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5th的表: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7:34:35

 《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我在这些年与家长的交流的时候,得到一些信息,家长说我们都忙啊,你们专家讲那么多东西,我哪里做得到啊。我想是啊,我们研究这么多,分得那么细,谈了那么多用来帮助家长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没有一个是错的,要做起来,家长有时间吗!家长能不能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功夫轻轻松松的把孩子培养好呢?我想捷径是有的。当今中国,养育子女已经成为父母最重要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抽样调查表明,十个家长中有八个家长为孩子而活,而且活的很艰难,不仅做家长艰难,做孩子也艰难,很多家长还推波助“难”。难在哪里?就亲子教养而言,这些年出现了十个经典家教难题: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学会亲子沟通、如何克服家教通病、如何指导特长培育、如何建设温馨环境、如何学会上网冲浪、如何学会亲子关爱、如何干预成长缺陷、如何促进全脑学习、如何开发多元智能。

由此可见,亲子教养难是无法回避的。由于亲子教养难,为了孩子,大家都活得很累。为什么现在的亲子教养这么难这么累?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所以我前面用了“推波助难”。正因为如此,我呼吁轻轻松松教孩子。为了能够帮助家长轻轻松松教孩子,我在**“家庭教育中国行”大型公益讲座中,前一段重点讲“亲子教养的十要十不要”(亲子教养的十个忠告):

1.要通过学习过程提升学业素质,不要用分数教育替代能力培育。

2.要学会亲子沟通,不要让孩子的亲情感从父母身边流失。

3.要为孩子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依赖与情感归属。

4.要重视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不要忽视群育和孩子的玩伴教育。

5.要克服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不要让孩子的自尊、自信从家庭丧失。

6.要帮助孩子克服成长烦恼,不要让亲情关爱变成情感虐待。

7.要从小关注孩子的心智开发,不要用学业教育荒废孩子的天赋培育。

8.要承担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责任,不要用学校教育替代生活与阅历教育。

9.要积极推进孩子的全脑学习,不要忽视孩子的多元智能培育。

10.要积极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不要轻易说孩子有网瘾。

  经过近几年研究,我有了这样一个思路:抓大放小、克服圈养;快乐成长、解放家长。我讲十要十不要,目的是想帮助家长抓大放小,把精力集中在孩子教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下功夫,或者说,家长只需做两件事:一件事是教孩子“会学习”,取得好成绩;第二件事是教孩子“负责任”,懂事,知情达理、会做人。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两大支撑要素。怎样做好这两件事呢?我琢磨出两个办法:1.把学习的良好习惯落实在学习过程中;2.把做人的良好习惯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抓过程,做人抓生活。

  我的亲子教养思考中,脑海深处有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理想三力态模式。三力态分析模式是将数学模态引进人文科学研究的结果。我把它引入孩子健康成长分析。应用三力态分析模式,我认为,孩子健康成长主要是依靠三大力量支撑成长过程,即身心健康、会学习、明事理。以上三力态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的保证,是衡量亲子教养是否处于优化状态的标尺。最佳的教养状态是三力态大体相等的理想模态,相当于数学中一定周长条件下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结构最稳的公理,在亲子教养中表现为:底边为身心健康,起支撑作用的两边为会学习、明事理。 

  那么如何轻轻松松引导孩子会学习、成绩好,明事理、会做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呢?换句话说,如何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呢?

      以下围绕“十个忠告” 介绍我的最新讲座思路。

      1.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过程中;2.给孩子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成长环境…

  一、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过程中

  有家长问我: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什么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成绩也不稳定?后进的孩子也能提高学习成绩吗?有些孩子怕考试,怎样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就不要提高学习成绩吗?…

  我们说,家长难,家长累,难在哪里,累在哪里啊?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成绩。这是不能回避的家教难题,我们报告人应该帮助家长答疑解难。

  我的回答是:素质教育和提高学习和考试成绩不是对立的,教育是让孩子充满希望的过程,要通过学习过程提升学业成绩,不要用结果或分数教育替代素质培育,要努力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和享受,综合教育家的经典研究,有效办法是帮助孩子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过程之中。

  什么是过程教育?

  就上学读书而言,过程教育是把作业和考试等当作学习环节的教育,过程教育注重学习心态、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应用能力四个重要方面。结果教育是分数教育,是非持续性教育,过程教育是素质教育,是永久性教育。知识是积累起来的,思想是体验出来的,能力是实践出来的。

      那么如何抓好过程教育,提高学习成绩?重点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四个落实:⑴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把握课程学习的特点上;⑵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环节中;⑶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过程中;⑷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业素质培养上。

  1.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把握课程学习的特点上

  有关专家介绍,中小学生读书,要牢牢把握所学课程的特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孩子学习要养成的重要习惯是追求的习惯,而且要体现在各门课程的不同追求,如学数学追求“=”,学物理追求平衡,学化学追求转移,而学语文是读书、思考与交流的过程,重在追求语言能力培育。

   以中小学生的数学和语文学习为例。学习数学要养成三种良好学习习惯:

     ⑴学习数学要养成追求“=”的习惯。专家告诉我们,数学是一门精致、典雅、高贵的课程,数学题目主要以求数为目的,数学的核心是追求“=”。 在这个“求”的过程中,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体现相等,就是追求“=”的过程。如果对题目中所需要的“=”认识不够准确的话,在算式、代数式、方程等的设计上就永远不可能正确。因此,追求“=”的习惯是学数学的核心要求。

   ⑵孩子要养成重过程的做题习惯。解题是一个过程。例如3+4=7,这个式子里面包含数量符号3、4和7;运算符号“+”;逻辑符号“=”。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任何一道题目,只要用数量符号、运算符号和逻辑符号能够正确地表达,就可以求出你所需要的结果。所以,一道数学题目出来以后,就是一个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的过程(方法)。

  ⑶学数学要养成讲规范的习惯。规范是学数学的根本,很多学生在演绎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表达、缺乏数学素养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可能存在概念不理解、逻辑关系不连贯、运算疏忽、书写大意的问题,这也为解题的思路和最终结果的得出造成障碍。所以,做数学题目一定要讲究规范。

  归结起来,学数学的过程就是通过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对“=”的追求。因此我们要提请家教注意,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时,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看孩子是否重过程、讲规范,是否通过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对“=”的追求。

  再说学习语文,学语文要养成说和写的良好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由于文化的需要,从根本上讲,不要把语文的学习等同外语的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讲,外语的学习只是因为工具性语言的需要。著名作家高士其说的好:“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象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

  虽然语文的学习是由于文化的需要,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语文的核心是学会说、学会写,学会语言表达和文化交流。正因为如此,中小学生学语文,重要的是要养成说和写的良好习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语言能力是多元智能之一。语文学习方法应该是多读点书、多写文章、多背诗词、多和同学聊天或讨论,说话的时候尽量多用出彩地语言来表达。书读多了,文章写多了,与人交流多了,语言表达和写作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特别强调的是,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重点是表达,表达的重点是写作,写作能力影响考试成绩,因为考试与写作能力直接相关,甚至有人说“好成绩是写出来的”。因此要引导孩子多写。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写博客,通过写博客提高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很有效果。

  2.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环节中:如前所述,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能否把孩子最终培养成才,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良好习惯。

   孩子大事做不来,小事要赶快做,要从做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业素质的培养也要从学习小节开始,例如: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一个不能少。

  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预习和复习环节上多下功夫。调查显示,孩子的学习环节 “ 5 缺 2 ” 。虽然90%以上的孩子曾都有过预习、复习的行为,但能够坚持下来的却不到一半。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一般人在学习了13个无意义的音节后,经过1小时后能保持44.2%,经过24小时能保持33.7%,经过48小时后保持27.8%,6天后还记得住25.4%,31天后还记得住21.1%。因此即使上课听懂了,如果不重视复习这个环节,到了考试的时候可能也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在报告中强调: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预习和复习两个环节上多下功夫。

  3.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包括丰富学习生活,玩转题型题目,培养孩子提问题的习惯和培养问题意识。

   建议养成孩子在生活过程中学习与思考的习惯:例如小学生作文“花”的写作,可以通过花园看花的过程进行操作,数学学习可以通过购物编写应用题等等。

   建议培养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提问和思考的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预习时准备问题,上课时提出问题,做作业时设置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孩子具有天生的问题意识,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例如多数孩子都曾问“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有爸爸”等,但孩子的问题意识从小就被家长压抑了、磨灭了。

   建议家长帮助孩子玩转题型题目,培养解题能力:读书要做作业,但作业不在多,而在通过作业培养对题型题目的操作能力和解题能力。案例1:鸟的问答;案例2:玻璃杯的文章;案例3:三个孩子的年龄。

  4.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业素质培养上

孩子的学业素质主要是如下五个方面: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有独创性;感知敏锐,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较强;进取心强,自信、有坚持性。

   如何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业素质培养上?

   ⑴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⑵克服注意力障碍,培养学习能力;⑶矫正学业不良,提高综合素质。

   提三条建议:⑴磨炼两种承受力:第一,身体承受能力;第二,心理承受能力。⑵强化三种学习能力:听讲与阅读的接受能力;语言和操作的表达能力;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⑶培养游戏精神:活力、规则、创新。 

  二、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

  家长问:为什么有的孩子提出100个不回家理由?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为什么一些孩子厌学、上网吧甚至网络成瘾?为什么少数孩子会有不良嗜好甚至行为越轨?

  调查显示,名列前茅的理由是:父母亲吵架、闹离婚、打麻将、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或看电视,要么对孩子不闻不问,要么开口就是教训或者问成绩排名。一些家长不尊重、不了解、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我的回答:要克服家教通病,学会亲子沟通,不要让孩子的亲情感从父母身边流失。孩子需要一个温馨的家,要让孩子在温馨的环境中,自我觉悟,通晓事理。在这些方面,家长只需要做好三件事:

  1.克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两大通病

  有专家认为,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已经成为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家庭养育风格影响孩子一生!

为什么一些孩子厌学、上网吧甚至网络成瘾?为什么少数孩子会有不良嗜好甚至行为越轨?所有这一切,都与家庭环境养育相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家教秘诀”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常见。

  孩子是环境的结晶,而且首先是家庭环境的结晶。多蒙茜·洛·诺尔特的一段话应该让我们警醒和思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有五大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大众传媒和友群环境,其中家庭环境举足轻重 …

   有七类家庭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①父母个人修养与诚信缺失的家庭,②夫妻之间不善于沟通的家庭,③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④家庭成员情感缺位的家庭,⑤家教缺失和教养风格不良的家庭,⑥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⑦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

  家长要克服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温馨养育,做孩子的保护神。做爸爸妈妈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然而,中国式家教有两大通病: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前者包办多,后者体罚重。在有些地方,近八成家长和老师主张体罚孩子,甚至“电击”。其实,对孩子干涉越多,亲子关系越紧张,孩子越没有安全感;为孩子包办越多,孩子的惰性越强,越没有上进心;包办是强加于孩子的“心灵暴力”行为。过分严厉和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失当行为和永久的伤痛。

   孩子需要温馨养育,孩子渴望拥有温馨快乐的童年,因而,家长别把亲子关爱变成情感虐待。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受虐待,不是家长没爱心,而是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女儿居然在日记本上骂妈妈猪狗不如?为什么武汉的孩子在楚才作文中会妖魔化妈妈?孩子们说他们被妈妈逼着赶场培优、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都会发作…这是情感虐待的结果,属于“心罚”。家长要注意心罚三忌,营造温馨。心罚三忌是忌恐吓、冷落孩子,忌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忌夸张言辞影响孩子的心灵。在有些妈妈看来,她们这样做是因为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孩子们并不领情:有一个孩子写道:“妈妈,你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尚,我不愿意因为你的这些行为而讨厌你,害怕你,但我渴望拥有温馨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提请家长注意,高人指点我们:过高期望会带给孩子无望,过度保护会带给孩子无能,过分溺爱会带给孩子无情,过多干涉会带给孩子无奈,过多指责会带给孩子无措。不要让孩子的亲情感从父母身边流失。

  对孩子亲情感的最大影响来自权益侵害,而对孩子权益的最大侵害来自家庭养育。主要表现是:以关心为由,侵犯孩子隐私权;以成绩为由,侵犯孩子休息权;以前途为由,侵犯孩子选择权;以工作为由,侵犯孩子生长权;以调教为由,侵犯孩子人身权等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有家长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其中,家长保护是最主要的一环,却也是最薄弱的一环。令人深思的是,因网瘾被电击、被打死的孩子全部是家长亲自送进辅导班的,而且还是花大价钱送进去的。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却成了孩子基本权益的最大侵害者。

  2.学会亲子沟通,预防情感真空

    如何学会亲子沟通?首先,家长不要忽视代沟问题:调查信息,80%的家庭有沟通问题,有些孩子偶尔有杀父母的念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其次,家长要了解亲子沟通的要素与权重:即0.15的话语+0.35的角色关系+0.50的活动参与。0.15 的话语:父母要学会和孩子说话。怎样说才会听,怎样听才会说?学会倾听,让孩子多说话;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学会沉默和鼓励;允许孩子发脾气;学会和孩子讨论学习和生活话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冲突也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轻易说孩子不听话…父母要民主而不要霸道,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专家建议父母说话掌握六种正确的语气:即信任的语气、尊重的语气、商量的语气、赞赏的语气、鼓励的语气、慈爱的语气。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商量是尊重的重要表现。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家长要重视言语的力量,它有核能效应。父母与孩子说话的语气,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自尊、自信产生深刻的影响,能给孩子无与伦比的力量。

  0.35 的角色关系:怎样定位家长与孩子的角色关系?

  一是信任、理解、尊重、宽容…,二是引导、影响、交流、熏染…。

  相信孩子的智力 、相信孩子的能力 、相信孩子的品行 ;尊重孩子的意愿 、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孩子的隐私 ;做一个好的引导员是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需要履行的岗位职责:包括生活、交往、娱玩、学习…。

  0.50 的活动参与:要共生共享不要独身独享,孩子不能圈养。

  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家庭共生、闲暇娱乐、学习过程--生活与学习中的细节影响孩子的亲情流失(如只学习不参与家庭共生活动)。父母要创造机会和孩子玩--娱玩的功能个案:培养亲情;玩出神勇和自信;唱歌跳舞开发智能,例如玩音乐,音乐是听力游戏,玩音乐培养辨音能力,辨音能力促进英语学习,进而促进语言能力培养,促进语文学习…。

  3.共生共享,不要圈养

  家长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教育这么难?客观分析,一方面,少子化和小家庭生活方式改变了家庭教育结构和教养方式;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了,成长环境和培养目标改变了,独生独享和孩子圈养加大了孩子的教养难度。独生子女具有天然成长缺陷;忽视成长缺陷,可能造成独生子女人格不成熟、学习障碍、错过某些智能特别是社会性智能发展关键期。

  建议家长重视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问题,不要忽视孩子的群育和玩伴教育。独身子女的成长缺陷:独生独享;群育缺失(在家无兄妹、在校重学习、节假日重培优、缺少玩伴);环境孤独(居住高楼深院、小家庭生活方式、朋友圈狭小、儿童娱乐少);教养过度(溺爱过度、教育过度、压力过度)。

  忽视独身子女成长缺陷,孩子的人格不成熟,突出表现是:爱心与责任感缺失,个性乖张(性情执拗怪僻),不合群,融入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低下。

  忽视独身子女成长缺陷,学习障碍严重,按照课业可分为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写障碍;按照心理能力发展可分为语言能力障碍、知觉障碍和注意力障碍等。智慧是遗传加经验的结晶。

  要让玩伴和生活阅历为大脑打开“神经窗户”:据最近几年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有多个特定的“敏感阶段”,分别有利于运动、视物、音乐、语言、情感等能力的学习。科学家称之为为大脑打开“神经窗户”。

   在“窗户”打开期间,大脑各部分能迅速建立超“信息高速公路”,成年后毕生受用。“窗户”关闭后,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会显著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如学习视觉的“神经窗户”开启于出生后期4个月到8个月间,运动“窗户”的开启自怀孕7个月至4周岁,“情感窗户”的开启自出生后6个月至青春期止,音乐和逻辑自3岁至10岁,语言学习能力则在4岁左右最佳。

  我的建言:猫是抓老鼠的,宠物猫不抓老鼠,为什么?因为他被养成了宠物。孩子是应该健康成长的,现在不少孩子成长不健康,为什么?他们在圈养中被逼成了学习机器。

   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对小孩说这样的话:“要像刘亦婷姐姐那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学错榜样的代价也是无穷的。很多家长读过《哈佛女孩刘亦婷》,也听过她妈妈的报告,可是,有几个爸爸妈妈把孩子培养成了刘亦婷呢?

   由于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各不相同,决定了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各有千秋。一个孩子一台戏,孩子要回归生活,按个性培养。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教养是优秀教养,适合自己孩子健康成长教养的家长才是最好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