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大户持仓数量:《人之上升》科学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3:25

《人之上升》科学卷

江晓原、钮卫星 编著

 

 导 言

江晓原

一、认识科学,还是感受科学?

  这本书是用来了解“什么是科学”的。
  然而要了解科学又谈何容易!
  先前有人试图从正面来描述科学,列举科学有多少多少特征,多少多少要点等等,当然是言人人殊,难以一致。这好比用下面的方法来描述一个人:姓甚名谁,身高多少,体重几何,皮肤、头发、眼睛什么颜色(申请赴美签证的表中就曾有这些项目),人们希望这些描述可以唯一确定其人。但是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世上有数十亿人,同时符合某一组描述的通常不会只有一人。同样的道理,世上的学说理论可以说有无穷多,符合某一组特征或要点的也往往不是唯一的。
  另一种做法,是给出一个人的照片,我们希望按图索骥,在茫茫人海中将此人找出来。这种做法也不能保证得到唯一确定的答案,因为长相相同的人也有。但这种做法和上面的做法明显不同,它显然更感性一些。如果我们给出此人的一组照片,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那么我们对此人的认识就会更全面一些,更准确一些。
  当然,这两种做法只是比方。
  本书就打算采用后一种做法。我们选择了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科学文章——尽可能通俗的文章,基本上没有所谓的“学术论文”。但这些文章都出自伟大的科学家和著名学者之手,而且尽可能保持原始状态,俾读者能够直接阅读元典,亲近大师。
  读者阅读这些文章后,不要指望获得全面的科学知识——我们不是在编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但是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对科学有所感受——这些文章也就是一组关于科学的“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的照片。
  不过,为了更容易辨认这个叫“科学”的人,我们还是打算在这里简要提供几条关于此人的判据——他如何的,以及他不是(或不仅仅是)如何如何的(这是以往谈科学的人很少注意到的)。
  比方说——让我们继续比方下去吧——对于爱因斯坦这个人,除了给出照片,还可以给出一些“是如何的”:例如他是物理学家,他相对论的发明者,等等;当然也可以给出一些“不是(或不仅仅是)如何如何的”:例如他不是越南人,他不会中国武术,等等。
  这些关于科学的判据,并不能让我们唯一地确认科学,但是和那组“科学”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的照片——就是本书所选的那些文章——结合起来,对于我们认识科学还是会有一些帮助。下面就是值得注意的几点:


二、科学与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与“什么是科学精神”密不可分。下面先列出一些当代学者对科学的较为可取的特征描述:
  A、与现有科学理论的相容性:现有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一个成功的科学学说,不能和这个体系发生过多的冲突。比如经常有人宣称自己的学说将要“改写整个物理学”、“改写整个科学”等等,那通常是不可信的。
  B、理论的自洽性:一个学说在理论上不能自相矛盾。
  C、理论可证伪性: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说“今天下午要下雨”,这是可证伪的──到下午看,下雨就是正确,不下雨就是错误;而说“下午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就是不可证伪的。如果某种学说无论怎么考察,都不可能被证伪,那就没有资格成为科学学说。
  D、实验的可重复性:这一条与伪科学所鼓吹的“诚则灵”之类直接冲突。科学要求其实验结果必须能够在相同条件下重复。
  E、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理论:凡是宣称自己的学说“永远正确”的,都不是科学学说,因为科学只能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前进。“永远正确”的学说,只能是宗教。
  F、科学最重要的原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我们以前经常喜欢强调社会需求,其实社会需求通常只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G、科学是通过批判方法寻求真理的理性实践,旨在建立起合乎逻辑的相互联系的体系。
  H、科学知识体现于各种专家。
  I、科学是选拔精英人物的一种工具,是界定学术水平的一种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于科学精神比较完整的理解可以包括:
  理性精神——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没有超自然力的地位。
  实证精神——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理论都经得起观测的检验,而且这种检验是可重复的。
  平等和宽容的精神——这是进行有效的学术争论时所必须的。所有那些不准别人发表不同意见、不倾听不同意见、不允许别人保留不同意见的做法,都是直接违背科学精神的。
  怀疑精神——这是科学精神中中国人最难接受的部分。科学就是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无论多大的天才和权威,也不可能永不犯错,而一旦被事实证明是错了,就要随时认错改正。
  科学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
  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科学家个体都必然具有科学精神。