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 legend标注:期待中的道德新年:《求是》5000字文引社会热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3:10:20
       期待中的道德新年:《求是》5000字文引社会热议
  作者:鲍志恒 来源:东方早报网
  陈贤妹,2011年广东小悦悦事件中唯一一位伸出援手的老阿婆。正是这张面孔把全国关于道德的大讨论推向了高潮。2012年元旦,《求是》发表了题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道德状况》的5000字长文,再次引发各界关于道德的热议。道德新年,成了全社会的期许。
  期待中的道德新年:《求是》5000字道德长文引社会热议
  “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总体上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
  2012年1月1日,万象更新。当人们还沉静在辞旧迎新忙于许下美好心愿的时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发表新年第一期文章——《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道德状况》逾5000字长文,从理论的高度提出,这一问题“已超出单纯道德评价的范畴,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成就的评价”。
  这已不是中央机关刊物第一次发表对道德文章的论述。但在经过2011年长达一年的持续讨论和铺垫后,《求是》这篇文章在元旦假期中瞬间引发各界热议。新浪网自1月3日5时42分转载,至当天22时,已有超过32000条评论。
  这篇署名为“秋石”的文章提出,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同时,道德考验也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如果说,自下而上的道德讨论贯穿了过去一年的始终,那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再次以这般规格发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道德状况’的声音并引发空前热议,预示着,一场有关道德问题的大讨论即将在新的一年里再掀高潮。”有专家这样评价。
  人们很容易理解,文章不仅是对2011年全年道德大讨论的理论总结,也包含了最高层对未来道德体系建设的高度期待。有网友这样留言:《求是》关注“道德”,民众热议求“是”,这本身就代表了现代社会建构道德体系的互动过程。
  “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2011年4月14日,总理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馆员座谈时痛陈,“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在2011年发生的事件中,这样的例证并不少见。这些事件所引发的主流舆论的反思、追问和建言一次又一次把道德的讨论推向前台。
  第一波的道德追问,由去年年初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以企业的道德责任为核心。
  在“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 “毒生姜”、“兽药豆芽”集中出现于各类媒体,特别是在温家宝上述谈话发表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于4月18日至20日发表《止住道德的滑坡》、《如何才能催生企业道德血液》、《用法治堤坝阻挡道德滑落》、《拿什么拯救食品安全的道德》等评论文章。
  9月,以全国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和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揭晓为标志,主流媒体掀起第二波道德讨论的热潮。人民日报分别于6日、7日、20日发表了《“仓廪实”更需行道德》、《道德和法律究竟谁撞了谁》、《你我都可以成为道德模范》三篇评论。
  10月13日, 两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漠然而去,将“道德滑坡”的舆论推至巅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与其痛心道德缺失 不如践行“最美”》、《不要动不动说道德滑坡——从“小悦悦事件”谈“好人免责”立法》、《道德建设需要“讲、议、行”》,直至12月28日,新华社发出“为何道德事件如此触动国人神经”、“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重建道德,我们每个人应当做些什么” 、“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该由谁来保护”的“道德四问”,感叹2011年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的“ 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 的复杂图景。这其中,光明日报《不要动不动说道德滑坡》一文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文章强调,“轻易指责一个社会的道德滑坡过于武断,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事在我们的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因为救助他人而牺牲的人更是不胜枚举。究其当时的心态,他们都会说这没什么,换了谁都会这样做,这就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中央党校教授周熙明说:“重新回归常识、常理、常情,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会更加完善。”
  “诚哉斯言,讨论就是为了继续呼吁回归‘三常’,就意味着渴望与期许。承载着对道德新年的深沉渴望,人类就不惧于世界末日。”有网友这样留言。 
  《求是》刊文否认中国存在社会道德的总体滑坡
  2012-01-04
  今年第一期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发表署名“秋石”的文章;文章提出所谓评价中国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立场和方法论,并指出,中国社会的总体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
  多数了解中国的人并不认为说“中国社会出现总体道德滑坡”有什么问题,连中国领导人也感慨“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求是》杂志上秋石的这篇文章不能不说有点别出心裁。
  美国西东大学的尹尊声教授说,不应当否认中国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事实:
  “道德滑坡的问题实际上不管在党内党外都是一个共识了。中国的经济制度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当中对社会的责任在削弱,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不应该否认这个现实。”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朱永德表示,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对旁观者来说已经相当显著:
  “我的朋友到上海去,到医院去发现医生也要收红包,不但如此到学校去念书教授也要收红包,更不要说汽车司机了,你不认识他,他不认识你,一坐上车他就乱转圈子,而且态度非常坏,虽然不是每一个。当然中国的道德现象、贪污的现象只是一小部分人,虽然是少数,可是这个少数是一般外面人所接触到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道德现象是普遍地存在。”
  《求是》杂志上秋石的文章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不要孤立地看道德问题,而要把道德问题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联系起来看;中国所实行的,是不同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这个制度“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要你承认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社会出 现了总体道德滑坡”的命题就不能成立。二,中国社会的确存在道德问题,但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
  英国工商会首席中国顾问吴克刚博士表示,讨论社会道德是总体滑坡还是局部滑坡没有多大意义:
  “是不是总体滑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现在几十年改革开放走市场化道路以后,经济利益在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群里面已经出现了以经济利益作为解决问题、解决矛盾 的杠杆,所以必然的因为经济利益的凸显就使道德的问题跟它联系起来。所以你刚才举的这些例子,贪官污吏的例子,在某种时段也好、某种阶层也好、某种行业也 好不管怎麽样都是有这种现象。我觉得现在有两点,一个是了解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中国怎么样来找出解决问题方案,这比去争论是不是总体滑坡更重 要一些。”
  吴博士表示,把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与经济制度混为一谈有所不妥:
  “公有制跟私有制在道德上的高低现在不能定论,太早了一点,因为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阶段,按照官方的定义,也是走市场经济这条路,所以现在也很难说是公有制和私有制比较下道德规范谁比谁高的问题。我想按照秋实原来的宗旨还是实事论事,中国现在出现很多道德问题,包括政府官员的问题,包括民间民风的问题,朝钱看这些问题都存在。既然存在这些问题,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去讨论公有制跟私有制哪一个道德更好一些,这都是纯理论的东西。中国大部分的雇佣都是在私有制的工厂单位里面工作,有些省份的经济总量包括浙江、广东这些经济大省私有制的经济贡献量超过了公有制。争论是公有制道德没问题还是私有制道德没问题也不解决问题。我觉得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论争论也解决不了问题。”
  这位英国工商会的首席中国顾问表示,将经济利益作为定义社会成员关系出发点的风气、绝对权力、历次政治运动对人际关系的伤害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中国现在这些道德的败坏现象上我们看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定义机构关系、定义个人关系的时候是以利益来定义的情况下出现腐败有可能,另外权力绝对化的情 况下出现一些腐败现象也是自然的。还有就是要看中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这几十年里面中国老百姓跟社会经历过很多政治运动,这些政治运动从更深的一个层 次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不融洽的话,自私的体现就更严重一些。”
  吴博士表示,中国有着儒释道互补的崇尚道义的深厚传统,假以时日,终将实现道德水准的回升:
  “你可以看到中国在唐朝的时候或者是宋朝早期鼎盛的时候不是路不拾昧、夜不关门的这种现象很普遍嘛。中国在社会生态上在历史的鼎盛的时期也出现过道德伦理非常 非常受推崇的时候,除了孔孟之道中国还有佛教,还有道教,还有历史上、传统上的中国人的一些伦理道德这些东西。我觉得中国本身的民族文化里面有很多好的伦 理道德,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把它唤醒出来,重新把它作为指导我们这个社会的准则的话,中国完全可以在道德标准方面重新得到复兴。”
  朱永德教授表示,需要认识宗教对于提高一个社会道德水准的重要性。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原文链接:http://wlcexpress.banzhu.net/article/wlcexpress-13-370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