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v中国成员张朋:《文化生活》教材探究活动答案提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44:41

《文化生活》教材探究活动答案提示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 教材P4[探究]

 (1) 通过看电视、电影、听磁带、收听MP3、上网、亲临现场观看节目等方式。

(2) 可以分为歌曲、音乐、舞蹈、戏剧、话剧、杂技等。

(3) 不赞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音乐、戏剧等艺术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戏剧属于文化现象,是文化的形式,但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把文化等同于文化现象、文化形式。

2. 教材P5[探究]

 (1)同学们可各抒己见。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通常有文艺演出、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有社区文艺表演、普法宣传活动等。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从陶冶情操、丰富内心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谈。

(2) 赞同。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芯片的发明,产生了电脑和网络,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了解最近的世界新闻,领略世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著名的《财富》杂志曾这样评价基因芯片的历史意义:“在20世纪的科学史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大写特写,一个是计算机的发明,它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第二是生物芯片的发明,它将变更整个生命医学,极大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3. 教材P6[探究1]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同学的感受是不同的,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都可以谈。参与这些文化活动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振奋精神,使人心旷神怡,力量倍增,人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也会得到发展。

4. 教材P6[探究2]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始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最初采用最原始的记事方式――在石头上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后来演化为最初的文字――象形文字,于是文字文化产生了。

文化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得到继承和发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一份文化遗产传给后代,这种薪火相传的过程就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演变的过程。现代的一切高科技成果,如航天技术、网络电子技术和基因技术等都是人类文明继承和创新的结果。

5. 教材P7[探究]

那位自觉给老人让座的学生更有“文化”,因为他具有正确的文化观念。当然,这里所说的“有‘文化’”与教材中使用的“文化”概念的内涵是不能等同的,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与文明的概念相近,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教材中使用的文化则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这里所说的“有‘文化’”是从“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角度讲的,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形成对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

6. 教材P8[探究]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它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了无产阶级的意志和斗志。

7. 教材P9[探究]

 (1) 大致可以这样分类:

属于经济活动的有:①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②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属于政治活动的有:①参加居委会或村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②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③旁听一次“听证会”。

属于文化活动的有:①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②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 这里对上述活动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但实际上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因为文化、经济、政治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旁听一次“听证会”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不易归类,因为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投票选举本身属于政治,但投谁的票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经济,同时投谁的票还与投票者的思想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有关,这就是文化因素了。

(3) 学生谈经历,略。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8. 教材P12[探究]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

总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教材P13[探究]

 (1)第一幅画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第二幅画反映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家庭生活,反映在文化上更注重家庭观念,强调家庭成员中相处融洽,三代同堂、四代同堂;西方人强调独立和个性张扬。饮食上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从两幅漫画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体现了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①外国朋友送了一件礼物给人,会要求他当面拆开礼物看,中国人是不习惯当面拆开礼物的。②在吃饭时,餐桌上准备了一桌的菜,中国人则习惯客气说没什么菜,而外国朋友则无法理解。以上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2) 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是因为: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②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2. 教材P14[探究]

 (1)献“哈达”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大凡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迭,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不会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双手合十,状似祷告。一般来说,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在一般的泰国人交往中,告别和见面时不是行握手礼,而是以双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礼。此礼可表示问好、告别、致敬、感谢、原谅等意思,同时互说“沙瓦迪卡”(泰语“您好”)。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2)举例: 握手礼是流行于许多国家的一种见面、离别、祝贺或致谢的礼节。俄罗斯人见面时要接吻;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人们相互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欧美国家以及受欧美影响的许多国家,广为流行着脱帽礼。

3. 教材P15[探究1]

中国人、美国人在互换礼物时的表现既属思维方式的差异又反映交往方式的差异。因为中国人表达感情时比较含蓄,而美国人则比较直接。

中国人、欧洲人在名字和姓氏书写上的差异,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因为中国人家族观念比较强,强调对祖辈的尊重,故姓氏在名字前;而欧洲人则更强调自己的独特性,故姓在名字后。

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写信时地址大小顺序排列不同,表现的是一种交往方式上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二者在语言、语法方面等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无论哪种差异,都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受到各自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影响,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4. 教材P15[探究2]

泰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突出人文景观,特别是突出带有宫廷色彩的宗教建筑,道教建筑又为主体;它与帝王朝祭、文人修道、民众进香的社会行为相联系;并植根于古老的东方崇拜与“天人合一”、注重务实的民族心理;从而体现出政治、宗教、民俗三者合一的鲜名特色。

浏览泰山,既能欣赏自然景观,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让人深深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锤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因此,浏览泰山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体验。

5. 教材P16[探究1]

从日常生活中自己亲自接触到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经历出发,谈不同文化形式对自己的影响,应密切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展开。比如,可以根据实际,结合读的一本好书、观赏的一部好电影、参加的一次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等,谈谈对自己有哪些影响,是积极健康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影响。

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会对个人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一种文化形式的影响,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6. 教材P16[探究2]

例如:中秋赏月;过春节挂红灯笼、舞狮;喜欢听中国的民族音乐,如京剧等。

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了解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海外华侨的生活方式受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通过这个活动,要深刻理解文化影响的深远持久,又要努力培养对海外华人文化的认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7. 教材P17[探究]

通过阅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

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人心动的情感、远大的理想、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激烈深刻的。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8. 教材P18[探究]

 (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这些语句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人们的人格。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2) 这种评选及其结果说明,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对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影响人们和交往行为和交待方式;另一方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这些书目。

9. 教材P19[探究]

 (1) 启发同学们进行口头表达,培养思维和交际能力。结合实际参与的文化活动,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文化丰富精神世界作用的体验。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个人的成长中的表现主要有: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中学生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能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自身的审判水平、道德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终身发展。

同时,文化塑造人生,中学生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学习和生活的精神力量,从而有利于全面发展。

评析中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正确处理参加文化活动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10. 教材P20[探究1]

(1)①《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欧仁·鲍狄埃于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号召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起来为真理而斗争的壮丽篇章。但是,这首诗整整经过16个年头,才出现在由朋友集资出版的鲍狄埃的《革命诗歌集》中。第二年,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用了3天时间为它谱曲。《国际歌》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战士们不屈的气节;中段旋律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

②1935年,中国大地上乌云翻滚。在四年以前的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一举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日军又于1933年侵占了我热河省,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我国华北的土地,为大规模侵略中国铺平了道路。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剑拔弩张,步步紧逼;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屈膝妥协,步步退让。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发出怒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田汉这时正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由于敌人的疯狂搜捕,他只好搬到上海的法租界居住。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竟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滥写靡靡之音,以什么《妹妹我爱你》《桃花江》《毛毛雨》一类歌曲,腐蚀人民的革命意志;有一些人专门写与现实斗争无关的所谓艺术歌曲来粉饰太平。虽然也有人写了一些救亡歌曲,但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歌曲只能在小范围唱唱,无法流行。针对这种情形,田汉同志想要写一些能唤起民众、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的歌曲。

恰在这时,上海一家影业公司在拍影片《风云儿女》。这是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剧本着重描写了从东北流亡到上海的两个男青年的遭遇。一个男青年投身抗日斗争,英勇牺牲了;一个男青年虽一度沉沦,但在穷苦女朋友的帮助以及男友牺牲精神的激励下,终于翻然猛醒,走上抗战前线。

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原是田汉所写,他按照电影情节的设计,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拟写了最后一节诗稿,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后来它被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就是这样在敌人的刀丛中,以满腔的激情写就了这战斗的诗篇。曲作者聂耳的处境与田汉一样,也正面临着反动派的威胁和迫害。聂耳当时在上海另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华联公司搞音乐。而他已得到敌人即将逮捕他的警告。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决定要聂耳出国暂避,他本人也考虑可趁此机会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以求在音乐上得以深造,同时,他抓紧出国前短暂的时间,尽力多做一些工作。《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个时候作曲的。

(2)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塑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信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言谈,要抓住两点:一是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二是《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文化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11. 教材P20[探究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其主要方面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40多年来,“铁人”精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大庆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铁人”精神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铁人”精神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12. 教材P21[探究]

从赣南的小山庄习俗的变迁,可以看出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化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精神享受、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已经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水平与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新娘的回答说明:随着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富起来后,科学技术、精神享受是青年追求的时尚,优秀文化对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教材P28[探究]

正式列入奥运会的体育运动项目有20多种,而没列入奥运会的就更多了,如中国的武术、日本的相扑等;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不同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就建筑艺术方面举例加以证明。北京故宫是明清24代帝王的宫殿,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宫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外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位于故宫中央,在汉白玉台基的衬托下,红墙黄瓦、飞檐翘首的三大殿犹如天宫仙阁,是故宫中最雄伟庄严的部分,充分体现了帝王的尊严感和君临天下的气势。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早期的基督教堂是具有隐蔽性的“宅第教堂·地下墓穴”,4世纪时出现了正式的教堂建筑。9~12世纪末主要是罗马式建筑,15世纪哥特式取代了罗马式建筑的地位。建筑艺术是封建主艺术观的体现,罗马戈让人望而生畏,哥特式则有飞腾升华,超脱尘世的效果。近现代的教堂建筑超出了教堂建筑的风格和套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教材P29[探究]

 (1)中国春节俗称“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都过春节。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活动因地而异,主要有以下活动内容:操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相互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包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观花灯。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的春节。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是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圣诞节期间,人们唱圣诞歌,送圣诞卡,吃圣诞大餐,内容丰富多彩。

从以上两个节日,我们可以感知中西方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的差异,可以领略西方文化的不同韵味。

 (2)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宰牲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巴西的狂欢节,英国的复活节,美国的感恩节,等等。

3. 教材P30[探究]

 (1)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依山就水的丽江古城,既无高大围墙,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目前,城内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城内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属于智利共和国的远离陆地的小岛——复活节岛。数百个造型奇特、雕琢精湛的石雕巨人,环绕着小岛在海风中巍然矗立,成为茫茫大海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学者们推测,这些石像是古代复活节岛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或酋长而建。据说当时每一位酋长或家长去世时都要立一座石像,因此石像都被立在代表不同部落或家族的“阿胡”(即基座)上,一般一个阿胡上立有5~7座石像,不同的阿胡可能代表不同的部落或者家族。在复活节岛人的心目中,这些石像具有崇高的地位,立像不仅仅是对祖先或酋长的缅怀,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石像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守护神。然而这些守护在石海边的巨人脸上带着忧郁的神情,似乎见证了小岛曾经接踵而至的灾难。复活节岛上有一种奇怪的象形文字,称为郎格郎格,意思是“会说话的木头”。它们像神秘的符号,刻在木板上,可能是一种不同于埃及和中国文字的象形文字。可惜西方传教士将木板文字视为“魔鬼的咒语”加以销毁,幸存的少量郎格郎格板是岛上土著居民偷偷地藏起来的,但认识这种符号的人早已死亡殆尽。准确破译这些符号,是打开复活节岛秘密的一把钥匙。

金字塔和神庙是古代埃及建筑艺术的典范。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阿布辛拜勒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阿斯旺南部尼罗河边的悬崖峭壁上,建于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期间。整个神庙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它面宽38米,高33米,深入山体65米。这座神庙是埃及石窟艺术的杰作。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阳光可以穿过阿布辛拜勒神庙60多米长的幽深通道,照在太阳神雕像上,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2)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有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伦巨石阵、麦加清真寺、比萨斜塔等等。

4. 教材P31[探究]

 (1)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表现为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的多样化。如德国民歌纯朴、严谨,反映出德国人坚定、稳定的性格。俄罗斯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赋予俄罗斯民族豪爽、乐观的性格,这种精神气质也在民歌中体现出来。印度尼西亚民歌常常与“热带宝岛”的自然风光相联系,风格明朗、抒情、飘逸。

(2)服饰之所以能够在人们心中引发多重感受,唤起认同或排斥感,源于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当我们看到西亚妇女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依旧衣装严整,蒙着面纱在大街上匆匆穿行,我们尊重她们的信仰与习俗,却不会简单地效仿她们,这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当我们看到前来中国旅游的洋人身穿皇帝的龙袍,或头戴皇后的凤冠霞帔双双摄影留念时,常常感到滑稽,忍俊不禁,这不仅仅是由于洋人的金发碧眼与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洋人的气质与中国服饰所蕴涵的文化特质格格不入。享誉世界时装界的巴黎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在中国举办他的作品展时曾说过:“中国一直吸引着我,中国文化、艺术、服装、传奇故事都令我神往。”他的话暗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表达了对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渴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某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是某一地区特定生活风尚的表现。中国的服饰文化正是以其独特的内涵立于世界服饰文化之林的!

筷子、刀叉折射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进餐习惯用筷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刀叉。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而且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使中国人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与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文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外国人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会重拾刀叉。

5. 教材P32[探究]

 (1)会徽,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图腾。会徽的意义超越奖牌、吉祥物、主体育场造型等一切奥运元素,它具有跨越国界的力量,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第17届奥运会会徽是罗马母狼养育罗马国王。罗马城的象征为一只母狼哺乳两个婴儿的青铜像。据《罗马史诗》记载,罗马城第一任国王罗幕路,就是被母狼哺育的两个婴儿中的一个。从此,罗马人将狼视为恩兽,以“母狼育婴雕像”作为罗马的城徽,1960年罗马奥运会会徽的主要标志就是罗马城徽。在“母狼育婴雕像”下方,五环代表了奥运会的到来,罗马数字1960标明了举办时间。公元前80年,罗马帝国以征服者的姿态,强行将第175届古奥运会从奥林匹亚移到罗马举行。但当2000多年后,奥林匹克圣火在这个城市再次燃起时,和平与快乐成了主题。

 第27届悉尼奥运会会徽取名为“新世纪的运动员”。本届奥运会会徽采用了大海的蓝色、澳洲大陆的红色、阳光的黄色和空气的白色作为基调,象征了澳大利亚绮丽的风光和清新原始的自然环境,契合了本届“绿色奥运”的主题。澳洲土著人文化在会徽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三支土著人狩猎用的回力标组成了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土著人的图腾“蛇”则装饰在构成运动员双腿的回力标上。运动员手中燃烧的圣火,则由悉尼歌剧院经典的屋顶造型演化而成。亲和力很强的艺术性文字好似沙滩上随手写出一样随意,拉近了设计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

第28届奥运会的会徽是雅典橄榄枝回归爱琴海。2004年奥运会回到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希腊雅典。雅典奥运会徽会徽的主体是一个橄榄枝缠绕而成的桂冠,形状为古雅典城形状。在古代奥运会中,桂冠代表冠军的荣耀。此外,橄榄树在雅典还被视为圣树,是雅典市的市树。橄榄枝象征和平,组成的图案同时也象征生命圈、天空和大海。会徽下方是“雅典2004”字样和奥林匹克五环。

 (2)在古希腊人看来,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为此,他们大肆进行宗教崇拜,举行各种祭祀。他们用体育竞技来娱乐神祗,祈求庇护,这些祈求活动逐渐发展成了定期举行的全希腊性的节日竞技,统称为泛希腊运动会。在泛希腊运动会中,最著名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古代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为期5天,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开始于公元前776年,优胜者戴上桂冠或橄榄冠,受到英雄般的尊敬和拥戴。

19世纪末期,在法国人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奥林匹克运动在欧洲开始复兴。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3)伴随着现代奥运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奥运会会徽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与进化。从早期复杂的招贴画式会徽到今天简约抽象的艺术性徽记,城市与民族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会会徽的上面,让人感悟到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6. 教材P33[探究]

 (1)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纪念碑。文化遗产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要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和保护。

(2)我国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如湖南江永的女书、原生态民歌、古藏戏、长阳土家哭嫁歌,西安鼓乐、川戏中的变脸等。

7. 教材P34[探究]

 (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8. 教材P35[探究1]

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我们以广告为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具有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广告是什么,顾名恩义,就是广而告之。广告是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介绍商品知识的同时,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告是桥梁,它连接生产和消费,辅佐企业开拓市场,又引导人们适时消费;广告是信息,它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电视连续不断在播映,报刊连篇累牍在刊登,广播络绎不绝在放送,网络铺天盖地在显示……假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广告,人们也是很难受的。因为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时尚,生活的消费,临时的急需,等等,统统失去了向导。况且,没有广告和言语的赞助商,就会没有出色的新闻,没有感人的连续剧,没有精彩的体育竞赛,生活就显得没有色彩。广告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的广告标版,成为国内商家的必争之地,就可想而知了。须知,广告是一种导向,它以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所不包的信息引导人们感受现代气息,拓宽人们的生活视野;广告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不断创新生活文化观。

9. 教材P35[探究2]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总之,人口的迁徙,对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 

10. 教材P36[探究]

我们可以通过人际交往,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欣赏电视、上网查询、发送手机短信、阅读电子读物等方式来搜集资料。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

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11. 教材P37[探究]

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7世纪初,日本派遣使者与隋朝通好。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

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在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传教士起了巨大作用。在众多传教士中,利玛窦是最突出的。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华,为了结交中国的学者和官吏,他苦心钻研儒学,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并自称儒者。利玛窦在华共生活了28年,其中在北京住了10年,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文本。孔予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于16世纪末传入意大利,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继利玛窦之后,大批意大利传教士接踵来华。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 教材P39[探究]

 (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戏戏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例如:我国传统绘画,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们的认知、信仰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再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信”,今天我们仍然强调“诚实守信”,构建诚信社会。

2. 教材P40[探究1]

 (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少数民族的风俗,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来回答。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和民族性及其符合民族心理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3. 教材P40[探究2]

 (1)同学们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4. 教材P41[探究]

毛泽东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毛泽东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吸收、消化、总结,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5. 教材P43[探究1]

这两种意见都不全面,对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将精髓视为财富,要坚决地继承和发展创新,将糟粕视为包袱,要坚决抛弃,所以对传统文化应批判地予以继承。例如,“忠”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要人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维护国家利益而献身,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就是财富,应该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对现实生活来说是包袱,应该抛弃。

6. 教材P43[探究2]

我们今天所说的“实事求是”是指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容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阐述的“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涵义,用这一概念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坚实的哲学平台。这也说明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应该有所发扬地继承文化传统,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正确地发展传统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积极能动的继承。

7. 教材P44[探究]

观点一是片面的。认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消极方面,应予以摆脱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也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正确思想,对此我们应予以借鉴吸收,不能全部抛弃。

观点二也是片面的。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许多合理成分,但也有不少消极成分,正确的做法是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这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但均不全面。它们分歧的焦点在于对传统文化只是一味继承,还是彻底抛弃。正确的方法应是对糟粕坚决淘汰,对精华坚决继承,并能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正确方法。

8. 教材P45[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强大的存储和多媒体功能及其在信息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方面的强大功能,真正实现了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中外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保存,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创新。

9. 教材P46[探究]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讲的“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老子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无等差的爱,无论任何人,都不分轻重厚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韩非子崇尚法,强调法的重要性,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要求人人必须遵守法;韩非子还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这些思想因为对立不同,所以互补,共同组成了一股著名的思想运动潮流,共同推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这种推动力是一种合力,众多学说都功不可没,不能厚此薄彼。

10. 教材P47[探究]

 (1)①私塾是一种个别化教学,老师逐个向学生传授知识,一个教师只能教几个至多十几个学生;无固定、统一教材,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水平。②课堂教学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以班为单位实施教学,每班人数固定,教师按课程表上课;课堂教学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按规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有固定的教师,课堂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③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整个学习活动,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实现真正的共享和社会化,打破了时空界限,扩大了教育规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通过人机交互等众多途径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实现个别化学习。

 (2)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起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随着教育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 教材P48[探究]

 (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说到底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采风原指民歌的采集,现泛指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文学艺术工作者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民间文化,获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感受群众对文化创新的要求,激发创新的热情,并为文化创新提供来源和动力。

(2) 采风活动,文学艺术工作者通过“三贴近”活动,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采风活动贴近群众,可以获得新的艺术形式、激发创作的灵感,从而将散布在民间各个领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使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得以体现。通过采风活动,可以更好地体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工作者文化创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又能使文化作品更加自觉有效地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也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开拓文化市场。

2. 教材P49[探究]

(1)鲁迅的作品有《彷徨》、《呐喊》等小说集,有《狂人日记》、《药》、《孔乙己》、《头发的故事》、《 阿Q正传》等小说,有《而已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三闲集》等杂文。高尔基的作品主要有《童年》、《母亲》、《在人间》、《我的大学》、《在草原上》等。

两位大师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读他们的作品,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问题,更要引发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2) 鲁迅的文学作品,尤其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的作品一方面深刻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们痛苦的生活和挣扎,另一方面又冲破传统礼教写了少数有识之士的觉醒。鲁迅作品实际上揭示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这个社会在中国维持了几千年,构成了从先秦到“五四”时期的全部历史,所以,鲁迅通过其作品控诉了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

高尔基早期的文学作品,揭露了社会现实的丑恶,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小市民的自私保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他们反抗压迫剥削、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要求。高尔基的晚期作品,尤其以《母亲》为代表,生动地反映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规律,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

鲁迅和高尔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实践的不同,以及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色的不同。中国和俄国有不同的国情和社会现实,必然会为作家创作提供不同社会实践经历和体验,鲁迅面对的是当时最主要的思想启蒙任务——唤醒民众,而高尔基的创作一部分是反映其对自由民主社会的向往,另一部分反映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

3. 教材P50[探究]

(1)在清代中叶,我国剧坛上,除了昆曲之外,民间的地方戏曲兴盛起来。由于清廷最高统治者喜爱戏曲,凡皇帝、太后祝寿、皇室喜庆,都要举行庆典演出,已成惯例。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为庆祝乾隆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这样,三庆班演完祝寿戏欲罢不能,就留在北京继续进行民间演出,越演越火。徽班在进京演出的过程中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使自己更加丰富,不久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开始了我国国剧――京剧的孕育期。到1840年前后,徽班中演的戏,无论在剧目、声腔、音韵、舞台演出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与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京剧形成的标志。

杂技芭蕾是一种将传统杂技与芭蕾艺术完美结合的创新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剧目“天鹅湖”于2006年荣获中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已在海内外演出了100多场,广受欢迎。杂技版的《天鹅湖》在完全保留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前提下,将诸如“大跳板”、“滚环”等国际金奖杂技节目与“四小天鹅”等原剧的经典舞蹈场面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结尾处更是创新独特地将爱情战胜邪恶的动人场面安排在了中国紫禁城。从杂技到芭蕾,从东方到西方——当天鹅公主轻灵飘逸地在王子的发心踮起足尖的那一瞬间,艺术的创新与现实的国际意义同时得到了完美实现。

(2)在日常生活中,为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每位同学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有文化创新的意识,并付诸实践,建立对待文化创新的积极态度。首先,要自觉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感悟中华文化的内涵,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次,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另外,要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为发展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4. 教材P51[探究]

(1)我们不能否认创作者的灵感和自身的聪明才智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但文化创新的需要、灵感、动力、标准均来自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的结论。因为灵感来源于社会实践中经验的积累,而且是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出来的,不可能凭空产生,创新者的聪明才智只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辅助条件,可以说作者的聪明才智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融合和提升。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 教材P52[探究]

文化创新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传统的改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 教材P53[探究]

在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的发展过程中。最初,人们把“孝”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这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在发展过程中,“孝”被纲常化后,称“父为子纲”,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发展到“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而现在我们提倡的“孝”,是在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分关系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这种认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孝”的糟粕部分的去除,又是其精华部分的弘扬,并加进了新时代人格平等理念,又体现出了文化的创新。经过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文化在批判中有继承,在继承中又得到发展。

7. 教材P54[探究]

例如:散文诗。散文诗有自己独特的气质,那就是把诗和散文二者的“最佳美学特点”溶化成为自己的独特的美学特点。这个美学特点是通过意绪、情感、境界来体现,以揭示最深刻的思想和时代感,这便是所谓诗意和诗意的美;散文诗的这个美学特点还表现在它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舒展自如地运用语言,并充分地发挥人类语言表情达意的音乐感、节奏感,这便是所谓的散文美。散文诗的特征以及它之得以存在,在于它集中了并溶化了诗和散文的美学特征,而又独立于诗、独立于散文之外。要言之,它已成为诗和散文这两个文学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以外的第三种文学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8. 教材P55[探究1]

《梁祝》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学习和借鉴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观点。交响乐是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先进的艺术形式,但我们要跻身于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梁祝》用西方音乐形式完全地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文化事例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同时梁祝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感动,也说明本民族文化可以与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到共鸣点,人们对优秀文化唤起美好情感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这也是不同文化进行借鉴和交融的基础。

9. 教材P55[探究2]

本活动中列举了三种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从而否定或贬低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第二种是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只有第三种观点是正确的,即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积极创新,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辉煌。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创新与借鉴、融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 教材P62[探究]

尼罗河产生了古埃及文明,恒河是古印度文明的摇篮,小亚细亚的两河流域有古巴比伦文明,而古希腊文明则源于爱琴文明。

虽然古代有的文明历史比中国早,有的文明范围比中国大,如巴比伦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腊罗马的文明,但这些文明却因遇到外力的打击,或者自己腐化而逐渐衰退、消亡了。同样是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大文明古国消失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丧失了文化创新能力和动力;中华文化不仅保存下来,而且能够在每个历史时代都保持进步的势头,其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具有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能力和活力,与时偕行,奔涌向前,生生不息。此外,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 教材P63[探究]

教材借用基辛格之口说明了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更能创造灿烂的未来。这表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过去,在未来还将继续存在发展下去,中华文化前景光明远大。

在中华文化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文化的高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历史性变革,吐故纳新,自强不息,创造了人类文化的奇迹。诗经、楚辞、秦砖汉瓦、乐府骈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书法绘画、戏剧艺术、兵马俑、万里长城、大运河等等,都印证并代表着中国文化的辉煌,展现着中华文化创造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化的自豪和骄傲。但是,人类的历史发展不会止步,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要被推向前进,我们必将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如我国在奥运会上连创佳绩,我国的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等等。

3. 教材P65[探究]

(1)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因此,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作为历史进步潮流发展的时期,也是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局面的确定时期。

(2) 明之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尤其清代的闭关自守,导致了中华文化衰败的图景:①为了阻止士大夫非议朝政,满清贵族借政治手段解决文化问题,对学术思想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摧残。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数千年血肉浇铸而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化真精神从舞台中心滑向边缘,丧失了原有的约束人心的力量和启迪智慧的功效,导致民族心理结构逐渐龟裂,趋于崩溃,不知礼义廉耻,整体上趋于嚣张虚浮。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⑤西学大量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展,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 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中国自近代以来,国力衰微,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不仅使一脉相承的龙文化得不到相应的传扬,而且龙的形象也打上了落后、愚昧的烙印。国家的衰微导致了文化的衰微,文化的衰微又进一步使国家衰微。

4. 教材P66[探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惠及世界的科学技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这些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恢弘。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贵;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5. 教材P68[探究]

例如,在数学领域我国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如十进位制、《九章算术》等。再如,在医学领域,中医药学是至今仍然屹立于现代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汉代的《神农百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明代李时珍完成的著作《本草纲目》,全书涉及动物、植物、矿物、地质、农学、天文、地理等领域,不仅对中国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6. 教材P69[探究]

(1)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水为江南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婉约而不粗犷,清雅而不豪放,精巧而不敦厚,活泼而不朴拙是吴越文化的特色。而滇黔文化则具有边陲山寨的文化特征。内敛厚重、热情奔放和多样化的民族个性是滇黔文化的特色。

(2) 通过对比,理解地方文化的差异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另外,学生还可用自己的家乡文化与材料中的两种地方文化作对比,并分析原因。

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一方面说明不同的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另一方面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7. 教材P70[探究]

(1)如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又如傣族舞蹈具有恬静、幽雅、细腻的特点。再如苗族的歌舞曾在国内外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芦笙舞、鼓舞、板凳舞等是流行的舞蹈。再如侗族舞蹈,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

(2) 如云南少数民族的葫芦丝,其经典曲目有《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吐良是景颇族的笛子,其著名曲目是《欢乐的景颇山》。笙的著名曲目包括《凤凰展翅》、《晋调》等。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 教材P71[探究]

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百年来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就是因为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蕴藏在其中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2. 教材P72[探究]

土尔扈特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展示了各兄弟民族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化下,使得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3. 教材P73[探究]

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和平、崇尚交流的民族品格。

我们的祖先早就把“讲信修睦,善辞让,去争夺”作为处理天下事的重要原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我国政府先后于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四度发表国防白皮书,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此外,我国提出和平崛起,并主张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朝核危机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品格。

4. 教材P74[探究]

夸父追日:是《山海经》记载的古代神话故事。古时,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树木都被晒焦了,河流都被晒干枯了。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为了追上太阳,将它捉住,让它听人的指挥,夸父告别了族人,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风一样追去。夸父一直追着太阳跑,眼看着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终于,夸父在太阳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太阳。一团红亮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了,但是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渴死了。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的鲜桃为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为战胜干旱而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

大禹治水: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滔滔洪水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和积蓄也为洪水所吞噬。大水经年不退,灾民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流。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禹接受任务治理洪水,他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改变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采用疏导的策略,根据地形地势疏通河道,排除积水,洪水和积涝得以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大禹不仅聪明能干,更为可贵的是,他富于牺牲精神,勤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治水工作艰苦而繁忙,他和涂山氏女结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家去参加治水。他作为一个部落首领,“身执耒锸,以为民先”,亲自指挥和带领大家劳动。由于风吹日晒,栉风沐雨,他的脸孔都变黑了。由于经常光着双脚下水干活,他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他就这样“劳身焦思”,在外面辛辛苦苦地干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大禹治水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与水旱灾害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愚公移山: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毅力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斗志。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爱女,名叫女娃。女娃游于东海,与仙女竞游嬉戏,不料至深海溺水而死。女娃死后,变为彩首、白喙、赤足的小鸟,随父狩猎,绕飞林中,悲鸣声“精––卫––”,炎帝就赐小鸟“精卫”之名。精卫听得父亲“海何以不平”的歌词,遂下决心,填平大海!于是,她每日衔西山之木石填于东海,木石虽瞬间即被浪涛冲走亦不气馁罢休。人们用精卫填海来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 《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说明人要有不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这些典故和名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它表现为一种奋发有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品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并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 教材P75[探究]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明末顾炎武的名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鲁迅的《自题小像》。

此外,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警句还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鲁迅全集》

(2)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祖国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形象,维护祖国统一等。如在台湾问题上,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边一国”,反对外国势力干涉。

通过活动理解:中国人民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其内容。

6. 教材P76[探究]

尽管所处年代不同,但他们热爱祖国,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会于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的热情是相同的,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

7. 教材P76  [探究2]

可结合自己的情感,从祖国的繁荣、昌盛、田泰等方面来祝福我们伟大祖国美好的未来。通过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体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8. 教材P77  [探究]

(1) 教材选取革命战争年代在延安生活过的诗人贺敬之的作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作品,意在说明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将更加发扬光大。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党中央、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培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发扬延安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 这些革命传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升华。继承革命传统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对于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9. 教材P78[探究]

(1)这些精神不但感动了特定时代的中国人,而且至今仍在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将来也必将如此。事实上,新中国的大厦就是靠这种精神力量支撑起来的。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多少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默默奉献。这些精神共同的内涵,我们可以说是对祖国真挚的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赤子情怀,是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其实质都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如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载人航天精神贵在“特别”,也难在“特别”。这“四个特别”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要有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成效。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 教材P79[探究]

赞成观点二。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科学论点是建立在对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分析和民族精神极为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都离不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就谈不上发展经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要单打一,经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弘扬和培育好民族精神,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那种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忽视或否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观点是片面的。

11. 教材P80[探究]

这两个镜头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党面临的任务不同,但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发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从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赶考”到胡锦涛来到西柏坡考察学习,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继承性是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振兴,需要继承优秀民族传统精神。发展性是民族精神的又一基本特征。民族精神是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进行创新。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 教材P86[探究1]

通过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和丰富多彩。

外国朋友的话,从服装的变化这一侧面,说明当代中国的巨大变化。类似的例子如:点击互联网,某个互联网论坛上信息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体现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过去在农村,人们只能在露天里看电影,现在可以在电影院看电影,在家看VCD、电视、家庭影院等。

2. 教材P86[探究2]

 (1) “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例如,借助于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传遍大街小巷;手机短信被众多人接收和传播,并且产生了“拇指经济”。

 (2)文化生产的个性化、盈利性、规模化、产业化,文化消费的从众性、时尚性;文化生产的民族性,文化消费的趋同性、选择性,等等。

3. 教材P87[探究]

观点一描述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观点二揭示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二者都是片面的。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人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商业性,也会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一些不良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文化生活的喜忧并存,要求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4. 教材P88[探究]

我赞同家长C的观点。因为重友情,并不是要进行“人情消费”,中学生自己并不挣钱,所花费的钱都是家长给的,生日、节日互赠高档礼物,到饭店请客吃喝容易导致攀比,把友情庸俗化,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生活中,应当对同学之间的礼尚往来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反对盲目攀比,赶时髦,追求所谓的时尚,从事一些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适应的礼尚往来活动。从这方面看,材料中B和C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中学生之间互赠礼品应围绕有利于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世故化、成人化。

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时尚文化,并不是任何时尚都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有些时尚的东西往往是披着文化的外衣宣传落后甚至是腐朽的文化。

5. 教材P89[探究]

(1)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港台流行音乐,金庸、古龙等一些人的武侠小说,崇拜明星、歌星。年轻人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赶时髦,有的羡慕明星的生活方式,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明星为榜样进行自我塑造,等等。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它们后来大多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流行的未必是长久的。

(2)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经过了时间老人筛选过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如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并不过时,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现在流行的作品有的能成为经典,有的如过往的烟云。

(3)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她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流行文化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酒一样醇厚,经典文化是绿色文化,因为智慧之树是常春的,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

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它本身的价值,看它是否经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一个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看它的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因此,在文化史上,经典作品不一定是流行作品,而流行作品也不一定是经典作品。只有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同时只有真正的经典作品,才会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因此要正确看待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流行作品,不要盲目赶时髦。

6. 教材P90[探究1]

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现象。如,打着研究《周易》的旗号,搞封建迷信活动;个别有险恶用心的人组织邪教组织;等等。对待这些现象,要提高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抵御能力。国家应当坚决给予取缔,因为它与我们弘扬的社会主义文化格格不入,背离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7. 教材P90[探究2]

生活中,类似的文化现象还有:一些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生产盗版光碟,生产黄色书籍;文化消费中的庸俗化倾向、崇洋风气;有些人盲目追求所谓的“名人”效应;等等。

文化现象具有复杂性,现实生活中,很多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经常经过包装,掩盖其落后性和腐朽性,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对它们进行辨别,容易受到它们的侵蚀。材料中提到的“洋店名”“洋牌匾”以及为了搞封建迷信、光宗耀祖而修建庙宇、祠堂等,都属于这类文化现象,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识破它们的真面目,以免受到这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8. 教材P91[探究]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事业。

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错误观念没有彻底清除,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地方还会沉渣泛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一些落后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缺乏辨别能力,从而相信一些落后文化现象;再就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人们精神生活中来,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因此我们应当树立科学精神,提高辨别落后文化的能力,使自己的文化生活更加健康向上。

9. 教材P92[探究]

 “法轮功”痴迷者所制造的一起骇人听闻的自焚事件及其所带来的悲惨后果,启示我们要认清邪教这种腐朽文化的错误实质,拒绝邪教的精神污染,自觉抵制邪教“法轮功”。抵制邪教“法轮功”的建议如: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人们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勤奋学习、崇尚科学、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思想的侵蚀;等等。

10. 教材P93[探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迅速发展,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借助于网络;经过包装也迅速地蔓延开来。如,网上赌博、购买六合彩、网络算命、预测未来、寻找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进行交友、在网上散布反动言论、淫秽网站以论坛的形成出现等等,这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经过精心包装,往往以正常的面貌出现,必须加以鉴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种腐朽文化的变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道德修养,依法进行管理。

11. 教材P94[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就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就是更加丰富而且感染力强,除了原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外,伴随着电视、手机、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电视相声、电视小品、手机短信、网络小说、网络歌曲也应运而生,且获得了飞速发展。有的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再创作,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使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如,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的舞蹈《千手观音》就是其中的一例。舞蹈《千手观音》主要运用了手的变化来表达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千变万化。21位演员通过手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组合,在绚丽多彩的灯光辉映下,给观赏者带来极大的关的感受。广大观众都对这支近乎完美的舞蹈作出了“震撼、激动、流泪”的评价,可见作品的感染力之强。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教材P95[探究]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借鉴和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在反思和推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在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发展的关系。

先进文化应该是开放的。要以博大的胸怀,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优秀的精神文化,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外来文化和优秀思想成果,我们都要借鉴汲取。同时,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也要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生活方式的影响,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盲目的排外主义,又抵制“全盘西化”,博采众长,开拓创新。

文化具有继承性。任何时代,任何文化都是对以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各自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与创造,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事业的宝贵财富,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自觉地汲取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精神养料,用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同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新。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中外历史文化的成果,从而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新文化。

2. 教材P96[探究]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它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一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深刻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法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改造。为此,他们高举民族和科学的旗帜,大力倡导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掀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同时,还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研究、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斗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正在苦苦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出路的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历程。可见,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

3. 教材P98[探究]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对推动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没有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借口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错误的。

4. 教材P99[探究1]

我国把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第一,在思想文化领域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还有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彼此共存;第二,自由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第三,真理愈辨愈明,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只能通过辩论和争鸣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因此,“双百”方针是我国文化建设应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以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为例:正是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广大电影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挥出空前的创作热情。除创作了一批进一步描写长期民主革命斗争历程的影片外,又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影片。这些不同题材的影片以多侧面、多角度反映了新中国的面貌,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精神。

5. 教材P99[探究2]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时代特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伟业。这样的伟大实践必然会对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正是实践中提出的各种新的文化问题需要回答,涌现的各种新的文化现象需要概括,萌发的各种文化新芽需要培育,文化创新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无限丰富的资源。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于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才能获得鲜活的素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6. 教材P100[探究]

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创建活动,“四有”公民的培育,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材料中列举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一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项活动既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又使青年志愿者们得到了锻炼,对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四有”公民的一个好举措。

7. 教材P101[探究]

 (1)事例:1987年8月8日,杭州市武林广场的一把大火将5000多双温州生产的劣质皮鞋付之一炬,温州几乎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痛定思痛,温州人重整发展思路,竖起“质量立市”大旗。2002年8月2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作出决定:从2002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温州的“诚信日”。经过几年努力,如今的温州已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

(2)启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它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指导方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文明建设将会一事无成。

8. 教材P102[探究]

观点一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是其可取之处;但否认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大,只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就够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观点二既承认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又承认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是正确的。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为人们提供关于世界总体特别是人类社会的知识和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一个兴盛的民族和强大的国家,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仅需要自觉地进行实践探索,更需要大胆地进行理论探索,这就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教材P103[探究]

 (1)参加过哪些活动,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明。如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建文明学校、争做文明学生,我为学校添光彩’’的演讲活动;助残扶贫、尊老爱幼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从我做起,告别不文明言行的“三讲一树”活动等。

(2)参加活动后的体会可围绕提高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等方面来谈。从中进一步理解“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当前实际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 教材P105[探究]

这些先进模范人物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都是当今社会的道德典范,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中华民族美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教材P106[探究]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仍然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它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等等。

3. 教材P108[探究1]

观点一:这种观点总体上说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诚实守信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市场主体是可以追求利益的,但要用合法手段,不能一味为了赚钱而违规违法。市无信不立,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

观点二:正确。诚实守信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恃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观点三:正确。道德观念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被赋予时代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辰,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碗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应汲取营养、丰富发展。

观点四:这个说法是极其错误的。市场经济有其弊端,但不是必然导致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宏观调控的合理利用会克服市场调节的消极方面。

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发展,越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强调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需求。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

4. 教材P108[探究2]

上述道德规范见诸很多法律当中,例如:2O05年4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应当“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法律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人们的行为的社会规范,尽管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更高的要求,法律维护社会道德,遵守道德有利于人们遵纪守法。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相关的法律条文,说明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5. 教材P109[探究]

(1)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遇到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道德冲突,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某校广播电台开辟了一个“我眼中的校园”的栏目,发动全校学生将在校园里观察到的好行为或不良现象写成稿子。这个活动还与“行为规范养成评比”结合起来,被表扬的班级在行为规范评比中加分,被批评的班级则要相应减分。负责编审的老师收到一篇稿子,反映自己班同学在校午餐时,将吃剩的饭菜就近倒进教室旁边的下水道,使下水道经常堵塞。后面署名:高二(5)班晓曼。听到广播里的批评稿,正在食堂吃饭的高二(5)班班主任吃惊不小,赶紧回到教室。一进教室就有学生上前告状:“广播里批评我们了,是晓曼写的稿子!”“我们班级的行为规范评比要扣分了!”老师惊讶,学生们首先迁怒的不是把饭倒在下水道里的人,而是写稿批评自己班不良现象的晓曼。

6. 教材P110[探究1]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7. 教材P110[探究2]

这些言论的共同点是强调了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来评论。生活中有道德高尚的人,文天祥、雷锋、任长霞,也有道德水平低下的人。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8. 教材P111[探究1]

上述现象割裂了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

对于一个人来说,仅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否则,有可能会使我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无法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甚至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做不道德或违法犯罪的事情。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公民。

9. 教材P111[探究2]

赞成①④观点,反对②③⑤⑥观点。②属于典型的拜金主义,③属享乐主义,⑤⑥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属于个人主义。

根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来对这些价值观进行评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认识思想道德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观。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同各种错误的和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斗争的过程。

10. 教材P112[探究]

这个设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谈一些体会,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孝敬父母长辈、尊重老师同学、阅读名著、严于律己、助人为乐等。

交流过程中要认识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切忌空谈,注重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