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 年龄:爱与坚强托起梦想(艺文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41:59
们以“千手观音”震撼世人、以特殊艺术回馈社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爱与坚强托起梦想(艺文观察)
本报记者 任姗姗 周舒艺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05日   24 版)

舞蹈《千手观音》。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供图

聋人演员通过鼓的震动感受节奏。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供图
贝多芬,失聪的作曲家,用不朽的音乐将欢乐播撒在人间;阿炳,失明的音乐家,创作了上百首民乐曲目,留下了艺术经典《二泉映月》;安德烈·波切利,盲人歌唱家,被誉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
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有一群年轻人,同样拥有着梦想、创造着奇迹。
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八分钟”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很多人因为“千手观音”结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前不久的第十八个世界残疾人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以平均年龄20岁的阵容,为北京观众献上晚会《我的梦》。
这个“梦”如此绚烂。演出结束,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用富于节奏的掌声,向相互搀扶着走上舞台的演职员致敬。尽管,他们当中有的听不到热烈的掌声,有的看不到观众的笑脸。
“艺术世界里没有不完美”
他们,有的听不见,有的看不见,有的肢体残缺;因为艺术,他们在黑暗中体味光明,在无声中感悟音律,在残缺中寻求完美
艺术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盲人演员带来光明,代替聋哑演员诉说心声,让肢残演员的生活变得灵动。最重要的,是艺术为他们带来尊重。
帅气的萨克斯手王琦,13岁时因为放鞭炮失去光明。在盲校,王琦从听录音带开始,爱上深沉忧郁的萨克斯。看不到乐谱,他就请老师念出来,自己再整理成盲谱。久而久之,练就了单凭耳朵记乐谱的功夫。王琦三次参加全国萨克斯比赛,与健全人同台竞技,三获金奖。在舞台上,“通过掌声我感受到观众的热情,这种热情来自于关注、理解和平等的交流,而不再是同情”。王琦说。
艺术团缘何赢得观众的尊重和认同?这离不开演员的付出,也源自较高的艺术品质。许多人好奇,聋人如何随着音乐的节拍起舞?盲人如何在表演中做到配合默契?是手语老师为聋人演员解读音乐内涵,鼓、地板和音箱的振动,为演员传递节奏,在舞台上,演员一边凭着默记的旋律,一边用余光看手语老师的指挥,跳出优美的舞蹈;盲人看不到乐谱,就用手来“摸”音乐,借助节拍器和拍手的方式,找到一致的节奏,无数次听,无数次排练,让乐队达到凭着彼此的呼吸就能合上节拍的默契。
盲人舞蹈《去看春天》很特别,表演者除了盲人演员还有导盲犬黑黑和妞妞。演员们牵着绳子、拄着盲杖,在导盲犬的导引下跳舞。每个动作,都由舞蹈老师在排练中一点一点“摆”出来。盲人舞者要将手抬到一个水平线上,全靠排练中形成的肢体记忆。拉丁舞组合《动·听》由一群聋人舞者完成。排练不到一个月,16岁的领舞梁源钢和伙伴们练舞穿破的鞋子堆得就像小山一样。
舞蹈《秧苗青青》的主演黄阳光,成长于广西瑶族山寨,5岁时,因为触电失去双臂。因为贫困,黄阳光没读几年书便辍学去放牛和开荒。过去,他用弱小的肩膀架起铁锹,用万能的脚编织手工艺品。现在,他用舞蹈为观众讲述这些,《秧苗青青》是他的经历也是他对生命的态度——有爱就有希望。
“有更多人需要我们帮助”
他们,在经费完全自理的前提下,让义演占到了全年演出的一半;用演出结余和宣传品的收入,创立了“我的梦”和谐基金
舞蹈《千手观音》,点燃很多残疾人心中的梦想。当时只有13岁的魏玉洁,不相信这舞蹈竟是出自和自己一样的聋哑人,是“千手观音”鼓励她考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长为第二代“千手观音”的领舞。像魏玉洁一样,2005年以后入团的小演员,几乎都受到邰丽华的影响。
邰丽华,1991年加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0年来,随着艺术团一起成长的她,年龄不大,但被大家称为“老团”。如今,她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节目的创排推广、培养新人和艺术团的管理工作上。在她的培养下,两代“小观音”已可以独挑大梁。小演员们通过无声的语言,传递“千手观音”的含义——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次手去帮助别人,也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
艺术团,正是孕育互助精神的沃土。演员们把手语老师比作“看得见的彩色音乐”;演员们相互关爱,盲人是聋人的“耳朵”,聋人是盲人的“眼睛”;兼任主持、二胡与贝司手的俞彧,患有先天性白化病,最怕日晒,室外演出时,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为她撑伞。除了互助,艺术团还把援助之手伸向社会。邰丽华告诉我们,艺术团不但靠演出保证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开展公益演出,用节俭下来的演出收入设立“我的梦”和谐基金,在助人中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在社区、农村、学校和福利机构义演,把美丽的音乐和舞蹈带给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儿童,与印尼贫困儿童、美国华裔弱能家庭、挪威松纳斯康复中心的患者、台北慈济医院的病患者结下友谊。4年来,“我的梦”和谐基金共捐助了851万元人民币、81.5万美元给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台湾“八八”水灾地区、德国收留战后儿童的和平村等国内外公益项目。
“我们是中国的世界名片”
他们,每年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50多场,足迹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因为独特贡献,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
20年前,在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入团不久的邰丽华随团参加“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参加艺术节的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艺术家,艺术总监却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称为“美与人性的使者”。
这些年,艺术团平均每年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50多场,已出访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70多个国家,每到一地都收获众多赞誉。他们被世界残疾人大会称为“全球6亿残疾人的形象大使、人类特殊艺术的火炬”,被联合国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看来,艺术团有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他们的才华为特殊艺术注入活力,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了千百万中国人民,并将同样的希望带到美国。
这些年,艺术团的脚步从未停歇。2009年,他们遍访日本47个都道县府中的43个,在台北举办的世界听力障碍运动会开幕式上绽放舞姿;2010年,为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献艺、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进行近一周的表演;2011年全年,走访了25个国家;2012年新年之际,他们将晚会《我的梦》带上非洲的热土。
“国外也有残疾人艺术团,但他们不属于政府资助,很多都是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邰丽华在演出的同时,常常关注各地的特殊艺术发展——“他们的普遍心愿就是能够得到社会帮助,能有机会在真正的舞台上展示自己。”邰丽华告诉我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是全世界唯一专业化的特殊艺术团队,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他们感到很幸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传承,给了我们深厚的积淀。通过特殊艺术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这是我们的使命。”
1987年成立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由业余建制成长为专业艺术团体,闯下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精神内涵和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让他们的表演超越国别、民族和语言,成为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特殊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