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蝎女佣第四季 字幕:教师“无为”,学生“有为”(现代课堂教学探索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7:50:23
    教师“无为”,学生“有为”

 

由于目前相当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为目的,使课堂教学,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中心,学生仆从,教师“有为”,学生“无为”的被动学习局面。

教师“无为”,即教学中教师“不主动教学”,常常处于“无为”的境地,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处于积极求学的“有为”之中。通过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看似“无为”的导学方式,使学生达到学习“无所不为”的目的。

人们习惯把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年级升高而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归结为考试指挥棒的诱导。而实质上是我们的教学方式仍然沉睡在“传受知识——接受知识”的摇篮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中小学课堂。这严重违背了教育自由平等的原则,违背了我国传统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

真正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给予”式的“教”,而应该是师与生之间共同生命的投入,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幢击,形成一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良性的师生双向运动,使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性潜力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积极的求学往往感奋于无为的消极的教学之中。这,就是中华几千年以来总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并掌握知识的主观愿望,才有可能主动求知、探索、克服重重困难、积极进取。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实现认知飞跃的拓展的过程。只有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创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知识的建构,即“再创造”。只是教师“有为”的教学,带给学生的常常是僵化了的思维定势。定势思维对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有较大的阻碍作用。教师强制学生接受成了习惯,学生就缺乏主动探索的原动力。教师的理解始终替代不了学生在主动认知过程中所获得的超越文本的认知收获。教师剥夺了学生主动认知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一旦发觉自己的认知水平总是不如真理化身的老师,这样多次产生失败的体验,便会感到学习毫无兴趣,丧失主动求知的信心,放弃主动探索的努力,从而丧失终生学习的能力。

“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说是人人皆知。我们在赞叹曹冲聪明才智的同时,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才学”,还是“聪明”,曹操身边的那些人都是饱读经书,才智超群之辈。那么,为什么大臣们想不出好办法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思维被定势在经书之内,已经习惯于常理。而当时七岁的曹冲还未饱读经书,所以他还可以超出常理去想象。假如,再推迟十几年,曹冲能否会想出那么巧妙的方法,就很难说了。于是我想到了现在的教育。现在的教育不正是在培养一个个未来的“大臣”吗?请看如下教育片段:师:有十只蜡烛,吹掉一只,还剩几只?生:十只。师:不对。吹掉一只,不就是用减法,10减去1等于9只吗?生:虽然有一只熄灭了,但还有十只蜡烛存在呀!师:你这孩子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师:冬天,雪在干什么?生:在和大地说悄悄话。师:不对。雪在静静地飘或者狂飞乱舞。从上面的例子中,很容易看出,孩子们在入学前,有不少是“曹冲”,但不难想象,经过十几年的 “教育”之后,这些 “曹冲”们变成了曹操的那些“大臣”了。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在现代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学习的机会,科学合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发展他们的天赋与个性,使“曹冲”们不在泯然众人矣!

从学习的时空来看,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教师教学灌输的时间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必然少了,就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学习了。一堂课,如果教师传授浓云密布,那么学生将失去翱翔搏击的蓝天;如果教师将真理随意抛撒,那么学生的问题便无从现身。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无问可提,无能提问。

如果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标准规范学生的种种行为,那么学生的个性必然受到压抑,从而导致主体缺乏创新意识的内伤;学生处处依赖,必然导致懒惰,以致不爱学习。教师的教学必须包含对学生认知的博大的宽容,允许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犯错误,让学生有机会在批判中整合知识,发展知识。

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永远是学生,教师连客体也不是,教师的作用只是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思维天地,把学生带入探索知识的情境中去。在学生未进入学习状态前,教师不必给学生预设任何 “圈套”或超前提示。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还没有对所学内容产生独立判断时,教师不宜给予过多的点拨与指导。当学生学习完成后,但还没有将新知识概括归纳并吸收进自己的知识建构中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总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个帮助学生完成预定学习任务从而教会他们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师只有在保证了教学民主的情况下,在学生主体的自觉主动求知的前提下方能充分发挥自己教学的积极作用。

教师“无为”学生“有为”的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完成三个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变系统的接受知识为解决生活中的某一问题广泛索求相关知识,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只能是一个宏观上的引路者、旁观者、指导者,(必要时,亲至参与),对任何细节真理均无需也无法做出明确的回答。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教师“无为”学生“有为”呢?

 1. 淡化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时空在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取需要的知识。

广阔的时空是指教学不只限于在教室里进行,还可以到校园里、建筑工地上、大自然中去进行;一节课的时间也不在是绝对的40分钟,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时可以少于40分钟,有时可以多于40分钟。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 等内容时,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测量某块土地的面积,或测量街道上某一段人行道的面积和铺设这一段人行道所用的地板砖。这样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2.灵活使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给过于臃肿的中学基础学科知识减肥,避免老师因为赶进度而又恢复“教师主体、学生仆从”的传统教学模式。

3. “活化” 教学目标,使教学贴近生活,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的学习状况动态地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4. 教师要具备宽容的风度,不简单的否定学生主动探索的结果,经常地积极地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比如,对学生探索的结果应及时表扬、鼓励。对做得好的表扬:“”你真行!、“你真棒!”;对做得不好的或错的也要鼓励:“你还需努力!”,千万不要说:“你真笨”之类的打击学生的话,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5. 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显拙(隐巧、露怯、呈愚)的艺术。一个貌视愚蠢的问题,一个大智若愚的设问,往往会“让学生大出风头,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促进 “教育民主”的形成。

在上述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不仅不是“无为”的,而且将是“无所不为的”。只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辨证地思考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就会发现,只有这样的一种对传统教学背逆的方法,才真正能解决我们过去教学实践中主客错位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