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台被王天风打屁股:生活本身有着更强大的改写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0:06

生活本身有着更强大的改写力量

——谈删改经典、曲为解读背后的认知偏差和教育偏差

汪涌豪

    我们主张对古今中外一切的经典与智慧,都应该怀有“温情与敬意”,而不要求近功、食短利。或许,当我们真正懂得珍视一切塑造过我们精神的前人的智慧和思想,我们才会同时懂得,对它们的任何处置都必须以尊重其原意为前提;至于删改,一定要慎之又慎,能免则免。我们并由衷地相信,生活本身有着更强大的改写力量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发文要求全省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须加强甄别”,尤其《三字经》等读物不可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全文背诵,以免不健康内容流入校园,扭曲学生价值观,腐蚀学生心灵。另据此前报道,湖北也有学校在使用删节版的《三字经》。对经典阅读的认知偏差,可谓又添新例。

   

对传统的理解,仅就字面论是不行的

    要求中小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失为一项有针对性的举措。因为中国广土众民的早熟的文化,从来就强调以人生为本位,以日常性的礼俗规范熔炼人的情性。礼俗作为联通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的观念凝结,不仅仅是制度实体,更关乎世俗理性。惟此,它要求人默诵心识,并十分强调躬身践行,由此重德性甚于闻知,重伦际甚于物性,并期待由一己的修养,外推至家国与天下。故此决非口耳之学,更关乎身心的修炼。把中国人长期以来照以实行的教养基础,拿来让今天的孩子诵读,大有好处。

    当然,与其他传统原典一样,这类读物也含带有不少陈旧落后的东西,今天来看,有的甚至乖违合理的人性,弥散着颓败的气息。但问题是,过去的历史经由时间沉淀为传统,自不会依照今人的认识来展开。故当此际,如何调动知识素养,“从汇通处看”,作“同情之了解”,非常重要。如所谓“臣则忠”,固然是专制政体的不当设定,但纵览《二十四史》,许多人臣的犯颜获咎,有时正出于道义的坚守,或如《郭店楚简》所言,以“恒言君之过”为“忠”,是不能一概斥之为“愚忠”的。再如“夫妇从”,固然有歧视女性之嫌,但同是这个系统,对母亲的孝敬却又是被抬到很高位置的。可见,对传统的理解,仅就字面论是不行的。它完整的言说背后有着独特的坚持和关怀,当然也有一望而知的迂腐与保守。它们两者是一体的。

   

本该教育者发挥的作用不应轻轻放弃

    删改这些迂腐和保守,无助于学生了解传统的全体,因此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遇到正确的思想,不必作无限的引申和过度的阐释;遇到负面的表述,也不必畏之如虎,或曲为解说。比如将《劝学诗》中所称的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说成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就大可不必。中国古代,有将“关关雎鸠”说成“后妃之德”的;西方中世纪,也有将圣经《雅歌》之夸扬女性说成是赞美教会的。世易时移,难道今天我们还要以这样局促的心态,去面对古人醇实而敞亮的告白?这也太没出息了。

    但遗憾的是,有的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的遇到“糟粕”,为避去麻烦,索性跳过不讲,将本该教育者发挥的作用轻轻放弃;而如此处置,居然还被视为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谨慎之举。但事实显然是,这样的教育不教人完整认识世界、合理应对生活,进而培养活跃的怀疑精神与鉴别能力,而以“圈养”的方式,提供“稀薄”的文化、“纯氧”的教化。这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没有好处,因为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东西,我们的任何理解都决定着它的未来。再推而广之,这样做对贯彻我们长久以来强调的素质教育理念,也没有好处。看看周遭的现实,可以知道今天的学生,其实在心智上远比当年的长辈们成熟,他们有的喝着“三鹿奶粉”长大,看着父母吵架成长,以后在不透明的环境中与人“拼爹”、“抢饭碗”,人家有爸爸的“背景”,我只有爸爸的“背影”……当他们中许多人已经认为“书中可能什么都没有”之时,教育再不与这个时代的积极力量一起,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进而立志改变现实,而在那儿杞人忧天,担心“黄金屋”、“颜如玉”会搞乱人思想、污染人心灵,是否太颠倒了主次?

   

请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习者

    我的意思,处今之世,根本不是传统的所谓不良诱导,学生才周知现实的负面,进而学会功利、变成市侩。现实教坏孩子的远比传统或经典要多,所以现实要改变的也远比传统和经典要多。如果教育部门真想有所作为,就应该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习者,同时基于教育者也是学习者,甚至首先是学习者的理念,对读什么与怎么读经典,无需做远称不上谨严的裁定。这也是尊重教育规律,也是一种“不折腾”。没有比时间的淘洗更能鉴定一种存在的合理性了。对历经最糟糕粗暴的曲解仍得以幸存下来的古人的智慧作任意的删改,进而以一种不必要的洁癖,只向人灌输,不让人选择,说到底仍是“填鸭式教育”的体现。这样的教育必定培养不出善于思考的创新人才,也必定不能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更丰盈饱满的世界。相反,因有删改的经典,带连出山寨的“名篇”,类似鲁智深太暴力而鲁迅太晦涩的种种聒噪,必将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和感觉的贫薄。看看时下学生中伪文章当道与教材体泛滥,能不让人感叹这种教育,实在太冤古人而误后生!

    要之,我们主张对古今中外一切的经典与智慧,都应该怀有“温情与敬意”,而不要求近功、食短利。或许,当我们真正懂得珍视一切塑造过我们精神的前人的智慧和思想,我们才会同时懂得,对它们的任何处置都必须以尊重其原意为前提;至于删改,一定要慎之又慎,能免则免。我们并由衷地相信,生活本身有着更强大的改写力量。谨期待一种发展了的态度,而不是固化的主见,伴随人们重温古典的旅程。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