学逐渐为消费社会所同化,高雅艺术与商业形式之间的分野正在消失,文学艺术广泛进入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当代的文化和文学呼唤着新的理论探索和批评实践。《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本书以辨证的方式分析文学、绘画、建筑、音乐和电影等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制品,对生产方式与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历史意识和时空变化的联系,作出了深入的论述。阅读此书,可帮助我们以批判眼光了解当今传媒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

14,《论语》《孟子》。其实是两种书,这里合为一种。多数同学可能都读过,但不见得是通读,带着思考去读。只有完整地为着思考去读,才有意思,有味道。欣赏品味里边的人生智慧,那种质朴踏实的态度,还有对人事的洞察和理解,大度与乐观,那些思想精华,会一点一滴持续地滋润整个人生。其中不无糟粕,或者并不适合现代的成分,要有批判的眼光,丢掉膜拜的意味。不主张一开始就读那些“主观投入”太多、或者太“现代”的相关论著,更不要满足于读那些过分阐释的“心灵鸡汤”类普及读物(也有其功能,不过大学生不再需要),因为那容易把自己的脑子框住了。此外,还可以读点《庄子》。如果说《论语》让人理解人生,那么《庄子》可能更让人有时超越和想象人生。

15,《世说新语》。南朝时期的一部笔记由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相当有趣。读此书可以向往“魏晋风度”,所谓“大抵南朝皆旷达,可伶东晋最风流”那的确是颇有异彩的中国精神最放达的时代。传统的修身大概不会主张去读这本书,但要承认无论从人的发现还是个性张扬,书中都有很多让人景仰的人事。“魏晋风度”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16,《唐诗三百首》。唐诗选本有几百种,流传最广的要算清代蘅塘退士(1711~1778)所编《唐诗三百首》。从学术角度看未必是最好的本子,但《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广,一般接触中国古典诗歌这就是很好的入门书了。所谓“盛唐气象”,即使当今也是令人向往的大胸怀,而那些不可重复的唐诗之美,已经化作民族的审美积淀。常把唐诗宋词并称,读过唐诗,再选读一些宋词,是很自然的事情。

17,《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其中收有古代历史、文学、哲学各方面名作,历来流行甚广,被当作学生的启蒙读物。要学习文言文,感受古代汉语之美,感受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文化的风格精神,读《古文观止》都是一种方便的选择。建议慢慢读,选择其中十来篇背诵下来。

18,《红楼梦》。可能多数同学都熟悉,未见得通读过。看电影电视代替不了读原著。该书的出现是个奇迹,代表中国文学巅峰成就。阅读《红楼梦》不但可以领略文学表现之美,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人情物理。《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手法,带有超越思维的特征,可以从哲理层面领略。年轻时读《红楼梦》的感受与思索,过多少年后可能会有很大变化。不同年龄段读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19,《鲁迅全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巨人。近百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国民性认识之深刻,鲁迅为第一人。读鲁迅让人非常清醒,知人论世,对现实保持一种的批判的目光。10卷本部头太大,不一定全读,但其中《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等应当通读,还应当多读一点杂文。坊间有鲁迅杂文的单行本,可以采用。

20,《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是极大地影响现代中国命运的伟人。要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革命的动因和得失,了解近现代所形成的中国文化精神结构,无论如何不能不读毛泽东。何况毛泽东是五四之后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人之一,读《毛选》,可以学习思维与表达的简洁、辩证。《毛选》四卷部头大了一点,可以重点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矛盾论》《实践论》等等,其他浏览泛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