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legends进不去:培养有技能高素养的企业员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02:52

培养有技能高素养的企业员工

——石兆胜校长及胶南职业中专的创新之道

陶继新

石兆胜,1963生,山东省胶南职业中专书记兼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在省级以一报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篇。

2007年5月底,胶南职业中专05级的1400学生已经全部安置到位。中国铝业集团青岛分公司首批用工120人,一次从我校录取105人。2007年6月中旬,06级应安置学生大部分拥有了就业去向。就业走向的走红,带来了招生的火爆。2007计划招生1800名学生,由于学生的强烈要求,不得不一再追加招生指标,最后竟然达到2680人。如果学校还有教室与宿舍,还将是一个更大的数字。

于是,人们纷纷前来学习,探寻这所品牌学校飞速发展的原因究竟在于何方?

上篇:企业冠名班实现三方共赢

大凡到过胶南职业中专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有异于其他学校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服装并不整齐划一,各个班级大都自成“格局”。原来,这些学生一入学校,就被有关企业争相“订购”,且进行了“冠名”。一入学校,就被这些企业用自己的服装打上“印记”。在企业看来,这些学生不但是他们未来的员工,而且现在就应当进入角色。而服装,则是一个重要的标记,它会从外在的形态渗透企业的文化。

一、定向使学生有了就业定心

从2005年开始,胶南职业中专就实施了以组建校内企业冠名班为主要方式的定向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下订单,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学校结合企业需求,出菜单,确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训;最后,由企业埋单,承担学生的培养费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核心专业技术培训。

青岛现代造船公司是第一个在胶南职业中专开展定向培养且冠名的企业,他们和学校共同挑选家庭贫困、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双向选择组班,企业按每人2600元的标准承担培养费用。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在校接受一至二个学期的专门培训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半年的集中半工半读,每人可得到工学补助6000元,一次性就挣足了三年的学费。企业还设立总经理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学苦练,提高技能。家庭贫困、濒临失学的张萌同学,被选拔到造船班半工半读后,苦练焊接技术,获得一等奖学金,连同工学补助,半年挣到8000元。他激动地说:“半工半读让我有学上,能挣钱,真帮家里大忙了,半年的收入,就赶上俺爹累死累活干两年的了。”

在总结与青岛现代造船有限公司合作试建首个现代造船班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6月上旬,胶南职业中专又在学校召开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洽谈会”,三十多家企业应邀到会。与会企业代表纷纷向学校提出用人要求,八家企业当场签订协议:从06级相关专业选拔学生组建冠名班,为企业定向培养2008年用人。另有几家单位也提出了用人需求。会后,学校迅速落实协议精神,先后在06级学生中组织选拔冠名班:中国铝业集团青岛分公司首批用工105人、现代造船班60人、双星轮胎班125人、双星机械班99人、中集班55人、富士康班242人、海信电器班59人、海信通讯班50人、澳珂玛班86人、安普泰科班54人、上汽通用37人、胜代机械37人、成霖科技61人、圣美尔服装43人。目前,学校已有85%左右有就业需求的在校学生,自二年级起就进入冠名班学习。

冠名之后,就有了就业定向,学生也就有了定心。因为他们毕业之后有了出路,特别是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犹如一块石头落地一样,踏实、放心起来。于是,便旁无他顾地投入到学校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去。

定向也是定责。既然是未来企业的员工,就要有企业员工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努力学习和做好工作的动力支撑,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学生大都从当下就开始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起跑。

二、企业着力培养未来员工

冠名之后,就等于在校学生成了他们的未来员工,培养他们,就成了企业天经地义的责任。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培养内容与形式。

1.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到企业参观,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要“嫁”的对象“相亲”。由于参观的企业是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学生参观时关注的就不只是企业的设备与员工的技能操作,还包括企业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环境。尽管此前对企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那毕竟是耳听之言或书上之语,亲自耳闻,就有了更深的印象,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比如,双星机械总公司就分专题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通过组织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参观工人师傅工作情况、组织骨干工人结合亲身经历讲体会等,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有了较好的设计,超前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认同感。

2.企业派教师到校上课

既然成了冠名班,学校与企业就成了发展共同体。在师资管理上,学校和企业成立了冠名班合作教学管理小组,由学校冠名班的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小组的职责、经费使用、教学合作计划、合作期限、评价方式等均有明确的要求。

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由学校专业教师任教,有些具有行业特点的先进工艺技术,由企业根据教学计划派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冠名班兼职教师来校进行核心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指导,通过学校实训基地的设备进行现场操作,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企业总裁为学生报告

现代企业总裁都是有思想有文化的企业家,他们关注冠名班学生的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关注企业精神的培养。对于这些未来员工,他们大都要做一场精彩的演讲,淋漓尽致地讲说企业主体共持的价值取向、道德归属、思维方式、文化思潮、生活观念、发展走势等意识形态及共创的精神氛围。他们认为,企业精神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所在。总裁讲话具有很大的“诱惑性”和渗透性。他们讲过之后,学生大都热血沸腾,对企业的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的希望。

一位听过双星集团总裁报告的学生说,这个企业的优秀文化、先进的管理思想深深打动了我,总裁的“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积德行善”,让我看到了企业的希望,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4. 进行诚信敬业教育

学生入厂后,企业结合学生岗位开展诚信敬业教育,让学生诚信做人、勤恳做事,做到爱单位、爱岗位、爱同事。促进学生从单纯找岗位向爱岗位转变,从会干向干好转变,从干好向创新转变,真正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2007年4月份进入双星的薛杰现在是车间的团支部书记,他在学校举行的优秀实习生报告会上讲到,一踏上工作岗位,企业的领导、指导的师傅就对我们进行“做事先做人”的教育。

记者在双星集团采访的时候,特别关注了每个工作岗位上的“诚信文化”,不但有弥撒着其所在企业的文化理念,还有身为师傅的小老板的文化格言。其中的诚信、敬业等精神,几乎无处不在。让你不得不佩服这些文化水平未必超过教师的师傅,竟然如此重视文化的作用。

5.先进设备用来进行培训

针对学生机械加工基础好,学习掌握操作技能快的特点,企业将他们作为车间重点设备、关键设备操作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TPX6313×40落地镗是加工车间新引进的新式大型数控镗床,用于加工横梁、连杆等大型关键工件,质量要求非常精细,操作难度非常大,没有高的操作悟性和技巧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学会、学精,就是这样一个重点岗位,企业从各方面优中选优,最后选定了学生邵星村作为该设备的重点培养人才。他在师傅徐洪武的结对培养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先从基本操作功练起,采取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的“三勤学习法”,短期内就掌握了落地镗基本操作方法,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现在已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工了,师傅徐洪武表示,照这样的速度学习,不用三个月的学徒期他就能独立完成落地镗加工,成为年轻员工中的技术能手。

三、自编适应企业需要的新教材

现代企业需要员工基本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当然,也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材。据副校长韩加增讲,现行教材有相当一部分不太适应冠名企业的需要;况且有些还是大学专科用的教材,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所以,必须有一套适应企业需求的新的教材。为此,胶南职业中专与冠名企业联手,大力开展校本教材研发。编写者依据繁杂的体系简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高难的书面训练低实化的原则,根据企业文化特点、企业用工标准、企业技能要求及学生知识拓展的需要,对相近专业课进行有机整合,增加实际生产需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删除重复的知识点;调整部分知识学习的先后次序,形成企业冠名班教材。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技训和实践的课时比例。

周兴德老师对记者说,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的校本教材已有16本,教师根据这一新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相应教学模块。例如,在机电专业中,将《物理(下册)》、《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力电子技术基础》整合为《电学基础知识》模块,将《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机与变压器》和《电工仪表与测量》整合为《电学知识与训练》模块,将《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的知识合并为《机械基础知识》模块,将《金属工艺学》、《焊工工艺学》、《车工工艺学》、《钳工工艺学》整合为《机械加工技术》模块。

模块式教学计划的执行和灵活的课程设置,一是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解决了教材滞后于实际需要和学科内容重复教学的问题;二是增强了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大技能教学力度;三是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适用性,满足了升学、就业和创业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较好地解决了职校生整体素质差、个体差异大、厌学或吃不了的问题。

石兆胜校长认为,冠名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真正实现了先进生产技术与雄厚师资力量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以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理想境界。所以,近年来,很多企业特别看好胶南职业中专的学生,学校招生之前,便纷纷前来签订用人协议和人才培养协议,商讨冠名事宜。他们亲自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甚至参与招生,以便选择自己满意的学生进行培养。

中篇:学生进入“实战状态”

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将学生引进“实战”状态,使他们在真实的生产背景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学促工,以工促学,工学相长,技能水平得到螺旋式提升,实现了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一、把企业引到学校里

由于胶南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学习了一定的操作技能,有的还达到了熟练操作的水平。所以,学校依托数控机床等实训设备,与10余家相关企业紧密型合作,为他们组织产品生产与半成品加工。这样,学生既练了技能又了出产品,既学了本领又得了报酬。学校结合车间岗位情况,以二倍于岗位的数量把学生编成若干小组,轮流交替上岗。依据产品技术要求,对学生实施选材、工艺分析、制作工装、加工、检验等全程项目实训,并组织他们参与实际生产;企业派骨干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精心带徒;专业教师在传授理论、指导技训的同时,根据订单任务协同组织生产。学校实现了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习,提高了办学效益;企业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生产利润;每年有500多名学生在获取知识、练就技能的同时,通过参与生产,得到300-500元的工学补助,实现了低费或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二、把订单找来自己干

据办公室宣传科季进全讲,在半工半读取得成功之后,2007年以来,学校开始探索来料加工,自己找来订单自己干。

这也叫“项目引领法”,即学校承揽企业订单,教师根据客户终极要求,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确定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对工件图纸进行分析,来确定工艺、合理选用工夹量具、正确确定加工参数、并且进行实际加工操作,变学生的实训作品为有经济价值的企业产品,变学生的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

据石兆胜讲,长期以来,机电类学生的技能实训,尤其机械加工类实训是一种运行成本高、材料消耗特别大的训练,要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精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经过反复的动手操作训练。如何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既能减少学校在学生实训方面的材料投入,又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几乎是所有的实训基地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为此,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承揽企业订单,让已经初步具备操作能力的学生进行来料加工,不但解决了学校在实训材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而且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真实加工场景,让学生提前感受加工有价值产品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各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校实训的材料消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如果以塑料或其他类似的东西顶替,又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为此,学校采取来料加工模式,与相关企业联系,在学校里为他们加工产品。由企业提供图纸、原材料,完全由学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产品加工,变传统的先理论、再观摩、再实践,为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自己主动克服和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当然,这其中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学生加工的产品是次品,将会影响到学校的成本和企业的利润。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干起来往往是谨小慎微,甚至干得不太理想。但是,只要老师指导到位,学生很快就可以自己干起来。由于是学生在校加工产品,成本较低,企业合算。而且学生也不只是加工者,还要核算经营成本,不断地改进工序,实现了从订单到加工到交货一条龙。为了找到更多的加工来料,师生经常出去跑订单,这也是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提前进入市场的一种改革之举。

三、把学生下到工厂里

为了适应办学规模扩张与增强办学能力的需要,提高学生适应用工单位的能力,胶南职业中专把办学空间由校本部拓展到合作企业。学生在校一年学习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然后再定期轮流到企业进行半工半读实训,让学生到真实的生产背景下从事生产,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有的企业还为学生提供食宿,根据表现每月发给学生1000左右的工学补助。

记者到双星铸造机械公司采访的时候,发现他们是一对一设置实习岗位,1+1配备指导师傅。从2006年至今,学校已有两批学生120人分别到双星机械总公司的铸造机械公司和橡胶机械公司顶岗实习,公司领导、车间主任实行一对一设置实习岗位,1+1配备指导师傅,即:一名学生对应一个岗位、一台机床,一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师傅。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

据一位师傅讲,学生刚学徒时,铸造机械公司就制定了“面对面,手把手”培训方案,按照培训目标,公司对师傅教、学生学提出具体要求和奖励措施;后期开展了“教得巧,学得快”竞赛活动,出台了“教得巧,学得快”师徒组合竞赛方案,对实习学生的熟练程度、精品数量到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受到奖励并可以提前出徒、师傅也受到加工时、表彰等奖励。学生徐炳臻学的是车床工,分配到铸机加工车间后,车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他到镗床工作,他在师父肖茂军的悉心教导下,很快就了解了镗床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要求,并在师父的鼓励下大胆动手操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平面加工、齐边加工,质量也不错,没有出现废次品现象,得到了师傅和车间领导的夸奖。

据副校长韩加增说,2007年4月份入双星集团的第一批学生36人,提前出徒的12人,占入厂人数的30%,学徒期满全部独立顶岗。2008年3月份入厂的第二批学生84人,表现也特别突出。2008年3月,石兆胜校长到双星走访,沙总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今年要再在学校组建两个双星机械班,还指示企业管理人员,把原先保留的企业核心技术传到学校,编印到教材中,他说:核心技术即使传到社会上,也是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学校与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把课堂办到车间里

在岗位技能实训区,学校把车间开办为学工教室,根据模块化的设计,实施“项目教学法”,通过安排专业教师精心讲解、外请师傅具体指导,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师傅”实施帮带等方式,使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干中学、学中干。实施“A、B角”,学生轮流上岗,通过课桌与操作台之间的交替轮换,获取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在基础模块过关后,学生依次进入后续模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有机统一,岗位技能水平得到螺旋式上升。据统计,学生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保持在96%以上。2006、2007连续两年参加青岛市技能比赛,获奖人数和获奖率高居首位,有8名学生荣获“青岛市专业技能未来之星”荣誉称号,占青岛市的12.5%,有5名学生在全国、省技能比赛中获奖。

校企结合,如果说学校与企业由此实现了双赢的话,学生更是受益者。记者到中国铝业集团等企业采访的时候发现,刚到那里工作的学生,两个人一个房间,午餐免费,月收入1600元左右。问问他们的感受,一个个只说好。其中一个学生说,当初考胶南职业中专的时候,很被人看不起;可是,就连一些大学毕业生,好多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看到我们现在工作这么好,一个个都高看我们一眼。

石兆胜对记者说,校企结合促进校企双方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体。中职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没有企业的参与完不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也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企业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用人,而是把用工、育人和企业的自身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促进企业从单纯用工向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转变,从注重技能为主向注重综合职业能力转变。

下篇:铁的纪律,金的人格

学好技能,尽管可以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但是,就一个人的一生发展而言,更加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为此,石兆胜对学生提出了“铁的纪律,金的人格”的要求。美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严明的纪律等,是一个人一生成功的重要品质。

一、“新的八路军来了”

胶南职业中专学生做操,是一大景观。他们口号的嘹亮、动作的整齐,让你感到那是一个严整的军营训练。2007年秋季学校一千多名学生到外地去参加一个活动。路经两个村庄,村上男女老少几乎倾巢而出。他们步伐之整齐,口号之响亮,成为这两个村庄几十年来没有看到的风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激动地说:“新的八路军来了!”一个小青年骑着摩托车去办事,不但不横穿而过,而且将摩托车停在路边,一直看到学生队伍走完,才恋恋不舍地推起摩托车上路。

如果到学生宿舍走上一遭,你就会特别惊诧于学生的被褥叠得超级整齐。我去过军营,这些学生所叠的被褥,绝对可以与之一比高下。石兆胜认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为他们走向企业做铺垫,就是叠被褥,也一定按照军队要求。学生一旦形成好的习惯,有了严明的纪律意识,干起工作来,也一定可以干好。

这种铁的纪律一传十,十传百,大凡前来进行人才洽谈者,都会被这种铁的纪律吸引。甚至一些前来洽谈的企业领导,会长时间地伫足于操场一角,惊叹不已地观看这些精彩的体操运动。有的还透过玻璃,观看学生的床铺,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起来。

有的看了学生的做操、宿舍里整齐划一的被褥,就当场拍板,说:“这样的学生我们要了!”

记者在双星集团采访的时候,车间主任对学校来的学生特别满意。他们说,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了所有职工的榜样。

二、做好每一件小事

老子说:“天下大事,心做于细;天下小事,必做于易。”石兆胜认为,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农村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较差;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就业期望值高,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学校坚持“三无一有一做一学”的德育工作方针,即: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作榜样;学生无小为,处处学雷锋。由此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开展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做好小事的重要性。各专业科、班级利用班会、主题班会广泛发动,人人搜集从小事做起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和格言警句,福特捡起一片纸屑而获得成功机遇、日本广岛六万人的运动会场没有一片纸屑等事例印刻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名言张贴在教室里。开展做小事活动与其他教育有机结合,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一滴水、拣起一片树叶保持环境卫生、关好门窗爱护公物等,“今日习惯养成在学校,明天把握理想岗位,将来创造理想人生”已经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

1.学生跟着垃圾车拣拾垃圾

在胶南职业中专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几乎看不到一片垃圾。有人很感叹他们的环卫人员工作认真,其实,学校没有一名专职的环卫工人,真正实现这种状态的有另外原因。

据学生处主任宋相法讲,一天上午,到学校拉垃圾的车子走的时候,由于车上不盖篷布,一些垃圾随风飘落了一地。此时,一个学生正好经过那里,便一声不响地一点点地拾起来。宋相法主任也正好赶到,便问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叫什么名字。令这个孩子想不到的是,当天中午学校广播站就播出了一条表扬信,所说的就是这个学生拣拾垃圾的事情。下午,班主任又在班里对他进行了表扬。此后,每逢校园内有垃圾,学生都主动捡起。

据宋主任讲,这是落实“一线工作法”的结果。

2004年,石兆胜在《人民教育》上首次发表他的“一线工作法”。即干部要深入一线,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任务在一线落实”。

宋主任就是在一线发现了学生拣拾垃圾这件并不太大的事情,又在一线宣传与鼓励这种精神,由此引发了学生“不令而行”的积极行动。而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其步入企业之后,将会起到技能不能起到的作用。

2. 果实挂满枝头

漫步职专,校园内小草青青,绿树参天,团花簇锦,路灯杆上悬挂“知识塑造人生,技能成就未来”、“今天做个好学生,明天做个好工人”的宣传牌,道路两边立着雷锋、爱迪生、鲁班等人的塑像,无不体现出学校匠心独运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我们发现,不论是挺拔的白杨,葱绿的花木、还是泛青的桃树、柿树、木瓜等都带着精致的“身份证”,详细介绍了该种植物的种类、属性、特征,据学生处宋相法介绍,这些“身份证”全部由学生制作,既推广了科普知识,又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的学生还查阅了古人赞美这些植物的诗句,如赞美柿子的: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赞美桃树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有的查阅了木瓜的价值。宋主任说:每当收获的季节,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全校7000多名师生员工没有一人采摘,累累硕果体现了职专人的良好素质,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无不赞叹不已,这就是文化浸润的力量。

三、一封家书活动

一封家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的一项活动。

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王建丽讲,初中阶段,学生天天回家,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不知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来到这里寄宿之后,开始还感到非常新鲜,可是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思念家乡,觉得学校的饭没有父母做得好,自己洗的衣服没有父母洗得干净,即使想想当时父母的唠叨,也都是那么亲切,甚至十分感动。特别是想想自己以前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一点儿也不在意,甚至有的时候态度都不好,觉得很对不起父母。特别想对父母说声对不起,说句感恩的话。但是,农村的孩子在家里的时候,就与父母很少交流,即使回到家里,也是难以开口。特别是男孩子,就更是如此。所以,在12月份,即学生入学三个来月的时间里,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了一封家书的活动。学生可以写一封家书,做一个贺卡,在寒假之前寄给家长,汇报半个学期来的情况,特别是谈谈自己的心理感受,并向家长表达感恩之情。

学生一下找到了喷发心理话语的载体,一个个有说不完的话,一封封书信就在很快的时间里,寄到了家长的手里。

几乎所有的家长,在看到孩子信的时候深感意外和激动。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孩子才到职业学校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特别是感恩父母的话语,可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

随后,学校又以感恩父母为题,召开心理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交流。有些学生一边说一边哭,觉得太对不起父母了,太需要向父母道歉了,太需要关心父母了。在此基础上,学校每月致家长一封信,向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教给家长和孩子交流的知识和方法。

四、学习雷锋精神的辩论会

团委书记宋伟珺认为,“学雷锋”这样一些传统的教育活动,如果不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多数会办一期板报、喊几句口号就走过场完事了。这样就很难让新时代的中学生提起兴趣,参与度也普遍不高,教育意义也随之淡化。为此,学校团委针对联系社会生活的现实,设计了一个团会活动,即辩论会,主题是“市场经济下,还有没有必要学习雷锋精神”?这个辩论主题一改往日里喊口号式的学雷锋活动,旋即在学生中间激起了强烈反响。他们自然而然地分成了正反双方,课下都忙着到图书馆查询书籍,到网络上下载资料,列举自己一方的观点并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论据。而当到各科团总支进行实地观摩的时候,每个观摩班级组织辩论的现场几乎都是唇枪舌战,正反双方你来我往,争抢发言机会来辩驳对方,往往为一个小小的论据是否有说服力而展开长达十几分钟的辩论。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双方均在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找案例、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力图以事实说话、以实际案例佐证。甚至,个别班级出现了因为反方论据充分,正方缺乏反击的论据,导致辩论几乎要跑题的情况。这个辩论会,尽管最终还需要团委老师和班主任老师来调控整个过程并做出总结。但是,最终的结果,包括反方在内的所有同学最终都认为:雷锋精神已经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固化为一种社会文明的内核和社会和谐的标准,无论何时何地,学雷锋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而是我们怎么去发扬光大的问题,是怎么去践行、去维护的问题。学习雷锋精神不仅不落伍,而恰恰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五、让学生学会理解和适应

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王建丽讲,一个青年男性班主任一直带男生较多的机电班,工作特别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形成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工作习惯,刚接手一个女生较多的财会专业班后,由于对女生敏感、细致、多思的特点了解不足,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学生向心理老师倾诉了她们的“苦衷”。为此,王建丽老师特意设计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

王老师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从关注学生之间交往的话题开始。她先让学生写出自己最不愿意交往的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写完之后,王老师对大家说,看看这些特点,你自己身上有多少。试想如果因为自己具备其中的一两条,同学们就不与你交往了,你会有什么感受?

然后,王老师又让学生写不愿意交往的老师是什么特点。结果,大家写得很多是她们班主任的特点。王老师认为,宣泄也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方法。她感到,学生发泄得差不多了。就问他们,你们上过这么多年学,有过很多班主任,他们的特点都是一样的吗?学生说不一样。但他们爱你的心境是不是一样的?学生说,我们知道,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那么能不能因为他们性格、工作方式你不喜欢,就把他换了或者你就换班级。学生说,也不行。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同学们沉默了。王老师接着对大家说,这个老师所带的前几届学生都是男生为主的班级,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今年第一次接手你们女生较多的班级,老师对女生了解不足,其实你们老师也为你们之间的不和谐深感不安。王老师又进一步地说,你们到社会以后,会遇到个性迥异的领导和同事,你们是去主动适应,还是被动抱怨。学生一致说,当然是主动适应了。结果,大家的气也就消了,课后不少学生主动找老师沟通,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

铁的纪律、金的人格,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实习生供不应求。学生在各个企业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受到了单位领导和师傅的高度赞扬。

胶南职业中专已经名声远播,而且赢得了很多荣誉——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德育先进校、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山东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