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伊健与邵美琪图片:生命的追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4:03:24

生命的追问

 

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活出最好的自我?这是每个军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课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中学只关注升学高考,大学更关注专业就业,家长则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生命教育严重缺失,致使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深刻思考,缺乏对生命的充分尊重和高度珍惜,对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认识模糊,动辄以放弃生命作为逃避现实、对抗挫折的方式。

大学生是国爱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人格健康,积极向上。正如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所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从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思考生命,理解生命,从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捍卫生命,建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和对人生的崇高追求,这不仅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

一、生命的动源泉——对生命内涵及生命意义的本体探寻

生命是个很直观又很神圣的字眼,也是大学生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好像谁都知道。但是到底什么是生命?生命从何而来?生命是由什么组成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直是人类社会苦苦探询和孜孜以求的。

(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复合现象。生命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其它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

生命是一切生物得以存在的根本前提,世间一切都围绕着生命而展开。林语堂认为: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只有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因此,要理解生命的深刻内涵和本体价值,就要探究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所具有的三重绝对性,即:绝对根本性、绝对一次性和绝对宝贵性。

生命的绝对根本性,就是有生命便有一切,没有生命便失去一切。生命的正常存在和发展是人实现理想和体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人所拥有的一切,都因生命的存在而存在。因此,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获得生命能够赋予人的一切。这样,失败也可以变成成功,贫穷也可以变得富有。不仅对个人而言,生命具有绝对根本性,对社会而言,生命同样具有绝对根本性。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就明确说过: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在晚期的研究中也直接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一个前提自然是最根本的前提。因而,没有人和人的活动也就没有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人是社会的操纵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终极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可见,生命的绝对根本性是生命的第一本质属性。

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无法挽回,因此,生命具有绝对一次性。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生命的不可再生性是绝对的。无论什么人,概莫能外。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显得弥足珍贵,只有当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绝对一次性,深知死亡便意味着一切的终结时,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的核心本质,才会无比珍爱生命。

生命的绝对根本性和绝对一次性,决定了生命的绝对宝贵性。一切最宝贵的是人,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鲜活的生命可以顷刻间画上句号,因此,维持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变化,是人生命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首要的原则。生命如此珍贵,它启示我们要怀有自家之心,善待生命,警畏生命,珍爱生命。

(二)生命的意义。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会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为什么活着?我的存在价值在哪里?我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人们不停地求索,却总是解释不透或者答案各异的问题。而生命的动力源泉就在于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了解生命的臣大意义。

首先,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印度思想家克利希那穆提在他的散文《生命在于创造》中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一条河流,宽而深,流长而平缓,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一口池塘,与河流相邻,一塘死水,没有生命的迹象,当然更没有鱼的踪影了,淤泥满塘。作者以此来类比人类:人不能停留在一成不变的生活里面寻求安逸,停滞不前。呆久了必让人失去斗志和锐气,生命也变得如死水一般。因此,作者告诫我们:生命在于创造,应当让生命如河流一般流动起来。只有这样,心才会快乐,生命才流满生机。生命的创造在于身体的运动与思维的活跃。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只局限于所学的专业理论、技能技巧和个人狭小的生活圈子,应该生存在追求真理和服务社会的状态中,具有质疑、批判、探究的意识和关爱、奉献、创造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价值。当然,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造。有人说:生命的真正意义是在创造的同时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创造。因此,学会创造,你会觉得生活很充实;学会享受,你会觉得生活很美好。乐于创造,生活会感谢你;乐于享受,你会感谢生活。

其次,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巴金曾经说过:生命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这里的付出主要指付出爱。生命是爱的结晶,生命的源头就是爱。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名著《爱的艺术》中,描述了一种成熟、富有创造性的爱。他认为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并克服孤独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的爱,并不止是一种喜欢或者被人喜欢的感觉,更是一种为成长和幸福所作的积极奋斗。因此,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从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从对家人的疼爱,到对其它生命的爱护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爱是博大的,不但要爱自己、爱生活,更要爱他人、爱人民、有国家。一个只爱自己、只顾自己的人,与其说是自私自利的狭隘主义,倒不如说其没有真爱。只有具备了爱别人的博大胸怀,才能算得下高尚的灵魂。世界因为有爱而变得美丽,生命为有爱而变得精彩。

再次,生命的意义在于认识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古希腊的一座圣庙,大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发现自己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信息时代都是智者的正确选择。我们只有首先发现自己,才能不断拓展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当今社会、信息的充斥,知识的翻新使人们眼花缭乱,甚至失去了必要的思考能力;太平盛世的浮华、社会变迁的加剧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缺少了从容和淡定。在忙忙碌碌中,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我,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向哪里去”,只好“跟着感觉走”。因此,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要特别把握好自己,经常反思自己,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了解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如果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如果内心力量足够强大,就没有必要刻意装扮自己。生活在真实中,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永恒的境界。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不撒谎、不做作、不违背良心、纯乎心性而行的境界。由于不作假,本身的优点、缺点一目了然,所以不自负也不自卑;由于不眼高手低,所以能脚踏实地,稳步前行;由于不违背良心,所以心底坦荡,神清气爽。没有妄想,没有沮丧,没有烦恼,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富足。做真实的自己,敢于,敢于面对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坦诚面对人生,才能在诱惑面前不随波逐流,在喧嚣声中耐得住寂寞,不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

最后,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不断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卢梭曾经说过: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生命的意义在于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并追求不断的自我成长。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高度的期许,但在大学里,当他们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就业压力,面对比自己更加出色的同辈,面对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扰,容易心灰意冷,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价值,甚至浪费生命,虚度年华。其实,大学生的生命是否有意义,人生是否有价值。并不取决于将来的工作是否体面,生活是否富裕,地位是否高贵。而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心态去学习、工作和生活。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对待学习、工作和人生,就能创造出生命的价值,使人生充满意义。生命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切酸、甜、苦、辣,一切艰难困苦,一切风风雨雨,一切成败得失,对于大学生来讲,从来就不只是痛苦和失败,而是生命的历练、人生的财富。因此,大学生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勇于进取,又要脚踏实地、不懈奋斗,才能激发出自身无限的潜能和价值,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自我超越。

二、生命的存在保障——对死亡现象和死亡价值的深刻反思

费尔巴哈说: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的确,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死亡是最大的不幸,因为他不仅是一切希望破灭,而且使已经具有一切都统统失去意义。所以,死亡使生命的导师。只有死亡是生命的导师。只有真正认识死,才能深刻理解。

(一)认识死亡现象。

一直以来,死的恐惧都盘踞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多数人都惧怕死亡,甚至惧怕与“死”有关的事物。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每个人注定使要去面对死亡的,人之生必然伴之于死,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亡的路途。人们惧怕死亡的原因,在于不了解死亡。因此,正确认识死亡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死亡即整个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停止而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终止。当前我国临床上通常把“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而固定,所有生理基本发射消失,心电波平直”作为死亡的判定标准。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死亡之人类有意义生命的消失,没有思想、没有感觉。

诚然,人固有一死,每个人都会或早或迟底面对死亡。死亡具有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但是,死亡有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之分。人无法避免正常死亡,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效避免非正常死亡;人无避免物质死亡,但是却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死亡;人无法避免死亡的时间,但可以选择死亡的方式,可以死的英勇、死得其所。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非正常死亡中,自杀是危害大学生生命的超级杀手。由于大学生对“死亡”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动者产生挫折感,无助感和绝望感,因而大学生自杀现象逐年上升。根据团中央权益部门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十八点九。仅2005年一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案件就有116起,其中83人死亡。2006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一个大学生自杀,老师和同学为之痛心;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心灵上受到极大的伤害;国家也遭受重大损失。死亡是留下了很多遗憾,由爱你的人来承担一切。所以,著名诗人海涅告诉我们:生命是珍贵之物,死亡是最大得的罪恶。珍爱生命是最大的善,放弃生命是最大死亡恶。

(二)反思死亡价值。

古罗马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指出:一个人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才真正的出生了。死亡是生命的导师,正因为有了死亡,才有对生命的思考;因为有了终结,才突显过程的重要,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显得生命的难能可贵。所以,死亡对这个世界具有不可忽视死亡价值。

首先,死亡让我们产生人生的紧迫感。紧迫感就是生与死之间的距离。任何生命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死亡。如果生命没有尽头,我们会认为“现在”同死亡之间毫不相干,我们就会虚度年华和光阴。正因为有了生命的期限,我们才会与生命赛跑,把这不到30000天的时间好好规划和利用。哪些奋斗中的创造者,那些建设中的劳动者,哪些整天与死神打交道的公安干警、消防队员等哪个没有生命的紧迫感?正是因为有了生命的紧迫感,我们才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珍惜现在,把握今天,创造生活。

其次,死亡让我们找到生命的寄托。人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谁也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死亡并不可怕。“英雄壮丁”为什么不怕死,因为他们找到了生命的寄托。他们用自己的精神延续了自己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绵竹市东汽中学的特级教师谭千秋用双臂将四名学生紧紧掩护在身下,用双臂将死神拦在了身后,使四名学生成功获救,而谭老师则现出了年仅51岁的生命。谭老师使无数优秀教师的典型代表,他们用爱和责任为学生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生命长城,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死重于泰山,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最后,死亡让我们过有意义的生活。人类已经改变了许多自然事物,也延长了自身寿命。但是,人类无法改变死亡的定律。当死亡将至,我们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如果有许多欣慰和快乐的事情,无疑可以在安祥、幸福中走完一生;相反,如果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事情,则只能在悔恨、遗憾中离开这个世界,这启示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珍惜生命的价值,过有意义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我们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为在死亡降临的那刻心无遗憾,就该赋予生命意义。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天;只有今天有意义地生活,才能无愧于明天的死亡。

总之,死亡对世界有一种警醒的作用,它告诉我们:即要对生负责,也要对死负责,要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珍爱之心情,不能在生命问题上任性妄为,轻率处之。否则就会给自己留下巨大的遗憾,给生命的带来无限的痛苦,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们传递生命气息。的确,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生命的教育,教育过程应当充满对生命的关注,应当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生命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教育。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生命教育。

我国的生命教育在本世纪初由上海率先发起,几年来,虽然生命教育受到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但高校的生命教育仍存在着开展不普遍、不系统、不规范、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困惑不断增多。当大学生的生命负荷难以承载时,生命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而紧迫、根据中国青年报盛会调查中心对7080名大学生的网络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同时,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这说明,生命教育在我国亟需加强,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有广义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了解与热爱的教育活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大牌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报扩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具体来说,生命教育是指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最终使人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生命教育的宗旨使珍惜生命存在,注重生命质量,突显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要认识生命现象,而且要感悟生命境界,对各种生命现象持尊重的态度和人道的关怀;生命教育是一种自我认识及自尊的教育,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个性特征,并充分加纳自己、珍视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和体验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笑对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提升生命质量。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生命教育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通过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涵盖人生观教育、生死观教育、成功观教育、幸福观教育、苦乐观教育、挫折观教育等等。具体来说,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生与死的自然现过程,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其二,学会和掌握个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热爱生活;其三,学会感激,学会爱和给予爱,负起生命的责任;其四,开展忧患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战胜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五,学习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知识,积极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有效地挽救生命。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地构建。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需要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动员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构建全员参加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1.课堂教学——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应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一方面,高校要提升教师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倡导教师把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实现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通过课堂教学,不仅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其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快乐生活。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学时。在教育方法上应本着创造生活情境,注重生活体验,营造教育的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的原则,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运用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逐渐内化为自觉的生命认识,从而培养大学生生命发展必备的心理适应与发展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个人生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变,获得生命的成长。

2.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的基本途径。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核技术,对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交往、恋爱、择业、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人成长和潜能开发的专业行为。高校心理咨询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心理服务和人生指导,在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心理咨询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了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团体辅导、例如“感激中爱和成长”“生命的旅程”“珍爱生命、和谐人生”“阳光、自信、成长”“放飞心情、感受生活”等,这些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团体活动,可以启发大学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生命热情,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快乐生活。

3.校园文化——激发大学生生命潜能的重要载体。生命是鲜活的生命教育也应该是生动、多彩的,因此,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里和课堂上,还应该体现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扩展大学生的求知领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充满乐趣。特别是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更是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珍爱生命理念的最好途径。很多高校都已经把心理文化活动作为常规性活动来开展。比如:北京市教育工委每年的4月至5月,都要举办“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文化月”活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家讲座团进高校”活动,在各高校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开展以“感悟生命、快乐生活”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心理创作剧大赛,组织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测试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大学生搭建探索自我、发挥智慧、展示才华、激发潜能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使大学生获得成长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感悟人生的美好。

4、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关键环节。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大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到养老院、社会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打工子弟学校以及到贫困地区、地震灾区等投身志愿者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向社会奉献爱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取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感,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5、危机干预——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是呵护每一个年轻生命、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预防自杀、拯救生命的系统知识,帮助学生及早识别自杀危机,掌握心理危机的发生规律,从而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有效挽救学生生命。同时,还要做好日常心理筛选工作,关注心理危机易感人群,如学业困难的学生、违纪受处分的学生、有重大心理创伤的学生以及身体有严重疾病的学生。建立心理危机档案,制订心理干预及监控措施,为学生的生命安全筑起坚固的防护网。

总之,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内心的明亮、精神的唤醒、人生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以及个人潜能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是要促进学生生命的更好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这就是生命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也是教育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延长人类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而奋斗的事业是最崇高的事业;为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而工作的人是最真、最善、最美的人,因为生命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