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配乐:跟随基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36:30
跟随基督

 

——《马尔谷福音》精义

黄克镳神父I

前言

 

耶稣基督既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对象,基督论也就是神学课程中格外重要的课题。但在研习基督论时寻求的神学知识,不该只留在理论认知的层面,更要使对基督的认识渗透我们的肺腑,成为一种“内在的认识”;就如依纳爵《神操》提示做神操者在第二周默想耶稣生平事迹时当作的祈求:“这里应求的是对那位为我们降生成人的救主“内在的认识”(interior  knowledge),好能更深切地爱慕他,更接近地跟随他”(《神操》104)。我们研习基督论时该当寻求的便是对主耶稣“内在的认识”,使能爱他更深,随他更紧。

《马尔谷福音》特别谈论耶稣和门徒的关系,将“耶稣是谁”与“做门徒”这两个主题连在一起讨论,表明认识基督该带来跟随基督的结果,这是《马尔谷福音》的特殊贡献。

 

一、《马尔谷福音》的主题:耶稣与门徒

 

圣经学者一般把《马尔谷福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耶稣在加里肋亚的传道生活(谷114826);第二部分叙述耶稣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及记载他在圣城的苦难、圣死、复活等事迹(谷827168II 。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耶稣三次预告他的苦难、圣死和复活。每次叙述都有相同的过程:耶稣预言受难、门徒的误解及耶稣的训话。苦难的预告是显示“耶稣是谁”的主要资料,门徒的误解表明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受苦的默西亚,耶稣三次的训话是针对门徒的误解,提出“做门徒”应有的条件。这样,《马尔谷福音》把“耶稣是谁”与“做门徒”应有的态度连在一起谈论,显示基督论与“做门徒”彼此的密切联系。

耶稣的三次苦难预言和训话可视为《马尔谷福音》的精华,为了显示这三段经文的连贯性及整体意义,圣史在三次谈话前后记载了两个治好瞎子的奇迹(谷82226104652)。第一个奇迹发生于贝特赛达,耶稣治好瞎子是经过两个步骤完成的。第二个奇迹是治好耶里哥的瞎子,耶稣一发言,瞎子立刻复明,清楚地看见了。这两次治好瞎子的奇迹具有象征的意义,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代表门徒的信仰历程;耶稣一路上的苦难预言和训话逐渐开启了门徒的眼目,让他们看清耶稣是谁,以及明白做门徒的意义。

 

二、耶稣是谁——受苦的默西亚

 

在前往斐理伯的凯撒勒雅途中,“耶稣问自己的门徒说:‘你们说我是谁﹖’伯多禄回答说:‘你是默西亚。’耶稣就严禁他们,不要向任何人谈及他。”(谷829--30)这对话见于《马尔谷福音》的中心,是第一部分记载耶稣在加里肋亚履行先知任务的结语;同时也是福音第二部分的开端,这第二部分是叙述耶稣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以及在圣城将要完成的事情。因此,从福音的结构来看,“默西亚”这名号包含耶稣的先知任务及苦难的内容。

令人诧异的是,耶稣对伯多禄的宣信没有作答,只是严禁门徒向别人谈及他。耶稣的缄默表示他不否认这名号;但也表示这名号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可能引起误会,所以耶稣没有回答。耶稣时代,犹太人对默西亚的期待,最普遍的是指向一位政治、军事性的默西亚,即一位出自达味后裔的君王,将以武力推翻罗马人的统治,解放以色列民族,并重建达味王朝。这种带有政治性及民族主义色彩的默西亚,是当时一般犹太人有关默西亚的观念,也是宗徒们的期待。为了要解释他作默西亚的角色,耶稣在伯多禄宣信后,首次预告他的苦难:“人子必须受许多苦……且要被杀害;但三天以后必要复活”(831)。伯多禄无法接受一个苦难的默西亚,于是把师傅拉到一边,开始谏责他;耶稣却严厉地责斥了伯多禄(832--33)。这表示伯多禄虽然宣认耶稣是默西亚,但他对默西亚的观念是有偏差的。《马尔谷福音》第二部分正是为了指正和补充群众及门徒有关默西亚的观念。

耶稣用了“人子”的称呼解释他作默西亚的身份,这称呼在《马尔谷福音》出现共14次,除了两次在福音第一部分,论及耶稣在世上作先知的任务外,其余都在福音的第二部分,论及受苦的“人子”,及末世出现的光荣的“人子”。有关受苦“人子”的言论可见于三次预言受难(8319311033),这些言论可能加插了一些事后补记的资料,但学者大都同意这三次预言有历史的核心成分;尤其认为第二次预言的一句话,该是出自耶稣本人:“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中”(931III 。这里耶稣用了“被交付”(paradidomi)一词,这词语在马尔谷所载受难史中一再出现。这里没有说明耶稣被谁交付,学者提出这是有关天主的被动式(divine passive),即是指被天主交付,或按天父救恩计划被交付的意思IV 。这意思也反映于耶稣首次预言受难:“人子必须受许多苦……”;“必须”(dei)一词表示耶稣的苦难是天主救恩计划的一部分,就如耶稣在最后晚餐说的:“人子固然要按照指着他所记载的而去,但是负卖人子的那人是有祸的”(1421)。耶稣深知他的苦难属于天父的救恩意愿,因此,在山园祈祷极度的悲伤痛苦中,仍然向父作了完全的交付:“阿爸!父啊!……不要按照我所愿意的,而要照你所愿意的”(1436)。

这受苦的人子来自《依撒意亚先知书》上主受苦的仆人(依52135312V 。在结束第三次苦难预言的训话时,耶稣说:“因为人子,不是来受人服事,而是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作赎价”(1045)。这经文显示人子的死有代人民赎罪的意义,反映了依534~612的思想;5312的希腊译本也用了paradidomi(“交付”)这动词。

 

三、做门徒的条件

 

《马尔谷福音》把“耶稣是谁”与“做门徒的条件”连在一起讨论,马尔谷介绍的是一位受苦难、死而复活的人子、默西亚;那么,做门徒的基本条件便是要跟随这受苦的默西亚,以便进入他的光荣。《马尔谷福音》的中心部分(第八、九、十章)格外用了前往耶路撒冷旅途的架构,让耶稣以言以行揭示他是谁,以及说明做门徒应有的态度。

 

首次预言受难及训话

 

伯多禄在凯撒勒雅宣认耶稣是默西亚,耶稣随即以受苦的人子解释他作默西亚的方式;那时门徒的误解表现于伯多禄拒绝接受苦难的默西亚。在责斥伯多禄后,耶稣“召集群众和门徒”,向他们提出做门徒的条件:“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834)。耶稣这话是对十二门徒和所有愿意跟随他的人说的,耶稣用了“跟随”(akolouthein)一词表明做门徒的意义,这词语包括耶稣的召叫及门徒的回应,以及门徒与老师彼此的关系。

耶稣指出跟随他的第一个条件是“弃绝自己”;“弃绝自己”表示不顾自己的利益,放弃自我中心的倾向。“弃绝”一词与耶稣受难的主要词语──“交付”(paradidomi)──互相响应。耶稣不但“被交付”,他也主动地“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作赎价”(1045)。按照保禄的见证,耶稣“为我们”交付了自己:“基督爱了我们,且为我们把自己交出”(弗52)。由于耶稣“为大众”或“为我们”交付了自己,他的生平被视作“为了别人的存在”(pro-existenceVI 。正如耶稣甘愿被交付,且交付了自己,门徒也该效法耶稣自我交付,及为了别人而生存的态度;这是做门徒的首要条件。

然后,门徒该“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耶稣。在有关苦难的预言里,耶稣并没有提及他死在十字架的方式;但十字架是当时罗马人最残酷和最羞辱的死刑,十字架代表人生各种痛苦的考验,以及在完成各人职责时必须付出的辛劳和代价。当然,日后门徒读这段福音时,“背着十字架”跟随基督便有了更具体的意义;表示门徒要像耶稣一样,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走苦路的意思。

耶稣接着说:“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和福音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救得性命”(8:35)。这段话以“因为”(gar)开始,是为了解释为什么门徒该弃绝自己,背着十字架跟随耶稣的理由。耶稣以相反常规的新逻辑,提出“丧失”才是“救得”的途径。如上文提及,耶稣三次苦难预言,每次都包括了“死”与“复活”的内容;而耶稣复活便是“将来人子在他父的光荣中降来”(8:38)的前奏。因此,耶稣的苦难圣死是指向他的复活及末世来临的光荣;门徒愿意弃绝自己,丧失自己的性命,目的也是为了救得性命,分享基督复活的光荣。

耶稣有关“丧失性命以救得性命”的言论不易解释,这里“性命”一词的希腊文psyche,相当于希伯来文nefes,可解作“性命”;但psyche也包含来自希腊哲学的意义,表示人的内在核心要素,构成“真我”(true self)的成分,可译作人的“精神”或“灵魂”VII。耶稣的言论便是基于psyche的双重意义:丧失“性命”,以救得“真我”。耶稣的言论也可从他在这训话的结语找到提示。在结束这第一次训话时,耶稣把现今的世代与将来人子在光荣中降来的世代作对比(8:38);这样,耶稣前面所说的话大概可有以下的解释:谁若为我的缘故,丧失这现世血肉的性命,必要救得末世复活的生命;耶稣在38节的结语指出了他训话的末世向度。但这现世血肉的性命本身也是天主的恩赐,为此,必须有重大的理由才可以丧失性命;只有“为我和福音的原故”,才是丧失性命的充分理由。

在这训话里耶稣也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而赔上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人还能拿什么作为自己灵魂的代价?”(8:36)。这里psyche译作“灵魂”,即人的精神或“真我”,是人最贵重的因素,不是金银或世上任何代价可以换取的。耶稣这段有关丧失性命以救得性命,以及“灵魂”有无上价值的言论,大概反映了宗徒时代基督徒团体面对教难的情形,耶稣的言论必定鼓励了早期教会无数殉道者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壮烈精神;殉道是早期教会基督徒灵修的一大特色。

 

第二次预言受难及训话

 

门徒对于耶稣第二次预言受难的误解,可见于他们在路上有关谁是最大的争论(9:33~34)。耶稣教训他们说:“谁若想做第一个,他就得做众人中最末的一个,并要做众人的仆役”(935)。门徒追求地位和权势,耶稣却指出在他们当中作仆役及服事别人,才是真正的地位和权力。耶稣遂领过一个小孩来,抱起他,对门徒说:“谁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个这样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谁若收留我,并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来的”(9:36~37)。

阿兰语talya一词可解作“仆人”或“小孩”;因此,耶稣有关小孩的言论是与上文连贯的。前面教训门徒要作众人的“仆役”,现在是以“小孩”为例,说明门徒应该服事的对象是谁:“收留(接待)小孩子”。圣经学者指出,按当时巴勒斯坦社会背景,小孩主要不是代表天真纯朴的象征,却代表没有社会地位及法律权利的人。收留小孩子表示接待没有任何地位或保障、被社会忽视排斥的人VIII

令人惊奇的是,耶稣将自己与“小孩子”等同,说:“谁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个这样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耶稣这话反映了《玛窦福音》论及公审判君王对义人说的话:“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廿五40)。按照《玛窦福音》,门徒对最小的兄弟的接待与否,将是执行公审判君王采用的唯一标准;“最小的兄弟”,亦即耶稣所说的“小孩子”。

 

第三次预言受难及训话

 

“那时,他们在路上,要上耶路撒冷去”(10:32),在记载第三次受难预言之前,马尔谷提醒读者耶稣和门徒已接近目的地。门徒对第三次预言的误解表现于载伯德的两个儿子,雅各伯和若望对耶稣提出的要求:“赐我们在你的光荣中,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的左边”(10:37)。他们的误解与耶稣第二次预言受难时门徒的误解相似;那时门徒在耶稣背后争论谁最大,现在兄弟二人却要求耶稣赐他们最高的地位。

耶稣首先问两位门徒,是否能饮他要饮的爵和受他要受的洗礼(10:38);按照旧约,尤其先知传统,爵杯代表痛苦的命运,洗礼也含有痛苦和考验的意思。两位门徒对耶稣的问题给予肯定的回答;但耶稣却告诉他们,坐在他的右边或左边不是他可以给的,而是由父安排的(10:39~40)。其余十个门徒对雅各伯和若望恼怒,这表示他们也企望坐在耶稣的右边或左边,现在这兄弟二人却比他们先了一步。因此,耶稣也趁此机会教训全体门徒,他首先引述外邦人中间那些作首领和大臣的一般权威作风,并说:“但在你们中间,却不可这样。”然后耶稣说明作门徒应有的态度:“谁若愿意在你们中间为首,就当作众人的奴仆”(10:43~44)。这表示基督徒团体的特色,正好与外邦人的作风背道而驰:作首领的当成为大众的仆人,权力应表现于服务。

耶稣第三次训话可以分为两部分,在与两门徒的对话中,耶稣透过“爵杯”与“洗礼”的图像,重申第一次训话时有关“弃绝自己,背十字架”的主题(8:34);耶稣对全体门徒的训话却重复了第二次训话时有关作众人之仆的言论(9:35)。综合耶稣的三次训话,作门徒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两点:其一,弃绝自己,背负十字架(十字架也包括爵杯与洗礼的图像);其二,作众人之仆,特别是接待“小孩子”,即那些被排斥到社会边缘的弱小者。

在结束第三次训话时,耶稣论及他本人说,“因为人子,不是来受服事,而是来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作赎价”(10:45);这话带来耶稣三次训话,及整个前往耶路撒冷旅程最恰当的结语。这结语包括耶稣提出作门徒的两个基本特点:一,弃绝自己,接受十字架的痛苦(“交出自己的性命”);二,做众人之仆(“服事人”)。这表示耶稣教训门徒是以身作则的。在赴耶路撒冷旅程开始时,耶稣向门徒提出“你们说我是谁”的问题时,伯多禄回答说:“你是默西亚”。在整个旅途中耶稣一再给门徒解释他是怎样的默西亚;现在快要抵达旅途的终点,耶稣于是用了“人子”的称呼,以一句话总结“他是谁”的答案。这答语给我们提供如何了解往耶路撒冷旅途的叙述,以及如何了解全部《马尔谷福音》的钥匙9 ;这句话也充分表现出耶稣的生平是一个“为了别人的存在”(pro-existence)。因此,不少圣经学者提出,这是对观福音中耶稣格外重要的一句话。

 

结语

 

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耶稣的三次受难预言及对门徒的训话是《马尔谷福音》的精华。耶稣以“人子”的称呼解释“他是谁”——受苦的默西亚;接着说明“做门徒”的条件——跟随这受苦的默西亚。马尔谷将“耶稣是谁”与“做门徒”的主题连在一起讨论,表明认识基督的目的是为了要跟随他,作他的门徒;正如依纳爵《神操》提示:作神操者该祈求对主耶稣“内在的认识”,使能更深切地爱慕他,及更接近地跟随他。

 

I   本文作者:黄克镳神父,本笃会士,意大利Camaldoli 修院隐修士。为伦敦大学文学士及神学硕士,罗马额我略大学神学博士,论文专门研究拉内基督论(Logos-Symbol in the Christology of Karl Rahner, Rome: LAS, 1984)。

II   一般以谷1113为《马尔谷福音》的序言;16920为福音的后记。

III  第二次预言受难的内容最简短:人子将要被交付、被杀、复活。学者认为这第二次预言,尤其谷931a,属于苦难预言的原始形式;参阅:James D.G. Dunn, Christianity in the Making, vol. 1, Jesus Remembered, (Cambridge: Eerdmans, 2003), pp. 801-802

IV  参阅:John R. Donahue & Daniel J. Harrington, The Gospel of MarkSacra Pagina Series 2, (Collegeville, MN: Liturgical Press, 2002), p.283;保禄明白地说天主为了我们眾人把自己的儿子“交出了”(paredoken)(罗八32)。

参阅:Joachim Jeremias, New Testament Theology, (London: SCM, 1971), pp.286~288Raymond E.Brown,The Death of the Messiah, vol.1,(New york:Doubleday,1994), pp.1480~1481Donahue-Harrington, Mark, pp.315~316

VI 参阅:Rudolf Schnackenburg, Jesus in the Gospels: A Biblical Christology, (Louisvill: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5), pp.58~59Benedict XVI, Jesus of Nazareth: From the     Baptism in the Jordan to the Transfiguration, (London: Bloomsbury, 2007), pp.331~332

VII  参阅:Donahue-Harrington, Mark, p.263

VIII 参阅:同上,285页。

IX  参阅:同上,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