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英烈受刑艺术图:“剩男剩女”时代的“毕婚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3:39:11
又到一年毕业时。“拿了毕业证,就领结婚证”是时下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的梦想之一。在“剩男剩女”大行其道的“过剩”时代,“一毕业就结婚”俨然成为一种时尚,流行于“先成家、后立业”“曲线就业”以及“爱情至上”的“80后”适婚人群之间。
社会上对“毕婚”的反思和质疑一直不绝于耳。专家认为,对大学生“毕婚”应宽容对待,理性引导,使其明确事业、爱情、婚姻等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在毕业生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毕婚族”不应偏废社会赋予的义务和责任,也不应成为婚姻“兑现”、责任“买单”的代名词。
“剩男剩女”时代的“毕婚族”
现今,在“剩男剩女”演变为一种趋势的“过剩”时代,出现了这样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就结婚,事业、婚姻同步进行,被称为“毕婚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艾依斯商务数据统计咨询有限公司曾专门针对“毕婚族”作过一次调查。数据显示,有23.5%的人是“毕婚族”,或者打算成为“毕婚族”,其中,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不仅如此,加入“毕婚族”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记者采访发现,有关“毕婚”的原因说法不一,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大学生倾向于“先成家,后立业”,考虑早点结婚,为以后事业发展提前铺平道路。很多大学生上学期间通过家人介绍、参加相亲大会、相亲节目等方式,在毕业时顺利嫁娶;二是“曲线就业”,与其自己打拼,不如先找个依靠;三是部分毕业生认为“毕婚”是对感情的尊重,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感情的升华。
“对于两个人的感情,最浪漫的事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家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易晓芳说。她和丈夫是初中同学,出于对学生时代感情的珍惜,大学毕业后不到半年就结婚了。
另外,“毕婚”的成群出现,跟父母在背后的助推脱不开联系。马萍是在青海工作的一名“毕婚族”,去年研究生毕业时就结婚了。她告诉记者,父母的观念里始终认为女孩子找一个可靠的人过一辈子比什么都重要。“结婚时我还没有落实工作,所以双方父母承担了结婚的一切花销。”
“毕婚”是幸福还是尴尬
“毕婚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剩男剩女”难以嫁娶的尴尬,但结婚后随之而来的各种窘迫不可小视。正如近年热播影视剧一样,《奋斗》里为了爱情冲动结婚的小两口,变成了《婚姻保卫战》的纠结主角,他们的生活已经从爱情的浪漫转变为婚姻的柴米油盐。
易晓芳告诉记者,虽然结婚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但毕竟初入社会,工作刚刚起步,陌生的工作和人际关系,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处理,“职场人”的角色还没有完全适应,多种不稳定的因素难免会时常忽略自己在小家庭中的角色。
除了忙碌等外在因素,经济上的窘迫成为婚姻动摇的主因,不乏有人屡屡感叹“贫贱夫妻百事哀”。“‘毕婚’的大多数人没有经济基础。我们刚结婚的时候,一到月末,房租、生活费等各种费用就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易晓芳说,结婚的花费可以由父母承担,婚后就不方便再向父母求援,即便家里给予帮助,一份钱两个人花,矛盾在所难免,那段时间的婚姻生活充斥着埋怨和争吵。
据调查,“毕婚族”需要经历的婚姻磨合期往往更长,“毕婚”后每个人的缺点都从生活琐事中暴露出来,没有经历过足够考验的年轻人间,极易发生矛盾与冲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毕婚”并非一无是处。马萍告诉记者,她毕业找不到工作发愁时,丈夫在她身边安慰,帮她减轻压力,感到一种多少钱都换不来的安定感。
“‘毕婚’所带来的压力,如果转化好了,还可能成为事业发展的一种动力。”马萍深有感触地说。
“毕婚”应理性
和“闪婚”“裸婚”一样,“毕婚”已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专家认为,不反对,也不提倡,不可低估“毕婚”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应理性“毕婚”。
首先,“毕婚”应考虑承受能力。宁夏社科院社会学专家陈通明认为,大学生刚毕业,结婚需要的房子、家具等一大笔花费多是由双方父母承担,中产或低收入家庭常常为此倾囊而尽,甚至大举借债,另外,小夫妻婚后的经济压力往往也不小,因此,“毕婚”应量力而行,“啃老”应有度。
其次,婚姻不是儿戏,“毕婚”应充分考虑婚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毕业生决定结婚之前,应慎重考虑婚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矛盾,假如一时冲动而结婚,婚后各种矛盾尖锐化后,“毕婚”以“必离”收场,可能对一个人的事业、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使人失去生活的勇气。
“毕业生要结婚,应本着谨慎的态度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两个人能相濡以沫,相伴一生。毕竟,结婚不是为了离婚,是为了彼此一起生活,相互扶持,长久幸福,这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夏学銮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